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hong_hai_er 于 2011-5-12 11:37 编辑
请记住这15个英雄的名字:李振波、王君伟、刘志保、殷远、郭龙帅、李亚军、赵海
东、赵四方、雷志胜、刘文辉、王磊、于亚宾、任涛、李玉山、向海波。
2008年5月14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两日, 15个霹雳天兵从4999米高空冒险空降
茂县地震灾区;20日,他们完成任务,安全返回成都。 7天6夜,他们冒着多次余震,
翻山越岭,徒步220公里,先后在7个乡、55个村庄侦察灾情,向上级报告重要灾情
30多批次。
李振波,全军唯一空降兵研究所的所长,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伞降主
教官,2005年和2007年我军两次涉外大型演习的空降空投总指挥;汶川大地震发生
46小时之后,他从4999米高空第一个跳出机舱,带领14名突击队员突入“震后孤岛”
茂县县城,为后续救援打开了一条“生命通道”,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6月20日,
本报记者在成都太平寺机场他们暂时的驻地,与这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面对面,听
他讲述那惊心动魄的4999米高空,神兵天降灾区孤岛的来龙去脉
我知道可能要有牺牲,但是我们执行任务过程当中,脑子里不会想到要去死,就是
想到要下去,要完成任务。
2008年5月14日11时24分,空军空降兵特种大队的大型运输机从成都太平寺机场起飞,
这是空军首次在高原复杂地域,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条件下
运用伞降方式参加抗震救灾。11时47分,飞机飞临重灾区茂县上空,第一批伞兵按
计划逐次跳出舱门。17分钟后,伞降人员从灾区发回了伞降着陆情况,伞降队员无
一伤亡。
接到任务
最初我的任务不是跳伞,是负责指挥
记者:你怎么形容你人生中的这一次任务?
李振波:空降兵的任务就是跳伞,只是(这次)跳伞的地形不一样,高度不一样,
风险不一样,大家可能想,他是冒着生命危险跳的,对,这种经历是风险很大。但
是你会永远记得它。当了空降兵,(如果)没有经历过这样一次特殊的任务,那么
他的生命也是平平淡淡的。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还是走过来了。军人的天职就是
服从命令,这种思想已经融入到了我的血液里。
记者:当时你们接到任务的时候也是非常突然吧?
李振波:确实很突然。我们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在长江大堤上防洪。没有想到空降兵
会到地震灾区去。但是作为军人来讲,你要随时做好准备。一声令下,不管你在干
什么,都要走,这是军人的基本要求。我们军队接到任务是12号晚上的11点半,我
是凌晨2点才忽然接到通知要去开会,我想,肯定是地震,要不怎么会半夜三更去开
会?
记者:当时有没有想到这次任务是非同寻常的?
李振波:以前我没有来过四川,不了解四川的地形,当时根本不会想到会有道路堵
塞,陷入孤岛这些情况。接到空降的任务以后,我拿地图一看,全部是高山,那时
才知道地形太复杂了。我一看地图就知道肯定风险很大。我估计可能要牺牲一部分
人,思想负担还是很重的。
记者:有没有想到自己要亲自跳?
李振波:完全没有。那时我的任务不是跳伞,是负责指挥。
13号早上8点57分飞机起飞,给我的任务就是当天在茂县空降。因为地图上只有这一
块地方空旷一点,有空降的条件。
13号那天,连5分钟的机会都没有
记者:当时全国人民的眼睛都在注视着你们,希望你们早一点下去了解灾情,为什
么13号的时候最终没有下去呢?
李振波:当地的山海拔都在3000米,甚至4000米。最后我们决定,最低的安全高度
是5000米,不能再低了,再低就要撞山了。能见度稍差一些的时候,就不敢飞低于
5000米,因为那里有超过5000米的山。而这样算下来,每个跳伞的战士,从开伞,
到着陆,要飘4.5公里到5.5公里。这么长的距离,在地形那么复杂的地方要选择一
个安全的地方着陆很难。第二个,即使选择了,也集合不起来。我们来的那天已经
知道天气不好,但我们还是抱有一线希望,哪怕有那么5分钟的机会来,也要跳下去。
但到了目的地后,云很厚,一直是雾蒙蒙的,如果强行降落,从离开飞机到着陆,
我们都有可能看不到地面;那天还下雨,打雷,最关键的还是飞机结冰,这是飞机
致命的危险。所以飞机下降到6200米的时候就不能再下降了。这种情况下,他们马
上就拉高了。
记者:当时降不下去,你心里着急吗?
