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51|回复: 65

科学出版社 文物及其保护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莞红砂岩文化遗存保存状态评估与保护方法研究
Study on Status Evaluation and Preservation Methods of Red Sandstone Cultural Heritage in Dongguan

  东莞市博物馆丛书
谌小灵, 刘成 著  
科学出版社  2010年12月出版
定价:188.00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28939-1  装帧:精装
版本:第一版   开本:大16开
责任编辑:宋小军,曹明明,杨明远  字数:205千字
读者对象: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页数:146
书类:资料与综述  册/包:
编辑部: 科学人文出版中心 文物考古出版分社
附注:
内容简介本书目录专家评论读者评论我要留言  本书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从现存红砂岩文化遗存的年代、分布范围、种类等方面对东莞市红砂岩文化遗存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调查、记录,并对其历史、文献、艺术和旅游价值进行评估。在资料与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进行理化分析检测,对红砂岩文化遗存病害类型开展调查、分类及统计,完成红砂岩文化遗存保存现状调查与评估,分析红砂岩文化遗存病害机理,并从提高其整体强度和防水性能等方面开展红砂岩文化遗存的保护研究。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文物保护、博物馆学专业师生以及文物工作者参考的学术论著,也适用于文物爱好者阅读。

第一章 东莞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发展概况
一.东莞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二.东莞历史发展脉络
三.东莞现存文化遗存
第二章 珠三角地区红砂岩文化遗存的材料来源及特征
一.珠三角地区红砂岩文化遗存的材料来源
二.珠三角地区红砂岩文化遗存的岩性特征
第三章 东莞红砂岩文化遗存概况
一.东莞红砂岩文化遗存的年代
二.东莞红砂岩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
三.东莞红砂岩文化遗存的种类
四.东莞红砂岩文化遗存的价值
第四章 东莞红砂岩文化遗存保存现状调查
一.东莞红砂岩文化遗存的主要病害类型及典型照片
二.东莞红砂岩文化遗存主要病害统计
三.东莞红砂岩文化遗存典型CAD病害图
四.东莞红砂岩文化遗存主要病害特点
五.东莞红砂岩文化遗存保存现状总述
第五章 东莞红砂岩文化遗存病害机理研究
一.东莞红砂岩文化遗存石材检测分析
二.东莞红砂岩文化遗存保存环境调查
三.东莞红砂岩文化遗存表面风化产物分析
四.东莞红砂岩文化遗存风化机理初步分析
第六章 东莞红砂岩文化遗存保护方法研究
一.整体补强材料(加固剂)的选择
二.表面憎水封护材料选择
后记
发表于 2011-3-2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物保护技术 (1981~1991)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编  
科学出版社  2010年12月出版
定价:160.00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29319-0  装帧:精装
版本:第一版   开本:16开
责任编辑:王光明  字数:676千字
读者对象: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页数:455
书类:论文集  册/包:
编辑部: 科学人文出版中心 文物考古出版分社
附注:
内容简介本书目录专家评论读者评论我要留言  本书收录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于1981~1911年编辑、印刷的《文物保护技术》辑刊中的论文83篇,内容涵盖古建筑保护研究,壁画保护研究,纸质、丝织品类文物保护研究,金属文物保护研究,石质、玻璃类文物保护研究,竹、木、漆器类文物保护研究、综合类文物保护研究等成果。
  本书可供文物保护工作者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前言
古建筑保护研究
关于古建筑修缮中的几个问题
晋泉对圣母殿木构架变形的影响和泉水流量下降原因的初步分析
南禅寺大殿修缮工程技术报告
大理崇圣寺三塔的建筑构造与修缮
义县奉国寺无量殿实测图说
古建筑木构件的化学加固
雅安高颐阙倾斜裂隙维修加固工作的研究
壁画保护研究
在壁画、彩塑保护和修复技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壁画、彩塑保护和修复技术讨论会的总结
中国古代壁画保护的研究
莫高窟壁画保护有关问题
莫高窟壁画修复初探
永乐宫壁画的加固与保护
河北古墓壁画和塔基地宫壁画的保护
云南丽江大宝积宫壁画的揭取和重装复原
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画的黏布揭取
北票莲花山辽墓壁画的揭取
宁夏固原北周墓葬画保护工作小结
宜兴太平天国壁画的保护工作
从一次工作失误看壁画表面加固材料的性能
纸质、丝织品类文物保护研究
环氧乙烷气体杀虫杀菌试验在毛主席藏书保护上的应用
被焚烧过的古代纺织品的保护
试谈装裱旧画中的揭旧、全色、配料问题
谈谈装裱旧绢本书画中的几个技术问题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装裱记略
山东临沂金雀山西汉帛画的揭裱
让文物瑰宝再现生命——修复山西应县木塔辽代残经画幅的体会
谈谈我们在装裱工作中的点滴体会
装裱旧画点滴谈
关于书画装裱传统技术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对于装裱技术的粗浅认识
对装裱字画技法的几点粗浅看法
修裱古代书画的管理制度与修旧画芯的几点体会
苏州出土的手抄本《开元寺志》的保护与修复
揭开明墓出土成化说唱本试验简报
漫谈书籍修复与书画装裱
纸绢画的收藏与保养
金属文物保护研究
腐蚀青铜器的保护
出土薄胎青铜器去土新技术
探讨新都县马家公社战国墓出土青铜器不锈之谜
青铜时代铜的开采和冶炼
腐蚀青铜器加热去锈保护的探索
传统的“鎏金”工艺
石质、玻璃类文物保护研究
龙门石窟奉先寺加固工程中应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云冈石窟加固工程中环氧树脂应用的改进
麦积山石窟喷锚加固技术介绍
对大足石刻治水和维修的体会
龙门石窟中的水
提高古砖耐磨和抗冻性能的试验报告
平阳府君阙用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材料处理后的观察报告
水在云冈石窟中的危害及防治
我国石窟保护中的几个问题
古代玻璃及其保护
陕西西周原始玻璃的鉴定与研究
矿物标本的自然损害及其防护
竹、木、漆器类文物保护研究
出土饱水的漆、竹、木器的保护技术——“醇醚法”的改进措施
出土竹器的保护和脱水动力学
浅谈漆木器在脱水过程中的某些影响因素
关于出土饱水漆竹木器的保养保护
谈谈出土饱水漆木器的脱水研究
对九件汉代饱水漆木器脱水定型实验报告——“硅胶静态吸附漆器脱水法”简介
电热真空干燥法脱水处理西汉饱水木器的试验报告
出土饱水古代竹木器的保护实验——醇醚连浸法的探讨
用聚乙二醇来控制木质文物尺寸的变化
阜阳汉墓竹简的剥离与清川汉墓木牍的脱水保护
银雀山竹简脱水保护试验报告
出土饱水古木件干缩性探讨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漆器的制作工艺及复制
关于宋代漆器圈叠胎骨制作的探索——发言提纲
修复古代漆器的点滴体会
漆木器脱水处理的新方法及其工艺的探索——关于高压降压膨胀法的实验报告
综合类文物保护研究
文物的防潮与降湿
博物馆的气候
博物馆库房温湿度的控制与文物保存的关系
书画的保管环境
黄蘖杀虫有效成分的提取和试验
介绍一种在夏季诱捕蠹鱼的简易方法
西南地区的民族文物及其保护
云南省博物馆民族文物的保护、保养工作
浅论唐卡的保护
西藏文物保存研究
西藏的鎏金技术
博物馆的虫害及其防治
后记其它作品作者介绍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学术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物科技研究 (第七辑)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ON CULTURAL HERITAGE Volume 7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编  
科学出版社  2010年11月出版
定价:72.00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29310-7  装帧:平装
版本:第一版   开本:16开
责任编辑:雷英  字数:317千字
读者对象: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页数:218
书类:理论专著/研究生教育  册/包:
编辑部: 科学人文出版中心 文物考古出版分社
附注:
内容简介本书目录专家评论读者评论我要留言  《文物科技研究》是一部关于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的学术系列出版物,主要刊登国内外文物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保护工程技术研究的成果,以推动我国文物保护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发展。此前已连续出版六辑,本辑主要刊登了2009年11月由国家文物局科学技术司主办、中国博物馆学会藏品保护专业委员会承办的“馆藏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13篇,同时还刊登了铁质、木质、砖石文物等保护技术研究文章和国外文物保护技术译文9篇。
  本书可供从事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科技人员、考古工作者、博物馆科技工作者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馆藏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
青海贵南尕马台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徐建炜 梅建军 孙淑云 许新国
A Preliminary Scientific Study of Copper and Bronze Objects Excavated from the Gamatai Cemetery,Guinan County,Qinghai Province Xu Jianwei,Mei Jianjun,Sun Shuyun,Xu Xinguo
山东青州香山西汉墓镀锡青铜鐏镀层结构研究 周麟麟 张治国 马清林
Research on the Tinned Bronzes Excavated from Xiangshan Tomb of Western Han Dynasty,Qingzhou,Shandong Province Zhou Linlin,Zhang Zhiguo,Ma Qinglin
铁质文物脱氯技术研究 成小林 杨小林 胥谞 陈淑英 潘路
Research on Washing Methods and Materials for Chloride Removal from Iron Artifact Cheng Xiaolin,Yang Xiaolin,Xu Xu,Chen Shuying,Pan Lu
莫高窟壁画多光谱无损调查和分析进展 苏伯民 范宇权 王晓伟 柴伯龙
The Approach of Non-Destructiv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by Multi-Spectra on Mogao Grotto Mural Su Bomin,Fan Yuquan,Wang Xiaowei,Chai Bolong
西汉“四神云气图”壁画综合保护研究 铁付德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Wall Painting Transferred from Royal Mausoleum of Western Han Dynasty at Shiyuan,Henan,China Tie Fude
陕西墓葬壁画现场保护与搬迁技术的最新发展 杨军昌 王啸啸 宋俊荣 张勇剑 赵西晨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Conservation of Tomb Murals in Site at Shaanxi Yang Junchang,Wang Xiaoxiao,Song Junrong,Zhang Yongjian,Zhao Xichen
古代丝织品血迹污染物的清洗研究 龚德才 孙淑云
Biological Cleaning of the Blood Stain on Historic Silk Gong Decai,Sun Shuyun
天衣有缝与天衣无缝——兼谈文物修复中的可识别原则 赵丰
\"Divine Garments with Seams\" and \"Divine Garments without Seams\":Discussion of the Principle of Distinguishable Intervention in Textile Relics Restoration Zhao Feng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技术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张金萍
The History,Pres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of Paper Collections Zhang Jinping
饱水竹简脱色机理研究 方北松 童华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s of the Color Change of the Waterlogged Bamboo Slips Fang Beisong,Tong Hua
唐陵石刻内部裂隙发育的超声检测研究 马宏林 马涛 齐扬 阎敏 甄刚
Studies on the Ultrasonic Detection of Inside Crannies of Stone Sculptures of Imperial Tombs,Tang Dynasty Ma Honglin,Ma Tao,Qi Yang,Yan Min,Zhen Gang
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文物环境控制和监测系统的构架设计 郑幼明
The Framework Design of the Museum Environment Control and Monitoring System in Wulin Branch of the Zhejiang Museum Zheng Youming
汶川地震中受损馆藏文物的保护与研究 韦荃
The Museum Collections Damaged in the Earthquake 5.12 in Wenchuan of Sichuan Wei Quan
中国冶铁技术起源与发展的新探索 陈建立
Recent Research on Ancient Chinese Iron and Steel Technology Chen Jianli
海洋出水古代铁器表面凝结物的分析研究 刘薇 张治国 李秀辉 马清林
Research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ncretion Encrusting on Ancient Marine Iron Liu Wei,Zhang Zhiguo,Li Xiuhui,Ma Qinglin
北京市延庆县出土兵器的初步研究 程瑜 李秀辉 范学新
Study on Weapons Unearthed from Yanqing County,Beijing Cheng Yu,Li Xiuhui,Fan Xuexin
沧州铁狮子保护技术研究概述 永昕群 王晓东 金晓飞 王林安 王伟 范峰 陈重 李秀辉 梅建军 任亚珊 马清林
The Research of the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of the Cangzhou Iron Lion Yong Xinqun,Wang Xiaodong,Jin Xiaofei,Wang Linan,Wang Wei,Fan Feng,Chen Zhong,Li Xiuhui,Mei Jianjun,Ren Yashan,Ma Qinglin
出土干缩变形木质文物润胀复原的研究进展 陈家昌 柴东朗 周敬恩 黄霞 陈胜龙
Research progress in shape recovering from collapsed archaeological wood Chen Jiachang,Chai Donglang,Zhou Jingen,Huang Xia,Chen Shenglong
河北涞源阁院寺辽、明两代建筑砖瓦分析 郭峥栋 李乃胜 杨益民 郇勇 王昌燧 张新香
The Analysis of Ceramic Building Materials In Geyuan Temple,Hebei Province Guo Zhengdong,Li Naisheng,Yang Yimin,Huan Yong,Wang Changsui,Zhang Xinxiang
中国古代文石结构碳酸钙颜料研究 周国信
Research on the Aragonite Structure Pigment in Ancient China Zhou Guoxin
多孔建筑材料修复灰浆中盐分迁移和结晶现象分析〔荷兰〕R.P.J.vanHee,Barbara Lubelli著 李博 宋燕译
Analysis of Transport and Crystallisation of Salts in Restoration Plasters R.P.J.van Hee,B.Lubelli
钻入阻力技术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回顾和展望〔德国〕Marisa Pamplona,Mathias Kocher,Rolf Snethlage,Luís Aires Barros著 张金风译
Drilling Resistance:Overview and Outlook Pamplona M,Kocher M,Snethlage R,Aires Barros L其它作品作者介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物保藏学原理
PRINCIPLE ON CONSERVATION SCIENCE OF COULTURAL RELICE

