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23|回复: 14

关雎注析及时代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9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雎注析及时代考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⑽之。窈窕淑女,寤寐⑾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⑿。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⒁友⒂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⒃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1)关关,像声词,借用字,雎鸠的鸣叫声。

(2)雎鸠,鱼鹰。毛传雎鸠,王雎也。《尔雅·释鸟》:雎鸠,王鴡(鴡=雎)。郭璞注: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山边食鱼。《禽经》:王雎,雎鸠,鱼鹰也。现代汉语词典》:鹗,鸟名,背部褐色,头、颈和腹部白色。性凶猛。常在树上或岩石上筑巢,常在水面上飞翔,吃鱼类。通称鱼鹰。

(3)河:诗经中的河专指黄河。

(4)洲,水中陆地,小者,亦称之为。在河之洲,是指在河中的沙渚上。

(5)窈窕,幽静而俊俏,多指女子幽娴貌美体裁好,亦用以形容男子深沉而潇洒或风景之幽深而秀丽。如《孔雀东南飞》: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陶渊明《归去来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6)淑女,指温柔娴静之女子。

(7)逑,本乃合、聚之意,此处指配偶。如《诗·大雅·民劳》:民以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毛传:休,定也。逑,合也。郑玄笺:休,止息也。合,聚也。

(8)参差,高低不等,长短不齐。

(9)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即莕菜孔颖达疏: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余,浮在水上。

(10)流,通摎,采摘。

(11)窹寐,睡觉醒来谓之窹,在睡中谓之寐。窹寐求之,意思是不管醒着还是睡梦中都在追求她,之,代词,代指窈窕淑女。

(12)思服,反复不断地思念。服,通复,反复不断、熟练之意,如《管子·七法》:存乎服习,而服习无敌。服习,意即复习。

(13)悠哉,忧思之意。古,悠通忧。

(14)琴瑟友之,琴瑟,两种合奏乐器琴开始五弦后七弦,瑟二十五弦。常用以喻夫妻感情和谐。如《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15)友,动词,对之友善亲近之意。

(15)芼,用手指或指尖采摘。

(16)钟鼓乐之,钟鼓乃古代盛大庆典用来打击的乐器,这里是夸张手法,意思是,像庆典一样用钟鼓为之奏乐。

主题及分析:关于一名儒雅的年轻贵族真诚求偶结婚的诗。

一句“窈窕淑女”,表明了他不是盲目追求,不是泛泛的喜欢,而是冷静的分析了女孩性格特点“窈窕贤淑”,确实是自己喜欢的人才高兴的去追求的。包括当今多少男方追求女方都是在稀里糊涂的追求,也不知道对方真正的优点,碰运气一样的去追求,婚后合得来还好,合不来则离,小小孩大人都顾不到了;

一句“君子好逑”说明他追求的目的很端正,就是为了结婚的伴侣,不是漫空撒网、不负责任的玩的态度;

他一路亦步亦趋地跟着采荇草的女主人公,观察她那么多采荇草的动作细节,追求可谓有恒心矣;

女主人公的特点是“窈窕贤淑”,这说明一起采荇的还有其它特点的女孩,但他始终对这个女孩寤寐思念,并认准她做自己的伴侣,对其他女孩只字未提,说明其情感的专一;

“求之不得”说明他被含蓄或者暗示着拒绝过,但他也没有气急败坏地发泄贵族淫威,或者上吊投河,仅仅“辗转反侧”而已,“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这也说明他懂的尊重别人,也懂的尊重自己,这一点与古代“杀人父而夺人女、杀其夫而抢其妻”那种比比皆是的贵族行为区别非常大, “看花满眼泪,不与楚王言”中的息夫人就是其中一个很典型的实例,当今因为追求不到对方自杀或者泼硫酸毁容乃至杀人全家的血案也不在少数,在情感上能恰当地掌握分寸即使放在当今社会也很值得人敬许;

琴瑟友之一句,表现他很聪敏,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来赢得对方的好感。《野有死麕》中“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这是一种急切的始乱终弃的追求手段。《终风》“虐浪笑傲,中心是悼”是一种反复无常让对方无法琢磨的态度。《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心怀鬼胎的追求方式,《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这是一种天真憨顽的表现。观其所以,察其所由,人焉廋哉,选择自然恰当的方式地表现自己,古今都很重要;