李振波:我在机舱里前前后后走来走去。但是再着急也没有办法,飞机要考虑安全,
我跟飞行员要有协同。机长也很着急。这种情况下,肯定要经过请示之后才能返航。
13号如果天气再好一点,像14号上午天气那样,飞机安全没有受到威胁,飞行员能
打开机舱的话,就(可以)降了,空降兵就是要跳伞的,哪有不跳的(道理)?但
作为一个指挥员来讲,在战场上,谁也不愿意自己的战士做无谓的牺牲。
亲自领跳
由一个小分队先下去,用翼型伞,我带头跳
(鉴于当时复杂的条件,李振波决定选用自己亲手参与研制的翼型滑行伞,由自己带
队跳伞。翼型滑行伞(简称翼伞)能在空中做远距离的飘移,可使空降兵自己选择
相对安全的地方降落。)
记者:什么时候才决定是你来领跳?
李振波:
13号我们的飞机回到(成都太平寺)机场以后,政委到我们这里来动员。我就给我
们首长提了建议,由一个小分队先下去,用翼型伞,我带头跳,这样可以减少伤亡。
首长同意了。首长对我的跳伞能力,业务能力,指挥能力都比较熟悉。
记者:为什么,你会做出这样一个选择?
李振波:作为一个指挥员来讲,能不能叫响“看我的,跟我来”,这体现了一个干
部的基本素质。作为一个指挥员,你自己就退退缩缩的,下面的人怎么往前走,怎
么样去完成任务?只有你自己勇敢地站在第一线,带着他们往前走,下面的战士才
有精神!这个很关键,在任何时候,包括地方政府也是一样。这从精神上对他们是
一种鼓励。大家肯定都知道危险,但作为一个领导都可以跳下去,作为一个战士为
什么就不能跳下去?当时我的职务是最高的了,我都能跳下去,他们肯定有信心。
我们是去完成任务,不是无价值牺牲
记者:听说你们都写了决心书,上面写了什么呢?
李振波:决心书也是13号下午写的。以文字的形式,这是一种决心的表现形式,不
是口头上说一说,而不去落实。所以,大家都在自发地写,比如说,我坚决想参加
这种活动,到抗震救灾第一线,不怕流血牺牲。
记者:因为你当时在现场看到了条件的恶劣?
李振波:在飞机上,下边的东西看不到,但是知道地形很复杂。我们没有气象资料,
也根本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跳。就是盲跳了。即使你在目标的上空跳下,如果风比较
大,也会把你吹偏离;第二,没有地面标识,也没有地面指挥。下面没有人指挥,
怎么跳,什么时候跳。这种情况下跳伞肯定是有风险的。明知道跳下去很可能会牺
牲,但那只有撞运气了。
记者:那种心理准备你有了吗?
李振波:风险肯定是有的,绝对跑不了的。但是要这几个小伙子牺牲,我还没有这
个思想准备。我们是去完成任务,不是无价值牺牲。我知道可能要有牺牲,但是我
们执行任务过程当中,脑子里不会想到要去死,就是想到要下去,要完成任务。
人民养了我们,现在跳不下去,就没办法交待,就没脸见人
记者: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一旦决定了你要带他们下去?
李振波:当时心里压力太大了。这个压力来自于:如果我不下去,就会辜负党和国
家对我们的培养。人都是这样,活着要争一口气。人民养了我们,现在跳不下去,
就没办法交待,就没脸见人。既然你是空降兵,你就要时刻做好跳伞的准备。这是
每个空降兵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所有的空降兵战士都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是不用
怀疑的。
记者:就是说,只有前进没有后退。
李振波:不可能有后路!就算倒下去,也要往前倒!
