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02|回复: 11

揭开不沉战舰的神秘面纱——俾斯麦号战列舰最后的战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0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揭开不沉战舰的神秘面纱——俾斯麦号战列舰最后的战斗

by天外隐士




纳粹德国海军著名的战列舰俾斯麦号是二战中是最著名的军舰之一。在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充满了传奇色彩,同时也极富争议性。她是条约时代之后德国的第一艘新式战列舰,也是德国海军复兴的标致,在其下水之时就在欧洲引起轰动。而她与胡德号的决斗更是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至于后来由于一连串的巧合而陷入绝境,在英国舰队的围攻下承受了长时间的攻击方告沉没,这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与争论,迄今仍然是海军发烧友之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那么,这艘战舰究竟为什么能够在最后的战斗中承受如此猛烈的打击?在这场最后的战斗,真实的情景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本文将根据当时的战斗记录,幸存者的描述,历史照片和水下探测的报告,来尽量还原这次海战的真实情况。



战前态势


1941年5月27日清晨, 天空中云层低垂,6级大风正从西北方向吹来,令海面上波涛汹涌,俾斯麦号正以7节的航速摇摇晃晃的向西北方向开去。此时,这艘几天前还红透半边天的战列舰已经陷入无可挽救的绝境。


在5月24日,俾斯麦号在丹麦海峡的战斗中击沉了英国海军著名的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并击伤了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但是在与威尔士亲王号的战斗中,俾斯麦号自身也被对手的3发14英寸炮弹命中。具体损伤状况如下:水上飞机弹射器被摧毁,导致该舰无法放飞水上飞机;舰艏的燃料舱被击中,炮弹贯穿了舰艏左舷的60毫米装甲带(也可能是更低的位置),穿入燃料舱内,随后穿出了右舷,(根据幸存者的描述,炮弹在穿出右舷的时候发生了爆炸,撕开了一个直径达1.5米的破口。)在两侧的船体上撕开了两个大洞。这不仅造成燃料的大量泄漏,而且导致了严重的进水,而进水又污染了舰内的部分燃料,这使该舰的燃料状况出现短缺;一发炮弹从水下命中了左舷的一个锅炉舱,弹体撞在锅炉舱外45毫米厚的防雷隔壁上并发生了爆炸,损坏了船体,产生的弹片和装甲碎片切断了舱内的蒸汽管道,随后大量的进水导致该锅炉舱关闭。


在5月24日和5月26日,从英国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剑鱼式攻击机两次空袭了俾斯麦号。其中,5月24日胜利号的舰载机发射的一枚鱼雷击中了右舷前桅位置的船体,但是由于定深器失灵,这枚鱼雷只击中了该舰的主装甲带,并未造成什么实质性的损害。而5月26日的空袭则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这次空袭中共有两枚鱼雷命中该舰。其中一枚鱼雷在左舷主装甲带下轮机舱外的位置炸开,VII号隔舱外的一段防雷纵壁的焊缝被撕裂,造成包括左舷传动轴通道在内的部分舱室发生进水。好在进水很快就被损管人员控制住了。另外一枚鱼雷从左舷命中了后部装甲隔壁之后约1至2米的部位,摧毁了操舵系统并损坏了螺旋桨,还导致方向舵被卡死在左转12度的位置上,同时还造成船体外侧严重损坏并伴有大量进水。损管人员很快就明白这一创伤是无法修复的,只能通过调整两侧螺旋浆的转速来勉强航行,但是航速大减。由于此时该舰正在向东航行,西北方吹来的大风和洋流使海水不断灌入舱内,导致损管工作难以进行。因此德国人只得硬着头皮将战舰掉头向西北方向迎着风浪开去,以此减少进水,而那里正是英国舰队开来的方向。(注1)已经有名无实的“舰队司令”吕克晏斯将军悲痛的发出电报:我舰已不堪操纵,将战至最后一弹。


而在5月25日夜至5月26日凌晨,英国舰队就已经开始开始提速追赶德舰。其中以多塞特郡号的命令最为夸张,马丁(Martin)舰长下令全速航行,准备截击俾斯麦号,并且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撞击对手。现在由于鱼雷攻击机的功劳,英国人将得偿所愿,一场复仇之战即将开始。

5月26日夜间至5月27日凌晨,数艘英国驱逐舰率先追上了俾斯麦号并开始用鱼雷对其进行攻击,而俾斯麦号也向对手回敬了猛烈的炮火。英国驱逐舰毛利人号(Maori)后来声称命中了1枚鱼雷,很多资料都将其计入命中数量中,并据此说明俾斯麦号水下防护对鱼雷的抵抗能力十分卓越。不过事实上由于夜间能见度太低,双方发射的炮弹或鱼雷均未命中目标,包括枪炮官冯.穆伦海姆-雷希贝格男爵(von.Mullenheim-Rechberg)在内的德方幸存人员后来也证实夜间并没有鱼雷命中了俾斯麦号。倒是俾斯麦号的前甲板在夜间发生了一场小火灾,原因可能是由于照明弹落到了该处甲板上,火焰后来被海浪扑灭,很可能正是这一火灾使英国驱逐舰的舰员误以为鱼雷命中了目标。但是俾斯麦号则由于这些骚扰而无法进行有效的损管,人员也没有得到休息。英国驱逐舰为避免损失,在日出前撤离了战场。此时,俾斯麦号全舰上下都弥漫着绝望的气氛,疲惫不堪的水兵们抱着听天由命的心态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此时,两艘英国战列舰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正从西北方向乘风顺水而来,水兵们摩拳擦掌,士气高涨。罗德尼号原本正在遂行为商船护航任务,但是与其说是护航,不如说是与商船同行更为恰当,该舰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前往美国的波士顿船厂进行整修。由于只是参加护航行动,因此罗德尼号没有携带满额弹药,这是该舰在后来的战斗中出现穿甲弹不足的状况的原因。不仅如此,该舰的锅炉此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故障,最大速度只剩下21节,船员中也有许多缺乏经验的新兵,因此该舰的整体状况可说相当不好。在胡德号沉没之后数小时,该舰临时接到命令,中止了当前的护航任务,加入到了追击俾斯麦号的行列中,并于5月26日傍晚6点左右与乔治五世号汇合。而始终负责监视俾斯麦号的两艘重巡洋舰多塞特郡号和诺福克号则在西面继续履行着自己的任务。战列巡洋舰声望号虽然也在舰队之内,但是由于其装甲薄弱,并没有被投入到最后的战斗中去,而是遂行为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护航的任务。