   
张承志 著  
科学出版社  2010年8月出版
定价:80.00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28730-4  装帧:平装
版本:第三版   开本:B5
责任编辑:宋小军,李茜  字数:625千字
读者对象: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页数:512
书类:理论专著/研究生教育  册/包:
编辑部: 科学人文出版中心 文物考古出版分社

本书是对国家科委一项研究课题的成果总结和拓展,拓展领域涉及岩石、矿物、颜料、陶瓷、玻璃、金属、有机物(纸张、织物、皮毛制品、竹木制品、塑料、涂料、染料、合成纤维等)及卤化银影像材料等几乎所有质地的文物材料,是作者38年的治学心得。全书8篇42章,60余万字。
  文物“保藏学”由“理论保藏学”与“技术保藏学”构成。“理论保藏学”是研究环境因素、时间因素、残余应力因素对文物的作用机理和作用规律的学科。文物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将发生色变(褪色、变色、泛黄、失光)、质变(品质变坏)、形变(塑性形变)、破裂(脆性材料依赖于时间的重要行为,是应力腐蚀造成的开裂或断裂)等不可逆的自然劣变现象。“理论保藏学”的基础具有广域性,横跨数理化、生物学等理科领域及众多工科领域,突显了交叉学科的多重意义,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时代价值。“技术保藏学”是研究技术方法,控制和减缓文物劣变进程的学科。
  作者在对每个命题进行严格定量描述的基础上,大胆地构架了保藏学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被认为是文物的“病理学”和“衰老学”的理论体系。理论的独创性、新颖性、系统性可以使之成为大专院校考古学、博物馆学、档案学、图书馆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用书或教学参考书、博士生的入学考试参考书。同时它也是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纪念馆、美术馆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应备读物,个人收藏家的益友。

