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4|回复: 1

瓦罕走廊历史上的反侵略战争与边防战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7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瓦罕走廊历史上的反侵略战争与边防战备


来源:环球军事     作者:孙力舟 2011-12-15 15:28



地处帕米尔高原南缘的瓦罕走廊自古就是一条重要的交通通道,这里是丝绸之路经过之处,也是张骞、法显、玄奘等历史上进行文化交流的大师们走过的地方。当你身处瓦罕走廊,向南走向伊斯兰堡或者是向北走向喀什,其实是差不多的距离。这里是中华文明、中亚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等文明的交汇之地。自古就是各种势力争夺之地,也是世世代代英勇斗争保卫祖国的故事的发生地。




地处帕米尔高原南缘的瓦罕走廊自古就是一条重要的交通通道,这里是丝绸之路经过之处,也是张骞、法显、玄奘等历史上进行文化交流的大师们走过的地方。当你身处瓦罕走廊,向南走向伊斯兰堡或者是向北走向喀什,其实是差不多的距离。这里是中华文明、中亚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等文明的交汇之地。自古就是各种势力争夺之地,也是世世代代英勇斗争保卫祖国的故事的发生地。


民间文化中的爱国主义


瓦罕走廊地处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这是一个塔吉克族自治县。相信很多人了解塔吉克族,了解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是通过1963年拍摄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特别是其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部在1963年拍摄的反特电影说的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塔吉克族自称雄鹰的民族,塔什库尔干县是在中国的塔吉克族主要居住地。“塔什库尔干”在塔吉克语是“王冠”的意思,在维吾尔语中是“石头城堡”的意思,在清朝是色勒库尔回庄的治所。全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总面积2.5万平方千米。


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政府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户,从此帕米尔东部的各东伊朗语部落和中国历代朝廷保持了隶属关系。唐朝开元年间,在塔什库尔干设立了属安西都护府管辖的“葱岭守捉”,直接派兵驻守。今天的塔什库尔干县辖区,在清朝中期到后期称作“色勒库尔”,在清末到民国称作“蒲犁”。


虽然这里是各类文化交汇之地,但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塔什库尔干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这表现在世代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和民俗习惯之中。


塔吉克族流传的四行诗歌唱道:“祖国的土地就像所罗门王的宝座,在埃及时做帝王时的豪华,祖国的每棵树都像紫罗兰的花朵……它富庶、繁荣,就像克什米尔(塔吉克人传统上认为古克什米尔是富足、繁荣、美丽的地方),我在这里多欢乐,从来没有哀愁。”


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谈到,当时统治瓦罕地区的羯盘陀国王对他说,本国王室的始祖母是“汉土之人”。玄奘写道:“然其王族,貌同中国,首饰方冠,身衣胡服。”


塔吉克族民间传说中的《斯坎德尔国王和他的继承人》故事,说一位帕米尔古代国王将王位传给辛劳数十年的守门人,而这位守门人就是汉人。还有《秦公主的传说》,说秦公主来到帕米尔,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这里,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


塔吉克族民间谚语有“不让狼群糟蹋我们的青稞,不让外寇玷辱我们的山河”、“与其在异乡拾黄金,不如在祖国捡牛粪”、“祖国是家,高原是床”等。


传说在一次外国侵略者入侵塔吉克人的山村时,牧民陷入绝境。此时,一只雄鹰要求牧民将自己杀死,用翅骨做成笛子。牧民忍痛按雄鹰的要求做了,笛声悲壮激越,穿石裂云。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救援自己的同胞,无数雄鹰也加入战斗行列,终于赶走了侵略者。数百年来,塔吉克族人民扼守中国国土的最西端,在日常生活中融合了军事因素,传统体育中有“骑马射击”的项目。在七八米高的老树干上摆上装满水的茶碗或茶壶,射手从远处驱马而来,边跑边开枪,如能击中,将获得众人称赞和奖赏。新中国成立后,这项运动与民兵训练结合在一起。