这支舰队的司令官托维上将此时正坐镇在乔治五世号的舰桥,仔细的思考着当前的状况。他已经知道俾斯麦号受到了鱼雷机的打击,机动性肯定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是对于这个对手究竟还剩下多少战斗力则不是十分清楚。现在他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向正东方向航行,开过俾斯麦号的前方,拦在德舰的北面,这样可以用全部侧舷火力形成对德舰的T字型阵势。另一种是向东南方向航行,从西面接近俾斯麦号,由于此时正是日出后不久,东面的天空光线良好,正好可以衬托出德舰的身影,方便炮兵瞄准目标。经过一番权衡,托维下令舰队提速,向东南偏东方向开去,占领俾斯麦号西面的有利射击阵位。这可能是考虑到德舰仅有一艘,转向不受队列限制,因此占据T字头的价值不大。但事实上俾斯麦号此时已经不堪操纵,转向颇为困难,如果向正东方向进行拦截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不过英国人对此时状况的了解颇为有限,因此没有采取这一措施。

7点08分,托维上将下达了另一道命令,赋予罗德尼号在战斗中自由行动的权力。这可能是考虑到己方的参战舰艇数量并不多,而且对手也仅有一个,因此不必强迫各舰拘泥于相对缺乏灵活性的战列线。8点20分,诺福克号重巡洋舰再次报告了俾斯麦号的方位,2艘战列舰按照这一方位修正了航向,向战场进发。战斗即将打响,军官们都开始对下属下达命令。英国军官按部就班的对水兵们下达了一系列教科书式的指令,现在的作战条件令他们无可挑剔。而德国人则在做最后的准备,由于德国军舰上的105毫米高平两用炮和其他小口径防空武器没有任何装甲保护,在战斗中横飞的弹片将对暴露在甲板上的弹药以及操作这些武器的水兵造成严重威胁,考虑到这些武器对英国战列舰并没有什么威胁,因此舰长林德曼命令操作这些武器的水兵都撤下战位,躲进了有轻装甲保护的舱室里,作为其他部门的后备人员随时待命。最后,8门380毫米主炮与12门149毫米副炮(注2)做好了战斗准备,对于英国人的数量则没有什么人太介意:在这种必败的战斗中敌人的数量究竟有多少并没什么区别,反正顶多也只能被击沉1次。相比于上一艘被贯之以“不沉战舰”头衔的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俾斯麦号并没有碧玉锚地之外的浅海沙床可以垫底,在她的身下只有一个深达数千米的深渊——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一艘水面战舰万劫不复的深度,一旦沉下去可就再也没有打捞修复的机会了。

8点43分,罗德尼号的防空军官在大约25,000码的距离上望见俾斯麦号的身影出现在晨曦之中,汉密尔顿舰长只对舰员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话:“前进,祝好运”。与此同时,在俾斯麦号上,警报声响彻全舰:左前方2艘英国战列舰!尽管这一天的风浪较大,但是战场上的能见度却出乎意料的好,俾斯麦号的枪炮官施耐德(Adalbert Schneider)和冯.穆伦海姆-雷希贝格男爵等人都很快就认出了2艘英国战列舰是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尽管这几乎是一场无悬念的战斗,但是紧张的气氛还是在双方水兵中迅速的蔓延,双方都忐忑的等待着炮声响起。

注1:曾经广泛流传的说法称该舰由于舵机卡死而无法转向,因此不得不向西北方向航行说法,事实上是不正确的。对于多轴推进的军舰来说,通过调节左右两侧螺旋桨的转速也可以进行转向。俾舰的螺旋浆虽有受损,航行能力剧降,但是勉强仍可使用,并非完全不能转向。

注2:这种副炮的名义口径为150毫米,一般的资料都采用这一数字。不过其实际口径为149毫米。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蒸汽小男孩 于 2013-2-20 17:43 编辑

外科手术(8:47 — 9:13)

上帝并没有过多的考验双方水兵的耐心。8点47分,罗德尼号率先打响了这次战役的第一炮,该舰在大约24000码的距离上使用A,B两座主炮塔的6门16英寸大炮对俾斯麦号实施了一次齐射。1分钟后,英国舰队旗舰乔治五世号的前主炮群也发出了怒吼,一串14英寸炮弹呼啸着飞向远在23400码外的德国战列舰。8点49分,英国军舰上的观测人员看见一团硕大的桔色火球在俾斯麦号的前主炮群上升起,片刻之后,在距离罗德尼号大约200码的地方升起了4条巨大的水柱,这标志着德国人开始还击了。就这样,在3分钟内3艘战列舰相继开始了炮击,而2艘英国重巡洋舰则依旧保持沉默,全速向她们的阵位开去。

由于交火距离很远,而且双方舰艇正在异向行驶导致迅速缩短距离,这都给观测与火控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麻烦。炮弹需要花费半分钟以上的时间才能飞过约23000码的距离,而枪炮官们在观测到弹着点之后才能对弹道进行修正,因此双方的射击频率都比较缓慢。但是由于能见度良好,双方火控人员的测距工作整体来说都比较成功。

英国火控人员们在一开始似乎是过高的估计了俾斯麦号的航速,罗德尼号的头两轮炮击都落在海里,弹着点与德舰距离甚大。而俾斯麦号的前主炮群在第二次齐射中发射的4枚炮弹中有3枚从英国军舰上方一跃而过,但最后一枚炮弹则在距离罗德尼号仅约20码的海中爆炸,爆破的弹片飞上了罗德尼号的甲板,造成了一场小火灾,但是火势旋即被扑灭。(这发近失弹常常被误认为是命中。)而德舰后主炮群的4门主炮则由于射击角度的限制而无法指向罗德尼号,于是只能保持沉默。如果允许这两座炮塔独 立射击,它们就可以向乔治五世号发射炮弹了,显然这是个出乎意料的情况,不过德国人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此后罗德尼号进行了成功的规避航行,躲开了德舰的第3拨炮弹。在交火中两艘英国战列舰相继向南转向,占据了位于德舰西侧的阵位。

在双方战列舰的大口径炮弹你来我往的时候,北面的2艘英国重巡洋舰继续全速向西航行,从俾斯麦号前方越过,然后转身南下,占据了德舰东侧的射击阵位。8点54分,急不可耐的诺福克号重巡洋舰在2万米的距离上开始向俾斯麦号的右舷发射炮弹,于是德国人陷入了被左右夹击的困境中。(注3)大约与此同时,罗德尼号的6英寸副炮也开始向俾斯麦号发射炮弹。