引论
第一篇 文物的沾污理论
第一章 沾污理论概述
§1.沾污作用的危害
§2.沾污理论的发展过程
§3.沾污作用的定义
§4.沾污与污染的区别
§5.固体的表面力
§6.固体表面的其他易沾污特性
§7.纤维状结构的沾污模型
第二章 尘粒的沾污
§1.引言
§2.尘粒的性质
§3.尘粒的沉积机理
§4.沉积沾污的滞留机理
§5.尘粒的接触沾污机理
§6.尘粒的静电沾污机理
第三章 室外尘粒的运动与侵入
§1.室外尘粒的运动
§2.风压引起的尘粒侵入
§3.烟囱效应引起的尘粒侵入
第四章 室内尘粒的迁移与沉积
§1.室内尘粒的迁移
§2.室内尘粒的沉积
§3.室内尘源
第五章 液体污的沾污机理
§1.液体污的组成及沾污形式
§2.液相尘粒的生成及雾的化学反应
§3.液相尘粒的沉积沾污机理
§4.非悬浮态液体污的沾污机理
第六章 气相物质的吸附沾污
§1.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2.吸附沾污的危害
§3.单分子层、多分子层吸附模型及吸附等温式
§4.多孔固体的吸附及毛细凝结
§5.油画的“癌变”
第七章 微生物沾污
§1.尘粒沾污与微生物侵害的相关性
§2.微生物沾污概述
§3.化能无机营养细菌对文物的破坏机理
§4.化能有机营养型微生物对文物的破坏机理
§5.抗沾污新理念
第二篇 文物的色变理论
第一章 预备知识
§1.有关光的学说
§2.光的主要特征
§3.颜色理论
§4.物体的颜色
§5.光化学基本原理
第二章 无机着色剂的呈色理论
§1.d-d色
§2.离子色
§3.能带色
§4.色心的呈色理论
§5.假色的呈色理论
§6.有关无机着色剂呈色的其他问题
第三章 有机着色剂的呈色理论
§1.引言
§2.呈色的量子理论概念
§3.非环多烯发色体——类胡萝卜素的呈色
§4.环多烯发色体——叶绿素的呈色
§5.菁型发色体——花青素的呈色
§6.动物体表的颜色
第四章 无机着色剂的色变机理
§1.影响色变的主要环境因素
§2.光化学反应引起的色变
§3.能带色的光致色变
§4.热化学反应引起的色变
§5.不同颜料组分间相互作用引起的色变
§6.活性含氧游离基及臭氧引起的色变
§7.含硫大气污染物引起的色变
§8.碱性物质引起的色变
§9.元素水迁移引起的色变
§10.微生物作用引起的色变
第五章 有机着色剂的褪色理论
§1.影响褪色的环境因素及其他因素
§2.有机着色剂褪色理论概述
§3.三线态氧参与的光氧化褪色反应
§4.单线态氧参与的光氧化褪色反应
§5.臭氧与原子氧的漂白作用
§6.活性含氧游离基的氧化褪色反应
§7.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引起的褪色
§8.光催化氧化作用引起的褪色
§9.光还原反应引起的褪色
§10.光解离引起的褪色
§11.生物标本的褪色机理
第六章 泛黄与失光
§1.概述
§2.木质素引起的泛黄
§3.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引起的泛黄
§4.热感应引起的泛黄
§5.环境的pH值变化对纸张泛黄的影响
§6.毛皮和丝的泛黄
§7.微生物引起的木制品变色
§8.失光
第三篇 石质文物的劣变理论
第一章 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
§2.化学风化:溶解作用与水合作用
§3.其他形式的化学风化
§4.微生物风化作用
§5.风化壳的形成
§6.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7.风化作用对石质文物的危害
第二章 风沙侵蚀
§1.沙粒的起动理论
§2.沙粒的起动风速
§3.沙粒的运动形式
§4.冲蚀磨损
§5.磨蚀
§6.窄管效应
§7.沙埋原理
§8.影响风蚀的因子
第三章 降雨侵蚀
§1.雨滴冲蚀
§2.酸雨的腐蚀磨损
§3.泥沙输移过程造成的危害
第四章 重力侵蚀
§1.滑移、崩塌的危害状况
§2.应力与应变的概念
§3.斜坡岩体的失稳
§4.水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5.斜坡岩体(块)的滑移
§6.斜坡岩体的崩塌
第五章 静态疲劳
§1.断裂力学概述
§2.岩石的脆性断裂
§3.静态疲劳理论
§4.岩石的断裂预测
第四篇 玻璃、陶瓷的劣变理论
第一章 不致密陶瓷的冻裂与腐蚀
§1.引言
§2.不致密陶瓷材料的冻裂
§3.不致密陶瓷的腐蚀
第二章 玻璃文物的风化理论
§1.污染与沾污对玻璃风化过程的影响
§2.玻璃的表面结构
§3.水气对玻璃表面的化学侵蚀
§4.玻璃受水侵蚀动力学
§5.玻璃受水侵蚀热力学
§6.大气中酸性物质对玻璃表面的化学风化
§7.玻璃文物的微生物风化理论
第三章 玻璃、陶瓷的脆性断裂与静态疲劳
§1.沾污作用对材料断裂过程的影响
§2.玻璃、陶瓷的脆性断裂
§3.格里菲斯微裂纹断裂理论
§4.断裂力学中的几个主要本征参数
§5.裂纹扩展的动力与阻力
§6.裂纹的生成及快速扩展
§7.静态疲劳
§8.应力的产生
第五篇 金属文物的腐蚀
第一章 金属腐蚀的基本概念
§1.腐蚀的定义
§2.腐蚀的分类
§3.影响腐蚀的主要因素
§4.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5.腐蚀电池的类型
第二章 腐蚀的主要类型
§1.孔蚀
§2.缝隙腐蚀
§3.沉积物腐蚀
§4.“膏药” 状腐蚀
§5.选择性腐蚀
§6.腐蚀磨损
§7.晶间腐蚀
第三章 金属的大气腐蚀
§1.腐蚀大气的类型
§2.金属表面水膜的形成
§3.大气腐蚀机理
§4.影响大气腐蚀的因素
第四章 金属的土壤腐蚀
§1.影响土壤腐蚀的因素
§2.土壤腐蚀的电化学过程
第五章 金属的应力腐蚀断裂
§1.引言
§2.应力的来源
§3.腐蚀电池
§4.金属断裂
§5.应力腐蚀断裂机理
第六章 铜及铜合金的腐蚀
§1.铜及铜合金的耐蚀性
§2.铜及铜合金的应力腐蚀
§3.铜及铜合金的变色与铜绿的生成
§4.酸雨对铜及铜合金的腐蚀
第六篇 高分子材料的老化
第一章 高分子材料的化学老化及热降解
§1.纤维素的酸性水解降解
§2.高分子材料的氧化降解
§3.高分子材料的热降
第二章 高分子材料的光化学老化
§1.光降解
§2.光自动氧化
§3.光敏氧化降解
§4.光催化氧化反应
§5.大气污染物对老化过程的影响
第三章 高分子材料的形变、开裂与断裂
§1.纸张的塑性形变
§2.木质文物的干缩与开裂
§3.塑料的银纹生成与环境应力断裂
第四章 高分子材料的生物侵害
§1.微生物的化学作用
§2.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微生物降解
§3.微生物对塑料、橡胶的腐蚀
§4.害虫对纸质文物的危害
第七篇 卤化银影像材料的劣变
第一章 黑白影像材料的劣变
§1.环境介质引起的银氧化反应
§2.环境介质引起的银的硫化反应
§3.银盐片本身引起的硫化反应
第二章 彩色影像材料的褪色
§1.三线态氧和单线态氧引起的光氧化反应
§2.臭氧的脱色反应
§3.光还原反应引起的褪色
§4.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引起的光氧化反应
第三章 明胶和片基的劣变
§1.明胶的劣变
§2.玻璃片基风化对银影像的影响
§3.纸基及酯片基的劣变
第八篇 劣变的抑制对策(编著)
第一章 空气洁净技术的应用
§1.空气洁净度
§2.乱流洁净室原理
§3.洁净室的压力
§4.洁净室的空气新鲜度
§5.空气净化的指标
§6.生物洁净室
§7.洁净室的温湿度控制
§8.光照条件的控制
第二章 保藏环境的传统控制方法
§1.温湿度条件的控制与调节
§2.有害气体和尘粒的控制
§3.静电的控制
§4.光照条件的控制
第三章 去污
§1.织物的去污机理
§2.多价螯合剂、离子交换剂及抗再沾污剂的作用
§3.纺织物文物的去污清洗
§4.壁画去污
§5.陶器的清洗
§6.纸质文物的去污
§7.石质、木质、金属文物及古迹的去污
第四章 光化学反应的抑制对策
§1.博物馆、美术馆的光源选择
§2.博物馆、美术馆的照度控制
§3.图书馆、档案馆的照明
§4.光稳定剂及抗氧化剂的使用
§5.泛黄的抑制
§6.减反膜的应用
第五章 石质文物的保护技术
§1.方解石取代石膏的强化保存处理
§2.合成树脂浸渍加固
§3.风沙侵蚀的防护
§4.重力侵蚀的防护
第六章 金属文物的防护
§1.缓蚀剂概述
§2.有机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3.大气腐蚀缓蚀剂及其应用
§4.青铜器去锈蚀方法
第七章 纸质文物的保藏技术
§1.去酸
§2.字迹的恢复与显示
§3.水浸文物的干燥
§4.防虫
§5.图书、档案的消毒杀菌技术
§6.修补、加固和装裱
第八章 其他文物的保护方法
§1.影像媒体保存方法
§2.玻璃风化的防止方法
§3.饱水器物的脱水及糟朽器物的加固
§4.生物标本褐变反应的抑制
§5.壁画的修复与加固
主要参考文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论玉(三)——2010海拉尔“中国玉文化名家论坛”文集  

   
刘国祥, 于明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0年6月出版
定价:320.00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27880-7  装帧:精装
版本:第一版   开本:16开
责任编辑:雷英  字数:952千字
读者对象: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页数:657
书类:理论专著/研究生教育  册/包:
编辑部: 科学人文出版中心 文物考古出版分社
附注:
内容简介本书目录专家评论读者评论我要留言  本书共收录中国玉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43篇,约95万字,研究范围涵盖新石器时代至清代。从研究内容看,综合性研究主要包括中国玉文化的特质及普世价值、玉器起源与渔猎文化、中国史前玉器反映的宇宙观、玉器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及相关成果。专题性研究主要包括哈克文化玉器、红山文化玉器、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黑龙江史前玉器、海岱系古玉、仰韶文化玉器、凌家滩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卑南文化玉器、商代玉器、东周玉器、汉代玉器、辽金元玉器、清代玉器的研究内容。此外,还包括玉石切割实验考古、琢碾微痕观察、玉器纹饰研究等。本书是海峡两岸三地考古文博专家对中国古代玉器及相关问题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
  本书可供考古文博界、历史界、美术界专业人士、大专院校师生以及玉器鉴赏界人士参阅。

序一
序二
古玉通论 郑德坤
海拉尔的中石器遗存——兼论细石器的起源和传统 安志敏
呼伦贝尔地区哈克文化玉器 刘景芝 赵越
对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馆藏红山文化玉人面像的探讨 于明
公元前2000年前后我国大范围文化变化原因探讨 王巍
中国玉文化的特质及其普世价值 赵朝洪
玉器的起源与渔猎文化 郭大顺
论东北文化区及其前沿 郭大顺
从“唯玉为礼”到“以玉比德”——再谈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 郭大顺
黑龙江史前玉器研究 刘国祥
大甸子玉器试探 刘国祥
海岱系古玉略说 邵望平
史前艺术品的发现及史前艺术功能的演变 邵望平
中国史前玉器反映的宇宙观——兼论中国东部史前复杂社会的上层交流网 李新伟
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墓地出土玉器初步研究 马萧林 李新伟 杨海青
凌家滩玉器 张敬国
水稻、蚕丝和玉器——中华文明起源的若干问题 牟永抗
东方史前时期太阳崇拜的考古学观察 牟永抗
长江中、下游的史前玉玦 牟永抗
太湖地区史前玉器述略 殷志强
试论良渚文化玉器的历史地位 殷志强
史前玉器中的“双子琮”——兼说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兽面冠饰 王仁湘
出土玉带钩散论 王仁湘
带钩概论 王仁湘
海隅奇葩——台湾东岸的玉器文明 臧振华
台湾史前时代人兽形玉器的用途和宗教意义 古方
东亚玦饰四题 邓聪
以今鉴古——玉石切割实验考古 邓聪 吕红亮 陈玮
以柔制刚——砂绳截玉考 邓聪 吕红亮 陈玮
琢碾微痕探索在古玉研究中的功用 陈启贤
商代玉石禽鸟之初步研究 陈志达
关于春秋战国时代玉器三个问题的探讨 贾峨
陕西出土东周玉器研究 刘云辉
玉德·玉符·汉玉风格 卢兆荫
略论汉代礼仪用玉的继承与发展 卢兆荫
再论两汉的玉衣 卢兆荫
西汉玉衣葬式和形制的检讨 李银德
徐州出土西汉玉面罩的复原研究 李银德
辽代带式考实——从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的腰带谈起 李逸友
近百年来辽金元玉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田广林 周琳 刘璐
一组宋元时期的玉雕童子 张广文
香妃的玉碗 邓淑苹
古代玉器上奇异纹饰的研究 邓淑苹
后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住城市文化的“根”与“魂”——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单霁翔 著  
科学出版社  2010年6月出版
定价:56.00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27790-9  装帧:平装
版本:第一版   开本:B5
责任编辑:闫向东,孙莉  字数:341千字
读者对象: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页数:277
书类:资料与综述  册/包:
编辑部: 科学人文出版中心 文物考古出版分社
附注:
内容简介本书目录专家评论读者评论我要留言  本书为作者近年在国内外多个关于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会议上所做的重要报告的汇集,内容以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如何改善为主旨,收集24篇相关著述,按照内容分类叙述,图文结合,并以演讲过程中采用的ppt方式来展现,在形式上有所突破。
  本书可供国内外从事文化遗产研究及管理的相关人员,和对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感兴趣的广大爱好者参考阅读。
第一部 分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留住城市的“根”与“魂”——以北京旧城保护为例
重视餐饮业老字号的保护与发展
加强世界遗产保护造福人类和谐社会
关注海峡西岸文化遗产保护
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再论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第二部 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建设
全面推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理念与原则
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民族服饰文化遗产
来自文化遗产保护抗震救灾前线的报告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彩画的保护与实践
文化遗产保护与公众参与——以大型古代城市遗址保护整治为例
文物建筑保护中“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的探讨
中国文物追索概况
大型古代城市遗址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让大遗址如公园般美丽
第三部 分新型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保护工业遗产的思考
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推进乡土建筑保护
20世纪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
实现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理念的进步
中国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理论与实践
中国文化线路遗产整体保护理论与实践
后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代磁州窑  