当天早上才决定跳
15个,其他14人我还不认识
记者:其他跳伞的人是当天晚上定下来的吗?
李振波:第二天早上定下来的。当时伞还在武汉。那天夜里
1点多拿到伞以后,我一直盯着那些伞,考虑第二天的方案:多少人跳比较合适;我
跳下去以后还有一部分人要跳伞,这部分人谁来负责?另外我还不知道,队里有多
少人不会跳这种伞。早上5点多,跳伞员的名单才在我手里。能跳的有20来个人,从
这20多个人里边去选。20多人里面还得留下人来负责后面的80多个人跳伞,所以,
早上才决定跳15个人。
记者:对其他14个人,你了解吗?
李振波:这些人都是两家单位给我提供的,我当时并不认识他们。但这个时候已经
没有时间去了解他们的跳伞技术,思想作风,人品等等。只考虑你会不会跳这个伞,
是不是搞这个专业的? 比如必须有通讯兵,有气象引导兵,然后再选择一部分素质
比较好的基础比较好的侦察兵。
记者:最后这个名单让你满意吗?
李振波:后来下去之后,觉得他们的思想素质还是比较过硬的。不管是我们这15个
人也好,还是飞机上的其他人也好,就算知道跳下去会有风险,他们都会跳下去,
不会犹豫的。
空降茂县
一闪而过的念头:万一牺牲了怎么办?
(5月14日上午,飞机飞临茂县上空,马上就要准备空降的时候,李振波对空降兵们
说了三句话。)
记者:听说跳下去前你还说了三句话?
李振波:当时我们15个人已经到飞机门口了。我说:我们是黄继光生前的部队,黄
继光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继承黄继光的精神,坚决完成任务,
绝不退缩;第二个,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第三,空降兵在任何时候都是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的,这次跳伞有生命危险,希望你们做好心理准备。实际上,我并没有过
多跟他们通报当时空降的困难程度。
记者:实际上他们知道吗?
李振波:我想头一天没有降下去的时候,关于这次任务的艰巨性,危险性,大家心
里就应该清楚了。只是心照不宣吧。
记者:事实上,你紧张吗?
李振波:事实上,有。这个我没有跟任何记者说过我当时有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
万一牺牲了怎么办?我的孩子没有父亲了,会有多可怜。像我们这样年龄的人在家
里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军人也是人啊,也有感情的。只是你的职业决定了在某个
时候,你必须要坚强。只想了那么一下,也没有机会去多想了。现在我回来了,要
是当时回不来,那就是回不来了,当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受部队培养这么多年,
从当兵的第一天开始,就是要做好牺牲的准备。不跳,那是不可能的。当时往地下
一看,还有很多云,一大块一大块的,看不到地面,但是还可以看到山。机门一打
开,跳伞信号一发,我就毫不犹豫地跳了。
跳下去1000米,主伞居然没打开
记者:这次跳伞,是你30年的从军生涯中最难的一次吗?
李振波:应该说是最难的一次。我们平时跳伞只考虑伞开不开,能不能打开备用伞,
打不开怎么办?这次和那些考虑是不一样的。
13号那天出发的时候,对这次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大家都没有深刻的认
识。直到飞到那里,跳不下去,大家才认识到任务的艰险,复杂。
记者:听说你后来表示,实际上在空中的时候,你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为什么呢?
李振波:平时,只要是空降兵都会想,如果我的伞打不开怎么办?能不能打开备用
伞?如果两个都打不开怎么办?那么高的地方,石头掉下去都会粉碎了,更何况是
肉身?但是,这一次就没有想这个,只想着下去以后怎么办?因为这些问题比打不
开伞更重要。所以在空中的时候,反而没有负担。
记者:实际上从离开飞机到地面,这个时间很长,是吗?
李振波:十几分钟。很高。机门一打开的时候就冷了,冷得够呛。手发僵。我当时
就穿这么身衣服,一个外套,一条裤子。当时的气温肯定是零下五六摄氏度了。另
外就是缺氧,胸闷,没劲,头重脚轻的感觉。在这种气象条件下做动作都受影响,
人的本能反应也很慢。力量也不行。拉伞的时候好像用好大劲也拉不开一样。
记者:当时你的主伞并没能打开,是吗?