经过枪炮官们的修正,罗德尼号主炮的第三次齐射夹中了俾斯麦号。此时,俾斯麦号的厄运再次降临了。大约在8点58分到9点00分之间,罗德尼号在大约18000米的距离上进行了第4次和第5次齐射,共有2发16英寸炮弹命中了俾斯麦号舰体前部主炮群坐落的区域,导致前主炮群严重受损。(注4)在德国人反应过来之前,诺福克号发射的一发8英寸炮弹命中了前桅楼,破坏了前部火控室。9点02分又有一发16英寸炮弹命中了前主炮群的B炮塔,这发炮弹贯穿了炮塔正上部180毫米厚的装甲板穿入塔内并发生爆炸,塔内2门主炮的升降装置被破坏,英国水兵们很快就观测到这2门主炮的炮口向上抬起到30度的最大仰角,这座炮塔也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就这样,开战刚刚15分钟,俾斯麦号已经丧失了一半的主炮火力和前部火控室。

9点04分,多塞特郡号重巡洋舰在18,000米的距离上开始向俾斯麦号射击。此后英国人的炮火越发精确,乔治五世号先前由于在弹着点识别方面发生了一些错误,导致一直没有得分,但在9点10分左右,该舰的主炮连续将5发14英寸炮弹送上了俾斯麦号的甲板,一连串的剧烈爆炸使俾斯麦号全舰都受到猛烈的震动,其中一发炮弹还将位于左舷的62号副炮炮塔的顶盖和侧后的围壁一起扯飞。军士长(Chief Petty Officer)Gerhard Sanger很快接到报告,称62号副炮的弹药库内发生火灾,他急忙越级向损管人员Josef Statz(注5)直接下令马上往62号副炮弹药库里灌注海水以避免发生殉爆,此时仍有一些水兵没有逃出,不过为了保全军舰,也只能牺牲他们了。灌入舰内的海水迅速消耗了该舰的储备浮力,增加了舰体的吃水深度,并且使舰体向左侧倾斜的角度逐步增大。损管中心不得不向右侧舱室进行对称注水来恢复船体的平衡。位于右舷的副炮群在差不多同一时段里也遭到英国重巡洋舰8英寸炮弹的攻击,形势岌岌可危。

另有一枚16英寸炮弹命中了105毫米高炮炮弹的储藏室,导致其中的炮弹殉爆,还炸死了许多在附近舱室里待命的高射炮兵,熊熊火焰开始在舰体舯部甲板和上层建筑上蔓延。这些大口径高炮使用的弹药由于缺乏严密的保护措施,在战斗中多次发生殉爆事件,成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其中一次爆炸事件甚至将左舷的一座对空射击指挥仪完全肢解。事实上这也是德国大型军舰的通病之一,1940年在挪威的奥斯陆峡湾战沉的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也曾因此而大吃苦头,可惜俾斯麦号并未针对这一缺点进行任何的改进,于是这一幕悲剧在时隔一年之后再度上演。

此时,俾斯麦号后部火控站的第四枪炮官冯.穆伦海姆-雷希贝格男爵已经在舰内控制电话里听见前部火控站丧失战斗力的消息,随后就接到了舰桥发来的命令:由于前主炮群的2座炮塔已经丧失战斗力,前部火控仪器也已经被毁,因此现在由后部火控站控制后主炮群继续进行战斗。根据冯.穆伦海姆-雷希贝格男爵本人的回忆,他是在战斗开始约20分钟之后(大约是9点07分)接到这一指令的(而且这是整场战斗中他从指挥部门接到的唯一一条命令。),同时还表示后主炮在他的指挥下一共进行了4次炮击。根据英国方面大约在9点13分确认俾斯麦号丧失了有效的还击能力,随后暂停炮击并进行战术机动的情况来看,可以认为男爵对时间的估计是相当准确的。

冯.穆伦海姆-雷希贝格男爵立即就对C,D主炮塔下达了相关指令,并把打击目标改为乔治五世号,因为他已经观测了这个目标一段时间。2座后部主炮····点钟方向的乔治五世号战列舰,双方此时的距离约为11000米。良好的能见度对男爵的测距工作起到了很大帮助,经过三轮试射,他已经测定了双方正确的距离,在第四轮炮击中俾斯麦号发射的炮弹在乔治五世号的两侧扬起了巨大的白色蘑菇状水柱,这意味着她夹中了对手。炮弹爆炸时发出的巨响使乔治五世号上的许多水兵感到非常紧张,担心被俾斯麦号的下一拨炮弹命中。

这是一个关键性的时刻,如果俾斯麦号能够再进行一到两次齐射,就很有希望命中乔治五世号。几乎与此同时(时间大约在9点12分),罗德尼号发射的一枚16英寸炮弹命中了俾斯麦号的舰桥,舰桥内的人员顿时死伤惨重,此后舰桥一再的遭到炮火的袭击。大约一分钟后,另一发大口径炮弹命中并贯穿了俾舰的后桅塔楼,将后部光学测距仪连底座一起扯飞,火控军官使用的目镜镜片也被震碎了。俾斯麦号的火控部门就这样丧失了指挥主炮的最后手段,沮丧不已的冯.穆伦海姆-雷希贝格男爵眼睁睁的看着良机逝去而无可奈何,只能下达了让最后2座主炮塔各自为战的命令。至此,距开战后大约26分钟,俾斯麦号共计被命中2发8英寸炮弹,5发14英寸炮弹和4发16英寸炮弹,2座前主炮塔,舰桥,前后测距仪相继被毁。这意味着该舰继丧失有效机动能力之后,又丧失了统一的指挥与火控,基本丧失了战斗力。用“点穴”或者“外科手术式的打击”之类的词汇来形容这一时段的炮击可谓恰如其分,接下来等待俾斯麦号的将是多如牛毛的炮弹。

注3:有资料称诺福克号和多塞特郡号在9点之后才开始射击,但是根据英国方面的战斗记录,在9点左右即有8寸炮弹命中了前部测距仪。根据这一事实,诺福克号应该在9点之前就开始炮击,经过数轮试射之后在9点左右命中目标。

注4:亦有资料称英舰罗德尼号在8点50分左右进行了第3轮炮击并命中1弹,但是从当时双方的距离上看这显然不太可能,而且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一点,英德双方的参战人员大都表示首次命中发生在9点左右。而且以当时参战的双方人员的回忆录来看,双方在初期相互炮击时的射击频率都很慢,俾斯麦号在8点49分到9点之间的约11分钟时间里也仅仅进行了6轮齐射,因此自8点47分开始炮击的罗德尼号在8点50分就发射了第3拨炮弹的可能性不大。鉴于这些情况,本文不采纳这一说法。

注5:Josef Statz,原为一名造船工人,1940年10月入伍,于1941年4月刚刚转到俾斯麦号上服役,在该舰的损管部门工作。他随舰参加了莱因演习行动,在俾舰沉没后被英国军舰多塞特郡号救起,卒于1999年6月24日。由于他当时在损管中心工作,并曾前往舰桥,因此对当时舰内的损伤情况提供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证词。



最后的抵抗(9:13 — 9:31)

