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85|回复: 5

为什么用普通话读古诗词有时候不押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8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e_ddmm2008 于 2013-1-28 17:10 编辑

为什么用普通话读古诗词有时候不押韵?

这个问题对古诗词爱好者和学古汉语的人来说,不是个问题,但对不清楚这些的人来说却是困惑。原因就是:古代汉语中汉字的发音,有许多与现在的普通话发音不同。以下面这首诗为例: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

韵脚是哀、回、来、台、杯五个字。这五个字中,用普通话来读,“哀”“来”和“台”一个韵,而“回”和“杯”是另一个韵。

但是,如果用古音来读,它们都是一个韵,其韵母,用汉语拼音表示,就是“ai”。回字古代读“huai”,杯字古代读“bai”。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如果想要了解古代发音,可以在网上查查《平水韵表》,它是唐朝以来比较通用的汉字音韵表。当然,更古的汉语,发音与《平水韵表》也有不同,譬如《诗经》中的古诗,用《平水韵表》的发音来读也有很多不押韵。

汉语古代发音要比普通话复杂得多,譬如除了有两个平声和两个上声、去声外,还有入声字,上声和和入声都属于仄声字。现代普通话已经没有仄声字,但东南一带的方言中还有仄声字。

普通话中某些同韵的字,在古代也不一定同韵。譬如:“东同铜”这三个字,它们和“冬农宗”就不同韵。原因是,古代把“ong”和“ung”分为两个韵。

除了韵母的不同外,声母中也有一些是与普通话不同的,譬如“基、其、吸”的声母,与“即、七、袭”的声母就不同,前者发音时,舌头稍靠后,不接触牙齿,而后者是接触牙齿的。

那么,现代人写的古体诗词,用普通话来读,是否都押韵呢?不一定。因为现代的古诗词爱好者写诗词,大部分也是用古韵写的。譬如毛泽东的《答友人》一诗:

九嶷山上白云,帝子乘风下翠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

其中:飞、薇、衣、诗、晖五个字是韵脚,用普通话来读,不完全同韵,但它们都属于《平水韵表》中的[上平五微]韵,是押韵的。这个韵用汉语拼音表示就是“i”。

当然,为了诗词押韵与普通话一致,现在提倡用普通话发音写格律诗,在诗词界称用“今音”写诗词,但懂行的诗词爱好者和老一代人,还是喜欢用“古音”。这就需要熟悉汉字古音,甚至需要背下《平水韵表》。年轻一代用“今音”写诗词的也有不少。

喜欢京剧的人都知道,京剧道白时有“京白”和“韵白”之分,京白就是用北京话发音,韵白就接近古韵。用韵白读古诗词就押韵。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1-28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算个啥。懂音韵的人自然会研究这个。

最大的幸福就是,不管走到中国的哪里,都能用普通话正常交流。

在人流物流信息流极大发展的今天,普通话太重要了,功德无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issingelm 于 2013-2-1 18:48 编辑

楼主很喜欢发帖,可惜多半是张嘴就来。连基本常识都信口雌黄。就连这种无涉政治的文化讨论都改不了此恶习,甚至变本加厉,你这篇文章中几乎每个概念都是错的
1)《平水韵》是一部较不重要的韵书,即便在现代历史语言学研究中地位很一般。中国第一部有巨大影响韵书是隋初,陆法言主编的《切韵》。虽然《切韵》之前就有一些韵书,但全部散佚。《切韵》的重要性在于它奠定了之后几千年的韵书架构,同时完整的记录了隋初长安和金陵士族的音韵体系。《切韵》原本虽已散佚,但是宋初《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完整的保留了《切韵》的音韵体系。因此《广韵》是目前中古汉语最权威,最重要,研究最广泛的一本韵书,是中古汉语研究的核心。《切韵》-《广韵》系统也是中古汉语的基本系统。这是任何一个有一点训诂常识的人都知道的事情。基于《广韵》的音韵体系上推可上古,下可通现代。古汉语研究中,音韵方便的学术名词全都基于《广韵》,诸如“端组”,“见系”,“等呼”。建议楼主《平水韵》不要看了,从来就没有诗人“甚至需要背下《平水韵表》”。在谈古汉语音韵前先把诸如《广韵》36生母等等基础常识功课做足。否则你可能无法理解我后面的内容。