李振波:对,因为我脑子里在想着下去之后的任务,所以呼呼坠下去了好一会,差
不多落了1000米,我才想到伞的问题,赶紧拉伞,结果主伞居然没开。
记者:在训练的时候,主伞打不开的时候多吗?
李振波:我跳伞那么多年,主伞从来没有不开的。这是第一次。
记者:怕吗?
李振波:主伞不开,那么就马上去打开副伞,这是程序。当时很自然我马上就去做
下一步的动作。
记者:如果副伞也不开?
李振波:如果那50%也没有了,那也就没有了。(沉默了几秒)事实上当时有两个人
的主伞没有开,是靠备用伞下来的。当时我看到备用伞开了,心里就知道,至少我
在空中是安全的了。打开之后,我忽然想到,我遇到了主伞不开的情况,那其他士
兵怎么样?我就抬头到处找,一点,少了两个。找了半天找不着。我当时急啊,因
为人是我带下来的。转了两圈才发现,我头上还有两个人。因为他们开伞的高度和
我相差一千米。开伞之后,每秒钟下降三四米,没开以前,每秒钟下降四五十米,
相差10倍呢。
都挂树上了。老百姓一哭,我知道我到灾区了
记者:你们落在了哪里?
李振波:都挂在树上了。有的人是伞挂在树上了。有些人是直接坐在树上了。只有
树比较好。我在飞机上都交代过了,宁落水,不上悬崖;宁上山坡不进水;宁进树
林不上山坡。落地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个两个脚都是平的地方。我被撞到树上了,现
在胸还疼。当时我们在县城旁边,离岷江有百十多米。我落的地方离村庄比较近一
些。我一下来就有群众围过来了。在我身边围着三四十个人,至少有一半的人在哭。
事先他们已经在收音机里知道我们要跳伞下来的事。我落到树上,老百姓一哭,我
就知道我到灾区来了。
七天六夜
(此后七天六夜,李振波和他的战友们背负超短波电台、海事卫星电话,翻越了4座
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徒步急行军220公里,总行程超过1000公里,先后在7个乡
55个村庄侦查灾情,向上级报告重要灾情30多批次。)
每天翻山越岭,没吃的,没被褥
记者:你们下去以后的任务是什么?
李振波:侦查报告灾区的情况,把受灾的情况及时反馈给指挥部。比如说到茂县,
把茂县的情况搞清楚:茂县受灾了多少人,房屋倒塌了多少,死亡了多少,受伤了
多少,现在需要什么东西。把这些情况集中起来以后,往指挥部一报,就可以了。
实际上是为指挥部提供决策依据。
记者:那几天几夜你们是怎么过的?
李振波:说起来,我感觉到跳伞是危险,但受苦受累还是在那几天几夜。我们先去
了茂县,然后去汶川。汶川是中心,肯定要去的。从茂县到汶川,我们是翻山越岭
走过去的。直线距离不到50公里,我们实际上走的可不止,70公里也有了。因为我
们要翻山,因为当时所有的路都不通了。
我们是走哪睡哪,有什么吃什么。一天走六七十公里,还要翻山。走平路大家不怕,
就怕翻山,有余震的时候,石头呼啦呼啦往下掉。滑坡来的时候你就过不去了。那
几天,我们没吃的,确实很困难。晚上睡觉很冷,我们没有被褥,就靠两具伞布,
遮不了寒的,就遮遮潮气,放那里就睡一晚上。另外脚起泡。还有嘴很干,回来的
时候,我的嘴都是烂的。
最后一人刚通过,那块山体就掉下来了
记者:你后来说,感觉最怕的就是随时而来的山体滑坡。
李振波:其中有一段,眼看着一块大石头随时都可能落下来,但是我们必须从那下
面经过。在通过危险路段的时候,我们
15个人排着队走,拉开距离,每隔两三米走一个人,结果最后一个刚刚通过几十米,
那块山体就哗啦啦掉下来了。如果当时再晚过一小会,至少有两个人会埋在里面。
记者:为什么要隔两三米走一个人?
