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31|回复: 13

二十四禅图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惊殊 于 2011-4-14 20:06 编辑

二十四禅图

高尔泰、浦小雨 绘画    大智化人 新题

由著名画家高尔泰、浦小雨绘制的系列禅画,内容丰富,风格古朴优美,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为不可多得的绘画精品。大智化人精选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二十四幅,一一题写了画名,并对说明文字进行了精心整理,以便于读者欣赏、阅读。欢迎博友收藏、引用。(此文转自QQ空间)

01.  无 生 秘 义

01. 无 生 秘 义

01.  无 生 秘 义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黑氏婆罗门,两手举着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氏婆罗门说:“放下吧!”
  婆罗门便将左手举着的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吧!”
  婆罗门又将右手举着的另一个花瓶放下。
  接着,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吧!”
  这时,黑氏婆罗门问道:“我已经两手空空,请问您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瓶,我教你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你将它们统统放下,便可超脱生死,永出轮回。”
  黑氏婆罗门当下悟到了无生忍。

02.  初 示 宗 旨

02. 初 示 宗 旨

02.  初 示 宗 旨

菩提达摩祖师到东土时,受到梁武帝的迎请。梁武帝问道:
  “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少,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答道:“这些算不上真正的功德,只能获得人天小果。”
  梁武帝问:“如何才是真正的功德?”
  祖师答道:“若得根本智慧,清净空寂,圆融无碍,才是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功德,不是以世间有为法所能求得的”
  梁武帝又问:“请问圣僧,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祖师并不直接回答,却说:“法界空寂,本来无圣可言,更不必说圣谛了。”
  梁武帝不解地问:“现在面对着朕的不是圣人,又是谁呢?”
  祖师知其不切法要,便摇头说:“不知道。”

03.  断 臂 求 法

03. 断 臂 求 法

03.  断 臂 求 法

禅宗二祖慧可禅师,青年时为人豁达豪爽,博览群书,因不满足于儒道易数,四处访贤求道。听说有位天竺来的神僧达摩住在少林寺,便前往拜访。慧可虽时时伺机参问,但达摩时常面壁禅坐,并不向其开示。慧可只好守候在洞外。深冬季节,一日,天降大雪,慧可仍然挺立在洞外风雪之中。达摩祖师问道:
  “你因何事,久立不去?”
  慧可眼里含着泪水说:“只求和尚为我开示无上妙法。”
  达摩见多了那些谈玄猎奇,无志实修的知解之徒,对他淡淡地说:
  “如来无上妙道,非同世俗学问,需要具备能行难行、能忍难忍的毅力,以及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的恒心,方可学修。贪图小智,无德无义,谄曲轻慢者,不能受持。”怎料,慧可竟然以刀自断左臂,并置于达摩祖师面前,以表决心。
  慧可这些坚定求法的举动最终得到了达摩祖师的认可,并赐法名“慧可”。此后,慧可跟随达摩祖师,朝夕参学修行,长达九年,终于得其心要,继承衣法。临别时,达摩祖师说:
  “二百年后,此如来禅法将在中华国广泛传播,虽然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明道者多,行道者少,但自参自悟,潜行密证者仍然成千上万,不可胜数。”

04.  法 界 眷 属

04. 法 界 眷 属

04.  法 界 眷 属

有一位云水僧一路参访,一日来到由一位老妇人管理的庵堂前休息。他问老妇人:“师姑,这座庵堂里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么样子?”
  云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05.  拜 诣 真 身

05. 拜 诣 真 身

05.  拜 诣 真 身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禅师了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继续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从容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仰山大为惊叹,感慨地说:“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来,我以此试人,无一能解者。请你善加保任。”
  此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就赞叹:“光涌,乃肉身佛也。”

                                                                                          06.  古 镜 茶 坊

                                                                                             

06. 古 镜 茶 坊

06.  古 镜 茶 坊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情招呼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
  只见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店主,点了一下头。
  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地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有道禅师:“你问吧!”
  店主问道:“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很快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了以后如何?”
  有道禅师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道:“对不起!恕不供养。”说着转身就走开了。
  有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数十年参禅,现在连这个卖茶人都不如,惭愧!”于是痛下决心,勤苦参学,闭门深修,终于开悟。
  三年后,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这家茶坊的门口。店主仍亲切的招呼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后如何?”
  有道禅师回答:“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主听后,诚恳地说:“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吆喝道:“伙计!泡茶,泡茶,泡好茶!”