   
郝良真 著  
科学出版社  2010年4月出版
定价:280.00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27196-9  装帧:精装
版本:第一版   开本:大16开
责任编辑:王光明  字数:522千字
读者对象: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页数:289
书类:资料与综述  册/包:
编辑部: 科学人文出版中心 文物考古出版分社
附注:
内容简介本书目录专家评论读者评论我要留言  本书是近代磁州窑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分为五章,使用了800余幅器物照片,图文并茂论述了中国近代时期磁州窑(彭城窑)发展阶段的分期、器物类型、装饰风格及技法、诗词曲赋及题记的文化内涵等问题,初步系统地研究了近代磁州窑的整体文化面貌,并通过回顾古代彭城窑的发展历史,进而提出了彭城窑创烧于北宋末期的观点,厘清了磁州窑与彭城窑的内在联系。

引言
(一) 探索近代磁州窑的缘起
(二) 近代磁州窑研究及相关问题
1.关于彭城窑的创烧年代
2.关于近代磁州窑发展阶段的划分
3.关于近代彭城窑的重要特征
(三) 近代磁州窑研究的学术价值
一 近代以前的彭城窑
(一) 北宋末期彭城窑的兴起
(二) 金元时期的彭城窑
(三) 明代彭城窑
1.元末观台与临水窑的断烧
2.明代的官窑
3.现存碑刻记载
4.明代彭城窑器物装饰特点
(四) 清代彭城窑
1.清代彭城窑的文献记载
2.清代的彭城窑瓷器
3.清代彭城窑器物的装饰风格
4.清代后期的彭城窑
二 近代彭城窑的振兴与发展
(一) 近代前夜的彭城窑
1.彭城窑的地域范围
2.彭城窑遭遇的自然灾害
(二)“瓷业改良”与彭城窑的振兴
1.彭城窑的瓷业改良
2.彭城瓷业的振兴
(三) 日伪统治时期彭城瓷业的萧条
(四) 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彭城瓷业
1.彭城瓷业的恢复与公营瓷厂的创建
2.彭城窑细瓷的研制
3.彭城解放后陶瓷工业的复兴
(五) 近代彭城窑的经营与管理
1.彭城窑的工种划分
2.彭城窑的行会组织
3.彭城窑的经营管理
4.彭城窑产品的价格与销售
三 近代彭城窑的器物种类
(一) 日常生活瓷器
1.炊具
2.餐具
3.盛器
4.茶酒具
5.灯具
6.妆具
7.坐卧具
(二) 陈设瓷器
1.瓶类器
2.罐类器
3.花器
4.瓷觚、帽筒器
5.人物塑像
(三) 文房瓷器
1.画缸
2.笔筒
3.瓷砚
4.笔洗
5.笔架
6.水盂
7.印盒
8.镇尺和瓷件
(四) 信仰供奉瓷器
1.佛像
2.神仙像
3.财神像
4.寿星像
5.香炉、香筒
6.签筒
(五) 玩具瓷器
1.生肖玩具
2.吉祥玩具
3.人物玩具
4.哨类玩具
5.物象玩具
(六) 建筑瓷器
四 近代彭城窑装饰技艺
(一) 古代装饰技法的传承
1.剔刻划花装饰
2.白地黑花装饰
3.单色釉装饰
4.瓷塑模印纹装饰
(二) 清末至民国前期的青花装饰技艺
1.“土青”青花装饰
2.“洋青”青花装饰
3.青花贴花装饰
4.青花装饰特色
(三) 民国时期的五彩瓷器
1.青花与五彩相兼装饰
2.五彩装饰
3.铬绿墨彩
(四) 恽体画风对彭城窑器物装饰的影响
1.近代彭城窑装饰反映的“ 恽体画风”
2.近代彭城窑的艺术匠师
(五) 近代磁州窑装饰的地域特点
1.民间沃土培育的艺术工匠
1.民间沃土培育的艺术工匠
3.兼工带写的绘瓷艺术风格
五 近代彭城窑的文化内涵
(一) 彭城窑传说的文化资料价值
1.彭城窑的历史传说
2.彭城窑“火神”与“窑神”的传说
3.彭城窑传统技艺的传说
(二) 近代彭城窑装饰题材的文化内涵
1.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
2.诗词曲赋与民间谚语
3.地方戏剧与民俗风情
4.山水风景与花鸟虫鱼
附录
浅谈磁州窑文化
磁州窑白地黑绘花酒坛及相关问题探析
试析近代磁州窑的装饰技法
磁州窑瓷塑玩具
近代磁州窑初探
后记其它作品作者介绍请浏览作者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  

   
古方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0年4月出版
定价:2680.00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26524-1  装帧:精装
版本:第一版   开本:大16开
责任编辑:闫向东  字数:3168千字
读者对象: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页数:2112
书类:图集/图谱  册/包:
编辑部: 科学人文出版中心 文物考古出版分社

从中国玉器发展史来看,所谓“传世玉器”一般是指前朝或更早时期制作并遗留下来的玉器。由于玉器具有坚固耐久的不朽性和材质稀少的珍贵性,这些玉器往往为后世所沿用、改制或珍藏,例如商代晚期的妇好墓中出土有史前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汉代诸侯王墓里出土有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改制的器物等。但这种情形并非普遍现象,因为历史上各朝代的用玉制度各不相同,玉器的造型、纹饰以及组配形式亦有差异,所以很少直接沿用传世玉器。直到宋代之前,传世玉器在玉器发展史上还不是一个主要品类。
  从宋代开始,传世玉器逐渐为世人所重视,这同古玩的产生以及古玉的收藏密切相关。宋代在文人官僚士大夫中形成一股搜集和考据古器物的风气,民间收藏古玩的习俗便出现了,古玉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古玩品种之一。文人在慕古思潮支配下,积极搜集、整理、研究商、周、汉(所谓“三代”)的金石、玉等古物,并编辑成书,公诸于世,广为流传,如赵明诚的《金石录》和《金石学》,欧阳修的《集古录》,王黼的《重修宣和博古图》,洪适的《隶释》、《隶续》等。特别是吕大临的《考古图》和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都收录了少量的汉代玉器,这是最早收录传世玉器的著作。古玩的特点之一是商品化,也就是具有交易买卖性,很多传世古玉通过古玩店流入收藏家的手中。北宋时期,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内经营古玩的店肆已成规模,但此时的古玩店经营范围甚广,更像杂货店。如汴梁东街北“潘家酒店”,“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见《东京梦华录》)。南宋时,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出现了专营古玉的“七宝社”,出售玉带、玉碗、玉花瓶、玉绦环及玻璃、水晶、宝石等(见《西湖老人繁盛录?诸行市》),还有“七宝考古社”(见《都城纪胜?社会》)和“骨董行”(见《梦梁录》卷十三)等经营中外奇珍异宝的商家。当时还出现了将古玉作为礼物贡奉、馈赠的风气,如大臣张俊进奉宋高宗的宝物中,仅玉器一项就有新旧玉器共42件,可见当时民间所藏传世玉器的数量是很可观的。元代朱德润的《古玉图》是第一部收辑传世古玉的图录,虽然仅刊布41件古玉,但标志着古玉收藏专业化的形成。至清代,古玉收藏之风炽盛,尤以乾隆帝为甚。受乾隆帝的影响,清中晚期至民国,古玉成为古玩中最重要的品种,也是官宦富贾收藏的对象。清末,吴大澂著《古玉图考》,公布了自己毕生所藏220余件古玉,并详加考证,图文并茂,成为划时代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当时民间古玉收藏与研究的最高水平。
  真正的古玉毕竟是后世无法再创作的文物,数量很有限,而玩赏者却日益增多,伴随着藏玉的风气日渐浓厚,仿古玉便应运而生了。仿古玉是模仿古代玉器和铜器式样加工碾琢的玉器。民间制作仿古玉的目的,多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欺骗藏家,这从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燕闲清赏?论古玉器》、清代陈性《玉纪》和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中可窥一二。而清宫廷制玉作坊则是为满足皇族玩赏的需要而制作仿古玉,是当时慕古之风的反映,并非牟利之作,具有较高艺术创作水准。例如乾隆晚年,大发好古之兴,不仅广为搜罗古玉,还命玉匠制作仿古玉。清宫旧藏中,有不少古玉与仿古玉同置于一盒内,即为乾隆帝嗜古玩玉之遗留。仿古玉出现于宋而盛行于明清,特别是清代仿古玉的制造、销售、收藏、玩赏等,规模均达到高潮,其数量相当可观。清代仿古玉的制作工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依古玉造型和纹饰风格进行仿制,目的是为满足人们的爱好,往往有清代玉雕艺术审美特点,这类仿古玉较易识别;另一种不仅在造型、纹饰上与古玉相同,而且通过特殊手段,对器表层颜色进行复杂处理,使之形神逼真,真伪难辨。因而过去留下来的玉器中有不少仿古玉混杂在传世玉器中,其中相当多的仍被当作三代玉器而流传,这也构成了传世玉器的一大特色。
  自唐宋以来,世人的财富和丧葬观念以及起居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炉、瓶、盒以及山子等实用、陈设器不入土随葬,而是作为家庭或家族财富世代流传下来。特别是清乾隆时期,清政府直接控制了新疆和田地区,大规模组织开发和田玉,优质和田玉料源源不断输入中原内地,成为宫廷玉器的主要玉料来源。同时,江南地区以苏州和扬州为代表的玉雕业也发展到巅峰水平,制作品种从几百公斤乃至数吨的玉山子摆件,到佩饰和手把件,无所不包,清宫旧藏的数万件清代宫廷玉器,其精品佳作几乎都是乾隆时期制作的。清道光年间,和田采玉向民间开放,民间用玉之风大盛。赵汝珍《古玩指南》描述了清末北京城里玩玉的盛况:“凡京中之中上等人物,无不腰缠累累,丁丁当当者,居则以玉为消遣之品,行则以玉为富厚之征,朋友相见必以所得之玉相夸示,集会谈话必以玉为主要论题。居家无玉,宛如非士夫之宅第。服饰无玉,直同非完整之衣履。身上无玉,似不便与友朋相会。无玉之知识,直不能插入友朋集会之谈话。玉之重要如此,故社会人士无不竭力以求之。” 由此可以想象当时民间用玉数量之庞大。因此,清代中晚期的玉器是传世玉器的主体。
  综上所述,我们今天看到的传世玉器大体包括三个部分,即以史前时代和商、周、汉时期为代表的“高古玉”,自宋代以来的仿古玉,以及明清时期宫廷和民间作坊制作的各式玉器。存世的数量也依次递增。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史前时代至汉代,其特点是玉器使用的制度化,纹饰充满神秘色彩以及造型上远离世俗。第二阶段从隋唐至明清,玉器风格逐渐摆脱了神秘感,向世俗化发展,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传世玉器正是反映了这个阶段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传世玉器绝大多数集中收藏于国家文博单位,这为系统整理和全面研究传世玉器提供了便利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玉器全集》(六卷)出版,其中收录了大量博物馆藏自史前时代至清代的传世玉器,为深入研究传世玉器奠定了基础。本书 “传世玉器” 的概念,指公立博物馆及文博管理部门收藏的非考古发掘出土、无具体出土地点或记录,以及不明来源的古代玉器,亦包括流传有序旧藏或捐赠的古代玉器。有些玉器的时代是清晰的,比如清宫旧藏有年号款识、千字文编号、刻有御制诗文等玉器。虽然从广义上来看,民间私人藏玉也应属于传世玉器的范畴,但是目前民间收藏的传世玉器在统计和鉴定上尚存有困难,故本书未将民间藏玉收录在内。
  本书的编纂是一项规模宏大、艰巨复杂的文化工程,也是宋代以来著录传世玉器集大成之作。我们在大量实物标本的分析和辨伪的基础上,基本理清了中国古代传世玉器演变脉络与基本面貌,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和普及玉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同时,在鉴定方面也为古玉爱好和收藏者提供了可信的“标准器”。
  本书共分八卷,以玉器发展阶段先后为序,即新石器时代、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和明清民国。书中以宋代至清代(含民国时期)玉器为主,兼以其它时期玉器为辅。全书共收集了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博物馆馆藏传世玉器约2000余件(套),其中有80%的传世玉器是首次面世。每卷有玉器彩色图版256幅,配有文字说明,并且全书均为中英文对照。为了保持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完整性,本书还收录了一些翡翠、玛瑙、水晶、琉璃、寿山石和绿松石等广义的玉制品。
  本书也为研究宋元明清玉器提供了最为翔实的资料。一件传世玉器应是其材质、工艺、美术、文物价值的总和,为了能更好地把深藏于每件传世玉器中的信息表达出来,全书每一件玉器文字描述的作者和每一幅照片的摄影者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力求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玉器标本的选择,以造型和纹饰精美、质料优良、雕工细腻、时代风格明显者优先,突出反映各时代玉器的器形纹饰、制玉工艺、玉料特征、审美观念、用玉习俗等,使读者对这一阶段玉器发展史有更加完整和清晰的认识。
  出土玉器与传世玉器共同构成了中国玉器史的研究基础。前者是以考古科学发掘出土玉器为主,时代集中于史前时期至唐代,基本资料见于《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卷);后者以文博部门所藏传世玉器为主,时代集中于宋代至清代,基本资料见于本书。因此,这两部巨著为将来建立完整的中国玉器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更加丰富和完善了国内外学者和玉器爱好者对中国玉文化的认识。 其它作品作者介绍古方