9点13分,罗德尼号暂时中止了炮击。3分钟后,罗德尼号在大约1万米的距离上用水下鱼雷发射管向俾斯麦号发射了1条622毫米鱼雷,但是未能命中。(注6)此后鉴于俾斯麦号已经基本丧失了战斗力,英国战列舰大摇大摆的开始了战术机动,首先是罗德尼号向右舷转了个圈后掉头北上,与德舰的相对位置也由异向同舷改为同向异舷。而距离德舰较远的乔治五世号在停火后选择了向左舷回转北上的路线,这样也缩短了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俾斯麦号的后主炮群的2位炮长则不约而同的重新将距离较近的罗德尼号作为打击目标,陆续进行了一些零星的独 立射击,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火控,无法对英国军舰造成太大威胁。而两艘英国战列舰在相继完成了转向之后,重新恢复了对德舰的炮击行动。

9点20分,战场之外的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开始起飞剑鱼式鱼雷攻击机,共有12架飞机陆续起飞,随后向战场飞去。

9点20分,乔治五世号的A炮塔的老毛病犯了,炮塔内的机械设备发生了极为严重的故障,在接下来的大约30分钟时间里竟然一炮未发!气急败坏的舰长当即下令全部副炮也要开始向俾斯麦号发射炮弹。该舰使用的14英寸主炮为维克斯公司的产品,其良好的射击精度经受了实战的检验,但是由于生产多联装炮塔的技术不过关,导致其可靠性较低,经常发生机械故障,这一问题一直到1943年才得到部分解决。但在这场战斗中,这类问题严重困扰着乔治五世号战列舰,使其在这场战斗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里无法完全发挥火力,并且间接延长了战斗的时间。

同一时间,诺福克号重巡洋舰转向东北,不久又转向西行,继续在较远的距离上发射8英寸炮弹。而正向东航行的多塞特郡号则向右舷转向,该舰的主炮“发言”较少,但却颇为精确,多次命中俾斯麦号的要害部位,给德舰上的人员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此时,罗德尼号正缓缓转舵向东,开始接近俾斯麦号。而俾斯麦号似乎已经不受控制,正遥遥摆摆的继续向西北方前进。一拨又一拨的炮弹不断的飞向该舰,使其已经饱受炮火蹂躏的上层建筑再次遭到重大打击。残存的149毫米副炮此时依然在向对手喷吐着火舌,但是并没有产生什么效果。横飞的大口径炮弹很快就将它们一扫而光。舰桥和B炮塔相继被多发炮弹命中,一枚16英寸炮弹在舰桥前部非装甲舱室的顶上划开了一个可怕的裂口,还有一枚14英寸炮弹命中并贯穿了B炮塔的炮座,使得大火开始在炮塔内蔓延,后来还引发的剧烈的爆炸。非常令人意外的是,最早被炮弹命中的A炮塔此时倒没有再遭到什么重大伤害,塔内的炮兵们正在紧张的进行修理,试图让这座炮塔恢复战斗力。

大约在9点21分,正指向左舷前方的俾舰D炮塔被一枚14英寸炮弹命中正面,炮塔右侧的那门主炮立即失去作用,炮塔里还发生了不明原因的火灾。但在炮长Friedrich Helms的率领下,炮兵们仍然坚持用尚存的左侧身管发射了2发炮弹。随后烈火和浓烟很快就迫使全体炮组成员逃离了岗位,于是这成为又一座丧失战斗力的主炮塔。在此之后,D炮塔相继又被数枚大口径炮弹命中,其中2发贯穿了炮塔,另一发在贯穿了50毫米的露天甲板装甲后砸在了炮座上,由于这枚炮弹的被帽被露天甲板剥除,在小法线角的情况下对装甲的贯穿能力剧减,所以被220毫米的下部炮座装甲成功弹开。9点27分,A炮塔内的水兵们的努力获得了成果,380毫米主炮意外的进行了一次射击,将双方水兵都吓了一跳。但是这只是回光返照,英国方面越来越凌厉精确的炮火彻底粉碎了德国人的抵抗,A炮塔很快就再度被打哑。9点31分,C炮塔又进行了一次齐射,炮弹再次落在了距离罗德尼号战列舰不远的地方,这是俾斯麦号主炮最后的绝唱,一发14英寸炮弹随即命中了C炮塔正面,虽然没有贯穿装甲板,但是使升降和转动系统遭到破坏,炮塔左侧的主炮无法继续使用,此时炮塔指挥官明白大势已去,只得下令全体成员撤离,于是这最后一座硕果仅存的主炮塔也丧失了作用。各个被贯穿的炮塔内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火灾或者轻微的爆炸,为了避免更严重的殉爆,尚在坚守岗位的损管人员照例开始向几个弹药库里注水。

动力系统也在同一时段遭到重大打击,根据损管中心的幸存者Josef Statz的回忆,时间大约在9点20分到9点30分之间,有一发炮弹在右舷的一座锅炉舱内爆炸,造成少量燃油起火(注7),另有若干水兵被泄漏的高压蒸汽烫伤。左侧的轮机舱也被炮弹命中,停止了运转(注8)。此时,这艘军舰完全成为一座漂浮的死亡之城,舰体向左舷倾斜的角度也继续稳步加大,然而她的战旗还在桅杆顶端高高飘扬,这就意味着战斗还在继续。不过这或许并不完全是勇气的体现,由于全舰已经失去统一指挥,船员已经陷入一片混乱,绝大多数部门都已经失去了掌握局面的能力。

此时,罗德尼号航向东北,驶过了俾斯麦号的左前方,双方的距离已不足6000米,而转向困难的俾斯麦号已经无法回避,摇摇摆摆的撞向英国人的炮口。刚刚完成了转向的多塞特号重巡洋舰也从东面开来,死亡的阴影顿时笼罩在德舰的周围。

注6:俾斯麦号的幸存者冯.穆伦海姆-雷希贝格男爵回忆说罗德尼号在大约1万米的距离上连续向俾斯麦号发射了6枚鱼雷并且无一命中。不过根据其他一些资料,罗德尼号只装备有2枚鱼雷,并且该舰的战斗报告表明,在当天上午10点左右曾经向德舰右舷发射了一枚,因此推断9点13分这个时点上英舰应该仅发射了1枚鱼雷。

注7:这发炮弹推定为英国重巡洋舰发射的8英寸炮弹,因为当时2艘英国战列舰均在德舰左舷一侧,因此命中右舷的炮弹势必来自英国重巡洋舰。这枚炮弹如果命中主装甲带以上的船体则必定会被主装甲带或者主装甲甲板阻挡,所以唯一的可能是在命中了主装甲带以下的船体并贯穿了船壳和防雷壁之后飞入锅炉仓的。至于燃油起火的原因则无法考证,可能是由于炮弹爆炸产生的火焰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被当时从锅炉或蒸汽管道内泄露出来的高温蒸汽引燃的。

