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0|回复: 4

坎昆会议低调开幕引全球瞩目 媒体弥漫悲观情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新社北京11月30日电 备受瞩目的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当地时间29日在墨西哥坎昆开幕。相比去年高调的哥本哈根会议,今年的坎昆会议明显低调了许多。由于各方对坎昆会议前景“期望不高”,媒体报道坎昆会议时弥漫着悲观情绪。
  欧洲电视台称,虽然开幕式“激动人心,但会谈的前景却是不容乐观。”南非星报在报道中指出,开幕式当天即发生混乱的交通可以看作是坎昆气候大会“不祥的预兆(凶兆)”。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援引联合国政策规划助理秘书长罗伯特·奥尔的话称,“我们需要在坎昆会议中有所进展,但没人认为大会能达成最终协议。”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指标、气候资金、技术等问题上分歧严重,“期望有限”成为世界各国媒体的共识。不过,玻利维亚驻联合国大使Pablo Solon在英国卫报撰文称,所谓坎昆会议“期望不高”的说法是一些工业化国家意图模糊自己的减排义务而炮制的把戏。
  Pablo Solon呼吁人们一起来拯救地球,告诉领导者们他们对坎昆气候大会期望甚高,它直接关乎着人类子孙以及整个地球未来的命运。
  全球气候谈判陷入僵局,有人甚至失去耐心,开始质疑通过联合国渠道来解决气候问题的可行性。欧盟气候行动专员康妮·赫泽高在本月早些时候曾说,“如果坎昆会议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基础上再无进展,一些重要参与者将不再有兴趣通过联合国来解决气候问题。”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说,坎昆气候大会或许会见证联合国气候组织“被甩”。报道称,通过联合国来制定一份全球性的条约以解决气候问题也许并不是人类力所能及之道。
  虽然舆论对坎昆会议期望值不高,但媒体对会议取得某种程度的成果仍充满希望。印度斯坦报报道,坎昆会议目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大致有两种设想,一种设想较为绝对,追求包容全局的解决方案;另一种则认为聊胜于无,能达成多少是多少,总强于什么也没做。目前来看,按照后一种设想气候谈判进行的较为理想。印度教徒报也认为,在REDD(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项目上,坎昆气候大会谈判也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华盛顿邮报称,意识到制定约束性条约强制各国二氧化碳减排的做法难以达成,许多专家现将注意力转移到更可行的目标上,即减少煤烟、沼气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该报称,华盛顿一家非政府组织表示,通过清除这些气体,全球变暖能推迟多达40年的时间。(完)


http://intl.ce.cn/qqss/201012/01/t20101201_22011003.s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候会议:鸡肋 节能减排:肥肉

携带着最靓丽节能减排的成绩,以及新能源市场吸引力第一的威势,中国如期参加了昨日在墨西哥举行的坎昆气候大会。但相比去年,这是一届缺少人气的气候大会。各国领导人鲜有参与,人气也无法与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相比。很显然,无论是节能减排,还是发展新能源,世界抱着怀疑慎重前行。

  专家表示,从目前来看,由于各国在气候问题上的根本利益南辕北辙,气候会议已成“鸡肋”,但是全球变暖带来的商机依然值得期待。

  无人喝彩的减排努力

  中国对待气候会议的热情是一贯的。在气候会议召开的前一天,新华社在气候会议前一天以《中国持工业节能减排靓丽成绩单出席坎昆气候大会》集中展示了中国在即将结束的“十一五”期间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的努力。同日,一部名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2010》的电视外宣片也在北京播出。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昨天在第二届中国城市节能减排高峰论坛上表示,据初步估算,今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左右,“十一五”节能目标有望如期实现,而减排目标已提前完成。

  中国自2006年起正式启动的“十一五”节能减排计划,为了完成上述任务,中国政府在过去一年不惜放缓经济增速淘汰落后产能。解振华表示,中国的节能成绩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寂寞”的新能源第一

  除了中国在上述领域取得成就外,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也有不俗的表现。参加坎昆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副团长、首席谈判代表苏伟昨天表示,中国政府希望坎昆会议就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资金和技术四个关键问题取得平衡的进展。

  《国际金融报》昨天从安永中国获得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明确地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领导者,新的世界秩序已在清洁能源领域上初步形成。安永大中华区清洁技术主管合伙人蔡伟荣表示,“自9月登上指数排行榜首以来,中国拉大了与其他市场的差距。清洁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计划的重要部分。”

  冷清的气候大会

  墨西哥也许是这次会议最雄心勃勃的国家,但墨西哥外长埃斯皮诺萨曾直言不讳地说,在坎昆达成像京都议定书那样的协议“时机尚不成熟”。

  欧洲首席气候官员康妮·赫泽高(Connie Hedegaard)近日更是强调,“各国不可能在坎昆达成任何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这是她参加完坎昆气候大会部长级预备会议后的首次表态。

  对此,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坎昆会议有望达成一些“小型协议”,但很难取得重大突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ChrIStiana Figueres等都在公开场合表示,不指望在坎昆达成约束性协议。

