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8|回复: 0

谈谈“征服王朝论”,通过“征服王朝论”来审视清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6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方的很多学者,常常用“征服王朝论”来审视中国的清朝、英国的诺曼王朝以及俄罗斯的留里克王朝。而咱们中国的很多人,似乎并不了解这种“征服王朝论”。于是,便给了某些别有用心之人以可趁之机。例如当今的互联网上、有这么一批网络写手。我不知道他们的具体身份,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我看得清楚:他们公然歪曲历史,伪造各种所谓的资料,宣扬“清朝非中国论”,借历史话题来攻击当代的满族公民,挑拨当今中国的民族关系,很是令人气愤!而“征服王朝论”,也同样遭到了这些网络写手的百般曲解 !

因此,使大家对“征服王朝论”有所了解,戳穿某些网络写手对“征服王朝论”的曲解。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以法国人白晋为例。清朝康熙年间,白晋来到中国。之后,他写出了《康熙大帝》一书,并把此书呈献给当时的法国国王。在这部书中,白晋写到“后金”与明朝作战的时候,使用了“满族入侵中国”一词。于是,前面提到的那些网络写手,便无限联想,上纲上线,说什么“白晋否认清朝属于中国”。 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大家请看:

康熙帝是顺治皇帝的嗣子和皇位继承人。顺治帝是满族人,也就是说,是中国的少数民族皇帝。
---------- [法国] 白晋《康熙大帝》,载《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根据上述文摘,白晋以一个康熙年间来华的外国人的身份,明确肯定了清朝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尽管白晋是以“征服王朝论”来看待清朝,认为“后金”与明朝的战争是“入侵中国”,但同时,白晋也认定“清朝”不同于“后金”。自从清朝入主中原开始,满族就成为了中国的满族,清朝就成为了中国的清朝。

像白晋这样看待清朝,便是一种典型的“征服王朝论”:他认为“后金”非中国,但“清朝”属于中国 ! 当然了,对于清朝这个“征服王朝”,白晋的评价,是很高的:

康熙皇帝经常到各地巡视,以便了解百姓的生活情况和官吏们的施政状况。在这样的观察时,即便最卑贱的工匠和农夫,皇帝也允许他们接近自己,并用非常亲切温和的态度询问他们,这常常使得普通百姓至为感动。康熙皇帝会经常向百姓提出各种问题,并且他一定要问到的问题是他们对当地的官吏是否满意。如果百姓普遍倾诉对某个官员的不满,康熙皇帝会将他撤职。但是如果百姓赞扬到某个官员,他却并不一定仅仅因此就提升那个官员。
---------- [法国] 白晋《康熙大帝》,载《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然后,再以马克思为例。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清王朝实行这种闭关锁国政策的更主要原因,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由于这种原因,外国人才被禁止同中国人有任何来往。”( 马克思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

因为这段话里面,有一句“中国被鞑靼人征服”。所以,依然是前面提到的那些网络写手,便公然造谣,说什么“马克思否认清朝属于中国。” 而事实是:马克思是明确认同清朝属于中国的。咱们看马克思的另一段文字:

这种由1768年叶卡特林娜二世统治时期订立的条约规定下来的贸易,是以恰克图作为主要的活动中心。恰克图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和中国的鞑靼交界处、在流入贝加尔湖的一条河上、在伊尔库茨克城以南离城约一百英里。这种在一年一度的集市上进行的贸易,由十二个中间人经管,其中六个是俄国人,六个是中国人。他们在恰克图会商,由于贸易完全是以货易货,还要决定双方所应提供交换的商品比例。中国人方面提供的主要商品是茶叶,俄国人方面提供的是棉织品和毛织品。近几年来,这种贸易似乎有很大的增长。十年或十二年以前,在恰克图卖给俄国人的茶叶,平均每年不超过四万箱,但在1852年却达到175000箱。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8月印刷,第10页