注8:这发炮弹推定为英国战列舰发射的主炮炮弹,在贯穿了3层甲板之后落入轮机舱爆炸。原本在这样的近距离炮弹要贯穿50毫米厚的露天甲板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近距离飞来的炮弹落角太小,会被水平装甲弹开。但是此时船体的左倾增大了左侧来袭炮弹与露天甲板的夹角,使得从6000米到9000米这样的近距离上飞来的炮弹也有可能贯穿50毫米的露天甲板装甲。炮弹在贯穿50毫米的装甲后失去了风帽与被帽,并且导致弹道向下偏转,(根据美国著名专家Nathan Okun的论述,上述情况均会减弱炮弹在接近垂直的弹着角度时的贯穿装甲板的能力,但是在大 法线角的情况下则会增强的贯穿能力)随后贯穿了无装甲保护的第二甲板和80毫米厚的主装甲甲板(第三层甲板)飞入轮机舱。另一种可能是炮弹由水下命中了船体并穿入了锅炉舱,但是考虑到该舰当时已经向左倾斜,使左侧主装甲带深入水下,应当能够抵挡水下射弹的攻击,而且在这种近距离也很难将炮弹射入水下,因此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靶 (9:31 — 10:21)

此时,俾斯麦号已经完全成为一条靶船,英国军舰围绕在周围,肆无忌惮的倾泻着各种口径的弹药。由于德舰上烟火缭绕,而炮弹的落点又十分密集,使得英国枪炮官们的观测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难,这一问题临时倒成了德国军舰的保护伞,降低了英国舰队的炮击效率。但是尽管如此,仍有相当数量的炮弹命中了德舰,大多数命中还是集中于上层建筑,其中又以前桅楼受创最为严重。

罗德尼号一边开火一边从俾斯麦号前方开过,此后就一直在俾斯麦号附近徘徊,并于无意中将打击重点变成了右舷。自无畏舰时代以来,还是首次在大白天出现如此近距离的战列舰之间的战斗(如果这还能被称为一场战斗的话)。

据Josef Statz回忆,执行军官Hans Oels在9点20分到9点30分之间的某个时点下达了打开通海阀的命令。这很令人费解,此时俾舰的主炮还没有丧失战斗力,C炮塔持续战斗到9点31分方被摧毁。据此推测,可能是Josef Statz对时间点的记忆或者估计略有偏差,下达这一命令的时间应该是在C炮塔被毁(9点31分)之后。另外还有几位生还的德国水兵回忆说曾经在舱室内遇到Oels,当时Oels对他们说全部主炮都已经无法射击了,所以必须弃舰自沉。由此看来,下达这一命令的时间的确应该晚于9点31分,这位执行军官才可能接到全部主炮均无法使用的报告,此后他离开了自己的岗位,这样他在舱内和别人说全部主炮均已无法使用的情况才合情合理。从逻辑上说,指挥官也不应该在军舰尚有还击能力的情况下下达自沉的命令,但是也有可能是这位执行军官对战局已经绝望,因此提前下达了弃舰自沉的命令。不过由于Oels本人未能生还(根据幸存者的回忆,这位执行军官最后被一发14英寸炮弹炸死在后部食堂),因此没有办法确定这一命令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下达的。

在下达了自沉的命令之后,Hans Oels很令人惊讶的离开了指挥岗位。不过将此称为擅离职守恐怕是不妥当的,根据其他幸存者的证词来推测,这应该是由于当时舰内的通讯系统失灵,即使下达命令也无法传递至其他部门的缘故。估计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应该是位于主装甲甲板以上的一些通讯缆线遭到了炮火的损坏。该舰由于主装甲甲板的位置过低,舱下空间狭小,不得不为此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不仅延长了防护区域的长度,而且导致许多电缆和通讯缆线都被放置到主装甲甲板以上,这严重降低了军舰的整体防护水平。在通讯设备随着战斗的进行而遭到逐步破坏之后,舰内联络状况也趋于恶化,最终使全舰陷入混乱。

当时舰内通讯系统失灵的情况得到了多方面的证实,很多人因此并没有及时收到或者根本没有收到弃舰自沉的命令。如冯.穆伦海姆-雷希贝格男爵就根本没有收到这条命令,他使用舰内电话联系其他部门,但却几乎全部打不通。中央轮机室的指挥官Gerhard Junack则是从轮机控制中心收到了弃舰自沉的命令的,随后也和外界失去了联系。他只得一面派人去打听情况,一面率领轮机兵们匆匆开始做自沉的准备工作。可是直到自沉的全部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些轮机兵们也没有接到任何进一步的指令。Gerhard Junack这才明白通讯已经完全中断,于是只得下令所有水兵离开主机室,由机械长留下来在主机上安置炸药,设置了9分钟的起爆引信。直至机械长离开的时候,主机仍然在按照最后的命令的运转着。不久之后,已经逃到上层舱室的Gerhard Junack听到从轮机舱里传来了炸药爆炸的声音。此时右舷的储备浮力已经用完,所有倾斜控制水箱里都已经注满了海水,损管中心的人员在通讯系统失灵之后也随即逃散,这时候后部火控站里已经急的团团转的冯.穆伦海姆-雷希贝格男爵把电话打进了损管中心,这次总算是打通了,拿起电话的正是Josef Statz,于是男爵询问他现在是谁在负责指挥军舰,具体状况如何。可是这位十分紧张的损管员却答非所问的告诉他损管部门的两位负责军官都已经逃离了损管中心,末了还说他自己是这个损管室里的最后一个人了,也得赶紧逃走。冯.穆伦海姆-雷希贝格男爵这才知道大事不好,尽管他仍然没接到弃舰的消息,但是事实上也并不需要这样的命令了。英国军舰的炮弹不断的落在俾斯麦号上,男爵认为躲在有装甲保护的后部火控站里要比冒着横飞的炮弹和弹片冲出去安全,所以决定暂时不离开岗位。而Josef Statz则意外的遇到了另外两名返回损管中心的战友,三人稍做商议之后决定冒险前往指挥塔确认一下情况。(返回的两位水兵的姓名是Heinz Moritz和Erich Seifert)

