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68|回复: 0

台湾的两岸国家认同缺失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8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台湾的认同问题正在引起关注,这是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需要。必须重视的是,台湾的两岸国家认同缺失及其恶劣影响,正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影响因素,而所谓的“台独史观”及其散布,以及所谓“台湾主体意识”及其散布,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台湾的两岸国家认同缺失,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重大的直接干扰,也是两岸和平统一最严重的隐患,必须及时予以有效处置。

  台湾的两岸国家认同缺失日益严重


  近一个时期以来,台湾的一些民调数字引起了大陆相关人士的关注。这就是台湾一些媒体、研究部门关于台湾民众对于自己身份认定的民调结果。下表为联合报系民调中心的调查结果:


  自己是台湾人:1997年为43,2009年为69﹪;自己是中国人:1997年为31, 2009年为12﹪;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1997年为13, 2009年为11﹪。


  其他如政治大学选举中心、《天下》杂志等的民调结果,具体数位不同,但趋势一致。这组民调数位显示:2009年受调查的人群中,自认为是“台湾人”的最多;自认为是“中国人”的明显少于前者,仅为前者的六分之一左右。与1997年的资料比较,自认为是“台湾人”的明显增多,而自认为是“中国人”的则明显减少。民调资料当然不可能准确,但却表明了,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定出现了明显的“去中国化”趋势,也就是两岸国家认同缺失扩大的趋势。实际上,对于这一趋势,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大陆人士都有亲身感受。当我们与各方面台湾朋友在一起时,他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说出,“你们中国”、“我们台湾”。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地让我们感受到其两岸国家认同的缺失。

  两岸认同的层次性结构很明显,至少具有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两个层次,而这两个层次的认同,却正在出现日益明显的背离趋势。地缘、血缘和历史的因素决定了,两岸的文化完全相同,所以,两岸必然具有毫无疑问的中国文化认同。对此,两岸所有到过对岸的人都有强烈的感受。尽管两岸的很多人也许没有文化认同的概念,但在每个人血液和情感中的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却在实际上形成了无法撼动的中国文化认同。尽管台湾出现了一种论调,以台湾文化的“多元融合论”,否定台湾文化的中国文化属性,但实际上影响有限。按一般认识,在这样强烈的两岸文化认同的背景上,两岸之间必然顺理成章地存在着明确的国家认同。事实上,在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尽管两岸之间经历了几十年的激烈内战,但台湾的两岸国家认同,具体说,即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人民同为中国人的认识,从未动摇过。这显然表明了,当时长期的严重政治对立、军事对抗并没有改变台湾人民对于自己的“中国人”认定,以及共同的国家认同。毫无疑问,两岸之间强烈的中国文化认同,是导致两岸之间共同的国家认同的基础和主要推动因素。但现在台湾却出现了完全相悖的事实,同样在强烈的中国文化认同的背景上,却出现了日益明显的两岸国家认同缺失的趋势。两岸认同的两个层次之间,出现明显的背离趋势,这不符合常理,却是已经出现,并且还在发展的事实。显然,当前和未来的两岸认同问题,正面临十分复杂的新局面。


  然而必须看到,尽管台湾出现了日益明显的两岸国家认同缺失的趋势,但强烈的中国文化认同,仍然是两岸之间最有效的“粘结剂”之一。强烈的中国文化认同和紧密的两岸经济融合,以及充分的军事准备,将最终遏制任何“台独”企图的实现。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这三个要素都不会,也不能自动地、直接地促成台湾两岸国家认同的强化。必须以这三个要素为基础,把握导致台湾两岸国家认同缺失的基本原因,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才能有效改变其发展趋势,进而构建和强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的两岸国家认同。
“台独”史观和“台湾主体意识”
  是破坏台湾两岸国家认同的基本因素


