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58|回复: 2

《乐经》有没有,还在不在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2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乐经
《乐经》,书名,《六经》之一。关于《乐经》的流传,有多种说法。一是认为,《乐经》已亡于秦火;一是认为,《周礼·天官》之《大司乐章》为《乐经》;一是认为,本来就没有《乐经》这部经。第一种说法,即《乐经》已亡于秦火,较为可信,采纳的人也最多。

七十年前的1936年12月,西安发生了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而在事变发生时,在陕西省旬邑县发现的《乐经》与世人擦肩而过,又一次陷入了湮没。这是笔者在研究《西京民报》时新近发现的。

    《四书五经》相传原为六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和《乐经》六部,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便从此失传。

    《西京民报》由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在西安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代总司令职时于1936年6月出资创办。1936年12月12日的《西京民报》第四版刊登了在旬邑县发现了《乐经》的经过,标题为:《乐经》旬邑古庙发现竹简飞云洞中只余今文副标题是:书存邵主席手行将付梓。内容为: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成为六经,为中国文化之渊泉。自经秦火后,六经遗失,及汉除挟书律,齐鲁诸生,得默写原经,但谨成诗、书、礼、易及春秋五经。而《乐经》一书,无复能记忆而写出者,是以三千年来我国的六经缺一,成为莫大的遗憾。倾本省在旬邑县发现《乐经》,实为稀世奇珍,文化界又得一至宝,兹将发现经过略述於后:明末清初时,本省旬邑县直道村内,有布衣隐士文平人又名应熊字梦叶,号抱怀子其人者,年十六岁时,一日雨后,往村外一古庙散步,庙历史不可考,有竹简狼藉地上,韦编成灰字皆蝌蚪,不能识读,文君遂检藏家中。逾二十年后,文君已学有根底,参阅诸书,始将竹简蝌蚪文加以整理,方知为《乐经》全文,遂写释为今文,酌加注解,并另著《周易》蠡测解,无字易义等十余部。各部名著曾经载入旬邑县志中,自文平人先生逝世后,经二百余年兵燹,竹简已失。遗著散佚各处,现存之今文《乐经》系平人先生族中后人文尔慰先生收藏,恐再湮没,于十年前送交萧之葆君之洞中保存,萧之葆君,字筱梅,为逊清名翰林,现年六十九岁,曾修旬邑县志。志成由县长呈省府拨款付印,萧趁机愿将十余年来保存之《乐经》赠借付印,以广流传。邵主席得讯后喜不自胜,当即派省府秘书郑自毅君(今年二月任旬邑县长)於上月二十五日赴旬邑县接洽一切,本月四日方返省。
        记者昨赴省府晤郑秘书详询接洽情形,据云:萧君住飞云洞中,洞在旬邑县东二十余里之山谷内石崖上,石崖高约二十余丈,峻峭如璧,洞共四层全为人工凿成,洞之历史业有千余年,据史载唐末彬宁节度使王行瑜称兵犯阙,盘踞此洞,后为李克用所败逃窜宜君一带,又元末御史萧元义在此洞隐居十三年。后有西台御史桑葛失里及三原县尹朱纯真统兵据此,后为明许达兵所战败,桑及朱率妻子投崖下死。因此又名此洞为义崖洞。洞之形势奇古已极,自崖下内进一小洞,小洞上凿一孔如井,自井攀升六丈余,抵一大洞,洞向外开有窗,此洞为萧君住室,再上六丈余,仍为大洞,为藏书室,再升六丈为最上洞,是厨房,萧君全家均住洞内,每日饮食米水,自下洞用滑车运至上洞,萧君每日出入,亦须攀洞十余丈,洞即如此奇妙,将下洞一塞,上洞用石一堵,虽千万人马,亦难闯入。故《乐经》全书被萧君藏在此处颇为牢固,去岁地方不靖,原书仍能保存,全仗洞之牢固深邃所致。萧君家庭共为七口,夫人,二子,二子媳,一女。长子学业普通,次子文学颇佳,萧君修旬邑县志时,因年迈眼花,仅口述大意,完全由其次子代为操觚。萧君在石崖下,仅有地二十亩,每年收粮不过数石,维持一家生活颇为不足,时感断炊之虑。萧君即为名翰林,又保存古书,社会人士对萧君应爱护而救济之。萧君所藏之《乐经》内容既系蚪文译释而来,故内容均人未所见,全书共三册,每册约百页,为清初时最上纸料,书前有文平人自序。首卷前句为帝曰(即指黄帝)下为师曰(乐师名吕),再下为孔子、颜子解释等等。



    从当年这篇新闻报道可以看出,1936年在旬邑县发现的《乐经》为明末清初当地一位隐士根据一座古庙里的竹简整理译释而来,传至前清翰林萧葆君,再通过他修旬邑县志的途径使此消息为当时的省主席邵力子获悉,邵力子当即派秘书郑自毅将《乐经》共三册从旬邑县萧葆君手中接收。这篇报道是《西京民报》分别于1936年12月12日、13日两天由《西京民报》独家刊出的,从报道看《乐经》已在邵力子手中,第二天报纸的大标题没变,而副标题却改成了:书存省政府行将付梓。但不管怎么说,省政府马上要将《乐经》印刷出版了,记者称发现《乐经》是“文化界得一至宝”。可就在这个当口,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爆发了,《乐经》印刷出版的事从此便没了下文。

    西安事变发生后,邵力子与南京政府来西安的大员一块儿被张杨两位将军关押,邵力子于事变五天后辞去省主席职务,西安事变解决后,邵力子也离开了陕西。西安事变的发生无疑使《乐经》的印刷出版遭受了灭顶之灾,也使得“文化界又得一至宝”的消息成了泡影,《乐经》至此又一次与世人擦肩而过,《乐经》原版也从此神秘失踪,成了文化界再也无法弥补的遗憾。

    那部行将付梓的《乐经》原版到底去了哪里,笔者作了这样的猜测,根据《西京民报》12月12日的报道,“《乐经》存邵主席手行将付梓”一句分析,西安事变发生时《乐经》的原版在省主席邵力子手中,西安事变邵力子被关押,后辞职而离开陕西,《乐经》原版极有可能被邵力子带走;但12月13日的《西京民报》又改口说“书存省政府行将付梓”,使得《乐经》原版到底在谁手里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如果按照第二天报纸的副标题分析,说明省主席邵力子已将此事作了安排,省政府的秘书郑自毅肯定知道《乐经》印刷出版的事是怎么安排的,《乐经》原版在谁手里他自然最清楚。郑自毅据《西京民报》12月19日: “省府秘书长杜斌丞氏到事以后,积极召集原任各原属,督促推进凡各事务,连日已均大体入范,每日照常办公,所有各科长及秘书与会计方面各职员,一概仍如故撤,未稍更动”的报道分析,《乐经》印刷出版的事好像没受影响,报纸原称:“邵主席得讯后喜不自胜”、“行将付梓”。西安事变发生后,省主席易人,《乐经》印刷出版的结果也就成了至今难以破解的谜团。

(来源网络)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记·乐记》摘录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名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上“滞”下“心”]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材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五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于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暴禁,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2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的帖子 这会帮助一大群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2 09:30 , Processed in 0.04792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