07.  喝 消 轻 重

                                                                                             

07. 喝 消 轻 重

07.  喝 消 轻 重

翰林学士苏东坡,听说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于是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  功如何。刚一见面,东坡就说:
  “听说禅师禅悟功夫很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
  东坡答道:‘姓秤,称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08.  生 死 思 量

08. 生 死 思 量

08.  生 死 思 量

金山昙颖禅师,曾游京城,住在李端愿太尉的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
  “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究竟是有呢,还是没有呢?”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虽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是无中现有。人眼前见牢狱时,为何不心内见天堂?欣喜和恐怖都在于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造作皆能成境,太尉若能了知自心的作用,自然就不会有疑惑了。”
  太尉:“心,如何了知?”
  昙颖:“善恶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时,归于何处?”
  昙颖:“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生则我早已知晓。”
  昙颖:“请道一句,生从何来?”
  正当太尉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喝道:“你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明白了,只知贪程,不觉蹉跎。”
  昙颖:“百年一梦。”
  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而说偈曰:
  “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09.  不 可 思 议

09. 不 可 思 议

09.  不 可 思 议

有一次,一位学僧问惟宽禅师:“狗有没有佛性?”
  “有。”惟宽禅师不假思索地回答。
  学僧又问:“禅师你有没有佛性?”
  禅师答道:“我没有。”
  学僧不解地问:“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你却没有呢?”
  禅师说:“因为我不是一切众生。”
  “你既然不是众生,那一定是佛吧?”
  “也不是佛。”
  “那究竟是何物呢?”
  “也不是物。”
  学僧思考片刻后,问道:“可以看得见,想得到吗?”
  禅师笑着答道“不可思,不可议,所以说不可思议。”

                                                                                       10.  孰 见 斩 蛇

                                                                                          

10. 孰 见 斩 蛇

10.  孰 见 斩 蛇

有一位讲经僧来参访智常禅师,禅师正在田间锄草。忽然草中窜出一条蛇来,禅师举起锄头便砍。讲经僧不以为然地说道:“久仰禅师道风,今天一见,原来是个粗行沙门。”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究竟是你粗,还是我粗?”
  讲经僧于是展开辩论,问道:“什么是粗?”
  禅师放下锄头。
  讲经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
  讲经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又问道:“你根据什么道理这样做呢?”
  禅师道:“凭什么,且不说。请问你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了?”
  讲经僧理直气壮地答道:“当下!”
  智常禅师以训诫的口气对这位讲经僧说:“你当下见不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
  讲经僧终于有省。

                                                                                         11.  德 山 焚 稿

11. 德 山 焚 稿

11.  德 山 焚 稿

德山禅师本是北方讲经说法的大师,因不满南方禅门教外别传的说法,携带自著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来抗辩。才到南方就受到一位老婆婆的奚落,自此收敛起狂傲的心,并请问老婆婆,近处有什么宗师可以前去参访?老婆婆告诉他在五里外,有一位龙潭禅师,非常了得。
  德山禅师到了龙潭,一见龙潭禅师就迫不及待的问道:“这是什么地方?”
  龙潭禅师回答道:“龙潭!”
  德山禅师逼问道:“既名龙潭,我在此巡回,既不见龙,又不见潭,这是何故?”
  龙潭禅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德山禅师:“你辛苦了,你已到了龙潭!”
  这天夜里,德山向龙潭禅师请益,站在龙潭禅师座前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夜已很深,你为何还不下去!”
  德山道过晚安,告辞回去,走到门口,又再回来,说道:“外面实在太黑,学僧初到,不知方向。”
  龙潭禅师就点燃了一支蜡烛给他,正当德山伸手来接时,龙潭禅师又把蜡烛吹灭了。德山忽然大悟,立刻跪下来,向龙潭禅师顶礼。龙潭禅师问道:“你见到了什么?”
  德山禅师回答道:“从今以后,我对天下所有禅师的舌头,都不会再怀疑了。”
第二天,德山禅师将自己写的疏钞拿到堂前当众焚烧。当火焰燃起时,他吟唱道:“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12.  附 赠 宝 月