  除了有着强烈文化认同的背景下,台湾两岸国家认同的缺失日益严重之外;引起大陆人士关注的还有,在两岸经济合作、人员交流大发展的同时,台湾的两岸国家认同缺失日益明显,这同样也是不合常理的现象。一般说来,经济合作、人员交流的发展,应该有利于国家认同。但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两岸之间实际发生的,却是两岸经济合作、人员交流与台湾的两岸国家认同缺失同步、持续的发展过程。台湾的两岸国家认同缺失不合常理的扩大,表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台湾岛内出现了一股否定两岸国家认同的思潮,而且迅速强化,已足以遮蔽两岸文化认同、经济合作、人员交流对于岛内的两岸国家认同的促进作用。这就是以“台独”史观为核心、以所谓的“台湾主体意识”为主要包装的“台独”思潮,必须对之高度重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台独”势力在岛内的坐大、膨胀,以及执政,“台独”思潮在岛内泛滥。但具有讽刺性的是,近三十年中,“台独”思潮并没有形成系统、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这是“台独分子”急于夺取政权,心态十分浮躁的结果。同时,“台独”思潮逆时代潮流而动,背弃民族大义,因而,必然理不直、气不壮,自身即不可能形成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但梳理史明、杜正胜等所谓的“台独理论家”的相关论述,以及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头面人物的言论,如“两国论”、“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一边一国论”等,仍然可以看到比较清晰的、所谓的“台独史观”的脉络。所谓的“台独史观”,同样没有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和系统,其基本内涵实际上就是简单的两句话,即台湾与大陆,“你是你、我是我,互不相干”,并以此构成了“台独”思潮的核心。“台独”的所谓“理论家”和政客们,在无法否认绝大多数台湾民众与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血缘、亲缘和情缘的局面下,极力鼓吹他们并不久远的祖辈们移居台湾后,走了一条与大陆不同的发展道路,包括所谓的“多民族融合形成的台湾民族”,即融合了所谓的南岛民族,甚至荷兰人、日本人的血统;在台湾岛形成了面向太平洋的,所谓的“海洋民族”;具有与所谓“大陆民族”的“保守”,完全不同的“开放、进取”的“民族特性”;受惠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台湾的“现代化早已起步”,“台湾民族”已成为“现代化的、具有民主意识和素养的民族”。总之,一二百年来台湾的发展既与大陆完全不同,也完全不相干,所以,已成为“两个民族”和“两个国家”。“台独”分子们还以新加坡为例,自称是“华人国家”,而不是中国的一部分。显然,所谓的“台独史观”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和现实。要害在于,一二百年来台湾的发展虽然经历曲折、坎坷,但从来与祖国大陆的发展息息相关,从来就没有过一条所谓的与祖国大陆“不相干”的“台湾发展道路”。即使在日本殖民统治的五十年中,以及在1949年以后两岸隔绝的四十年中,台湾的发展一直都是整个中国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陆与台湾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除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外,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有决定性影响。即便在帆船航海时代,平均宽度仅约150公里左右的台湾海峡,就不是阻隔大陆与台湾的地理屏障,相反在实际上还成为大陆与台湾交流、沟通的主要通道。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新加坡可以成为独立的“华人国家”,而台湾则绝没有这种可能。虽然“台独史观”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在过去近三十年的台湾特定条件下,却作为“台独”思潮的核心,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是导致台湾的两岸国家认同明显缺失的最根本原因。


  “台湾主体意识”,以及由其衍生的“台湾优先”、“对台湾有利”等等,是现在台湾政坛和社会使用广泛、影响重大的政治辞汇。“台湾主体意识”等辞汇内涵空泛、定义模糊,但“台独”分子正是利用这些,对之极力鼓吹、拔高,以至于现在“台湾主体意识”等,已在岛内具有了难以质疑的道德指标意义。“台独”分子由此获得了道德的制高点,从而为“台独”思潮的泛滥提供了不可低估的能量。一方面,“台独”分子以“爱台湾”或“不爱台湾”的道德裁判者自居,挥舞“不爱台湾”的大棒,制造“台独”的“绿色恐怖”;另一方面,“台独”分子又利用“台湾主体意识”等的模糊性、空泛性,淡化、掩盖“台独”的政治性,以降低台湾民众对“台独”的疑虑、担忧,从而为“台独”思潮及“台独”势力的发展争取更大空间。所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台湾主体意识”等已成为“台独”思潮最有效的外部包装,实际上就是推进“台独”的最有效工具。显然,“台湾主体意识”等,是以相对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改变了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定,并进而改变了国家认同,成为台湾的两岸国家认同日益明显缺失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台独史观”作为“台独”思潮的核心,“台湾主体意识”作为“台独”思潮的外部包装,在近三十年中,二者互为表里,在推进“台独”思潮在岛内泛滥的同时,还直接地改变了岛内越来越多人的身份认定,进而导致了台湾的两岸国家认同的日益明显缺失。实际上,台湾民众身份认定的改变、两岸国家认同的日益明显缺失,正是“台独”思潮在岛内泛滥的主要表现和结果。所以,对于“台独”史观和“台湾主体意识”的谬种流传,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台湾的两岸国家认同