1卷 新时器时代·商·西周·春秋·战国
2卷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
3卷 宋·辽·金·元·明
4卷 明
5卷 明·清
6卷 清
7卷 清
8卷 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游石窟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科学技术问题研究  

   
杨志法, 岳中琦, 李丽慧 著  
科学出版社  2010年4月出版
定价:80.00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27137-2  装帧:精装
版本:第一版   开本:B5
责任编辑:刘宝莉,张丽  字数:410千字
读者对象: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页数:324
书类:理论专著/研究生教育  册/包:
编辑部: 工程技术出版分社
附注:
内容简介本书目录专家评论读者评论我要留言  本书论述了一座可能始挖于西汉的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的工程科学技术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龙游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的开凿年代和开凿目的等考古学猜想及其文物价值评价,洞室群分布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洞室群古工程科学技术亮点研究、古人高超的勘测、设计和施工方法、洞室变形破坏分析及充水对其稳定性影响分析、岩体长期强度和流变参数反演以及对洞室群的保护问题等。
  有关研究成果不仅对工程地质学、岩石力学、地下建筑学等现代科学的发展有所启示,而且对现代重要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岩石地下工程设计、施工、科研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工程地质、岩石力学、地下建筑、采矿和旅游专业的师生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博物馆藏品保护与展览:包装、运输、存储及环境考量  

   
[加]Nathan Stolow 著;宋燕, 卢燕玲, 黄晓宏 等译
科学出版社  2010年4月出版
定价:150.00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27057-3  装帧:平装
版本:第一版   开本:16开
责任编辑:孙莉,雷英  字数:437千字
读者对象: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页数:295
书类:理论专著/应用技术  册/包:
编辑部: 科学人文出版中心 文物考古出版分社
附注: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甘肃省文物局 译著丛书
内容简介本书目录专家评论读者评论我要留言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书是博物馆藏品包装环境控制领域的理论与技术丛书之一,内容涉及藏品管理与保护的理念、原则以及包装、运输、存储、环境考量方面的技术细节,附有大量照片、图表和实用信息,是保护工作者、展览组织者、技术人员和运输专家们的实践手册。
  本书适合于博物馆及文物保护专业人员和从业者参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  

   
国家文物局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0年3月出版
定价:88.00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26788-7  装帧:平装
版本:第一版   开本:16开
责任编辑:闫向东,宋小军  字数:261千字
读者对象: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页数:174
书类:资料与综述  册/包:
编辑部: 科学人文出版中心 文物考古出版分社
附注:
内容简介本书目录专家评论读者评论我要留言  本书收录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近增加的发现近百余项,内容涉及旧石器点、古代文化遗址及墓群、古代建筑、工业遗产等。

古遗址
北京门头沟京西古道
河北崇礼大水沟邓槽沟梁遗址
河北蔚县南台弥勒院遗址
山西右玉大堡堡址
内蒙古通辽中哈嘎古城址
辽宁宽甸青山沟小城子山城
江西吉安富滩古代关隘
江西进贤白崖山红石场遗址
河南郑州峡窝镇石咀遗址
河南荥阳西张村遗址
湖北五峰古茶道
湖南宜章湘粤古道
广东阳山杜步石围城
广西平南登塘西汉炼铁遗址六穴岭炼铁炉
海南沉船遗址
四川自贡盐运水道
云南鹤庆茶马古道
西藏朗县金东乡造纸厂遗址
陕西宝鸡桥镇遗址
陕西周至北留商代遗址
陕西安康汉王坪遗址
陕西镇坪古盐道遗址
青海祁连羊胸沟口古城址
青海治多贡萨寺遗址
新疆哈密托呼其佛寺遗址
新疆哈密阿克吐木休克烽燧遗址
古墓葬
内蒙古陈巴尔虎旗石板墓群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代壁画墓
辽宁新宾石盖墓
山东荣成石墓群
山东邹城石棚墓
河南焦作北宋壁画墓
湖北长阳丁母覃氏墓
四川内江赵贞吉墓
四川邛崃张升高墓
贵州凯里苗族古墓群
陕西宁强古代羌人石板墓
甘肃成县王公林氏墓碑
青海乌兰唐代壁画墓
宁夏泾源墓葬
新疆墓葬遗址遥感
古建筑
河北井陉大梁江村古村落
河北鹿泉水峪石头村
山西左云八台天主教堂旧址
山西榆次晋通花店
浙江奉化大堰白车门
浙江泰顺泗溪下桥火墙厝
安徽舒城唐家大屋
安徽南陵张氏宗祠
安徽郎溪有斐堂
福建漳州颜厝经幢
福建大田土堡群
福建长汀三洲古建筑群
福建厦门新*古建筑群
福建古田中直钱公宝殿
福建莆田石碇步
江西永新樟枧古建筑群
江西龙南太平廊桥
山东滕州葫芦套老村
河南原阳原武城隍庙
河南偃师郭家村老君庙
湖北利川罗家岩穴居
湖北郧县徐大章老屋
湖南新田龙家大院
湖南张家界石堰坪村土家山寨
湖南桑植海龙坪村王氏祖祠
湖南永兴板梁村古民居群
广东潮州土楼
广东连平白云楼
广东台山燕溪村碉楼群
广东东莞秀荣别墅
广东鹤山点天灯石板桥
广西桂平植棠村民居群
四川邛崃蓝靛厂
贵州黄平重安江水碾群
贵州雷山新桥水上粮仓
云南砚山阿猛大石桥
云南白邑锁水阁
西藏聂拉木喇普德庆寺
西藏洛扎县碉楼群
陕西汉阴汪氏祠堂
甘肃静宁清代戏楼
甘肃康县巩家山廊桥
青海玉树然格寺
青海果洛要什道古村落
宁夏同心麦垛山清真寺
石窟寺及石刻
河北井陉石造像
河北平山摩崖造像
山西沁水后托盘摩崖造像
山西浑源千佛岭石窟
内蒙古库伦旗呼和哈墩沟摩崖石刻佛像
河南方城姜庄摩崖造像
四川通江石窟
四川马尔康麦若扎拉石窟寺
四川眉山陈沟千佛岩摩崖造像
贵州贵阳孟关岩画
西藏尼玛卓尼夏桑岩画
西藏札达朵日坚岩画群
陕西富县张家湾石窟群
青海德令哈察汗特买图岩画
新疆阿勒泰岩画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北京朝阳门内大街81号建筑
北京朝阳门南小街439号建筑
北京菊儿胡同7号建筑
北京焦化厂
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旧址
天津塘沽海河防潮闸
河北张家口车站
河北京奉铁路汤河桥
山西新绛大益成纺纱厂旧址
山西永济蒲州火车站
山西临汾段店舞台
内蒙古牙克石博克图沙俄护路军司令部旧址(石头楼)
内蒙古牙克石免渡河东正教教堂
内蒙古通辽衙门营火车站
辽宁旅顺鸦户嘴堡垒
辽宁大连烟台街近代建筑群
辽宁清原柳木桥抗联密营
吉林抚松锦江木屋村
黑龙江佳木斯侵华日军军事设施遗址
上海夏衍旧居
上海重型机器厂
上海娄塘公社太平桥食堂旧址
江苏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旧址
江苏无锡华圻小学旧址
浙江平湖抗战时期掩体群
浙江农业大学旧址
浙江嘉兴王店米厂苏式圆筒粮仓群
安徽枞阳白柳公社矾矿冶炼遗址
安徽六安将军山渡槽
福建长泰上花人民会场
福建连江“海峡之声”广播站
江西赣州蒋经国旧居
江西上犹江水电厂
山东枣庄师范方楼
河南栾川人民会堂
河南淮滨大型水利渡槽
湖北随州雪公堂
湖北郧县劬圆渠
广东广州沙湾紫坭糖厂
广东罗定第一初级合作社旧址
广东罗定长岗坡渡槽
广东东莞大岭山林场石洞知青房
广西柳州防御工事群
重庆沙坪坝长五间碉楼
重庆沙坪坝陈氏洋房
四川乐山永利川厂旧址
四川犍为芭沟古镇
四川犍为农业遗产
贵州黎平少寨红军桥
贵州丹寨汞矿工业遗址
云南马关茅坪国门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旧址
西藏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楼
甘肃永昌西路红军六坝战斗遗迹
宁夏石嘴山兰州军区守备第一师旧址
新疆阿拉尔十六团一连老营部
新疆阿拉尔玉尔滚俱乐部
其他
山西五寨巨型凹型槽石碾
江苏兴化垛田
浙江云和梅源梯田
海南儋州峨蔓盐田
云南临沧碗窑村龙窑
云南临沧邦东造纸作坊
青海囊谦多伦多盐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珍宝展  