12. 附 赠 宝 月

12.  附 赠 宝 月

良宽禅师除了外出弘法,平时就居住在山脚下一间简陋的茅棚里,生活过得非常简单。有一天晚上,他从外面讲经回来,刚好撞上一个小偷正在光顾他的茅棚,小偷看到禅师回来了,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良宽禅师平和地对那个两手空空的小偷说:“找不到可偷的东西吗?想你这一趟是白跑了。这样吧,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
  小偷抓着衣服就跑,良宽禅师赤着身子,在月光下望着小偷的背影,无限感慨地自语道:“可惜啊,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送给他!”

13.  文 喜 嫌 圣

13. 文 喜 嫌 圣

13.  文 喜 嫌 圣

文喜禅师朝拜五台山,一日傍晚,途中经金刚窟般若寺,遇见一位牵牛的老翁。
  文喜问:“请问长者,可否借宿一晚”
  老翁答道:“你有执着心,不能留你住。”
  文喜解释说:“我没有执着心。”
  老翁问:“你受戒了吗?”
  文喜答:“早都受过戒了。”
  老翁说:“既然没有执着心,还用得着受戒吗?”
  文喜禅师无言以对,作礼告退。再回头时,老翁与寺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抬头却见文殊菩萨乘金毛狮子在五色云中款款飘游。后来,文喜前往洪州观音寺向仰山禅师参学,契悟心要,并担当寺里的煮饭工作。一日,厨房的蒸汽中忽然显现出文殊菩萨的形象,文喜举起勺子便打,并说道:“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岂能乱我心。”
  文殊菩萨风趣地说:“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这僧嫌。”

14.  方 便 接 引

14. 方 便 接 引

14.  方 便 接 引

赵州王前往拜访赵州从念禅师,从念禅师并未出迎,坐在禅床上会见他,并且先问: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不明白。”赵州王回答。
  禅师见赵州王未明其意,于是,转而解释说:“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请别见怪。”
  赵州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从念禅师更加尊重,并于次日派一位将军前往赠送礼品。禅师听说后即下床相迎受礼。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从念禅师:“大王来时,你不下床,大王的部下来时,你却下床相迎,这是为什么?”
  禅师对弟子们说:“你们有所不知,人分上中下三等,但并非以身份而论。上等人来时,禅床上应对;中等人来时,下禅床接待;末等人来时,要去山门外迎接。”
  弟子们言下有悟。




15.  刻 不 容 缓

15. 刻 不 容 缓

15.  刻 不 容 缓

日本亲鸾上人九岁时,就有出家学道的决心。他请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问他:
  “你年纪这么小,怎么会想到要出家呢?”
  亲鸾说:“我的父母都已去世,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会与父母分离?听说和尚知道这些道理,所以要跟和尚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赞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到明日一早,就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了后,又欢喜又着急,催促道:“师父,可是我不能保证我的这个决心是否可以保持到明天。而且师父已经老了,谁能保证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觉得孩子的话完全合乎道理,十分肯定地说:“你说得对,现在我就为你剃度!”