  国际社会对此次会议成果的预期十分保守,普遍认为这场博弈难以在墨西哥出现一个最终结果。正如上一次哥本哈根会议期待坎昆会议一样,许多国家都把眼睛望向了一年后的南非会议。但南非会议之后呢?(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http://intl.ce.cn/zgysj/201012/01/t20101201_22010937.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顾20年风雨兼程的气候谈判 坎昆并非是句号

 气候谈判始终超出人们想象般艰难。

  如果把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前的几年谈判算在内,气候谈判已经走过了20个春秋,可谓风雨兼程。

  抚今追昔,从里约热内卢到哥本哈根再到坎昆,全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拯救地球的漫漫征程,始终坎坷与希望交织。

  里约——“播种任务”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生态体系遭破坏。在人类生存面临巨大挑战的时刻,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此次会议有17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加,10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与会,规模空前。

  此前一个月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全球减排谈判做出了安排,但会议未能就发达国家应提供的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达成具体协议。这一会议完成了“播种任务”,而“获得好收成,还需我们的努力和奉献”,大会主席、时任巴西总统科洛尔如是说。

  的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然而其留下的资金支持额度和技术转让等具体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发达国家普遍逃避和转嫁责任,成为气候谈判路途坎坷的重要原因。

  京都——拉锯战

  自1995年开始,气候谈判开始围绕《京都议定书》展开。这一谈判过程中同样经历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激烈斗争。

  比如,美国在京都会议事务级谈判阶段一直坚持在减排问题上维持现有规模的顽固态度。美方还先后派出两批议员来京都坐镇监督,不许本国谈判代表让步。美国代表甚至表示:“如果不规定发展中国家将来也承担减排义务,那就不签署《京都议定书》。”美国的立场引起了与会各方的普遍关注和强烈不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众所周知,全球变暖主要是由发达国家长期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为进一步敦促发达国家在2000年之后加大减排温室气体的力度,京都会议特地将削减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作为中心议题予以审议。

  但是,发达国家首先考虑的不是全球利益,而是自身利害关系,因此它们自己提出的减排目标都比较低。

  经过轮番激烈的讨论,最后37个发达国家不得不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承担框架性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没有规定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

  但是,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缺乏政治诚意,实现既定目标的进展十分缓慢。比如在2001年刚开始其第一任期的美国总统布什就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

  巴厘——眼泪“挽救”大会

  有鉴于《京都议定书》的经历,为保证各方在2009年就2012年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08年至2012年)到期后的全球减排达成协议,人们将希望寄托于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在这次大会上,各方对《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以至于出现了联合国气候谈判“大管家”德布尔“泪洒路线图”的经典一幕。

  在巴厘岛大会的最后一夜,经过数天的彻夜谈判后,一份《巴厘路线图》草案摆上了桌面。除了美国以外,所有国家都已同意签署。发展中国家代表猛烈抨击美国的立场,双方僵持不下,路线图面临“胎死腹中”的厄运。

  这时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大会主持人德布尔突然泪流滂沱、泣不成声,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随后,德布尔在助手的搀扶下走出了会场,背后留下一片掌声。一个小时后,当德布尔回到会场时,不知是眼泪的力量,还是众意难违,美国代表改变立场,同意在文件上签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厘路线图》最终获得通过,并启动了当前的“双轨制”谈判,分别是《公约》下的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谈判和《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谈判。

  哥本哈根——五大关键问题待解

  唇枪舌剑、合纵连横,气候谈判的场面长期以来未有变化。2009年年底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谈判场面依然如故。

  从2009年11月30日中国谈判代表团抵达哥本哈根算起,中国代表总共在谈判桌前苦战了21天,没有一场谈判是轻松的。在会议期间,当谈判工作组逐渐开始有条理地讨论工作组主席案文并取得进展时,一份由丹麦自行拟定的案文突然出来搅局。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首席谈判代表苏伟,因这份案文三次“拍案而起”。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斥责这种“空降案文”违背大会程序规则,脱离了公约和议定书工作组案文的合法基础。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抵制,该案文终被抛弃。

  哥本哈根大会最后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它虽然不是法律性公约,但为今后的谈判打下了基础。但会议中的五大关键问题尚未解决:一是谈判的基础文件,二是减排目标,三是“三可”问题(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四是长期目标,五是资金问题。它们需要留给29日开始的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大会去解决。

  坎昆——并非句号

  经历了去年哥本哈根会议的跌宕起伏,人们对坎昆气候大会寄予期望——各方拿出诚意,在一些分歧较小的问题上达成平衡的一揽子协议,对争议较大问题努力“相向而行”,尽可能缩小差距,为明年南非会议达成最终协议打下基础。

  回顾20年来的漫长谈判历程,人们发现全球气候谈判虽从未一帆风顺,但总在坚定地前行。全球多数人对气候变化的了解与认识也随之在不断加深。(记者杨骏 郇公弟 刘石磊)

http://intl.ce.cn/zhuanti/2010/k ... 30_22008460_2.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0 12:21 , Processed in 0.04281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