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sugell

[公知观察] 中国现存的一个“人民公社”社员现在人均收入高全国(转载)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狗杂种才会反毛!没有毛主席, 就没有新中国! 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是毛主席的余威保证了中国几十年的和平!

  
    不要以为今天的一些成绩是邓小平的功绩,事实正好相反!如果按照主席指引的发展方向走到今天,那中国将是世界一流的军事、经济强国,2000年肯定就已实现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且资源国企不会贱卖、环境不会污染破坏、社会伦理道德不会如此沦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主席讲过:农村的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

现在的小农经济,已经不适合现代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资源的巨大浪费!

土地承包,分田到户,说白啦就是中国发展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模式!!!

分田到户后,累的累死,闲的闲死,没事干的人,无事生非,偷鸡摸狗,抹牌赌博,农民工是农民不象农民,工人不象工人,哪里还有心事再发展农业生产?资改派的“小农意识”完全断送了中国农业的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49年到76年短短27年时间里,几千年来以小农经济和原始劳做方式的农业得到彻底改变,以人民公社为模式的中国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集中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财力资源、生产资料资源和统一领导,在这个世界上有史以来可以说是最科学的农业发展模式。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的水利设施,使农业丰收得到了保障。良种的培育、种植,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农业的收获得以高产。不断改进的农具和农机的使用,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动力,从而有多余的劳动力进行副业生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曾主政安徽的万里委员长白纸黑字的写出分田单干前安徽女人有上衣没裤子穿,老汉有裤子没上衣穿,小岗村十八人盖掌印分田单干。现在都证明是造谣造假,国家博物馆保存的十八人盖掌印的那张纸也是后来造假补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根本。分田到户至使农田荒芜严重,粮食靠进口,这是一件危险的事。中央政府年年讲三农,也出台了一系例措施,措施有:免农业税,种田补贴,村村通工程,农业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等等没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田到户毁了已经蓬勃发展的社办、村办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好不容易整治的大块机耕地被分成小块,被迫采用畜力耕作。水利设施基本上被废掉了!

分田到户毁掉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进程,实实在在的是“辛苦干了三十年,转眼回到解放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毛泽东时代修建的水利工程造福中国人民!那时候,一到冬天就是公社、大队组织修水利工程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基本上是义务劳动,大家把公社、大队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工农业总产值统计,这些价值都没有体现出来!那个时代实际创造的财富远高于工农业总产值统计值。

      我现在都记得农业八字方针“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以前那低产优质的稻米再也吃不上了!杂交水稻一类高产新品种大量种植后,单产上升、品质下降!可惜那么多良种失传了!

      当年要达到农业发展纲要的长江以南单产800斤/亩,曾经感到太难!需肥量大的高产品种出现后,水稻单产轻松超过1000斤/亩,但化肥、农药消耗猛增,土地和粮食受到化肥和农药污染,粮食和蔬菜品质下降!

      分田到户后,农业生产劳动力投入更高(没有农机),绿肥和有机肥使用量下降,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猛增,农产品品质肯定下降!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不可能按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规范化生产、更不可能实现机械化作业。

      分田到户绝对是农业生产大倒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公社如果坚持到现在,美国人恐怕都要以拿到中国护照为容了。我坚信楼主的假设。我前段时间回农村老家实地看了看,公社时期的水利建设大慨轮廓还在,但由于分田到户后,各干各的,没有人去关心那些水利工程,因为那是原来集体的事,所以,水渠已塌落荒废,整齐的农田变成了杂乱无章的百草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大革命并没影响生产,反而促进了生产。那时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1、学校有宣传队,队员绝大部分是老师组成的。平时由字写得好的老师在墙上写标语,大部分标语是毛主席语录,如:抓革命促生产。农业八字方针......。斗私批修。向雷锋同志学习等。还有一些就不好说了,大家也知道的。

  
    2、冬天农闲时也到生产队演出,内容有:唱歌(也就是今天所说红歌),舞蹈(也许有一天会变成红舞的),三句半(比赵本山的小品还幽默)等。晚上在生产队的晒谷坪扯上一盏灯,搬上几把条凳往那一摆,戏台子就算搭起了。那时候老师们哪个不会吹、拉、弹、唱。

  
    3、那个时候的宣传工作做得好,很多不良习气都能防患于未然。人们的思想、心灵是淳朴、纯净的,崇尚的是:大公无私奉献精神,个人荣誉比生命还重要。

  
    4、那时候的农民的称呼是社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XLZ 发表于 2012-2-2 20:05
人民公社如果坚持到现在,美国人恐怕都要以拿到中国护照为容了。我坚信楼主的假设。我前段时间回农村老家实 ...