16.  盐 翁 示 道

16. 盐 翁 示 道

16.  盐 翁 示 道

有一僧去拜访覆船禅师,路上遇见一位卖盐老翁。僧问:
  “我要拜访覆船禅师,请问路怎么走?”
  老翁久久无语,于是僧再问:“请问去覆船的路怎么走?”
  不料老翁反问道:“你耳朵聋吗?”
  僧不解地问:“你向我说什么了?”
  “向你说去覆船的路。”老翁说。
  “难道你老人家也会禅吗?”
  “别说会禅,连佛法也尽会。”
  于是僧说:“既然会禅,那请你说说看。”
  老翁指着篮中的盐问道:“你把这个叫作什么?”
  僧答道:“盐。”并反问道:“你叫作什么?”
  老翁答道:“不可向你说是盐!”




17.  东 坡 坐 空

17. 东 坡 坐 空

17.  东 坡 坐 空

一日,佛印禅师与几个弟子刚在室内坐定,他的老朋友东坡居士忽然到访。佛印禅师环顾室内已无空座,便顺口说道:
  “这里已无坐处,居士想要往哪里坐呢?”
  “那就以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坐。”喜欢禅辩的东坡居士半开玩笑地答道。
  禅师说:“我有一问,你若答得上来,任凭随便坐。若答不上来,要输你腰上系的那副玉带。敢吗?”
  东坡欣然承诺。
  禅师问道:“居士说要以我的四大之身为座,可是这四大之身本来是空,你往哪里坐呢?”
  东坡一时答不上来,便真将玉带解了下来,留在寺里作为纪念,至今仍保存在金山寺。




18.  骷 髅 作 钵

18. 骷 髅 作 钵

18.  骷 髅 作 钵

文道是个云水僧,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千里迢迢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窟前,礼拜道:
  “末学文道,素仰禅师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
  因时至傍晚,慧薰禅师说:“天色已晚,先住一宿再说吧!”
  第二天早晨,文道醒来时,慧薰禅师早已起身,并煮好了粥。用餐时,因洞中并没有多余的碗,慧薰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骨,盛粥给文道。文道感到十分不安,不肯使用。于是慧薰禅师说:
  “你以净秽和爱憎的妄情处事接物,如何能够得道呢?”


   

19.  弃 绝 名 利

19. 弃 绝 名 利

19.  弃 绝 名 利

道楷禅师出家时,曾在父母面前发了重誓:“不为利名,专诚学道,苟渝愿心,当弃身命。”得道后,大阐禅门宗风,远近闻名。地方官吏奏知朝廷,皇上赐紫方袍,号定照禅师,以示表彰。禅师谢恩后,向来使说明原因,不肯接受赏赐。皇上再次降旨,禅师仍然坚辞不受,由此因抗旨获罪,并将发配淄州。官吏因敬佩禅师之德行和威望,示意禅师称病便可免刑。官吏问道:
  “你是否患病?”
  “没病。”禅师答。
  “听说身上有疮疤。”
  “以前有,现在好了。”
  官吏让禅师再考虑考虑,禅师说道:
  “你的厚意我领了,但不可以妄语求安。”
  于是恬然前往淄州服刑,送行者多如潮涌。

20.  自 家 珍 宝

20. 自 家 珍 宝

20.  自 家 珍 宝

雪峰禅师随岩头禅师去澧州,途中遇雪,不能前进,滞留数日。雪峰禅师每天都是精进坐禅,毫不懈怠。而岩头禅师只是吃饭睡觉,显得十分悠闲。
  雪峰禅师抱怨道:“师兄,你总是睡觉,怎么不管我?”
  岩头禅师:“你一直坐着干什么?”
  雪峰禅师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心未安,怎敢自欺欺人?”
  岩头禅师觉得机缘成熟,就满怀慈悲地说:
  “果真如此的话,你把自己的见解告诉我。对的我为你印证,不对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禅师就把自己所学的禅法心要讲述了一番。岩头禅师听了后,便高声说道:
  “你没有听说过吗?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禅师:“我以后该怎么办呢?”
  岩头禅师:“真正的契悟,在于直下承当。假如你宣扬大教的话,所讲言语,必须要从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顶天立地而行。”
  雪峰禅师闻后大悟,连忙起身礼拜。




