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2|回复: 6

古时候 “我”不是我 而是一种兵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cul.china.com.cn/lishi/2011-01/27/content_3987586.htm

古时候 “我”不是我 而是一种兵器?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  时间: 2011-01-27 14:03  责任编辑: 苏向东

“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现在的“我”与“伐”、“战”、“戟”、“戣”这些打打杀杀的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与现在“我”的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

《说文解字》上说:“我,古杀字。”“我”这种武器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根据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西周时期的青铜“我”和现藏于陕西扶风博物馆西周时期的青铜“我”来看,“我”的形状有点像《西游记》里猪八戒扛的铁筢子,只不过“我”是三根齿罢了。“我”是一种短兵器,装上长柄后才能用于战场上砍杀,那尖尖的三角刺砍将下来时,一般的皮甲胄都是难以保全的。

在古代“我”是兵器的时候,人们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朕”、“寡人”、“不才”、“不佞”、“小人”、“贱民”以及“余”、“吾”等等,当然使用最多的还是“余”“吾”二字。那时候“朕”、“寡人”都不是皇帝的专用词,《尔雅·释诂》中解释说:“朕,身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规定“朕”只能是天子自称。至于“寡人”,更是大众用词,《诗经·邶风》中就有“先君之恩,以勖寡人”等等,“寡人”到了唐代,才成了皇帝的专称。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用,最早见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当时的“我”作为代词用,指的是“我们”。“我”是怎样由兵器转为人称代词的呢?原来“我”是会意字,它从戈,戈是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武器,很容易激起大家的斗志,所谓枕戈待旦,大丈夫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因此武士们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归属我方,“我”便引申出表示自我的意思,从那时沿用至今,再也没有变动过“我”的意思。 (刘绍义)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
发表于 2011-1-27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上面的说法有点牵强附会。

《诗经。卷耳》:”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惯汝,莫我肯顾。”

《诗经》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比秦始皇早好几百年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7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上面的说法有点牵强附会。

《诗经。卷耳》:”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诗经。 ...
孜心 发表于 2011-1-27 20:48



    从文章最后一段看,我字作为人称代词,在殷商时期已开始使用,《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集,不矛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9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时候 “我”不是我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用,最早见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

意思殷商时代不是古时候?这个逻辑具有新闻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9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意思殷商时代不是古时候?这个逻辑具有新闻特色。
wwdztw 发表于 2011-1-29 06:28



    有道理。中国文字有时逻辑上并不十分严密清晰,不过这既是中国文字的缺点,也是中国文字的优点,使中国文字具有一种朦胧美,中国文化追求的是神似,所以大量使用会意手法,对逻辑往往不怎么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9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9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时候 “我”不是我 而是一种兵器?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  时间: 2011-01-27 14:03 ...
凉夜清 发表于 2011-1-27 18:59



    72b19c0242f4674c4bfb51bb.jpg
找到一个同音兵器“挝”,形状与文章描述差不多,不知是不是源于“我”这个兵器。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08340.htm]
[/url]


   
兵器种类  也称为“抓”,古代的兵械之一,有长械、短械、软械三种之分。挝的使用方法融有长矛、大斧等长柄重械的技法。挝头似斧脑可宕击,挝笔似斧刃可用斧之劈撩之法,伸直之挝指则如矛尖,用以戳扎,挝柄似矛,杆可拨可撩。 挝亦为古兵杖之一,形式奇特,长一丈三尺,柄端安一大拳,拳握一笔,纯以铁制,其重量不亚于斧銊,旧式仪仗中时见之。此器大约赤始于周秦之世,非猛勇之将,不得其用也,近来习此者,巳寥若晨星,盖古法失传矣。惟锤镋之法,皆脱胎于此,略能想象耳。嵩山拳叟李杰,曾从名武师真传,转辗传授,故北方健儿多能之者。法只十五手,而各势不同,非若刀枪剑斧等法之有重复,意古人随势换法,并未加以组织耳;然按抡舞,亦并不觉其散漫无序,而每手换势,尤见其神化敏捷之妙;惟器重无锋,尃以猛攻见长,毫无含蓄之意,未始非微疵也;故力弱之人,决不宜用笔挝,因易迟钝而受算也。又称镐、骨朵。锤、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9 06:20 , Processed in 1.793756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