由于通讯不畅,弃舰的命令很快就在水兵中造成了严重的恐慌气氛。舰上的水兵大多是缺乏经验的新兵,在这种生死关头再也无法保持冷静,一古脑儿的向露天甲板上涌去。而许多舱门已经被关闭或者卡死,升降扶梯也已经停止运转,使下层舱室的许多水兵难以逃出,这更是加剧了水兵的心理压力,被困住的人从包括弹药提升通道在内的一切出口向上攀爬,不过罕有成功者。舰上的大多数军官很快就失去了对局面的控制,使得混乱状态变得不可收拾。有些幸运的人倒是很快就逃到了露天甲板上,不过糟糕的是由于没有人及时降下舰旗,不明就里的英国舰队仍然有条不紊的发射着炮弹,将这些逃到甲板上的德国水兵炸得血肉模糊。

9点40分,B炮塔内发生了一次剧烈的爆炸,估计是在塔内蔓延的火焰引燃了储存在炮塔后部的炮弹或者发射药包。剧烈的爆炸将厚达320毫米的炮塔后部围壁炸倒,火焰从炮塔顶端的各个破口里涌出,附近的木质甲板也开始起火,景象甚为惨烈。片刻后终于从狭窄的通道到达前部舰桥的Josef Statz等人意外的目击了这一场面,顿时惊得目瞪口呆。此后他们在舰桥附近还发现了两具军官的尸体,Statz认出其中一个正是半个多小时前,当62号副炮的弹药库里起火时,直接越级向他下令向该舱室注水的军士长Gerhard Sagner,此时他已经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9点50分左右,随着俾斯麦号舰向左侧的倾斜度不断加大,已经残破不堪的前主桅即将油尽灯枯。此时桅楼的左侧又遭到2枚大口径炮弹命中(估计是乔治五世号发射的14英寸炮弹),再次严重破坏了桅楼的建筑结构,导致桅楼随后从中折断,轰然向左舷倒下。尚在舰桥的Josef Statz等人也都受了不同程度的伤,但都幸免于难。

9点54分,乔治五世号的主炮终于摆脱了各种故障的困扰,能够发扬全部的火力打击俾斯麦号。在过去的34分钟里,两座四联装主炮塔里的八门主炮饱受卡弹或者回转机构失灵之苦,严重限制了弹药投放量,大大降低了炮击效率,只有那座2联装主炮塔的运转还算正常。

10点左右,罗德尼号向俾斯麦号的右舷发射了本舰的最后一枚622毫米的鱼雷,后来舰员声称这枚鱼雷命中了目标,但是未能得到其他证据的佐证,不能肯定是否真的如此。当时德舰自身烟火缭绕,其周围则是弹如雨下,在一片混乱之中谁也说不清楚具体的状况。

10点整,一发14英寸炮弹贯穿了有145毫米装甲带保护的左舷上部船体,在穿过了几个舱室后飞入后部食堂并爆炸,食堂内原本鼎沸的人声顿时被凄惨的哀鸣与呻吟取代。有超过100名在食堂及附近舱室内避难的德军官兵被炸死,另有不明数量的舰员受伤。(也有资料称这发炮弹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200!)死者中包括了前面提及的执行军官Hans Oles,此人在大约半小时前下达了打开通海阀的命令,不过不清楚他具体是在什么时间退到后部食堂的。据目击者的描述,他是在升降扶梯和餐厅之间的某个位置被炸死的,当时他正在向餐厅里的人喊着说立即弃舰。这一记命中也得到了英国方面的证实,并且很可能是当天由单发炮弹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的最高记录。

10点14分,罗德尼号停止了炮击。

10点15分,皇家方舟号上起飞的12架飞机飞临战场上空,乔治五世号上的高射炮兵大吃一惊,误以为是德国飞机赶来支援,立即用高炮向飞机发射炮弹,不过并未击中。此后的联络消除了这些误会。这些飞机并未找到向德舰投弹的机会,德舰上弥漫的烟火以及如雨点般落在德舰周围的炮弹迫使飞行员们打消了抢头功的念头,悻悻而回。这也说明英国舰队缺乏足够的沟通和协调,使这些鱼雷机空跑一趟,如果此时英国军舰能暂停射击,让这些鱼雷机能够顺利的发起进攻,那么这场战斗将立即结束。

10点21分,乔治五世号停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死刑 (10:21 — 10:39)

此时大多数英国军舰的燃油状况均已告急,德国潜艇和远程轰炸机随时可能出现的消息更是令英国人坐立不安。托维上将也明白该是结束战斗的时候了。于是上将下达了最后一道作战命令:所有有鱼雷的军舰全部驶向俾斯麦号,将其击沉。此时只有多塞特郡号重巡洋舰上还携有鱼雷,早就憋得不耐烦的马丁舰长火急火燎的拍马杀来,结果他们干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蠢事。

10点25分,多塞特郡号行驶至距离俾斯麦号右舷约3000米的位置,舰员们已经一秒都不肯再等了,他们在几乎毫无干扰的情况下向德舰发射了2枚533毫米鱼雷。两枚鱼雷在海面上划出两条白线,直奔目标而去。不久,在俾斯麦号舰桥右后侧船体的位置,2支巨大的水柱腾空而起。尽管这两枚鱼雷的定深较浅,但是由于德舰向左倾斜时抬高了右侧的船体,因此这两枚鱼雷应该是命中了右舷接近船底的部位。多塞特郡号的水兵们得意洋洋,准备观看德舰沉没时的壮观景象。然而事与愿违,已经严重左倾的德舰依旧没有沉没。原因很简单,此时德舰的左舷大量进水,处于向左翻覆的过程中。命中右舷的鱼雷非但对这一过程毫无帮助,反而在无意中义务充当了俾斯麦号的临时损管,鱼雷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撕开了右舷的下部舰体,造成大量的进水,起到了平衡注水的作用,暂时延缓了俾舰的翻覆。

有一种传统的说法称,在这一段时间里俾斯麦号的副炮仍在向英国军舰发射炮弹,这实际上是不太可能的。当时在右舷确实还有一座149毫米副炮完好无损,不过此时舱下的水兵在执行军官下达自沉命令的时候应该就已经逃散,而通海阀也已经打开了许久,很难想象在弃舰命令下达约1个小时之后还会有人呆在下层的弹药库和操作间内,继续向副炮塔上提升炮弹(这还得是在电力供应没有中断并且弹药库仍然没有被海水淹没的前提下)。而左舷的情况更糟糕,不要说149毫米副炮,就连一门可用的105毫米高炮都没有了。不过有资料显示德舰上有极少数的轻型高炮当时仍在射击。