李振波:这样即使有牺牲,也只是牺牲一个两个,而决不能死在一起。
记者:很残酷。
李振波:这就是军人的天职,必须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任务的完成。还好,我们都
过来了。
背景
高空4999米伞降灾区
5月14日11时24分,一架大型运输机从成都某军用机场起飞,飞向此次地震重灾区四
川茂县。
灾情如战情。这是空军首次在高原复杂地域,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
象资料条件下运用伞降方式参加抗震救灾。
由于茂县为高山峡谷地形,境内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伞降难度很大,平时训
练中只需在数百米高度跳伞的空降兵,今天要在4999米高空实施伞降。
担负此次重任的是空降兵特种大队的100名官兵。
11时47分,飞机飞临茂县上空。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李振波大校第一个跳出机舱。
第一批7名伞兵离机后,第二批8名伞兵也接着实施了伞降。
飞机第三次飞抵茂县上空。机舱里,剩余的伞兵们已分成两排站了起来此时,飞机
舱门却缓缓关上了。
“15位官兵安全着陆到了预定地域后,迅速发来报告:地面地形情况复杂,不利于
大队人马实施高空空降。”空降兵特种大队伞训主任吕造说,另一方面,天气情况
也在变坏,加上剩余85人所用的伞具都是圆伞,不像前15位先遣队员所用的翼伞一
样灵活抗风,所以上级决定,取消剩余人员的空降行动。
15名空降兵成功着陆后,迅速与茂县县委、县政府取得联系,于15时许第一次传回
了茂县灾情。他们依靠携带的2部海事卫星电话,每半小时与指挥部联系一次。
综合“大校队长”第一个跳出机舱一身迷彩,英姿飒爽,记者昨天见到这
15名伞降勇士时,他们正围坐一起总结这次任务的执行情况。6天6夜深入山区进行
高强度的侦察和救援,他们的脸上带着疲惫 ,但个个仍然精神抖擞。
15名伞降勇士的领队是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李振波大校,今年48岁,劳累使得他的嘴
唇起了好几个水泡,但他对记者笑了笑:“今天还好看些了。”
14日中午,当飞机到达重灾区茂县上空时,15名勇士已全部完成了跳伞准备工作,
李振波第一个跳出机舱。这位有着30年“伞龄”的大校,在战士们眼中任何时候总
是冲在前面。昨天他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只想着一点:一定要把全队成功地带下去,
一定要完成救援任务。
可当他跳出机舱后,主伞却没有开,跟在他后面第二个跳的于亚宾少校,见此情形
急坏了:“队长的伞怎么还没开呢?”可高空根本无法交流,他只能一边下降一边关
切地看着队长。只见李振波不慌不乱,沉着操作,降到大约700米高度时,备份伞打
开了
4999米伞降超越极限,读秒手动开伞
这绝对是一次超越极限的伞降。当时飞行的高度是海拔
4999米,空气十分稀薄,勇士们感觉到胸口有些闷,一些常规操作也无法正常进行,
例如,开伞器设置的跳伞高度是4000米高度,此时已超出近1000米。通常情况下,
只要4秒钟主伞没开,就要进行手动开伞。于是他们在跳出舱门后便开始读秒:“0001、
0002”
“周围的环境、地面的情况非常复杂!”茂县是高山峡谷地形,境内海拔4000米左右
的山峰比比皆是,“当时什么都看不见,再加上地震导致灾区通讯中断,既没有地
面指挥引导、地面标识,也没有气象资料。”这样的难度,在伞降史上极其少见。
特别是当高度降低,能见度加大后,连经验丰富的队长李振波也有些吃惊,“不但
山高,而且水流速度非常快,房屋也比较多,一旦着陆在任何一个这样的地方,后
果都不堪设想。”
“那你们跳出机舱的时候到底怕不怕?” 记者问。
“不怕。”勇士们异口同声。他们坦言,尽管这次的难度要大好多倍,但是相对于
平时的训练而言他们反而不感到害怕,“心里好像只剩下救灾的迫切,来不及想别
的。”
出舱后,勇士们的第一感觉是“冷”,一侧就是雪山,寒风扑面而来,吹得手都发
麻。当时的温度在零度以下,而他们只穿了一套迷彩服。数着伞花一朵不少,队长