民族英雄库尔察克苦战侵略者


1757-1759年,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的过程中多次出兵帕米尔地区。清乾隆24年(1759年),乾隆帝还下令在帕米尔高原的苏满塔什(今属塔吉克斯坦)建立了《平定回部敕铭伊西洱库尔碑》(1891年被入侵的俄军劫走)由乾隆帝用汉、满、维吾尔三种文字亲自书写。清朝政府在塔库什库尔干建立色勒库尔回庄,由叶尔羌办事大臣管辖,实行伯克制度。


19世纪初,清朝开始衰落,中亚浩罕汗国利用流亡那里的和卓后裔,多次侵扰新疆,瓦罕走廊是新疆的西南门户,自然是首当其冲。清道光七年(1827年),清军讨伐浩罕支持的张格尔叛乱时,张格尔窜入帕米尔地区,清军跟踪追击,杨芳、常遇春、郭维昌等分兵进入色勒库尔等处。这次平叛中,包括塔吉克人在内的布鲁特各部(清朝政府把柯尔克孜族和塔吉克族统称为“布鲁特”)积极配合清军,他们或者协同作战,或者给清军带路,探报敌情。“军营出力,经各大员奖赏翎顶者”,就有16人。


在抗击浩罕的战斗中,最著名的塔吉克英雄名叫库尔察克。


库尔察克出生于塔什库尔干,因家境贫寒,从小给人放牧牛羊,13岁时遭匪帮劫持,被作为奴隶卖到中亚的布哈拉汗国。他日夜思念祖国,逃跑多次,终于历尽艰险返回家乡,加入清军,投入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的战斗。


1830年12月27日,道光皇帝在上谕中提到“库尔察克等带领回兵(穆斯林士兵)二百名”,前往黑色热巴特军台地方堵截贼匪,他们见“骑兵、步贼约有四百余人往东而来”,“库尔察克等开枪毙贼三名、马两匹、生擒贼一名,夺获贼马四匹,余贼皆败向西逃。查该五品军功库尔察克左眼带矛伤两处……可嘉之至”。


1831年,库尔察克被朝廷调任色勒库尔回庄的副长官,后又升任阿奇木伯克(色勒库尔的最高长官)。1836年6月,浩罕军数百人入境侵扰,抢掠牛羊,库尔察克率塔吉克人奋勇抗击,杀敌20多人,夺回牛羊,驱逐了入侵之敌。


1836年11月,浩罕的胡什伯克率领2000多侵略军,进攻塔什库尔干城,用大炮轰开城墙,库尔察克“杀贼数十名,因胸部中枪身死”,他的“次孙英提巴哈沙在山庄防守,亦被枪身死”。在塔什库尔干人民中至今流传着库尔察克的英雄故事。据说,浩罕军队进犯塔什库尔干,给库尔察克送信威胁。库尔察克非常气愤,对送信人说:“色勒库尔从来就是中国的土地,我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什么时候成了浩罕的地方?你们快滚回去!只要我活着,你们就休想占领我们的土地”。他率领塔吉克人击退了侵略军。后来,浩罕大军入侵,将库尔察克所部包围在瓦尔西德村,要他投降。部下劝他:“你赶快突围吧,我们掩护你。”但库尔察克不忍丢下同胞一个人逃命,他将自己的盔甲留给战友,然后冲向敌阵。


今天,塔吉克族长篇叙事诗《太洪》中还传唱着库尔察克的英雄事迹。


反抗阿古柏入侵


1865年,浩罕军官阿古柏趁新疆动乱之机入侵南疆,占领色勒库尔。由于当地塔吉克人不断反抗,阿古柏将当地大部分居民当作罪犯,流放到喀什和莎车境内。


后来,阿古柏在民众压力下允许被流放的人返回色勒库尔,但还是强调他们居住在塔什库尔干和提兹那甫两个城堡内,类似20世纪70年代美军在越南搞的“战略村”。塔吉克人遭受浩罕侵略者残暴的压迫、掠夺和侮辱。原色勒库尔回庄阿奇木伯克艾里布不愿做亡国奴,带领一些塔吉克人流亡国外,在坎巨提、瓦罕、巴达克山、布哈拉(今天的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地流浪7年。