是的,我去过很多地方的农村,所到之处农田荒芜了,山秃了,江河污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年,社会发展很快,很多农家子弟都步入社会,进入城市,打工,赚钱,买房,买车,融入或者半融入了城市,为国家提出的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且不说加快城市化的种种弊病和原因,单说农村,青壮年的劳动力都去了城市,在农村剩下的是留守妇女和孩子,当然,还有老人,先不说因为这些引起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说,妇女,儿童,老人成了种地的主要劳动力,而农村的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农药还不说转基因种子等等非常严重,老人和妇女认知能力比较差,而一些奸商用一点点小恩小惠拉拢人心,比如,你买一袋化肥送一个塑料盆,这样,假冒伪劣和残次品进了千家万户,这些东西直接造成的就是大面积减产,

而且,现在最重要的是,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农业技术服务,也就是说,每一家的地,你想咋种咋种,你想种啥种啥,没有科学的引导和技术来支撑产量,而电视新闻里的基本上说的是种粮大户,其实,小户多了也就是大户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农村,复垦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很多人去了城市或者是因为计划生育的问题,很多农家院成了摆设,在农村,花个三五千或者再多一点就可以在交通比较好的地方划块地方盖房子,而且,乡镇基本就是收钱了事,没有什么手续,这样,就造成了土地的浪费,

在农村,乡镇干部基本就是土皇帝,什么政策,什么指示,都是他们说了算,而村干部,在百姓眼里就是土皇帝的帮凶,(好干部太少)

在我们老家那里,上面一个修水利的工程,大概不到2公里,一条不大的灌溉渠,层层分包,工程到最后一个人手里,造价基本折了一半,而且,这个人还往家里省了10吨的水泥,想想,这样的工程怎么不出问题,结果,第二年,这里漏水,那里开裂,

前段时间去邻县,邻县是个贫困县,到了朋友家里我问他,说你们这里不是有灌溉渠吗?怎么现在不用了,他说,那个是毛主席时代修的,前几年还用着呢,当时我们这地里可打粮食了,(可打粮食的意思就是产量高)可是现在这个渠没人管了,就只有靠天吃饭了,

我问,那怎么没人管呢?他说,谁管呀?这个都是要钱的,我说,那你们不能集资??朋友叹道,现在的干部,谁管呀?都想法捞钱呢,再说了,现在的干部谁敢相信呀??

不过,看到国家说要投4万亿兴修水利,稍微放了点心啊,毛主席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啊!!!

要是早点知道保护老人家留下的水利,现在还需要投4万亿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农民农业,喊了那么多年口号

现在到农村看看,真是很让人替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担忧

年轻人都跑出去赚钱了,田荒了很多

水利设施还是老毛时代的

科技就只有种子了,但种子好还得看天啊,天不下雨,种子再好也不行

国家、社会不来一次大的洗礼

我敢说,中华民族在20年内必遇重大危机

中国人口多,这是个很大的问题,随之一系列的问题都是这个问题产生的

但有一点,粮食是根本,所有问题的根本

解决农业、粮食的根本,只有三点:

一是体制;二是科技;三是水利

体制解决劳力的问题;科技解决产量问题;水利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

实际上,上面的我等于白说了,谁都知道的东西

但现在是这个现状,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我不说大家都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如此投资投多一点,地方腐败就多一点,老百姓就更苦一点,几十年的扶贫都扶出了什么呀?扶出了贪官,扶出了腐败!扶出了真正想致富 的老百姓了吗?答案是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如此投资投多一点,地方腐败就多一点,老百姓就更苦一点,几十年的扶贫都扶出了什么呀?扶出了贪官,扶出了腐败!扶出了真正想致富 的老百姓了吗?答案是没有!!!!


我曾经在体制内做了多年的扶贫工作,面对的是弱势群体,所以我还算有发言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事实、历史的真相, 这些年以来,被居心叵测和盲目反对中国社会主义

探索的敌对势力和白痴们众口铄金地丑化、歪曲,愈演愈烈,但历史真相能永远

被污毁吗?

非要让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把中国推到分裂和悬崖的边缘,中国主流

意识才能明明白白的清醒过来吗?