  日益明显缺失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现在,台湾的两岸国家认同缺失日益明显的趋势,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人们更多地把这一趋势视为,台湾岛内政局变化的一个动向;对其影响的关注,也多集中于对岛内政局的影响方面。但实际上,这一趋势的出现和发展,是两岸关系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深层次变化。台湾的两岸国家认同的日益明显缺失,已经并将继续对当前和未来时期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起着直接的干扰,同时还是两岸最终实现和平统一的最重大隐患。但只要及时予以足够重视,这一趋势的发展及其对两岸关系的不利影响,又是可以遏制,直至消除的。


  台湾的两岸国家认同日益明显的缺失,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最重要、最直接的干扰就是,在台湾岛内已经形成并不断强化的,所谓的“爱台湾”的道德标准,对于发展两岸政治关系,甚至只是进行政治对话、政治谈判的强烈的阻碍作用。现在执政的马英九、国民党,一直惧怕被民进党扣上“不爱台湾”、“卖台”的帽子,因而不仅对于和大陆进行政治对话、政治谈判顾虑重重,越来越明显地止步不前,而且在制定和推行的相关政策中,越来越多地凸显所谓的“台湾优先”、“以台湾为主”等理念,导致了相关政策的自相矛盾,并从而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干扰。例如,马英九巩固和加强“中华民国”所谓的“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明显地与其声称反对“台独”的立场矛盾。民进党一贯以“爱台湾”自居,并惯于以“不爱台湾”、“卖台”,打击国民党和制造“台独”的绿色恐怖。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实际上民进党也已被自己一贯宣扬的理念所绑架。20121月的选举失败后,民进党行内出现了要求调整大陆政策的强烈呼声。虽然蔡英文、苏贞昌等都表示需要进行调整,但却都不愿、不敢认同九二共识,从而使“调整”沦为一句空话。他们明显地是惧怕被扣上“不爱台湾”、“卖台”的帽子。显然,台湾的两岸国家认同日益明显的缺失,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两岸推进政治对话、政治谈判的主要障碍。


  从长远看,如果台湾的两岸国家认同缺失日益明显的趋势持续发展,势将导致两岸关系的恶性循环:即台湾民众身份认定不断去中国化,导致其两岸国家认同缺失的趋势持续扩大,并进而导致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而两岸政治关系的停滞、倒退,又将导致台湾的两岸国家认同缺失进一步扩大,以及台湾民众身份认定去中国化的进一步强化。这一恶性循环如果持续发展,其结果只能是两岸和平发展进程的终止,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消失。正是由于这一点,台湾的两岸国家认同缺失日益明显扩大的趋势,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最重大隐患,必须受到足够重视。


  如前所述,台湾民众身份认定去中国化的加强、两岸国家认同缺失的明显扩大,与两岸经济合作、人员交流的大发展,以及两岸强烈的文化认同,同时存在、同步发展。这一明显有悖于常理的现象,充分表明了,过去近三十年中的台湾执政者,特别是李登辉、陈水扁二人,在岛内鼓吹“台独史观”、宣扬“台湾主体意识”,大肆推进“去中国化”,所造成的严重恶果。但是,有悖常理的现象发生,却也表明这种现象是完全可能改变的。可以肯定地说,两岸经济合作、人员交流的大发展持续保持,对于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定和两岸的国家认同,必将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而两岸强烈的文化认同,则必将对此产生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当然,当前和未来时期的台湾执政者的理念和行动,是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因素。他们必须真正以台湾民众的福祉为重,必须清醒认识由地缘和历史因素决定的,大陆对台湾不可抗拒、更无法否认的重大影响。


  马英九及其后的国民党执政者,必须消除对于被扣上“不爱台湾”、“卖台”帽子的畏惧心态,坚决拨乱反正,把被“台独”势力颠倒了的台湾历史再颠倒过来;不仅积极地推进两岸经济合作、人员交流,而且理直气壮地开展两岸政治对话、政治谈判。只有这样才能确立自己既在台湾历史上,也在中国历史上的正面定位。


  未来民进党希望执政者,也必须彻底摒弃通过鼓吹“台独”执政的幻想,改变仅宣扬两岸和平和交流就可以改善与大陆关系的期待;必须认识到,民进党与中国共产党固然没有历史的“旧恨”,但却有着民进党坚持“台独”立场,推进分裂路线的“新仇”。所以,民进党必须对“台独”的理念、立场和行动,彻底改弦更张,才可能有自己的前途。


  尽管肯定还会有很多曲折、反复,但完全可以乐观地预料,台湾民众身份认定的“重新中国化”、两岸国家认同的共同化必将实现,这是历史与地缘因素决定的,是两岸经济合作、人员交流大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郭震远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28月号,总第176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17 09:53 , Processed in 0.04431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