1877年,左宗棠的部下刘锦棠进军新疆南部,当清军抵达莎车时,艾里布组织群众回到家乡,发动起义,杀死阿古柏的爪牙阿山夏,收复色勒库尔。1878年,刘锦棠任命他的兄长阿布都勒哈山署理色勒库尔阿奇木伯克,并在色勒库尔设立了兵站和卡伦哨所。1879年,流窜中俄边境的阿古柏残部3000多人进犯色勒库尔,9月窜抵苏巴什,阿布都勒哈山率军民镇守此地,阿古柏残部走小路翻山直扑色勒库尔城。城内的塔吉克族人民坚守了7天。匪军因强攻不能得逞,派人到城下诱降。守城的明伯克(千户长)素唐夏将计就计,把贼首诱到阵前击毙。贼军恼羞成怒,攻城更急。正在危急时候,刘锦棠率领大队马步兵从喀什赶来救援。贼军撤围,被追击的清军彻底歼灭。


抗英抗俄反击分裂势力


19世纪90年代英国俄国私分中国管辖的帕米尔高原大部分地区之后,瓦罕地区成为抗俄抗英的边防前沿。1896年,许多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青年,应募组成“色勒库尔绥远回队”,由驻防当地的马队旗官兼任管带,阿奇木伯克兼任总哨。1895年,有64户牧民自愿到热斯坎木附近各边卡“垦牧守边”,1898年又有50户迁到明铁盖等处放牧,守卫边境。1902年,清政府设立“蒲犁分防通判厅”,行政上隶属于莎车府。


但是,由于当时清朝政府的软弱腐败,不仅萨雷阔勒岭以西的帕米尔被俄英瓜分,英国和俄国侵略势力也侵入了色勒库尔,在邮站驻扎军队。英俄商人不给中国缴纳任何税收,英商还大肆出售毒品。对于英俄侵略者,当时蒲犁“官民均视为眼中之钉,欲拔不得”。


1933年11月,英国支持下的沙比提大毛拉占据喀什,成立“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沙比提大毛拉派军队和宗教头目侵入蒲犁,对当地人民实行中世纪式的黑暗统治,他们滥杀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还企图强迫塔吉克族改变教派,引起强烈反抗。1934年,这个帝国主义的傀儡政权被摧毁,沙比提大毛拉逃向蒲犁,中途被俘。不久,长期流窜中亚的玉素甫江匪帮,又趁新疆南部混乱之机,侵入蒲犁,逐村洗劫,奸淫烧杀,无恶不作。塔吉克牧民们忍无可忍,集合起来埋伏在明铁盖附近,当匪徒们饱掠撤走时,攻其不备,击溃了这股凶恶的惯匪,夺回数以千计的牛羊。


抗日期间中共党员领导塔县边防


从1933年起,中国共产党与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结成统一战线,派遣党员在新疆工作。


1938年到1940年,两位中共党员许亮和胡鉴来到塔吉克牧区工作,担任蒲犁县长和边防大队队长。边防大队驱逐了英国侵略势力的代表“商总”和宗教领事等,整顿防务,严禁走私,逮捕越境的外国特务,限制英国“侨民”和“信差”刺探信息。蒲犁边防大队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骑兵队巡视边界,确定修建哨所的地点。他们大多是塔吉克族人,历尽艰险,整整走了两个多月,行程1000多公里,终于巡查了整个帕米尔国境线,其中就包括瓦罕走廊,确定了设立哨卡的地点。途中,骑兵队曾遇到外国武装土匪入侵,连长马德尤夫剿灭了土匪,将夺回的牛羊送还塔吉克牧民。1939年和1940年,县政府保送一部分学生去喀什和乌鲁木齐学习,培养出第一批塔吉克族青年知识分子。这些学生和边防大队中的一部分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熏陶下,接受了进步思想,以后成为蒲犁革命的骨干。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四师十一团一连在胡鉴团长的率领下,进驻蒲犁县城,把五星红旗插到帕米尔高原上。


中苏关系紧张时期的战备


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苏关系紧张,苏联先是在东北和新疆边境挑衅,再支持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然后入侵占领阿富汗,这给与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的瓦罕走廊地区提出了重要的战备任务。


位于边防前沿的地区进行了战备建设。196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程团开工改建国道314线(中巴友谊公路国内段),1969年完工。