“一种倾向往往掩盖另一种倾向”,几十年来此话不止一次被验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gell 于 2012-2-2 22:28 编辑

360截图20120202223842937.jpg 30年,这样坚守——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耕地保护纪实



2009-09-11 | 作者: |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30年弹指一挥间,那只是文人的浪漫;30年坚守耕地,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周家庄人却实实在在做到了。30年来,耕地只有增加,没有减少;30年来,2万多亩耕地像过筛子一样,整治了一遍又一遍,全部达到高产稳产标准;30年来,人口逐渐增长,村民住宅用地却逐年缩小,腾出了近千亩好地;30年来,没有发生过一例违法用地……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人们难以想象的。

一个体制,把耕地牢牢管住

出晋州市区向东,视野逐渐宽阔起来。一排排农家小楼错落有致,退休老农们多是男女分开,一堆儿一堆儿的。男的吸烟晒太阳,女的或做针线或照看孩子,一派悠闲。这便是周家庄了。

改革开放以后,周家庄遵从农民意愿,成立了乡农工商合作社,实行集体合作经营。30年过去了,社员(合作社社员)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工农业总收入增长了101倍;集体积累达到2.9亿元。数字印证了周家庄丰厚的积累和殷实的生活,引起记者探询集体合作经营模式魅力所在的兴趣。尤其是诸多土地问题难寻破解之法的今天,周家庄如一片净土——30年来,耕地总量增长,没有发生过一宗违法用地。

周家庄的集体合作经营非常简单:年满18周岁,参加集体劳动的,都可以成为农工商合作社的社员;农工商合作社每年提取一定比例公积金和公益金,构成集体积累;劳动按定额管理。从事农业生产的,按农业定额管理。从事工业和建筑业的,按行业定额管理;分配上,强调同工同酬和按劳分配;农民住房由乡政府统一规划,农工商合作社的建筑队统一施工。在这样的经营管理体制下,农民的劳动权利、分配权利和财产权利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

在农工商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下,土地管理变得异常轻松。耕地没有一家一户的分割,沟渠全部“明改暗”,实行规模种植,农业收入连年增长;大面积的土地整理逐年推进。30年间,2万多亩耕地全部变成水浇地,面积还增加了近4000亩。老宅参与旧村改造,按照规划,由合作社统一安排,分步实施。新增宅基地按照法定结婚年龄和乡分户条件统一分配,按规划施工。30年来,全乡旧村改造共节约耕地840亩;乡政府没有用地冲动。乡干部的利益通过农工商合作社,与广大农民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三条脉络,守住庄稼人的命根子

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合作化的时候,周家庄有1.6万多亩耕地,人均1亩多,不到2亩。在传统的粗放经营状态下,这点土地刚够果腹之需。怎样才能“不让一户贫困,不让一人掉队”?我们在尘封的历史中搜寻,理出了三条脉络。

第一条是增加耕地总量。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周家庄人开始在沙荒地上植树固沙,改良土壤,换来了近4000亩的新增耕地;80年代以后,乡农工商合作社拿出巨额资金,进行了农地整理,使全乡耕地面积增加到2.1万亩。

第二条是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周家庄有着比较悠久的种棉历史。改革开放初期,周家庄爆发了一场“粮棉之争”。乡政府坚持要种棉花。县里(当时还没有县改市)要求保证粮食种植面积。争论非常激烈。最后,还是县里作了妥协。这一年,周家庄亩产皮棉106斤;再一年,亩产170斤!进入90年代中后期,周家庄开始适度调整种植结构。到2005年止,周家庄现代种植业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条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很多外人看周家庄,多是感叹:周家庄摊上了一个好领导,一个好班子,是老百姓的福分。上世纪50年代末,“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风)盛行。但是,周家庄的领导们脑子是清醒的。即便是三年自然灾害,周家庄也没有一户挨饿。改革开放后,一“包”就灵的错误观念曾经主宰着舆论的主流。但是,周家庄没有顺风倒,他们尊重农民意愿,把集体合作经营一直坚持下来。

进入新世纪后,一场指向传统耕作方式的改革,揭开了周家庄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篇章。改革内容为:田成方,树成行,田间小路全部硬化,实现田园式耕作;兴建水利设施,实现灌溉农业。2003年以来,全乡总投资160万元,共修建防渗垄沟10万多米,节约耕地110亩,每年节水100万立方米,灌溉效率提高一倍。麦收期间,早上收割,晚上就能播上二茬种子。全乡10000亩小麦,8天就颗粒归仓;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生产市场化。现在,周家庄农业生产已经形成小麦、红提、鸭梨、苗圃四大基地。