钟鼓、琴瑟非一般平民及士大夫家族所能拥有,诸侯、王的地位与身份才可以配备钟鼓之乐,诗中又只字未提他的工作或事业,整体如同富贵闲人贾宝玉,身份为贵族官二代无疑,但丝毫没流露出胁迫强娶或者蒙哄拐骗的现象,可谓富而好礼;

钟鼓乐之一句最终表明他是用钟鼓大礼热热闹闹的娶到了新娘子的,也表明让新娘子快乐,很珍惜求来的伴侣。多少家庭的分崩离析源自不珍惜,读至此处,值得深思;

诗中女主人没有像《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华贵容仪,她只是埋头“采之、流之、芼之”的工作,可谓勤劳沉稳矣,虽然她内心还是默认这个追求自己的温温恭人,但她没有像《易-蒙》六三“见金夫不有躬”而迷失自己,最终还是明明白白的做新娘子,这个女孩不但勤劳踏实,还很聪明。

古今生活背景及文化制度有很大不同,但基本的心理人情还是有很多相同的,即使千万年之后,这一点也相同,读诗经要怀着一颗朴实且有真情的心,则不会偏离太远,古人也是人,也有喜怒苦乐。以上是这首小诗的基本情理分析,供参考。

夫子说“《关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古今爱情题材包括电影及电视剧等各类文艺作品,确实很少有一部能接近这首诗的风格与境界,或过于悲,如红楼;或过于肆,如金瓶;或过于冷,遁入空门一类的小说或电视。中医说“喜伤心,悲伤肺,怒伤肝,恐伤肾,思伤脾、、、、”,过犹不及。人得有感情,但人还得有理智来调和把握自己的感情。所以这首小诗更高的境界在于体现一种和谐的人生观,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君子何以为之君子?心地纯正,方式正当光明,自尊尊人,有才而不艳,位高而有礼,自由而自我克制以不流于放任。淑女何以为之淑女?倘世间男不做君子,女不贤淑,家庭社会混乱可想而知。

关雎》成诗时代考:初步分析为康王时代的事(参考)。 夏商周断代工程考证把康王在位时间定为前1020年至前996年,在位25年。

根据:

1、
历史背景:周人在文王祖父 古公亶父举族迁于岐山之南的周原之后,使自称为周

而《关雎》属于《周南》部分,也即《关雎》当是周南地区的生活记录。周南地区是周公的封地,“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陕之东属周公,之西属召公”,所以《关雎》成诗不可能早于周公。故“《小序》以为‘后妃之德’、《集传》又谓‘宫人之咏大姒、文王”之说难成立。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诗中亦无一语及宫闱,况文王、大姒耶?”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周平王(宜臼)为,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周始。西周亡,周召二南地区以为戎人占领,不复有风,古《关雎》不可能属于东周时期,另外东周王室衰微,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婚姻与政治错综纠缠,与《关雎》风格大不符。一说“南”为古乐器,演变为周召歌风,此说较古怪牵强,如诗经以乐器名为风,十五风皆可为南;且诗经钟、鼓、瑟、琴、籥、笛、笙等乐器都屡见不鲜,为何南作为乐器不提一次?诗句中的“南”都是南方的意思。)

至此《关雎》锁定在西周时代。西周古公亶父、王季、文王、武王之妻都有记述,如文王妻大姒,十三有伯邑考,十五而生武王,前此(文王十三年)已有伯宜考,武王妻邑姜,太公望女。且文、武、周公殚精竭虑剪除商纣,文治武功,终日乾乾,与诗中富贵闲人的君子情形截然不同。出土清华简有武王作的乐诗耆夜》乐乐旨酒,宴以二公。任仁兄弟,庶民和同。方壮方武,穆穆克邦,嘉爵速饮,后爵乃从。反映了他灭掉黎国后的欣喜心情。而周公期间战乱更是接二连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周公日理万机的生动写照。周公所作的《蟋蟀》一诗,是说一年快过去,你们很累了。可以休闲娱乐下,但不过不要太喜乐,因为还要准备更多的事情。 可以想到周公操劳的程度。而整首《关雎》表现出的是个美好太平盛世,没有战火硝烟的味道,女孩们成群到野外采摘而不怕被掳掠,也不用怕贵族欺负。《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说的就是平民家的女孩容易被公子贵族欺侮。所以《关雎》时代是个和平的美好时代。而成王的风格也是战战兢兢,临渊履冰,这可以从《周颂》他的文风中体会。尤其年老后异常担心康王庸碌断送周室江山。耳提面命之后,又为康王安排周公式的人物召公和毕公来辅佐他。召公勤劳王室的忠心与《召南-甘棠》可见一斑。