21.  不 言 之 教

21. 不 言 之 教

21.  不 言 之 教

五代时的后汉刘王礼请云门禅师及其寺内僧众到王宫内过夏。刘王及其眷属供养众僧,并向他们问法参禅,莺莺燕燕,热闹非凡,唯有云门禅师一人默然端坐。
  有一位值殿的官员,经常看到这种情形,于是向云门禅师请示法要,云门禅师总是一默,并不作答。这位官员有所契悟,便写了一首诗贴在殿前。诗中写道:
  “大智修行始是禅,禅门宜默不宜喧,万般巧说怎如实,输却禅门总不言。”

22.  三 业 归 心

22. 三 业 归 心

22.  三 业 归 心

有一次,诗人白居易请问惟宽禅师道:
  “身口意如何修行?”
  惟宽禅师:“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一也。如江淮河汉,各处异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皆不离于心也。云何于中,妄起分别?”
  白居易:“既无分别,何以修心?”
  惟宽禅师:“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要知道,无论是垢是净,一切勿起念!”
  白居易:“不起垢念,当然是应该的,不起净念,怎么可以呢?”
  惟宽禅师:“黄金虽好,但金屑进入眼睛是会致病的。乌云会遮蔽天空,白云同样也会遮蔽天空。”
  白居易:“无修无念,又何异于凡夫?”
  惟宽禅师:“凡夫无明,二乘执着,离此无明和执着的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宜太勤,亦不得忘失。勤者近于执着,忘者即落于无明,此即是心要!”
  白居易有悟,后终于成为佛法的践行者。

23.  和 谐 法 侣

23. 和 谐 法 侣

23.  和 谐 法 侣

宋朝时,惟则禅师在浙江天台山修行。 他自己搭建了草庵,以山中野果充饥,常年独居在山中。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边,见到惟则禅师,好奇地问道:“你在此住多久了?”
  惟则禅师回答道:“大概已易四十寒暑。”
  樵夫又问:“你一个人在此修行吗?”
  惟则禅师点头道:“丛林深山,一个人在此都已嫌多,还要多人何为?”
  樵夫:“你没有朋友吗?”
  惟则禅师拍掌作声,只见好多虎豹鸟兽由庵后出来。樵夫大惊,惟则禅师又示意虎豹退回庵后,说道:
  “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法侣。”
  樵夫非常敬佩,自愿皈依作为弟子。

24.  端 拱 无 为

24. 端 拱 无 为

24.  端 拱 无 为

清朝顺治皇帝特诏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顺治皇帝问道:
  “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求证心在何处。请问心在七处,还是不在七处?”
  玉琳国师答:“觅心了不可得。”
  顺治皇帝:“悟道的人,还有喜怒哀乐否?”
  玉琳国师:“什么叫做喜怒哀乐?”
  顺治皇帝:“山河大地从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还有也无?”
  玉琳国师:“如人从梦中醒,梦中之事,是有是无?”
  顺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国师:“端拱无为。”
  顺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国师:“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顺治皇帝:“本来面目如何参?”
  玉琳国师:“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本来面目?”
  后来顺治皇帝逢人便道:“与玉琳国师一席话,真是相见恨晚。”


发表于 2011-4-14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正有打算开始看佛书,都买了一大堆的经书,还没找到时间来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4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放下。。。谈何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5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   如今的和尚可没这么高智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正有打算开始看佛书,都买了一大堆的经书,还没找到时间来阅读
柳清波 发表于 2011-4-14 20:55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放下。。。谈何容易
pigpig 发表于 2011-4-14 23:25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达到的心境,不是硬性的理性强迫那样做。
其实自己也做不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   如今的和尚可没这么高智商
断腕 发表于 2011-4-15 10:01



    有道之人不乏其数,但若自己不修为,即使再多,于己又有何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5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之人不乏其数,但若自己不修为,即使再多,于己又有何干。
惊殊 发表于 2011-4-15 19:49