  宁波博物馆研究丛书·当今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精品特展之五
宁波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著  
科学出版社  2010年3月出版
定价:280.00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26932-4  装帧:平装
版本:第一版   开本:8开
责任编辑:孙莉  字数:115千字
读者对象: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页数:179
书类:图集/图谱  册/包:
编辑部: 科学人文出版中心 文物考古出版分社
附注:
内容简介本书目录专家评论读者评论我要留言  本书为在宁波博物馆展出的国家博物馆85件国宝展的图录。这些文物时代最早的为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陶器,最晚的为隋唐五代的观音。全书图文并茂,彩色印刷。

贺辞 吕章申
弁言 陈佳强
前言 褚晓波
第一单 元上古文明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7000~前2000年)
第二单 元先秦礼乐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200~0前221年)
第三单 元秦汉气象 秦汉六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1年)
第四单 元盛世辉煌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581~979年)
国宝编年图谱
后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物建筑 第3辑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 编  
科学出版社  2009年12月出版
定价:80.00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26247-9  装帧:平装
版本:第一版   开本:大16开
责任编辑:宋小军,杨明远,吴书雷  字数:380千字
读者对象: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页数:213
书类:论文集  册/包:9
编辑部: 科学人文出版中心 文物考古出版分社
附注:
内容简介本书目录专家评论读者评论我要留言  本书为《文物建筑》丛书的第一辑,书中收录了有关文物建筑方面的25篇文章,内容涉及古代建筑、建筑保护、科技保护等方面,开创了文物建筑保护方面的先河,为文物建筑保护领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园地。

文物建筑研究
汉代建筑若干问题试析(下) 张家泰
隋唐以后木作工具的变迁与家具的发展 李浈
高句丽墓葬壁画中斗栱的特点 邱羿 朴玉顺
北京会馆分布特征及缘由 沈旸
我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学探讨 陈天声
莲花纹饰在高句丽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杨子明
西藏罗布林卡原噶厦政府办公区建筑分析 赵彤梅
开封繁塔探析 张武军
浅析重庆市万州区洄澜塔结构特点及建造工艺 甄学军
河南周口关帝庙戏楼考略 鲍玮
古典园林
论朝鲜王朝文人造园的中国文化影响——以潭阳潇洒园为中心 喻梦哲
圆明园遗址公园水环境问题再思考 许欣舸 李平沙 林要
建筑考古
郑韩故城的城市布局 马世之
豫晋峡谷黄河漕运遗迹 孙丽娟
保护工程
文物保护施工工程管理模式的探讨 杨劲松 陈飞
永城芒砀山汉代建筑基址保护方案构思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设计研究中心
从798艺术区谈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 张秋艳
开封城墙保护设计的思考 孙艳云
百泉保护规划对策研究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设计研究中心
沁阳天宁寺三圣塔及其保护工程 河南省龙源古建园林技术开发公司
南阳武侯祠古柏亭的保护维修 刘灏
历史文化名城
许昌历史文化与保护研究 刘静
乡土建筑研究
湖南通道侗族建筑艺术与特色 张宁 张吉慧
浅谈四川民居的特点 李孟刚
清末民初西方建筑对北京地区民居影响初探——以珠市口东大街161号院为例 周鼎
文物建筑鉴赏
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 陈宁骏
卫辉香泉寺 余晓川其它作品作者介绍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The Collection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rdos Bronze Wares

   
《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辑组 编  
科学出版社  2009年12月出版
定价:185.00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26208-0  装帧:精装
版本:第一版   开本:16开
责任编辑:孙莉,吴书雷,雷英  字数:1140千字
读者对象: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页数:769
书类:论文集  册/包:2
编辑部: 科学人文出版中心 文物考古出版分社
附注:
内容简介本书目录专家评论读者评论我要留言  本书是2008年9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召开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共收集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论文47篇和相关讲话及综述7篇,对“鄂尔多斯青铜器研究”、“中国北方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鄂尔多斯青铜文明与华夏青铜文明研究”、“欧亚草原之路研究”等诸多课题展开了多领域广泛、深入的研讨,展示了近些年世界各地对于包括鄂尔多斯青铜器在内的中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以及欧亚草原地区,属于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和最新成果。
  本书可供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领域的研究者及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读乌恩岳斯图先生遗著《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匈奴时期》 王大方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馆藏鄂尔多斯青铜器综述 王志浩
从东黑沟出土的有角神兽牌饰谈起 林沄
辽河流域“北方式青铜器”再认识 郭大顺
牧畜民、農耕民の銅器から国家の青銅器へ 〔日〕岡内三眞
多钮几何纹铜镜的出现而消失(韩文译)〔韩〕李清圭
鄂尔多斯地区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综论 朱凤瀚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青铜器至初期铁器时代文化及其社会 〔韩〕吴江原
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青铜武器及相关问题 李健民
朱开沟遗址商代遗存及其卡拉苏克刀和短剑具体年代的确定(摘要) 〔俄〕瓦列诺夫·安德烈
论鄂尔多斯铜器中的“云纹”饰牌 韦心滢
鄂尔多斯青铜器用途之再认识 杨泽蒙
鄂尔多斯青铜器的渊源及相关问题探讨 刘国祥
毛庆沟墓地腰带饰品浅析 曹建恩 孙金松
融合还是变迁——毛庆沟、饮牛沟墓地再研究 王鹏
鄂尔多斯金冠源流考 陈凌
春秋战国时期长城沿线游牧民族的地下世界 韩建业
蒙古阿尔泰奥兰谷仁郭勒冰冻地带古墓研究〔蒙〕德·策翁道尔吉
夏家店上层文化中青铜头盔的起源和传播 〔韩〕姜仁旭
试论大甸子彩绘陶器曲线形纹饰与商代青铜器龙纹之间的关系 李晓红
白狄东迁考——从白狄建立的中山国谈起 杨建华
带铃铜器研究(摘要) 严志斌
替亚洲东部的斯基泰—萨尔马特文物断代 常华安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Karasuk Daggers 〔日〕Keita Matsumoto
The Location of Loufan Tribe in 4-2Centrury B.C. and Influence of its Culture to the Culture of Central Plain and the South 〔俄〕A.A.Kovalev
新出,三方漢発給匈奴官印考 〔日〕秋山進午
Features of Aristocratic Hun-Tombs(Summary) 〔蒙〕D.Erdenebaatar
欧亚草原的非金属牌饰 〔日〕高滨秀
鄂尔多斯式铜带扣研究 王仁湘
鄂尔多斯的鲜卑遗存 乔梁
姜家梁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人类学类型 朱泓 李法军 李珺
鄂尔多斯青铜合金技术初步研究 何堂坤 王志浩 王佩琼
鄂尔多斯春秋战国青铜器科学分析 何堂坤 杨泽蒙
北方草原青铜文化与云南青铜文化的相似元素 肖明华
中国古代及海外文献载录中的鄂尔多斯青铜器 王庆宪
北方青銅器文化墓の動物犠牲とその地域性 〔日〕小田木治太郎
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早期铁器的传播与发展 〔日〕田中裕子
东北系青铜武器的初步研究 〔韩〕成璟瑭
战国至西汉时期北方动物纹饰牌寓意研究(摘要)〔德〕CatrinKostM.A.
论匈奴墓葬出土器物中的“舶来品” 〔蒙〕彻·阿木尔图布信
论玉皇庙文化 靳枫毅
军都山玉皇庙墓地青铜削刀研究 王继红
喀喇汉王朝王陵研究 艾力江
从秦地域内出土的欧亚草原“动物纹”看秦与“戎狄”文化的关系 史党社
青海古代文化与内蒙古北方草原文化艺术风格的碰撞 柳春诚
试论匈奴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傅宁
试析鄂托克旗凤凰山1号汉墓 张海斌
后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物保护规划案例 (第一辑)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 编  
科学出版社  2009年12月出版
定价:428.00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26518-0  装帧:精装
版本:第一版   开本:16开
责任编辑:宋小军,张亚娜,吴书雷  字数:1001千字
读者对象: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页数:324
书类:资料与综述  册/包:
编辑部: 科学人文出版中心 文物考古出版分社
附注:
内容简介本书目录专家评论读者评论我要留言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是解决文化遗产全面保护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手段。文物保护规划首先要阐述文化遗产的组成与价值,评估现存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本书收录了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近几年编制并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的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案例。在保护规划案例的编制过程中不仅考虑到了如何保护好文化遗产的价值,同时也考虑到了如何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所以本书既是编著单位在编制保护规划工作中的一次总结,也是对保护规划编制理念与方法的一次展示。
  本书适合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文化遗产管理工作者参考、阅读。