1969年12月4日,南疆军区批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成立边防领导小组。1970年10月10日,新疆、喀什专1区战备领导小组批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成立战备领导小组。1975年10月30日,自治县县委、步三团、人民武装部、驻县单位联合成立重新划定边境调查小组,对自治县边境管理区重新踏勘。1976年6月19日,根据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调整高原部队固定伙食费标准的通知》精神,部队干部不分职务、级别,凡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驻地的一律每人每月发营养补贴费20.40元;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另加罐头、清油、沙子糖三项补贴,每人每月4元。当时县武警中队已交地方公安机关管理,但仍享受此待遇。


此后,中苏关系逐渐缓和,原来的边防前沿,现在成为了全面对外交往的前哨。1982年8月27日,中巴两国举行了红其拉甫口岸开放仪式。1986年,红其拉甫口岸对第三国开放。2004年5月,根据中塔两国协议,卡拉苏口岸正式对外开放。2011年,中塔两国最终解决了沙俄时期遗留的边界纠纷。


瓦罕地区的历史说明,只有强大的祖国,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侮,才能有安定的边疆与和平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一代代各族人民为捍卫中国帕米尔地区的领土主权作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值得全国人民铭记和敬仰。


链接:巡逻在瓦罕走廊


王宁吴国东赖涛彭况


当我来到克克吐鲁克边防连时,齐大军,这位从陕西延安来这里当兵的战士,也刚刚从前哨班回到连队,他在上面已经待了一个月了。


“感觉挺好的。”齐大军对我说,“刚上来嘛,连队对我们都挺照顾的。”


克克吐鲁克,这是标注在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的一个地名。不过,这里所属的地区,还有一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瓦罕走廊。


自从“9•11”事件之后,阿富汗这个内陆国家突然间被放到了世界媒体的聚光灯下,和阿富汗一切相关的资讯也被一一拿出来仔细分析,包括中阿边境这段仅仅92公里的国境线。突然间,人们才发现,原来中国才是阿富汗所有邻国里最大的一个。


那么,驻守在这段边境线上的中国人,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真正的世界屋脊


能在瓦罕走廊里当兵,有一点是肯定的,自身的素质一定差不了。原因很简单,这里的自然条件实在是太差了。


瓦罕一词,来自“瓦罕帕米尔”,这是帕米尔高原“八帕”中最靠南边的一个。帕米尔不像青藏高原,他不是一整块高耸的平地,而是一条条山脉间夹杂着一个个山谷,整个高原,就被这些山峰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八个狭长地带,这就是“八帕”的由来。


帕米尔高原的位置很特别,是整个亚欧大陆的地理中心,周围的各条山脉,天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纷纷在这里聚集,和青藏高原相比,这里更称得上是“世界屋脊”。而且,这里的海拔从4000米起步,不比青藏高原低。并且由于那些高高低低的地形,这里的气候、植被状况,要比青藏复杂得多。


每年分到这里的新兵都要先在山下的团部里训练、适应4个月,然后才会分到各个连队,齐大军告诉我。


这种方式,和进藏部队一样。


变出来的战略通道


说来,“瓦罕”原本只是一个地理上的称呼,如果不是政治原因,根本不会变成一个地缘政治名词。


很多资料都会提到,当初英国和俄国各自扩张,相遇在中亚,这两个列强为了避免直接冲突,私自在这里划分了势力范围--这样的描述,其实并没有道出他们当年心中想要的是什么。


从彼得大帝时期开始,“获得出海口”几乎成为了沙皇俄国孜孜不倦的目标,向西一路扩张到波罗的海还不算,还一直向东打到了黑龙江。俄国的北面是北冰洋,这个没人跟他争;向南,一路通向印度洋,成了大俄罗斯帝国最终未了的心愿。直到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个梦都还没醒,更别说1865年的沙俄了。


所以,当年的俄国扩展到中亚时,根本不惧怕在南边的大英帝国,某种意义上讲,心里还巴不得挑起一些冲突,只是限于国际环境,没精力一口吃个胖子。而英国这边,印度(包括现在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是经营了多年的殖民地,肯定不让,而阿富汗是在掌控之下的附属国,作为缓冲地带倒也不心疼。