    呵呵  喜欢讲禅啊

   不可否认这是个提高智商的好办法

   不过我不信任的是当今和尚们的动机   心甘修行就不必入世   自得因果何必转告他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5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拿钥匙找钥匙,知禅何禅禅空禅;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5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6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正有打算开始看佛书,都买了一大堆的经书,还没找到时间来阅读
柳清波 发表于 2011-4-14 20:55



    扔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6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法眼随处,灯火通明;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6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案拈提  第二辑
  
宗门法眼 萧平实  着
  
第一三九则 长庆礼拜

 

福州长庆慧棱禅师 师上堂,大众集定,师乃拽出一僧,曰:「大众礼拜此僧。」又曰:「此僧有什么长处?便教大众礼拜?」众无对。

 

某居士开示云:《修行只须以正念取代妄想就可以了,如果把所有的念头不分正邪明暗,一律停止,就偏离了中道,突出法执了。扼要地说,人应该主动地去思惟、想念,不要被动地、不自觉地跟着妄想走,不要让妄想牵着你的鼻子走,让你陷入「想阴」。》

 

平实云:此正是想阴!古今多少大师误会《楞严经》所说想阴境界,每认远离妄想即灭想阴,殊不知远离妄想之灵知,正是想阴。饶汝修得第四禅定境,舍念清净,息脉俱断,依旧是想阴境界。此无觉无观三昧已离欲界及初禅三天之觉观,犹在想阴之中,何况不起妄想之灵知,不过是欲界定之粗住境界,焉得便离想阴?乃至进入非非想定中之无色界微细了知,不离境界受,仍不离想阴;云何言无妄想之欲界灵知能离想阴?

 

若非宗教俱通又兼定慧等持之人,不能真知想阴,亦不能了知无觉无观三昧为何不离想阴;等而下之,乃至不能了知无觉无观三昧与未到地定之异同,何况能离想阴?真悟之人欲离想阴境界,尚须一段时日年月之苦修方能完成,何况未见道人及错悟之人而能了知或远离想阴境界?

 

二乘见道较为容易,大乘见道极为困难。一般人若闻有善知识开示:「欲实证无余依涅盘,必须灭却自已--舍弃灵知之自我及一切境界受,乃至非非想定之境界受心亦须自我舍弃。」则怕落空,紧执不舍:声闻罗汉信佛语故,认为舍弃自我灵知之后仍有本际,非是断灭;亦能了知非非想定中之微细境界受心,同于常见外道之常,故能修断对于此心之自我执着而证涅盘,然犹不知佛说之本际:欲了知涅盘之本际,须于入涅盘前证知故,涅盘中无七识故,无有知者、觉者、作主者故。

 

缘觉以十二因缘观之推求,了知名色之名乃是受想行识,了知识蕴即是七转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及意根末那识;以知五蕴以外别有能缘名色七识之识--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之识,了知此阿赖耶识因心行而入胎,了知此识因无明而起心行,故断无明而证涅盘。以此证知涅盘本际不同于断灭,然犹不知涅盘之本际--识缘名色之识何 在?则不能修习唯识一切种智,不能依大乘经典体验声闻涅盘之本际(缘觉乘名色缘识之识,菩萨乘真心如来藏赖耶识)及其所含一切种之功能差别故。

 

菩萨多劫修习智慧,慧根深利,不取涅盘,不急于断尽一念无明之有爱住地。为修学一切种智故,为护持宗门正法常住世间故,虽然证知涅盘本际--名色缘识之识,而保留思惑之无色界爱(欲界乃至无色界之微细了知心),才能常住三界自度度他,名为留惑润生(非留欲界色界惑及见惑)。然此留惑润生智慧之所从来,非阿罗汉辟支佛之所能知,彼等未证得涅盘之本际--识缘名色之识,不能体验修学一切种智故。凡执无念灵知为真心之错悟菩萨,亦复如是同于二乘,不能修习一切种智;设使修之,必生错会,彼所证真心非一切种智所说之阿赖耶识故,无法印证体验故。