以工补农,让农地充满活力

在改革的大环境下,周家庄和广大农村一样,也曾经历了“买难”、“卖难”,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到过挫伤;也曾经历了“无商不富”、“无工不富”的选择。但是,丢掉了土地就丢掉了根本。在这个问题上,周家庄人从没含糊过。

80年代中期,全国普遍出现了“卖棉难”。时任乡党委书记的雷金河把乡、队干部召集到一块儿,说:“眼下棉花卖不掉,不是棉花多了,国家不需要了。是国家收购资金不足,仓储容量不足。所以,咱们还得想个法儿,把种棉坚持下去。”

干部们早已熟悉老雷的工作思路。能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就三头都顾着;兼顾不了的,就顾两头。研究的结果是以工补农。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一补就是30年!

周家庄的以工补农,简单、明了,好操作。在使用乡农工商合作社的资金上,工业实行“占款行息”。付利息;农业无偿使用,不再支付利息;在公共提留上,工业继续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积累集体实力;农业不再提取。在经营保障上,农工商合作社每年从公积金和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建立待分配风险基金,以保障农民分配。就是说,一旦出现“买难”、“卖难”或者自然灾害,集体先把风险担起来。以工补农保证了农业生产后劲不减。2008年,周家庄农业增加值达到4154万元,平均每亩耕地创造收入1978元。

新农村,造福当代荫及子孙

周家庄的旧村改造起步于1982年。那时,还没用旧村改造的说法。

传统的北方农村,多是一家一个大院子。房子好坏是其次,关键院子不能小了。养猪养鸡,堆柴囤粮都要占地。村子里还要有一两个场院,夏秋两季晒粮打场。周家庄也不例外。随着收入增加,农民盖房的欲望也就越来越强烈。雷金河却说,房子可以盖,但不是这个盖法儿。乡党委经研究决定:各村统一规划、统一占地标准、统一式样,兴建农民住宅楼;乡砖瓦场按成本价供应盖房户砖瓦。暂时钱不够的,乡里先垫着;各村成立建筑队,无偿施工。从1983年第一批农民住宅楼交付使用到去年止,20多年间,全乡共建住宅楼3426座、64万平方米,不仅没有占一分耕地,还腾出800多亩土地。

但是,周家庄并不满足现状,一个新的规划正在运筹中:以乡政府、农民文化宫、农民公园和周家庄创业纪念馆为基础,形成文化中心;在乡主干道以东,利用一个60亩左右的废弃坑塘,建造住宅小区;在乡主干道以西,改造一个旧村,形成另一个小区。5年后,周家庄还能再增400亩耕地!

周家庄创造了耕地保护的奇迹,也竖起了一面大旗。只要心里装着农民,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呢?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奇迹!(记者 韩三为 胡 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集体所有制遇到节点时,承包和分地也是一个好方法,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现在是个体所有制也遇到节点时,希望能再出一个毛或邓能找到好的方法。重审历史的目的是使未来更美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3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不相信楼主的假设。极端的例证不足以作为推广的标准。
毛的时代,人们不敢抗争,叫割尾巴就割尾巴,硬是忍痛含泪把私种的庄稼禾苗拔了,万众一心学大寨,那可是倾全党国之力得搞,怎大寨就没富得想今天的周家村?怎就没弄得全国都是大寨?邓的时代,不强制一刀切,允许包产到户,怎一下子全国都包产到户了?看来中国农民真是眼眶子浅,沉不住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3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宇量 于 2012-2-3 00:42 编辑

邓的时代,人们不敢抗争,叫公社散伙就公社散伙,硬是开开心心把公用的农田水利扒了,万众一心学小岗,那可是倾全党国之力得搞,怎小岗就没富得想今天的周家村?怎就没弄得全国都是南街华西?毛的时代,不强制一刀切,提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怎一下子全国都人民公社了?看来中国农民真是眼眶子浅,沉不住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3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街村、华西村和周家庄当初都受到了政治上要求解散人民公社的压力
人民公社化也好,家庭承包责任制也好,都有国家领导人煽风点火的功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3 19:55 , Processed in 0.04289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