前言
中岳庙保护规划
潞简王墓保护规划
永城芒砀山汉梁王墓群保护总体规划
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保护规划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保护规划
百泉保护规划
后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陶瓷科技研究与鉴定  

   
吴隽 著  
科学出版社  2009年6月出版
定价:80.00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24256-3  装帧:精装
版本:第一版   开本:16开
责任编辑:张亚娜,郝莎莎,杨然  字数:307千字
读者对象: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页数:207
书类:理论专著/研究生教育  册/包:7
编辑部: 科学人文出版中心 文物考古出版分社
附注:
内容简介本书目录专家评论读者评论我要留言  本书共分九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目前在国内外古陶瓷科技研究中正在或将会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些测试分析技术,共分为古陶瓷研究中的元素组成分析技术应用、古陶瓷研究中的显微结构与物相分析技术应用、古陶瓷研究中的物理性能与热分析技术应用,以及其他分析测试技术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等四章进行介绍。下篇围绕古陶瓷的科技鉴定,主要论述当前古陶瓷自然科技鉴定分析法之一的成分鉴定法(无损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共分为古陶瓷自然科学技术鉴定法概述、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无损X射线荧光法应用于古陶瓷鉴定的理论基础和条件、古陶瓷科技分析与鉴定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无损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在古陶瓷鉴定中的应用要素等五章进行介绍。
  本书适合于从事考古学、科技考古学、陶瓷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前言
上篇 现代分析技术在古陶瓷科技研究中的应用
第1章 古陶瓷研究中的元素组成分析技术应用
1.1 化学分析
1.1.1 滴定法
1.1.2 重量分析法
1.1.3 化学分析法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1.2 中子活化分析
1.2.1 中子活化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1.2.2 中子活化法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1.3 原子光谱分析
1.3.1 原子吸收光谱及其基本原理
1.3.2 原子发射光谱及其基本原理
1.3.3 原子光谱分析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1.4 其他成分分析方法
1.4.1 电子探针能谱分析技术
1.4.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1.5 应用实例介绍
第1章参考文献
第2章 古陶瓷研究中的显微结构与物相分析技术应用
2.1 光学显微镜
2.1.1 光学显微镜的分类与简介
2.1.2 光学显微镜技术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2.2 电子显微镜
2.2.1 电子显微镜的分类与简介
2.2.2 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2.3 X射线衍射
2.3.1 X射线衍射的基本原理
2.3.2 X射线衍射在古陶瓷物相分析中的应用
2.4 应用实例介绍:景德镇青花瓷彩上斑点显微结构的研究
第2章参考文献
第3章 古陶瓷研究中的物理性能与热分析技术应用
3.1 显气孔率、吸水率及体积密度
3.1.1 材料显气孔率、吸水率及体积密度的基本概念
3.1.2 古陶瓷显气孔率、吸水率及体积密度的测定
3.1.3 测定显气孔率、吸水率及体积密度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3.2 色度
3.2.1 色度测定的基本原理及测定
3.2.2 色度测定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3.3 白度
3.3.1 白度测定的基本原理
3.3.2 白度的测定方法
3.3.3 白度的测定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3.4 热膨胀法
3.4.1 热膨胀法与古陶瓷烧成温度的测定
3.4.2 热膨胀法测定古陶瓷烧成温度的应用
3.5 差热分析
3.5.1 差热分析的基本原理
3.5.2 影响差热分析的因素
3.5.3 差热分析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3.6 应用实例介绍:南越王宫遗址出土罕见巨型釉砖的科技研究
第3章参考文献
第4章 其他分析测试技术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4.1 穆斯堡尔谱学分析
4.1.1 穆斯堡尔谱的基本原理
4.1.2 穆斯堡尔谱分析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4.2 X射线电子能谱
4.2.1 X射线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
4.2.2 X射线电子能谱仪的基本构造和特点
4.2.3 X射线电子能谱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4.3 电子自旋共振
4.3.1 电子自旋共振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4.3.2 电子自旋共振法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4.4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4.4.1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的基本原理
4.4.2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的实验方法
4.4.3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4.5 拉曼光谱法
4.5.1 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4.5.2 拉曼光谱仪的结构
4.5.3 拉曼光谱法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4.6 红外光谱法
4.6.1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4.6.2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仪的结构
4.6.3 红外光谱法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4.7 应用实例介绍:用XAFS初探汝瓷釉中Fe的价态
第4章参考文献
下篇 现代分析技术在古陶瓷科技鉴定中的应用
第5章 古陶瓷自然科学技术鉴定法概述
5.1 古陶瓷等文物鉴定的社会需求
5.2 古陶瓷仿制的现状
5.3 古陶瓷自然科技鉴定法的出现
5.4 科技鉴定法和传统鉴定法的关系
第5章参考文献
第6章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6.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6.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
6.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定量方法
6.3.1 实验校正法
6.3.2 数学校正法
6.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分类
6.5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
6.5.1 X射线管型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
6.5.2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仪
6.5.3 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
6.6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在古陶瓷研究和鉴定中的应用现状
6.7 应用实例介绍:广东博罗横岭山墓葬群出土陶瓷的EDXRF研究
第6章参考文献
第7章 无损X射线荧光法应用于古陶瓷鉴定的理论基础和条件
7.1 元素组成模式应用于古陶瓷鉴定的理论基础
7.1.1 原料的来源
7.1.2 配方的变化
7.1.3 原料的处理和加工
7.2 元素组成鉴定法应用的第一个条件——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7.2.1 数据库简介及其在古陶瓷研究和鉴定中的应用
7.2.2 中国古陶瓷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展望
7.3 元素组成鉴定法应用的第二个条件——分析标准样的研制
7.3.1 标准物质概述
7.3.2 标准物质的验证与应用
7.3.3 古陶瓷X射线荧光无损测试标准物质的研究和制备现状
7.4 应用实例介绍:中国景德镇历代官窑青花瓷的科技鉴定研究
第7章参考文献
第8章 古陶瓷科技分析与鉴定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8.1 描述性统计分析
8.1.1 数据集中趋势分析
8.1.2 数据离中趋势分析
8.1.3 分布形态
8.2 聚类分析
8.2.1 数据的标准化
8.2.2 样本间的相似性测度
8.2.3 聚类分析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8.3 判别分析
8.3.1 距离判别法
8.3.2 Fisher判别法
8.3.3 Bayes判别法
8.3.4 判别法则的评价
8.3.5 判别分析在古陶瓷科技研究与鉴定中的应用
8.4 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对应分析
8.4.1 主成分分析
8.4.2 因子分析
8.4.3 对应分析
8.4.4 应用实例
8.5 人工神经网络
8.5.1 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和基本思想
8.5.2 人工神经网络在古陶瓷归类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8.6 粗糙集理论
8.6.1 粗糙集理论的基本概念
8.6.2 粗糙集理论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8.7 应用实例介绍
第8章参考文献
第9章 无损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在古陶瓷鉴定中的应用要素
9.1 无损X射线荧光测试操作中的关键环节
9.2 古陶瓷仿制品中若干典型的组成特点
9.3 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应用于古陶瓷鉴定中的常见错误
第9章参考文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 (第二辑)山西专辑