上面这段话,出自马克思的著作《俄国的对华贸易》。讲到的是1768年 --- 1852年的中俄贸易。首先明确,1768年 --- 1852年,当然是清朝统治时期。然后,请大家注意这段话里面、有一句 “ 恰克图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和中国的鞑靼交界处 ” ----- 在这里,马克思称呼清朝统治时期的“鞑靼”是“中国的鞑靼”!“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之后,鞑靼并入了中国,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而中国依然是中国,这才是马克思的本意。

马克思认为:清朝入关之前,不属于中国。清朝入关以后,则成为了古代中国的正统朝代之一。这也是一种“征服王朝论”。

然后,说说某些网络写手经常提到的马戛尔尼。清朝乾隆末年,英国勋爵马戛尔尼组团访华、并且写成了《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记录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他对当时的清朝有褒有贬,毁誉参半。现在,咱们在这部书中,随手抄录三句话,大家请看:

中国为防御洋人起见,特设重兵镇之。
----------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205页

史但顿勋爵回船,言得澳门消息,中国朝廷自得吾英特派使臣来行觐聘礼之确耗而后,文武官员均大为满意。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3页

若互派公使一事,得蒙中国朝廷批准,则吾辈勾留之时间,亦必甚久。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20页

大家留意上述文摘中的“中国”和“中国朝廷”两个关键词!我要说的是:马戛尔尼在书中,以“鞑靼人”来称呼清朝的满人,以“华人”来称呼清朝的汉人。这同样给了前面提到的那些网络写手以无限联想的空间,于是,他们故伎重演,继续造谣说:“马戛尔尼否认清朝属于中国。” 对此,我倒要反问一句:如果马戛尔尼否认清朝属于中国,那他为什么要用“中国”二字来指代清朝政府、把清朝政府防御洋人说成是“中国”防御洋人 ?! 而“中国朝廷”一词,在《乾隆英使觐见记》里出现了不下十次 !!

马戛尔尼以“鞑靼人”来称呼满人,以“华人”来称呼汉人,那是因为他把清朝当作“征服王朝”来看待了 ! 但是,即使以“征服王朝论”来审视清朝,也并不妨碍清朝是古代中国的正统王朝之一 !马戛尔尼作为英国人,他们英国历史上的“诺曼王朝”就属于典型的“征服王朝”,但“诺曼王朝”同样是英国正统 !马戛尔尼也同样承认清朝属于中国 !只要把“本土王朝”“本土化王朝”“渗透王朝”“征服王朝”这四个概念都弄清楚了,之后,互联网上、某些网络写手编造的谎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

针对某些网络写手蓄意歪曲、甚至捏造马戛尔尼的语录,下面,再补充一点内容。
通过与一些汉族官员进行交谈,马戛尔尼得出了自己对乾隆皇帝的印象:

皇帝天性豁略有大度,读书解事理。性质慈善而笃信佛教。对于臣下恒持恕道,然有与之为敌者必穷治弗敕。又为国家兴盛、功业宏大之故,处事不免失之躁急。每有无关紧要之事,皇帝意中以为不善者辄盛怒以临之。怒则其势汹汹不可扼制。性又多忌,不特为大臣者不能操纵事权。
-------------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204 页

马戛尔尼充分肯定了乾隆皇帝的豁达大度、本质善良,好读书,国家兴盛,功业宏大。 同时,也委婉的批判了乾隆皇帝的独断专行、排斥异见、好猜忌、过度防范大臣。大家看:即使是在批判乾隆皇帝的时候,马戛尔尼也承认,乾隆皇帝统治之下“国家兴盛、功业宏大”。

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中,对于清朝江南风貌的描写比较多,对于中国其他地区的描写,则比较少。那么,咱们就看一下马戛尔尼笔下的清朝江南,几座江南城市:


至扬州,其地商业堪盛,吾等本拟在此略作休止。兹以松大人已改换计划,拟抵杭州后始命停船,故此间并未耽搁,扬州名胜之区仅在吾眼帘中一闪而过也。
---------------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77页

方余初抵杭州城外时就船上观看杭垣景象,既知此城必为南省名城之一,及今日入城后乃知此城之殷富,大过于吾前此之理想。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85页