双方在这样心态下很有耐心地拉锯了30来年。这30年中,清政府从洋务运动的同治中兴走向了甲午海战。


中国的衰败,这是英俄瓜分帕米尔的前提。


瓜分的结果,现在大家都看到了,阿富汗的地图在东北角上多出了一个狭长的小块,其目的就是为了把俄国和印度(现在的巴基斯坦)隔开;而俄国趁机从中国拿走了大部分帕米尔的领土,在它看来,这也是额外的收获,如果以后真打算南下,可用来进攻的面又多了不少。


瓦罕走廊,这片被英俄瓜分剩下的领土,从此成为了连接中国与阿富汗唯一的通道。


驴呜四国的边防部队


帝国主义在中亚的边境线上留下了复杂的局面,但显然,这样的局面不会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障碍,而且,恰恰相反,这成为了驻守在这里官兵所独有的自豪。


杨文,克克吐鲁克边防连连长,说起他的连队来,那是一脸的兴奋:“领导把这么重要的连队交给我,到高海拔的连队来当连长,感觉很骄傲。我们这里是全团规模最大的单位,能在这里带一个整建制连,能把这个连带好,心里很欣慰。”


杨连长在这里上任其实才3个月,在这之前他在中塔边境的木吉边防连当副连长,再往前,是考学进入军校的战士,从2002年底当兵到现在,边防部队的各个基层岗位已经转了不少了。


克克吐鲁克是瓦罕走廊里走得最远的一个边防连,距离中阿边境只有21公里。它隶属于卡拉其古边防营,这是全中国为数不多的同时面对三个国家的边防部队。西面是阿富汗,北面是塔吉克斯坦,南面是巴基斯坦。在内地,有些省与省交界处的村子,被称作是“鸡鸣三省”,这里海拔太高,没有鸡,只有驴,因此,被官兵们戏称是“驴鸣四国”。


虽然只有三层楼,但连队的营房在这里绝对是最高的建筑,旁边破旧的平房是以前的旧址,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在继续使用,也许改成仓库了吧。连队后面的山坡上还有一个小的碉楼,据说是国民党时期留下来的。


走上巡逻线


边防官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巡逻边境线。在我到达克克吐鲁克的当天下午,我就登上了巡逻车,随同战士们一起踏上了例行的巡逻线路。


配发给边防连的巡逻车,从外表上看很像一个轻型的装甲车,或者,一个大号的越野车。底盘之高,上车得踩踏板,像登梯子一样。


大城市里有不少人喜欢玩越野,还喜欢自己动手来玩改装车,但当你身处帕米尔,站在这样庞大的巡逻车前,你才能亲身感受到自然的力量究竟强大到什么程度。和天地共处的官兵究竟伟大到什么程度。


由于连队的位置已经非常靠前,所以,巡逻的路线并不是很长,询问杨连长得知,即便是最远的巡逻路线,当天也能往返,就是那天早上得早点出门。


10月的瓦罕走廊早已大雪连绵。巡逻车在雪地里平稳地飞驰而去,一问驾驶员,时速已是70公里。坐在巡逻车里,视野很高,别看速度快,还是看得很清楚。


巡逻的任务主要是检查边境设施是否完好,相关区域周围是否有不该出现的痕迹,是否有啥突发情况,等等。


来边防连之前,曾经询问过其他连队,是否见过有人搞破坏?答曰:有。被谁?回答:“羊”。


“有次巡逻,发现碗口粗的界桩居然断了,周围的铁丝网也被移开了有七八米。”当我听布伦口边防连的指导员王光辉介绍他的巡逻经历时,我第一反应是究竟谁这么大胆子。


“就在铁丝网的不远处,一个硕大的盘羊倒在一边,肚子已经被铁丝网划烂了。”指导员说,“我们在那安装的可是带刺铁丝啊,能把这样结实的铁丝网拖出去七八米,那得多大的劲儿啊。”


对于身处牧区的边境线,处理越境的牛羊牲口,基本上成为了那些边防部队在日常工作里最常遇到的事儿。


说来也怪,周围环境最复杂的克克吐鲁克边防连,已经好久没出过任何意外情况了。西面的阿富汗自不用说,先是10年的反侵略,然后是10年内战,然后又是10年的反恐战争,最近这30年,就一直没消停。北面的塔吉克斯坦自苏联解体之后也是动荡不断,政治、经济也不是那么稳定。但是,周围国家的这些动荡局面,对瓦罕地区倒是啥影响也没有,这里就像暴风眼一样,平静。好几年了,巡逻在这里的官兵,就连陌生的牲畜脚印都没发现一个。