康王没有辜负父老的苦心,康王时期,一举击败鬼方,在二公辅佐下,国力强盛,天下统一,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礼乐大兴。司马迁说“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为“成康之治”。

这一期间的特点与《周南》及《关雎》体现的安逸和谐的社会很相似。

公元前979年,周康王去世,其子周昭王姬瑕即位,周王室开始走向衰微。昭王率大军征伐南蛮,遭到蛮族的强烈抵抗,周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昭王也死于汉水之中。这是西周早期遭到的一次严重失败,从此失去了对南方各国的控制能力。穆王好旅游,与宣王也曾南征,均未获得重大战果。东方的夷族也时常侵扰周境,战事不断。及至以后则犬戎入镐而西周亡。与《关雎》体现的社会气象不符。

综上,《关雎》时代与康王时期比较吻合,且男主人公守礼,当离周公创立礼制之后且离周公不远,远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室衰微。

2、从地理气候变迁角度:黄土地层和环境变迁学研究表明,在距今3100年前时,受全球变化影响,东亚季风格局发生突变,西北季风势力大大增强,从此进入一个沙尘暴强度增大,地表土壤退化的时期。这个突变造成我国黄河流域长期严重干旱,导致环境恶化,水土生物资源退化。这极大地影响着先周和西周农业社会的发展。频繁的旱灾和饥荒虫荒,加之黄土高原的猃狁、犬戎北狄游放民族也为干旱沙漠化引起的草场退化、水源断绝所驱使,大规模南移侵占泾、洛、渭、涑水下游平原的农耕区。所以先周人最早将都邑从海拔1100—1200m的豳地高原沟壑区,迁移到关中盆地西北部渭水北侧黄土台塬旱原,即在海拔650—750m的周原建立岐邑;接着又迁移到关中盆地中部渭水南侧低洼地带,即海拔390—400m沣河下游建立丰镐京,在此灭商并建立了西周王朝。诗中之荇菜生于池沼湖泊、沟渠、稻田河流或河口等平稳水域。荇菜一般干3-5月返青,5-10月开花并结果,9-10月果实成熟。当时渭水南侧低洼地带为荇菜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接着又迁移到周王朝最终败于犬戎游放民族的南侵占领,不得不东迁到海拔约150m的洛阳黄河下游岸边,此时已是东周。

西周主要贵族系:

周文王可考证的儿子 有17个:
伯邑考姬发、姬鲜、姬旦、姬奭、姬度、姬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姬聃堣、郧叔武、毛叔郑、毕公高、姬葡、姬伯廖、姬虞仲
姬伯邑考:文
王姬昌之子。武王同母兄弟十人老大。母太姒。
姬发:
周武王。同母兄弟十人二。母太姒。
管叔鲜(姬鲜):武王弟,封鄘国。一说封地在管。武王同母兄弟十人老三。母太姒。

姬旦:武王弟,
周公。其子封鲁。武王同母兄弟十人老四。母太姒。
姬奭:召公奭,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

蔡叔度(姬度):武王弟,封
卫国。一说受封蔡,后叛乱被放逐。其子胡又被封于蔡,为蔡国始祖。武王同母兄弟十人老五。母太姒。
曹叔振铎(姬振铎):周文王子,武王同母兄弟十人老六。母太姒。受封曹国。

成叔武:武王同母兄弟十人老七。母太姒。

霍叔处:武王弟,封邶国。武王同母兄弟十人老八。母太姒。

康叔封:武王同母兄弟十人老九。母太姒。

姬聃堣(焻季载):周文王子,武王同母兄弟十人老十。母太姒。受封於沈,建立沈国(今栳南平兴县北),后代子孙以国为姓。

郧叔武:周文王子。

毛叔郑:文王多子女,其中有个叫郑的是武王姬发的弟弟,跟随
武王伐纣,灭商后被封于毛(今河南宜阳),于是被称为毛郑、毛叔郑(与周文王子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郧叔武一样)。
毕公高: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子毕公高后。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据说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子孙以采邑命氏。

姬葡: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葡封于郇(今山西省临城)为伯爵,史称郇伯、郇侯,建立郇国。

姬伯廖:周文王子。

姬虞仲:周文王子,其孙为周卿士,食采于樊。

摘录关于窈窕及君子的详细解释:

1.  