晨间抵常州府,过一建筑极精固之三圜桥,其中央一圜甚高。吾船只过其下,无需下桅也。常州亦为南省头等都会之一,昔时衣冠之盛卓绝一时,今已渐就式微矣。已而又过三小湖乃互相毗连者,其旁有一长桥,圜洞之多几及一百,奇观也。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85页

早晨登陆,自南安府出发。此府亦一繁盛之区。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200页)

可见,在马戛尔尼的描述中,扬州商业繁荣,杭州人民富裕,南安是“繁盛之区”。而常州虽然不算富裕,但依然是一个很有情调的江南小城。

乾隆年间,跟随 马戛尔尼 一同访华的 爱尼斯·安德逊,写作了《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

1795年,《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原书初版序言(爱尼斯·安德逊 亲自撰写)中的一段话:“卡斯加上校麾下为此在1788年以重要的公使身份从这国家派到中华帝国去。他具有卓越才能、仪容和蔼、办事敏捷精干而又有坚强的忍耐力,出类拔萃地适合他所负的重大使命;可是在航程中这位英才竟夭亡了,以致这使节团就停止再向前进。”

看完了这段序言,我要说的是:爱尼斯·安德逊 在书中,称呼中国东北地区为“鞑靼区”。 这同样给了前面提到的那些网络写手以无限联想的空间,于是,他们一如既往的造谣说:“爱尼斯·安德逊 否认清朝是中国”。 而事实是:爱尼斯·安德逊 在上述序言当中,就明确的称呼清朝是“中华帝国”! 他称呼中国东北地区为“鞑靼区”,也是因为他把清朝当做“征服王朝”来看待了。但他同样认定清朝就是古代中国的正统朝代之一 !

关于“鞑靼区”这个词,咱们看看另一位外国人的说法,他也是乾隆年间,跟随 马戛尔尼 一同访华的。名叫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就是他的作品:

有一个翻译这个时候也想退出使节团的工作。因为按照中国的法律,私自无故离开本国和为外国人服务都要受处分,他有点感到恐慌。虽然处境相同,但另一个中国翻译的态度则十分坚定。他认为既然答应于前,就应当全始全终,不应当畏难而退。他相信即使他被发现是生在中国的人,特使将对他加以营救。他生长在被中国吞并的鞑靼地区,他的像貌同中国本地人不完全一样。他改换了英国军装,配戴军刀,把他的中国名字改为英国名字。他采取了这些预防措施,准备着无论发生任何情况,绝不变更初衷。
-----------------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1963年11月版,商务印书馆,201页

注意上文中“被中国吞并的鞑靼地区”这一关键词。很显然,斯当东认为,在清朝建立之后,清朝的诞生地“鞑靼地区”并入了中国。

然后,看看上述《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如何描述清朝乾隆年间:

杀头案在中国是非常少见的。关于这问题,我甚为注意而且好奇地去打听,一有机会就向人探问,我不只问过一个人,有好几个人,至少有70岁高龄的老人,他们从未见过或听到过有杀头处刑的事。比较轻的刑事案,在这人口非常多、商业又发达的国内也不常有。
------------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在我结束本文以前,不能不对这位伟大、显赫、聪明、慈善的中国皇帝致以崇高敬意。他治理中国近60年之久,按他的百姓的普遍的呼声,他对他们的康乐与兴旺从未忘怀。在他管理司法方面的情况是:他保护他的百姓中最低微的人。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上面的文摘,我实在看不出有“否认清朝属于中国”的味道。

当然了,“征服王朝论”不仅被上述清朝同时期的外国人所采纳,当今西方的很多著名历史学家,也同样是以“征服王朝论”来审视清朝。例如美国学者 杰里·本特利 的著作《新全球史》,是美国数百所学校的历史教学参考书。

《新全球史》这部书里,把“后金”与明朝之间的战争,说成是满族“入侵中国”。但同时,《新全球史》也认定“清朝”不同于“后金”。尽管“后金”非中国,但清朝就是古代中国的正统朝代之一。大家请看:

康熙还是一位征服者,他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清帝国....康熙以汉唐皇帝为榜样,通过向中亚地区散播中国的影响来预防与游牧民族之间的问题。他对蒙古和中亚的征服几乎延伸到了里海地区,并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康熙的孙子乾隆继续扩张中国的影响....巩固康熙对中亚的征服....并使越南、缅甸、尼泊尔成为清朝的属国。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70页

注意上面这一段,有两个关键词,“散播中国的影响”、“扩张中国的影响”。 这明确认定了清朝属于中国。

乾隆的统治是清王朝的最高峰....他统治时期,国家长期保持了稳定和繁荣的局面,皇家财政收入增长极其迅速,以至于曾经四次取消了税收....到19世纪,清王朝面临了一系列难题。但在乾隆统治期间,中国这块土地仍保持着富裕和有序。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71页

明清两朝的皇帝把中国传统作为构建文化、政治和社会政策的指导。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80页

在 明 清 时期的中国,儒家传统并不是唯一可选择的文化。人口和城镇的发展促进了活跃的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城市中兴起。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80页

康熙的《古今图书集成》比《永乐大典》的规模要小一点,但是更具影响力。因为皇帝将其印制并分发。而《永乐大典》只有两套手抄本。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81页

看看上面这些文摘,这分明是认定清朝属于中国啊。《新全球史》这部书里,把“后金”与明朝之间的战争,说成是满族“入侵中国”。但同时,《新全球史》也认定“清朝”不同于“后金”。尽管“后金”非中国,但清朝就是古代中国的正统朝代之一。这也是一切坚持“征服王朝论”的学者的共同认识。

诚然,就我的个人感情而言,我并不喜欢“征服王朝论”,甚至对其有些反感。但是,毕竟这种学说在国际史学界很有市场。因此,咱们不妨也拿来读读。至少,拿出“征服王朝论”来,也同样可以戳穿当今互联网上、某些网络写手编造的弥天大谎 !!

在文章的最后,简单说一下,为什么清朝可以成为中国的朝代。“清军入关”与“日军侵华”的本质区别。

不管古代日本与古代中国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而近代,完成了“脱亚入欧”之后的日本,再也不认为自己和中国之间有任何关系!
日军侵占台湾,推行“皇民化”,企图在国家认同感上、使台湾人认同自己属于日本。
日军侵占东北以后,禁止东北人自称是中国人。企图割裂东北人与中国的关系。
日军侵占南京以后,日本军部人员的口号更直接:“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而清朝则截然相反。大家请看:

摘录 《“中国”与“天下”的重合》,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7卷,第三期:

进入清代以后,虽然清朝直辖的18个省依然以“中国”称之,而“天下”也保持着泛化的指称政令实施范围的含义。但“中国”却有了指称清朝疆域的用法,“天下”与“中国”出现了重合的倾向。一个明显的例证即是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康熙二十八年,为了解决沙俄向东扩张而引发的边界争端,清朝和沙俄签订了具有现代国际法水准的边界条约 ----- 《尼布楚条约》。清朝依据《尼布楚条约》所立界碑全文为:“大清国遣大臣与鄂罗斯国议定边界之碑:一,将由北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即乌伦穆河,相近格尔必齐河为界。循此河上流不毛之地,有石大兴安以至于海。凡山南一带,流入黑龙江之溪河,尽属中国。山北一带之溪河,尽属鄂罗斯。一,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为界,河之南岸属于中国,河之北岸属于鄂罗斯.......中国所有鄂罗斯之人,鄂罗斯所有中国之人,仍留不必遣还.......” 很显然,在条约中“清朝”和“中国”是可以互称的,“中国”已经具有了一个近现代主权国家的含义。该条约的满文、俄文、拉丁文本也都是如此。也就是说,最迟到康熙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称呼,中华各民族也由此开始以一个主权国家 ----- 中国的身份活动于世界舞台。
====================================

尽管《尼布楚条约》的正式文本,只有拉丁文。但是,在条约签订之后,清朝使用包括汉字在内的五种文字,把《尼布楚条约》刻在了中俄界碑上。明确了这一点之后,大家看看上述文摘,一切就都明白了。


南湖秋水
2011年11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8 22:06 , Processed in 0.04062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