   
《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编委会 编  
科学出版社  2009年5月出版
定价:120.00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24559-5  装帧:精装
版本:第一版   开本:16开
责任编辑:孙莉  字数:422千字
读者对象: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页数:293
书类:理论专著/应用技术  册/包:5
编辑部: 科学人文出版中心 文物考古出版分社
附注:
内容简介本书目录专家评论读者评论我要留言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许多方法参照了国际上通行的一些做法,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是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文物保护特点。2000年由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制定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系统地阐述了文物古迹保护中应遵循的工作程序、保护原则,为我国的文物古迹保护提供了依据,而保护规划、保护工程方案的编制则是实现《准则》、指导施工的重要环节。《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通过选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保护规划和保护方案,结集出版,通过交流推广《准则》,以期提高我国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水平。
  本书适合于从事文物保护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前言
寿阳普光寺修缮设计方案 王春波、刘宝兰、肖迎九
临猗妙道寺双塔保护工程 任毅敏、王锋
浑源永安寺壁画彩画保护技术及相关问题研究 吴锐、郑军
临猗临晋县衙修缮设计方案 马吉宽
平顺九天圣母庙修缮设计方案 卢宝琴、史国亮、陈海荣、李海英
襄垣永惠桥修缮设计方案 史国亮、陈海荣、卢宝琴
陵川龙岩寺修缮设计方案 肖迎九、王春波、张藕莲
新绛关帝庙维修设计方案 陈海荣、卢宝琴、张洪峰
后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物科技研究 (第六辑)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ON CULTURAL HERITAGE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编  
科学出版社  2009年4月出版
定价:40.00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24343-0  装帧:平装
版本:第一版   开本:16开
责任编辑:孙莉,雷英  字数:283千字
读者对象: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页数:195
书类:理论专著/应用技术  册/包:10
编辑部: 科学人文出版中心 文物考古出版分社
附注:
内容简介本书目录专家评论读者评论我要留言  《文物科技研究》是一部关于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的学术系列出版物,主要刊登国内外文物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保护工程技术研究的成果,以推动我国文物保护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发展。此前已连续出版五辑,本辑刊登的文章主要涉及铁质文物、古代颜料、古代建筑彩绘、古代瓷器、石质文物的保护技术和研究探索。同时,配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的“濒危馆藏壁画抢救保护工程——馆藏壁画保护综合研究”项目的开展,刊登了一组关于馆藏壁画保护的专题文章。
  本书可供从事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科技人员、考古工作者、博物馆科技工作者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甘肃地区部分早期铁器的金相组织分析及AMS-14C年代测定 陈建立 马清林
沧州铁狮子制作技术和材质与腐蚀状况研究 宋薇 李秀辉 韩汝玢
天津大沽口炮台遗址铁炮病害研究 张治国 刘鸿亮 马清林
室外大型铁质文物除锈技术的探讨 李艳萍
清代铁炮自然表面与腐蚀关系研究 徐飞 万俐 朱一帆
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及其对传统铸造业发展的贡献 周卫荣
中国蓝和中国紫研究概述 马清林 张治国 夏寅
古建筑无地仗层彩绘保护材料的研究 何伟俊 毛志平 龚德才 郑冬青
清代五凤钿镶嵌珠宝饰物分析研究 王允丽 田金英 王春蕾
原始瓷的瓷釉分析与产地研究 夏季 朱剑 王昌燧 李乃胜
漳州窑外销青花瓷的EDXRF分析 马泓蛟 朱剑 宋燕 栗建安 郑辉 王昌燧
石质文物附垢与劣化 张金风
云南大理兴教寺壁画中黑色物质的分析 周霄 高峰
濒危馆藏壁画抢救工程——馆藏壁画保护综合研究简介 郭宏
内蒙古大召寺壁画的历史价值及其早期揭取加固情况调查 杜晓黎
内蒙古大召寺壁画的历史与现状调查 成倩 杜晓黎 王晏民 方明珠
内蒙古大召寺壁画失效支撑体去除技术研究 葛琴雅 成倩 孙延忠 白俊杰 康贵彬
内蒙古大召寺壁画制作材料和工艺研究 宋燕 成倩 孙延忠
内蒙古大召寺壁画本体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孙延忠 成倩 葛琴雅 任亚云 平淑梅 白俊杰 康贵彬
陕西唐墓壁画和内蒙古大召寺明代壁画胶接材料的Py-GC-MS与GC-MS研究 〔奥〕魏书亚 ManfredSchreiner ErwinRosenberg 郭宏 马清林
内蒙古大召寺壁画颜料色度特征分析研究 张虎勤 廖光熙 陈青 陈雪梅
地理信息系统在馆藏壁画病害调查中的应用 王晏民 侯妙乐 方明珠 陈青 成倩
陕西唐墓壁画揭取后的保护与修复技术 杨文宗 刘芃 惠任
唐李邕墓壁画的现场保护揭取 赵西晨 王啸啸其它作品作者介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  

   
国家文物局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9年3月出版
定价:88.00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24071-2  装帧:平装
版本:第一版   开本:16开
责任编辑:闫向东,宋小军  字数:237千字
读者对象: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页数:152
书类:资料与综述  册/包:8
编辑部: 科学人文出版中心 文物考古出版分社
附注:
内容简介本书目录专家评论读者评论我要留言  本书收录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近增加的发现近百余项,内容涉及旧石器点、古代文化遗址及墓群、古代建筑、工业遗产等。

古遗址
河北泊头王奉一遗址
河北丰宁城子梁城址
内蒙古清水河黑矾沟古窑址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塔林拜兴障址
辽宁调兵山太平山遗址
江苏句容城上村遗址
江苏太仓海运仓遗址
浙江安吉王母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浙江长兴荆竹关战国窑址
浙江温州李山古营寨遗址
浙江安吉半岭古道
浙江松阳枫树湾明代银矿洞群
安徽宣城凤头村古窑址
江西靖安周代城址
江西德兴银山银矿遗址
山东寿光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群
山东青岛沿海水下文物普查
河南郑州芦村河遗址
河南嵩县伏牛山红椿寺遗址
湖南郴州湘粤古道
湖南保靖明清军事城堡群
广西柳州都乐洞穴遗址群
海南南海水下沉船遗址
四川宜宾榨子母码头
云南德钦茶马古道阿敦子段和吉布顶段
云南会泽小田坝营盘遗址
西藏定结曲玛古战场遗址
陕西洛南旧石器遗存
陕西眉县北兴遗址
陕西眉县尧上村遗址
陕西咸阳西毛村秦代建筑遗址
陕西三原惠家宫殿遗址
陕西蒲城窦家宫殿遗址
陕西眉县铜峪沟铜矿遗址
新疆巴里坤聚落遗址
古墓葬
内蒙古通辽库伦旗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群
辽宁朝阳老山洼和马莲桥积石冢群
浙江仙居岩石殿石棚墓
湖南慈利悬棺墓
云南临沧杨国翰墓及父母合墓
陕西甘泉金代砖雕壁画墓
甘肃泾川吕正墓地
新疆巴里坤石堆、石圈墓地
古建筑
河北武安万谷城古村落
河北武安石洞村古村落
河北武安同会村古民居群
河北涉县响堂铺民居
山西泽州济渎庙
山西晋中宣承院大殿
山西长治紫薇庙
山西陵川东庄全神庙
山西太原店头村古村落
山西河津魏家院魏氏祠堂
吉林长春齐家村清真寺
浙江苍南飞亭
浙江遂昌蕉川潘家大屋
福建龙岩适中文明塔
福建清流赖坊古村落
福建尤溪经通古民居群
江西永新龙凤桥
山东薛家岛海草房
河南济源白鹤堂
河南济源三皇殿
河南许昌张潘王家宅院
湖北房县彭家祠
湖南乡土建筑
湖南郴州万岁桥
湖南武冈周氏支祠
广东佛山罗塘陂
广东佛山棋盘村古建筑群
重庆璧山福寿桥
四川甘孜沙贡林场嘛呢堆
贵州乡土建筑
贵州清镇石关村古迹
贵州盘县李氏民居
贵州遵义乐庄大桥
西藏墨竹工卡唐加寺
青海同仁根顿群培故居
石窟寺及石刻
内蒙古达茂满都拉岩画
辽宁葫芦岛香炉山岩画
安徽休宁落石台石刻
江西奉新清代石刻水契
四川通江佛尔岩石窟
贵州盘县小冲碑林
西藏定结恰姆石窟
西藏普兰纳曲宗普石窟
陕西富县黄家岭石窟
宁夏石嘴山双疙瘩岩画
新疆岩画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北京原京奉铁路信号所
北京京师自来水公司旧址
北京伍连德旧居
北京同福夹道4号住宅
北京贝满女中旧址
天津英国亚细亚公司塘沽旧址
天津津浦铁路线静海站
天津独流木桥
河北唐钢集团承德钢铁有限公司
山西昔阳县大寨
内蒙古满洲里俄式建筑
辽宁抚顺炭矿事务所及炭矿长住宅旧址
黑龙江向阳半截河军事要塞
上海娄塘天主堂
上海民生港工业建筑群
上海大通纱厂办公楼与碉堡
上海四方锅炉厂
江苏苏州志仁里
浙江玉环坎门验潮所
安徽淮北口子窖酒厂建筑群
福建宁化陈塘红军医院(红军第四战地医院)旧址
福建厦门抗战时期金门县政府办公旧址
江西广昌大跃进时期壁画
山东中兴公司
河南卫辉华新纱厂旧址
河南许昌英美烟公司旧址
湖北南漳板桥乡公所旧址
湖北黄石华新水泥厂旧址
湖南吉首中黄乡公所旧址
广东东莞广深铁路石龙南桥旧址
广东广州潘氏大院
广东佛山紫阳学校
广东佛山顺德糖厂
广西隆林纳贡炼铁炉
重庆陈家大院(举人楼)
重庆甲高文昌宫
四川剑阁化林大队旧址
中国石油第一深井四川武胜7002井
贵州独山前进飞机场旧址
贵州黔西红林机械厂旧址
云南会泽邹家村新桥(又名友谊桥)
西藏林周农场
甘肃平凉“大跃进”炼钢炉
甘肃庄浪梯田
宁夏黄河青铜峡拦河大坝
宁夏青铜峡双曲砖拱拱形粮仓
新疆伊宁南市区传统民居群
其他
福建厦门坑仔口龙窑窑炉其它作品作者介绍国家文物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近代磁州窑史料集  

  燕赵文化研究系列丛书
河北珍惜档案资料系列
戴建兵 编著  
科学出版社  2009年2月出版
定价:50.00   语种:中文
标准书号:978-7-03-024104-7  装帧:精装
版本:第一版   开本:B5
责任编辑:王剑虹,李俊峰  字数:320千字
读者对象:高中或中职以上文化程度  页数:265
书类:资料与综述  册/包:5
编辑部: 高等教育出版中心 经管法出版分社
附注:总主编:王长华 副总主编:王宏斌 韩来平 武吉庆
内容简介本书目录专家评论读者评论我要留言  磁州窑是中国著名民窑,是中国民间手工业发展的代表。清代以前的磁州窑研究特别是宋代的磁州窑研究成果较多,也相对集中。而清代及民国以来的磁州窑研究则相对薄弱。清代以来的磁州窑正是其变革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清末新政以来,磁州窑在政府和民间力量推动之下,学习景德镇、唐山等地的现代陶瓷技术,改革工艺和产品品种,由粗瓷变细瓷,在胎、釉、型制、生产工艺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本书搜集了大量近代磁州窑史料及图片,并对磁州窑进行了调查,力图反映这一时代磁州窑的生产及相关的变化。
  本书适合历史工作者、文物工作者、收藏爱好者以及大中专院校的师生参考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5 22:16 , Processed in 1.78410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