亦作“ 窈窱 ”。1.娴静貌;美好貌。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 传:“窈窕,幽閒也。”《汉书·王莽传上》:“公女渐渍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 颜师古 注:“窈窕,幽闲也。” 唐 韩愈 《送区弘南归》诗:“蜃沉海底气昇霏,彩雉野伏朝扇翬,处子窈窕王所妃,苟有令德隐不腓。” 郭沫若 《女神·梅花树下醉歌》诗:“你从你自我当中,吐露出清淡的天香,开放出窈窕的好花。”

2.  

妖冶貌。
秦 李斯 《谏逐客书》:“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 赵 女不立於侧也。”《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入则乱髮坏形,出则窈窕作态。” 李贤 注:“窈窕,妖冶之貌也。”

3.  

美女
汉 蔡邕 《青衣赋》:“金生沙砾,珠出蚌泥;叹兹窈窕,产于卑微。” 宋 梅尧臣 《邃隐堂》诗:“曲房有窈窕,空自事眉额。” 清 洪昇 《长生殿·定情》:“寰区万里,徧徵求窈窕,谁堪领袖嬪嬙?”

4.  

喻指才子。
清 姚鼐 《吊朱二亭》诗:“往昔 朱子潁 ,豪才起 燕 赵 ,向我道君才,五言几 谢朓 ……丙申至 江都 ,遂得访窈窱。”

5.  

深远貌;秘奥貌。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 萍沙 见报於白兔, 释氏 受灭於昔鱼,以示报应之势,皆其窈窕精深,迂而不昧矣。” 唐 卢照邻 《双槿树赋》:“纷广庭之靃靡,隐重廊之窈窱。” 唐 沉亚之 《送杜憓序》:“ 溶 出诗吟,至夕过百篇,而窈窕之思杂发。”

据文献记载,伏羲(2400 BC-2370 BC)发明琴瑟。琴与瑟均由梧桐木制成,带有空腔,


君子在《尚书》中出现7次。3次在伪古文中,4次分见于《酒诰》《召诰》《无逸》《秦誓》:
《酒诰》: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
《召诰》:予小臣,敢以王之雠民、百君子越友民。
《无逸》:君子所其无逸。
《秦誓》: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

在《诗经》中,“君子”已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共计出现达180余次,指称的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女子的丈夫或者情人,如《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草虫》:“陟彼南山,言其采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二、有身份的人。可以是周天子,如《蓼萧》:“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可以是诸侯、大臣,如《庭燎》:“夜如何来?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云汉》:“大夫君子,昭假无赢。”还可以是小臣、弄臣。如《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三、渴望见到的朋友。《晨风》:“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四、贤人。《有杕之杜》:“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鸤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五、颂辞中被颂扬之人。《桑扈》:“交交桑扈,有莺其羽。君子乐胥,受天之祜。”《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君子”在《周易》里也是一个常用词,出现约120次,但在经文中不足20次,且经文中的意义与传文中有明显的不同。经文里“君子”意义有二:其一,如朱子所言,“君子指占者而言”。《易经》为占卜之辞则无疑义,卜辞是说给问卦者听的,因此,“君子”在经文里常指问卦者:“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其二,有地位的人:“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君子吉,小人否。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几点结论:一、在先《论语》时代,“君子”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对男子的称谓。鉴于其在《诗经》中的使用情况,我们甚至有理由认为,“君子”在当时是较一种口语化的称呼。二、很多情况下用来指称有一定地位的人。三、在等级社会里,有地位者往往也受人尊重,所以“君子”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带有了褒义。四、“君子”“小人”之别只是有地位者和平民百姓的分别,没有道德的意义。