如今笔者无从得知马丁舰长是否意识到自己犯的错误,在10点35分,多塞特郡号观测到俾斯麦号左倾大约15度,露天甲板左舷一侧有相当部分已经没入海面以下,这与Josef Statz的描述基本一致(此人在英国军舰停止炮击之后用一条绳梯从舰桥爬了下来,在10点30分左右投海逃生,后被多塞特郡号救起)。海水从左舷的所有弹孔和破口上灌入舱内,使舰体继续稳步向左倾斜,事实上此时已经可以断定该舰无可挽救了。10点36分,多塞特郡号从大约2000米的距离上向俾斯麦号的左舷发射了一枚鱼雷,这枚鱼雷的定深很浅,在大约2分钟后命中了位于烟囱左侧露天甲板以下的船体(也很有可能是直接命中了露天甲板)。爆炸的巨大威力对附近的上层建筑,上部船体和露天甲板均造成重大破坏,露天甲板和上部船体被撕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大量海水涌入船体内,迅速填满了俾舰缺乏水密结构的上层舱室,4万多吨的庞大身躯顿时轰然向左倒下,这枚鱼雷就这样为这场海战划上了句号。

10点39分,俾斯麦号向左完全翻沉在海中。在翻覆过程中,该舰舰体内可能又有部分弹药发生了殉爆。随后该舰的舰艏首先没入水中,将饱受炮弹蹂躏的舰艉抬起,然后缓慢的沉没,地点大约在北纬48度10分,西经16度12分。在水中打了若干次滚翻后,这艘巨舰座沉在数千米深的海底,就这样戏剧性的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

托维上将乘坐的乔治五世号战列舰已经在返航的路上,上将在该舰的舰桥上隔着玻璃窗遥遥观望着远处的俾斯麦号翻沉的过程。双方的水兵们——浮在海面上的德国人和船上的英国人,也都目送着该舰那硕大的躯体消失在海面上。俾斯麦号的沉没意味着德国海军的莱因演习行动遭到彻底的失败,这艘战列舰的短暂生命就这样终结了,留给世人的却是无尽的争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况分析

1.炮击情况

整场战役中英国方面消耗的炮弹数量如下:

英国舰队炮弹消耗状况
舰船/口径 16英寸 14英寸 8英寸 6英寸 5.25英寸
乔治五世 339发 660发
罗德尼 375发 716发
多塞特郡 254发
诺福克 527发
乔治五世主炮消耗弹药明细:A炮塔:A1(22发),A2(27发),A3(30发),A4(32发);B炮塔:B1(36发),B2(40发);Y炮塔:Y1(21发),Y2(45发),Y3(37发),Y4(49发);以上各炮塔的主炮序号均是从左向右排序。罗德尼号主炮消耗弹药明细:A炮塔:AL(36),AC(46),AR(22);B炮塔:BL(45),BC(44),BR(52);X炮塔:XL(44),XC(42),XR(44);罗德尼号采用3联装炮塔,L表示左炮,C表示中炮,R表示右炮。另外,英国方面的战斗报告称罗德尼号发射的主炮炮弹数目为380发,但是笔者未能查到详细的数据。

两艘英国战列舰共计使用了714发(或者是719发)主炮炮弹,各自报称命中40发,一些穿入俾斯麦号船体内爆炸的炮弹可能会被遗漏,但是也不排除同一次命中被两艘英国战列舰各自记录为自身战果的可能性,总的来说80发应该是比较接近真实情况的数字。从以上的记录中可以看到,乔治五世号战列舰的命中率明显要比罗德尼号好一些,尽管在大多数时间里,乔治五世号与俾斯麦号之间的距离要比罗德尼号与俾斯麦号的距离更远,发射的炮弹也要少一些,却取得了一样的战果。同时也可以看出,该舰主炮塔的可靠性确实存在问题,尽管该舰的主炮要比罗德尼号多1门(两者主炮的理论射速均为2发/分),但是弹药的投送量反而较少。除了战列舰的主炮炮弹之外,可能还有200到300发其他口径的炮弹命中了俾斯麦号,但精确的命中记录估计已经无法确认。

命中俾斯麦号的炮弹大多集中于上层建筑和主炮塔(含炮座部分,下同),开战后不久英舰发射的炮弹就将舰桥和两个火控站一扫而光,前桅楼更因为遭到大量炮弹轰击而倒塌。而几座主炮塔也不负“炮弹磁铁”的别称,仅口径在14英寸以上的炮弹就命中了十余发。从战况中不难看出,俾斯麦号虽然消耗了相当可观的排水量来敷设装甲,然而其装甲布局并不合理。舰桥和主炮塔等处的装甲厚度明显不足,很难抵挡大口径炮弹的攻击。尽管英国炮弹素有威力不足的恶名,但是在实战中,英国大口径炮弹在较远的距离上依旧能够有效的破坏德国军舰的舰桥和炮塔等关键部位,其中尤以炮塔为甚。自一战以来,德国大型军舰的炮塔正上部均为倾斜布置的一块中等厚度装甲板(其厚度通常为正面下部的一半左右),如俾斯麦级战列舰即为一块与海平面呈30度角的180毫米均质钢装甲板,而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则为150毫米。如果仅有这样的厚度和角度,那么这种布置方式只在极近的距离才有较好的防护效果,而在正常的交战距离上,这一部位往往成为德国军舰的死穴,屡遭炮弹贯穿或者被严重破坏。德国军舰的主炮塔在实战中素来不堪一击,究其原因,多缘于此。(注9)而对于一艘大型军舰来说,倘若丧失了战斗力,此后能够承受多少炮弹,实际上也只是毫无意义的数字而已了。需知军舰不是靶船,战斗才是第一要务,其时美日两国的新式战列舰均极为注重炮塔和舰桥的装甲防护,而欧洲国家的海军却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在战争中付出了可观的代价。

至于俾斯麦号为何能够承受长时间的炮击,首先是由于其自身的因素。该舰的多个主副炮弹药库都曾报告起火,全赖及时注水得免于难,可见该舰的损管人员居功至伟。此外严格的弹药存放措施也有很大帮助,如B炮塔的炮座遭炮弹贯穿后造成炮塔内部发生火灾,但是直至该舰沉没也只有部分弹药断断续续的发生殉爆,可见用金属容器存放弹药确有作用。特别是该舰使用的大部分发射药包都放置在黄铜药桶内,提高了安全性,避免了在短时间内迅速发生大规模的连锁爆炸,为损管人员赢得了注水的时间。