放心了
由于飞机在空中处于运动状态,如果
15个人一次跳出去的话,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跳的人降落地点容易出现较大偏差,影
响到着陆后集中的速度。所以,15人分成两组,第一组7个人、第二组8个人。当第
一组的7个人全部出舱后,飞机转了个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第二组开始跳。
“在高空俯瞰汶川,感觉就像一块小菜地那么大。”勇士们说,要想从海拔
4999米的高空跳下的15个人,全部集中在一个点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们
的要求是‘高空选片、低空选点’,一边降落,一边寻找着陆位置。”
第一个跳下去的队长李振波,准确地选择了一块空地作为降落点,他着陆后迅速给
后续队员作着引导。“我仰着头看天空,这一拨跟我跳下来的有6个,我就数着天上
的伞,一个、两个、三个看着6把伞全都撑开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地了。”
很快,第二组队员也顺利着陆。两组分别迅速集合,按照此前的约定,他们将分头
赶往茂县县委、县政府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面上,乡亲们跟着降落伞激动奔跑回
想在茂县着陆那一刻,勇士们的心情依旧没有平复。
12日强震发生后,汶川、茂县等几个重灾区通讯全部中断,很多道路被封死,这还
是震后第一次进入重灾区。“飞到150米高度的时候,地面看得越来越清楚,我们的
心里也越来越难过,很多房子倒塌,城里的乡亲们全部躲在了外面,街上、广场上”
当乡亲们突然发现天空出现一朵一朵降落伞时,地面上一片沸腾,人群涌动着,
“我们的降落伞操纵到哪里,他们就跟着我们到哪里。”乡亲们激动地奔跑着,向
每一朵降落的伞花涌过去。当勇士们着陆收好伞后,大伙儿围上前去,争先恐后地
握住他们的手,连声说:“太好了,这下我们有救了!”“谢谢你们!”一位大爷老
泪纵横:“娃娃们,你们辛苦了!”
此情此景,伞降勇士们的鼻子也酸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是他们没让眼泪落下
来,“我们要坚强,特别是在灾区的百姓面前。”一路翻山越岭,报告重要灾情30多
批次 几位乡亲带路,两组勇士很快在抗震救灾指挥部集合。他们的到来,让此前因
为通讯中断而毫不知情的茂县县委、县政府也激动不已。
来不及休息,勇士们立即详细了解了当地灾情,并且迅速汇总,用携带的通讯设备
向上级作了汇报。这时,离他们着陆不过40分钟左右。而这次汇报,也是第一次来
自灾区一线的汇报。当天下午,伞降勇士们一分钟也没有休息,而是就地开辟直升
机降落场,为后面的空投提供场地。
第二天一早,15名勇士启程了,他们将一路向震中汶川挺进。因为强震导致山体移
位,通往汶川的路早已被山石封死,勇士们只能徒步突击,翻山越岭。一路上,他
们还肩负着侦察灾情的重任。就在茂县境内,有两个水电站受损严重,很可能发生
决堤,他们立刻与当地政府联系,及时展开救灾行动,避免了新的灾情。
冒着余震和泥石流的危险,15名勇士徒步220公里,先后抵达7个乡55个村庄,向上
级报告重要灾情30多批次,对布置下一步救灾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在翻山越岭的7天6夜中,15名勇士没有吃过一顿热饭,只有随身携带的压缩饼干和
一壶水。一些村庄的乡亲们实在心疼他们,给他们送来自己有限的食物,但每次都
会被勇士们婉言谢绝。
记者昨天看到勇士们时,他们已经换上了干干净净的迷彩服,但在执行任务的7天6夜
中,他们一件衣服也没换过,“甚至三天都没洗过脸、没刷过牙。”
来源1
来源2 |
李振波, 汶川大地震, 空降兵, 航天员, 茂县地震, 李振波, 汶川大地震, 空降兵, 航天员, 茂县地震, 李振波, 汶川大地震, 空降兵, 航天员, 茂县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