君子”一词在《论语》才具有了全新的意义,由一般性的称谓变成了道德理想的践行者。“君子” 在《论语》中出现达105次,频率仅次于“仁”,对于“君子”的含义,《论语》作了多方面的解说:
1、君子的颜容仪表: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学而第一)。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乡党第十)。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尧曰第二十)。
2、君子的言谈举止: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第三)。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第八)。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历。(微子第十八)
3、君子的心态:
君子坦荡荡(述而第七)。
君子不忧不惧(颜渊第十二)。
4、君子的修养: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第六)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颜渊第十二)。
5、 君子的操守: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第十五)。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第十五)。
6、君子的处世原则: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第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学而第一)。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第十四)。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第十五)。
7、君子的交友方式:
君子周而不比(为政第二)。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颜渊第十二)。
君子以文会友,以有辅仁。(颜渊第十二)
8、君子的道德理想: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第四)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第五)。
可以说,《论语》中的“君子”,是一副完整的“道德君子”的形象。对于《论语》创造“新君子”之事,前辈学者多有论及。胡适在《中国哲学史纲要》中说:“孔子又提出‘君子’一个名词,作为人生的模范……孔子所说君子,乃是人格高尚的人,乃是有道德,至少能尽一部分人道的人。”余时英先生《儒家的“君子”理想》亦云:“君子的观念至孔子时代而发生一大突破,至王阳明时代又出现另一大突破。”“君子到了孔子的手上才正式成为一种道德理想。”然而,对于“道德君子”滥觞于《论语》的意义,前人的研究是不够的。

《论语》思想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现实性。孔子既不语“怪、力、乱、神”,弟子问死后之事,他也说“不知生,焉知死”。孔子有远大理想,但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并没有彼岸,没有要信仰的神灵。孔子所提到的最高人格化概念就是“圣人”,但圣人不是神,而是人,是几近 “至善之人”。而且,圣人并不神秘,孔子衡量圣人,也是用现实的标准。子贡曾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答:“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论语"雍也》)” 所以,“圣人”在《论语》中,不是信仰的对象,而是学习的榜样,是努力的方向。因此,后世儒者并不讳言“学为圣人”的想法。《孟子"公孙楚上》云:“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荀子"修身》:“学恶乎始?恶乎终?……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这种思维方式是中国轴心时代的一个思想原点,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至唐代禅宗出而彻底中国化,《坛经》记惠能见五祖弘忍时,弘忍和尚问:“汝何方人?来此山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惠能答曰:“弟子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这种想法和“终乎为圣人”一脉相承,在西方的基督教世界,是不可思议的事。

至于“圣人”和“君子”的关系,孔子也是交代得比较清楚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显然,“圣人”和“君子”是同一理想的两个级别。《荀子"修身》则对这一理想的修行层次作了更明确的说明:“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正因为“君子”是“人”的道德理想,而且是通往“圣人”的一个过程,所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并不求全责备:“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也就是说,君子是可以有缺点的,不是完美的。孔子不仅不语“怪、力、乱、神”,实际上连“圣人”也罕言,《论语》中“圣人”一共只出现4次,说得多的就是“君子”。因为在孔子的道德理想中,做“君子”是现实的要求,而做“圣人”则是终极的目标。

《论语》的“君子理想”排除了对神的崇拜,强调人的努力,而且肯定了人能为至善“圣人”的可能性,这无疑是对于人性的张扬。但没有来世的威慑,没有灵魂的约束,对于人性中的恶就缺乏有效的控制。中国2000多年来的政治与教化,不是“德”,就是“刑”,没有“末日的审判”。福耶祸耶,一言难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3-31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写的太深了,几次想回帖,都不知道说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1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欣赏,一起讨论分析,共同进步。
非常感谢这么评价我的研究成果,我会系列的把诗经每章节都分析下去,放在AC空间,谢谢给我这个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31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古代文学现代化,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我们实在很需要,希望楼主继续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YANNSHENG


    呵呵,多谢鼓励,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努力。确实找资料,分析还有社会上的一些压力比较大,有时不敢下笔引述,虽然天下文章一大抄。我尽力用心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9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语言学家构拟出上古音,用这个上古音朗诵的《关雎》:



上古音里面的单字复辅音发音(如kr、kl、gl、ml这些)是不是有这么普遍,这些地方争议比较大。如:“关关”若真是模拟鸟叫的拟声词,必然是kronkron这样的叫法,今天的普通话和任何方言念起来都不像鸟叫。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9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语言学家构拟出上古音,用这个上古音朗诵的《关雎》:



上古音里面的单字复辅音发音(如kr、kl、gl、 ...
陸萬 发表于 2011-4-19 08:04



   
听了后,冲击还是很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9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语言学家构拟出上古音,用这个上古音朗诵的《关雎》:



上古音里面的单字复辅音发音(如kr、kl、gl、 ...
陸萬 发表于 2011-4-19 08:04



    像阿拉伯语加韩语的发音,震撼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9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车攻-诗经上古音




这首车攻里面有的诗句发音和今天像闽南话(河洛话)发音一样,难怪说闽南话(河洛话)是中国古语的活化石

ps歪楼了,楼主别介意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9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不仅不语“怪、力、乱、神”,实际上连“圣人”也罕言,《论语》中“圣人”一共只出现4次,说得多的就是“君子”。因为在孔子的道德理想中,做“君子”是现实的要求,而做“圣人”则是终极的目标。



孔子对神是敬而远之的,不知道某些人为什么非要把儒家说成儒教?就算是道家,从《易经》到《道德经》其实也没有真正神出现过,道家崇尚的是自然。


《论语》的“君子理想”排除了对神的崇拜,强调人的努力,而且肯定了人能为至善“圣人”的可能性,这无疑是对于人性的张扬。但没有来世的威慑,没有灵魂的约束,对于人性中的恶就缺乏有效的控制。中国2000多年来的政治与教化,不是“德”,就是“刑”,没有“末日的审判”福耶祸耶,一言难尽。


确实,中国人追求是天人合一,古希腊崇拜是神(西方国家是艺术是抄袭希腊,希腊抄袭埃及)、古中国崇拜“圣人”,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做“圣人”,所以更多的人崇尚君子作风,以达到和“圣人”“君子”们得精神交流!而不是被牢牢的至酷在像西方人的“宗教”精神枷锁里面。应该这就是中国古代领先于西方一直处于世界顶端的原因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语言学家构拟出上古音,用这个上古音朗诵的《关雎》:



上古音里面的单字复辅音发音(如kr、kl、gl、 ...
陸萬 发表于 2011-4-19 08:04

上古汉藏语的复辅音,在现代汉藏语系诸多语言中大多都趋于消亡(汉、藏、缅三大代表性语言都是如此),这是语音自然发展的规律。但在一些交通不便的民族边缘地区(主要是羌语支)的语言中还有存在,最典型就是分布在四川省大小金川地区的嘉绒人(国内将他们划入藏族的一个分支)所说的嘉绒语,被语言学界公认为最接近原始汉藏语的语言活化石。
鸟叫声的那个r应该是指舌颤音吧,印欧语系和阿尔泰语系保留的比较多。汉语诸方言基本都消失了,但有个地方例外——湖北荆门,方言中就有这个音。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对神是敬而远之的,不知道某些人为什么非要把儒家说成儒教?就算是道家,从《易经》到《道德经》其 ...
BONIU 发表于 2011-4-19 17:14


古代也有“儒教”的说法,但“教”是“教化”之意,不是今天所指的鬼神崇拜(宗教)。
因为儒家的产生,中国文明很早就已经把教育活动从鬼神崇拜中分离出来,所以没有形成西方或印度的那种建制宗教(道教晚出,并且是在佛教压力下的)。

宋明以后不少中国人宣扬儒释道“三教合一”,西方人根本难以理解,在他们看来,不遇怪力论神的儒家和作为世界宗教之一的佛教根本不是一个范畴的东西啊?其实,只要把这个“教”字理解为“教化”,就能明白了,正是因为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各种意识形态在”教化“这个内涵上是贯通的,因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不过都是在道德伦常之外(或之上)增加一个彼岸世界的信仰而已,在儒家看来,他们的目的就在于“神道设教”(见《周易))。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3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多字,要慢慢看,慢慢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BONIU


    非常感谢您提供的这两段有声诵读,我还闻所未闻,今天才找到音响听了,触动非常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6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猛,膜拜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8 13:16 , Processed in 0.073450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