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清华:一个志愿者的三年 三年时间,大部分志愿者已经离开,胡清华坚守到现在。他说,三年前,他是理想主义者,在政府与百姓之间,他天然靠向后者。三年后,他发现政府里有正直的工作人员,也有混日子的;村民里有老实的,也有借着地震想占便宜的。如今,他即将离开,他告诉自己:不能按自己的思维去要求别人,但要把自己管好 胡清华坐在马路边接电话,他很干练地和对方约定了时间和地点,背起双肩包急匆匆往宿舍走。“现在重建基本完成,但是收尾的工作啊,总结啊,结算啊,都还得最后做。”他说这些时显得专业而成熟。实际上,他只有25岁,汶川地震后的三年来一直留在映秀做志愿者。 胡清华推开门进屋,客厅里堆着四袋大米、几包紫菜、没刷的饭盒和一堆纸箱。这套不到80平方米的毛坯房位于映秀新城边缘的一座援建楼里。经过五次搬家,胡清华和一位当地的公务员被临时安置在这个两居室中。“算是过了几个月安稳生活。”他点了一根烟笑笑说。两个月之后,他将告别志愿者身份离开映秀。 被热血驱动 把东西放到宿舍之后,胡清华下楼去办公室。他穿着一身破旧的运动服,趿拉着布鞋从一大片鲜花中穿过。“5·12地震三周年”的纪念活动快要开始了。映秀作为重建的样板,到处被布置了鲜花。 簇新到夸张的映秀新城充满各种著名建筑设计院和建筑师的名字,每个建筑前都用中英韩日多国语言标明楼的名称和援建单位。这里有西式建筑、藏式房屋、仿碉楼独栋别墅和四面玻璃墙的菜市场。虽然去年腊月二十八就搬到了这里,但是那些在旧镇子住惯了的居民对这个花团锦簇如世博园一样的地方仍在适应当中。 胡清华熟练地在这片新城里穿梭。三年前这里是废墟,当时他的工作就是面对废墟和那些活下来的人们。 “当时是我爸跟我说的,灾区需要志愿者,你愿不愿意去做?”胡清华喝了口茶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他作为四川资阳人,虽然家里受灾比较轻微,但也算感同身受。 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胡清华临近毕业。作为北师大珠海分校英语系的学生,他已经为自己联系了一份月薪1400元的工作在山东一家著名的太阳能热水器公司做销售。“没有技术么,只能做销售员。”胡清华说。但是,当时在他看来,太阳能是自己看好的新能源领域,这让他觉得以后一定有发展空间。而且,他毕业的2008年,大学生找工作已经十分困难。 但是地震发生了。 “父亲和我说了志愿者的事情以后,我说去就去呗。”于是,胡清华拒绝了山东那家公司的职位,转而向学校报名去做志愿者。 客观地讲,大学的这几年中,胡清华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他翘课、休学做生意、对学生会不满、对党团委之类的部门更是不打交道。但最终,他还是找到了团委,因为这样才能参加“西部志愿者计划”。 这一批志愿者一共32人,专门针对汶川地震对口支援。胡清华被分配到映秀镇。“广东团省委带过来就交给四川团省委,四川团省委再交给下面县团委,然后再往下分。”胡清华说,“其实我(当初)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志愿者是怎么回事也不是很清楚,就觉得想做点事。有点热血吧。” 胡清华到达映秀的时间是2008年7月,地震刚刚发生,还没醒过神儿的当地干部也不清楚这些自称“volunteer”的年轻人能做点什么。于是,胡清华每天就帮忙发放物资和喷洒消毒药水。过了一段时间,当地干部看他还算有能力,又会讲四川话,就派他到映秀镇下面最贫穷的黄家院村做基层工作。 “最主要的事就是和当地村民沟通,让他们安心在原地重建。”胡清华说。黄家院的土地破坏并不严重,把石头搬掉、再修整一下还可以耕种,房屋也能重新修缮。“但是大家还是想往外跑。他们担心如果再地震怎么办。”胡清华说,“但是他们也不知道能去哪儿。村民文化程度不高,没什么技术。” 最初一段时间,志愿者在这样的村子中地位尴尬。有些村民把他当做政府官员,认为他们代言着权力,任何要求和责问都会指向他们,而在政府眼中,这个群体又只是系统编制之外的年轻人。磨合、解释和交流才能逐渐取得信任。“我的沟通能力可能天生比较好。”胡清华笑呵呵地说。在被当地村民逐渐接纳之后,政府也逐渐对胡清华产生信任。他开始掌握财权,更多的纠结却也由此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