 

未证得涅盘本际阿赖耶识者,则不能知《胜鬘经》所说「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种子」之理,则不知如何清净染污种子,使其成为庵摩罗识,最后成为真如而到达究竟佛地之理。则不能了知中道--真如非修非不修之理;真如在因地时名为阿赖耶识,悟前本来自在,非因参禅修定而得;然此本来自在之自性清净心含藏灵知心等染污种 子,应于三界中历缘对境修除,若断无色界惑而入涅盘,虽离分段生死而不能净除无始无明上烦恼等染污种,则不能转成真如,则不能成佛。故《华严经》云:「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

 

是故证得真心阿赖耶识者才得名为证得中道,此非阿罗汉辟支佛所知、非错悟菩萨所知,更非崇尚二乘原始佛法之凡夫所知,彼等不知原始佛法中之密意故(详拙著《真实如来藏》),彼等所说般若空及中道皆名大戏论,认定一切法空故,本质无异断灭论故。不知缘起性空之因--真实空性涅盘本际;不知识缘名色之识--十二因缘之因;错会二乘法及般若空故,便将禅宗真悟圣者与错悟凡夫相提并论,一概判为自性见,浑然不知自身已因执着一切法空而沦于自性见中,反以之责诬证道之人,其过大焉!

 

昔年周金刚,精通性相诸经,尤精般若,常讲《金刚般若经》,每不服南方禅宗祖师言论,思欲灭除禅宗,向诸同修夸大口云:「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便挑着一大部自已所写专讲般若空性的《青龙疏抄》,得得南来,寻觅禅宗祖师论辩,欲灭禅宗。不料甫至南方,路上遇着个卖点心 的婆子,未见祖师之前,便已纳尽败阙,灰头土脸,方肯收拾一些傲骨,来到龙潭。龙潭见他是条汉子,不计嫌怨,有心度他,留他住下,多方开示,命其参究。复于一夜弄出点烛机锋,方得悟去!即是后来之德山宣鉴禅师。

 

今诸崇尚二乘法及般若空诸师,何妨效法周金刚,来灭平实所弘「禅宗自性见」?若能以真实正理反驳拙著《真实如来藏》所述,而非虚言狡辩者,平实当场拜汝为师,从汝修学;若不能者,当改尔所学,努力参究,直至平实为汝印证为悟之后,以之对照三乘经典,检查在下所说是否真为平实之言,而后再作褒贬,犹为不迟。若不知真悟与错悟者之异同,率尔同判为自性见,不免误犯「诽谤法宝僧宝」重罪。为逞今生口舌一时之利,招来后世地狱七十劫长时尤重纯苦,宁非愚痴?智者所不取也。

 

只如当年周金刚夸大口,欲以般若空理消灭禅宗,后来究竟悟个什么?却肯承嗣他所欲灭的龙潭崇信禅师?并且永世不移?诸人欲会么?看取长庆礼拜公案:

 

长庆慧棱禅师,一日上禅堂开示,俟大众聚集坐定,便下座拽出一位僧人,教大众礼拜这位比丘。众僧礼拜了,长庆却云:「此僧有什么长处?便教大众礼拜?」

 

且道:长庆拽出一僧,教大众礼拜此僧,是什么意?此僧不会,一任长庆拉扯,平实则不然,当时正好向长庆和尚一喝,便回大寮,方好受得大众留在禅堂礼拜。无奈此僧机迟,由他长庆按捺,虚受众僧礼拜。

 

众僧拜了犹自懵懂,长庆却收起活人剑,入鞘不用,向众僧问道:「只如这僧有什么长处?便教大众礼拜?」云淡风轻,一语带过。平实则不然,待聚僧礼拜起来,正好拈起柱杖,一一打趁回寮。

 

只如此僧有什么长处?便教大众礼拜?诸人欲会么?但看此僧被长庆拽出时便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7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望着
===========================来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8 17:57 , Processed in 0.057175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