2)楼主甚至不知道中古汉语押韵的一个重要原则。唐诗所谓的押韵押的实际上是韵摄。几个相近,读起来顺当的韵母称为一个“摄”。韵脚的韵母不需要完全相同,同摄即可押韵。《切韵》中的字被分为十六个韵摄。这是唐诗押韵的严格标准。任何不安《切韵》押韵的诗都被认为不合格。唐诗用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很多情况下就是因为诗成时韵脚的韵母本身就不完全相同。而诗成时韵脚的细微差别因为后世的语言变化而逐渐加大。你引用的杜甫的《登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整首诗押的是"蟹摄",主原因为“ai”。“回”“杯”二字为一等开口的灰韵(uai)。“哀”“来”“台”为一等闭口咍韵(ai)。这两个韵在当时相近,可以互押。但唐以来的语言变化导致灰韵的主元音偏离了"ai" ,所以今天读起来很突兀。


再者你说“回字古代读’huai‘,杯字古代读’bai‘”。也是一句胡话。“杯”是帮母灰韵的平声字,读音用现代汉语拼音表示是“buai”。“回”字是匣母灰韵,无法用汉语拼音准确表示。因为其全浊的匣母(国际音标为ɦ)很早就在北方话中消失了,用中古汉语拼音表示为“ghuai”。


3)《广韵》的系统为平上去入分阴阳。每个声调都可以分阴阳,这主要是因为全浊声母的影响。除了平生。上去入都是仄声。北方话没有了的是入声,这一声调在南方和山西却保留了下来。现代北京话依然保留上去,因此仍有仄声。中国没有任何一种汉语方言是“没有仄声”的。

4)你讲到“譬如“基、其、吸”的声母,与“即、七、袭”的声母就不同,前者发音时,舌头稍靠后,不接触牙齿,而后者是接触牙齿的。”


这句话也是天方夜谭。“基、其、吸”分别是见母,溪母和晓母字。直到乾隆之前,他们的声母用汉语拼音表示都是“g k h”,是标准的软腭音,何来“舌头稍靠后”?。“即、七、袭”在中古时期声母用国际音标表示为“ts ts' z”。ts, ts' 就是汉语拼音的“z”和“c”. 国际音标"z"是一个全浊声母,普通话没有,相当于上海话“寺”的生母,或英语的“z”。 北京话在雍正到乾隆的时期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变化,所有精组和见组的三等字的生母发生了颚化,变成了对应的硬腭音,即为汉语拼音的“j,q,x”。比如“鸡”在康熙时代读“gi”,到乾隆时代成了“ji”;“即”在康熙时代读作“zi”,乾隆时代也成了“ji”,两者合流了。你的什么“舌头靠前,舌头靠后“纯属放空气。


5)最后你还是不忘肉麻的阿谀毛老头。上次肉麻的说他写的”疆“字左边居然在构字法中象征着长城。现在又来夸他的打油诗。他这首《送友人》根本就不符合《平水韵》."飞、薇、衣、晖"四个字是”上平五微“而”诗“是”上平四支“。从《广韵》看,这5个字的押韵也极其不严整。虽然同为止摄字,但之韵的”诗“(i),和微韵的“微,飞,衣”(ioi)等兼容性极差。


楼主这样被我打脸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万望今后发帖前做必要功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多说了。看我三楼的帖子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missingelm 发表于 2013-2-1 18:47
楼主很喜欢发帖,可惜多半是张嘴就来。连基本常识都信口雌黄。就连这种无涉政治的文化讨论都改不了此恶习, ...

不管你说得多么“深刻”,一个显见的事实却是,大多数诗词普通爱好者,他们不会去依据已经失传的《切韵》,也不会依据古汉语训诂专家重视的《广韵》,而是随手翻一翻《平水韵表》。这正如大多数中国人不使用《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而用《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一样。你可以说他们蠢和无知,但他们宁愿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3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issingelm 于 2013-2-3 18:18 编辑
e_ddmm2008 发表于 2013-2-2 12:31
不管你说得多么“深刻”,一个显见的事实却是,大多数诗词普通爱好者,他们不会去依据已经失传的《切韵》 ...

你已经不是说看《新华字典》没看《辞海》了。正如我之前所说,你这篇文章几乎每个概念都是错的。通篇除了
普通话中某些同韵的字,在古代也不一定同韵。譬如:“东同铜”这三个字,它们和“冬农宗”就不同韵。原因是,古代把“ong”和“ung”分为两个韵。 这一句话以外,全都是臆造出来的谬论。这实在是秉持了你的传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8 13:00 , Processed in 0.04615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