边境牧民


这次巡逻的带队干部是排长赛买提,来自新疆哈密,维吾尔族。


在连队驻地周围,大约有几十户牧民,他们大多是塔吉克族或者柯尔克孜族,与他们之间的联系工作,那就是杨排长的任务了。


塔吉克族牧民天吉在这一带放牧已经20多年,如果从他父亲那一辈算起,已经45年了。


“这里的牧民跟解放军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天吉对我说。


除了放牧,天吉还担任了连队的护边员,如果发现什么可疑的情况,天吉的任务就是赶快报告给连队。


“我们在这里放牧到10月份,天冷了就转到下面的塔县去,对边境线上情况我们都很熟悉,如果没有军队的支持,想在这里安安心心放牧那是不可能的。”天吉说。


如果牧民的牲口“私自越境”,他们自己是没有办法去亲自“抓捕”的,只能找连队通过会晤站解决,走外交途径。


天吉担任护边员已经5年了,他说,只要他还在这里放牧,他就打算继续把护边员做下去。


“我们热爱这条边境线。”天吉说。


部队大家庭


这个连队的官兵大部分来自西北五省。今天这次巡逻的队伍中,甘肃的兵占了一小半,其他战士,有的来自宁夏,有的来自新疆本地,还有一位来自河南。


来自甘肃天水的樊定定在连队中担任班长,是连队里的骨干,当兵已经5年了,一直都在克克吐鲁克边防连。在这次巡逻之前,他刚刚去西安参加一个培训,两个月,才回来不久。


“边防连队比较杂,什么都有。”樊定定说,“所以事儿也不少,要学的也挺多。”


他们掰着指头给我数了-下边防连队的“八大员”:油机员、油料员、卫生员、报务员、驾驶员、给养员、炊事员、军械员。一个边防连队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各类设施都需要配备,还得保证它们运转良好。


连队里另外一位排长杨小强是国防生,去年7月从兰州理工大学毕业,学的是信息系统与管理专业。“分到这里专业上挺对口的,能用得上,”杨小强告诉我,“我们学校在我这一届毕业的国防生总共有100多个,这些同学里面只要是分到新疆的,都给分到边防部队了。”


国家观念


在眼下中国人的观念里,“出国”这个概念,已经基本默认等同于“出洋”了。如果不是坐上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漂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好像就不算出“国”


但当你走在这高山上的边境线个界碑走向另一个界碑时,踩在脚些真实的土地会提醒你,另一个“国家”,就在你的对面,就在你触脚可及的地方。


汉字里的“国”,中间的“或”(繁体字的国)有的说来自于“域”,有的说来自于“戈”。看来老祖宗在造字的时候,心中想到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军队,二是疆域。所谓“国”,指的就是有军队驻守的一片疆域。


正是这些驻守在高山上的边防官兵,让我们成为一个国家,成为了一群共同奋斗的人。


你的父母家人支持在这么艰苦的地方当兵吗?我问樊定定。


“当然支持了,”他回答,“我妈在家种地,我爸在外做工,家里还有个姐姐,他们都很支持我当兵,在他们看来,如果在家,不还是在做同样的事情。”


能在最艰苦的部队当兵,透露出来的不是艰难,而是骄傲。


一天的巡逻照例结束,巡逻车飞奔着回到连队,各位战士各自回营,连队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山里的光线异常透亮,透过相机一看,这里的光线强度能比城市里高出一倍,照在雪山峰顶,感觉很是梦幻。只是这里的战士们早就习以为常,也不管周围风云变幻的是自然气候还是国际形势,只顾着处理好自己手上的事情。让全国人民也能如此安静祥和地过日子,想来就是这些边防战士所期望的吧。









责任编辑:石凯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url=]href="http://www.guancha.cn/html/51750/2011/12/15/63136.shtml"
[


该贴已经同步到 dalian1122的微博
发表于 2011-12-27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可爱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6 03:41 , Processed in 0.07571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