另外一个因素则是外部因素,由于战局的特殊性,在大多数时间里,英国军舰可以围绕在该舰周围进行近距离进行炮击。而在近距离上,炮弹难以命中军舰水线以下的部位,也就不能迅速造成目标大量进水。水下勘探也证明了,只有极少量的炮弹命中并贯穿了俾斯麦号的主装甲带。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原因,该舰采用老式的穹甲结构,其主装甲甲板在满载排水量的情况下即已低于水线0.6米,此时由于进水而导致舰体本身的吃水剧增,如果主装甲带被贯穿,将导致主装甲甲板以上缺乏水密设施的区域广泛进水。这就形成了进水导致吃水增加,而吃水增加又导致更大量进水的恶性循环,并将导致舰体重心升高,造成严重的稳定性问题。所以,如果该舰的主装甲带被多次贯穿,那么势必迅速沉没,而不可能承受那么多炮弹的袭击。至于某些说法称英国炮弹无法贯穿俾斯麦号的主装甲带云云,须知该舰的舰桥与炮座等部位的装甲板厚度还略大于主装甲带,在战斗中尚遭英国炮弹贯穿,由此可见这些说法纯属谣传。在短时间内沉没的战列舰几乎都是由于弹药库殉爆而将船体炸断,或者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某一侧船舱迅速的,大量的进水导致翻覆。(注10)然而俾斯麦号在战斗中并未发生上述情况,因此尽管上层建筑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却也依旧能够勉强漂浮在水面上,缓慢的向左舷倾斜。直至最后一枚鱼雷导致左侧上层舱室大量进水,这才迅速翻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时解释一下在近距离发射的炮弹无法命中水线的原因。在正常的交战距离上,带有延时引信的穿甲弹在落入水中后并不会马上爆炸,而会在水中继续前进。前进的距离由炮弹的外形,保持弹道稳定的能力,水体阻力,速度,炮弹引信的灵敏度和引信延迟时间等因素决定(如俾斯麦号的380毫米炮弹的引信延迟时间为0.035秒,而专门考虑水下命中的日本91式穿甲弹引信延迟时间则长达0.08秒)。这就意味着落在军舰附近的炮弹在水中继续前进的时候有可能击中船体的水下部分,在实战中此类命中是屡见不鲜的,在俾斯麦号和威尔士亲王号的战斗中两舰的船体水下部分都被对手命中过。海水会立即从破口处涌入舱内,如果这样的命中发生了好几次的话,很快就会造成严重的进水。然而在极近距离的炮战中,情况却不是如此,由于弹道较为平直,炮弹往往会在水面上像打水漂一样弹起,即使弹头外形非常生钝,也是很难穿入水下的。而英国炮弹的外形比较尖锐,弹头本身的长径比为1.3:1(指弹身圆柱体以上部分的高度与炮弹口径的比值,不含被帽与风帽),在这种近距离想将这样的炮弹直接射入水下可谓难上加难。


注9:最著名的例子是在日德兰大海战中,5艘德国战列巡洋舰共计被命中70发大口径炮弹,结果这5艘军舰拥有的22座主炮塔中竟然有16座因为被炮弹命中而丧失战斗力。当时英国军舰使用的炮弹均采用俗称苦味酸的黄色炸药作为装药,这种烈性炸药十分敏感,往往炮弹刚刚撞击目标就发生爆炸,导致炮弹效能低下。即使我们假定每座德国主炮塔只被这样的炮弹击中1次就丧失战斗力,而且在丧失战斗力之后就没有再被炮弹命中过,那么也有近1/4的炮弹命中了主炮塔(含炮座部分)。在同一场海战中,英国军舰的主炮塔同样频繁遭到德国炮弹的“光顾”,沉没的3艘英国战列巡洋舰均是由于主炮塔被德国军舰发射的炮弹贯穿,导致弹药殉爆而沉没的,狮号和虎号战列巡洋舰也均出现主炮塔被德舰击毁的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类似的情况仍是一再发生,如格耐森诺号,南达科他号,敦克尔克号以及黎塞留号等大型军舰均在实战中都曾经在仅被寥寥数发炮弹命中的情况下出现主炮塔被击中的情况。在俾斯麦号的战例中,这类情况再度出现,英国人宣称有大约80发大口径炮弹命中了该舰,其中就有十余枚“光顾”了4座主炮塔。由这些事例可以看出战列舰的主炮塔在实战中被命中的可能性确实非常高。西方一些海军研究者因此干脆给主力舰的主炮塔取了个“炮弹磁铁”的外号。

注10:文中曾提到俾斯麦号的执行军官Hans Oels曾经下令打开通海阀,这确实会导致进水,但是事实证明打开通海阀向船舱内灌注海水,并不会导致军舰迅速沉没。而历史上的若干次自沉行动都清楚的说明,用通海阀自沉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可见其进水的速度并不很快。而从下令打开通海阀到俾舰沉没,时间仅有1个小时左右。


2.雷击情况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命中俾斯麦号的各枚鱼雷的情况。该舰被确认命中六枚鱼雷(其中之一存在争议),此外另有一枚命中未证实。存在争议的是命中舵机的那一枚鱼雷,现在很难确定这枚鱼雷究竟是从左舷来袭还是从右舷来袭,不同的资料存在不同的说法。(注11)不过结果是可以确定的:这枚鱼雷破坏了舵机。未证实的一枚则是罗德尼号战列舰在报告中声称在10点左右发射的舰载鱼雷命中了俾斯麦的右舷,但是由于当时有大量炮弹落在德舰周围,且德舰自身也是烟火熊熊,并不能确定英国人是否看得真切,而且除了罗德尼号的观测记录外,并没有幸存者的回忆或者其他证据可以印证,因此英国方面将其归为未证实的战果。不过这枚鱼雷是否命中并不十分重要,如果确实命中了,那么这枚鱼雷并未对击沉俾斯麦号作出什么贡献,理由前面已经说过,该舰当时已经严重左倾,右舷的进水会起到平衡注水的作用,只能延缓该舰的翻覆。

除了上述的2次命中之外,还有另外5次鱼雷命中记录,其中2枚命中了左舷,3枚命中了右舷,均有案可查。而传统的观点通常以该舰共计被命中若干枚鱼雷来说明其抗雷能力十分卓越,然而仔细分析的话,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至多也只有3枚鱼雷命中了左舷,(如果舵机是被来自左舷的鱼雷击毁的话。)在至少还有3枚鱼雷命中右舷的情况下,该舰依然向左翻沉。命中左舷的最后一枚鱼雷则超出了任何防鱼雷措施所能及的范围,直接击中了原本是船体干舷的位置,虽然采用全面防护的俾斯麦号拥有145毫米的上部船体装甲和50毫米的露天甲板装甲,不过这种厚度的装甲显然未能抵挡住装药量巨大的鱼雷,但这并不属于鱼雷防御的范畴。因此,公允的说,该舰的防雷能力,并没有经受什么了不起的检验。所以这些鱼雷攻击——尽管次数不少,却并不能证明其抗雷能力如何卓越。

同时我们也看到,和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一样,该舰的45毫米防雷壁并不能有效阻挡鱼雷爆炸产生的冲击。在5月26日的空袭中,左舷的一段防雷壁即遭撕裂,造成部分内部舱室进水。其根本原因在于该舰的水下船体缺少有效的防雷结构,且防雷壁外的舱室最宽处仅5.5米,其水下防御的设计标准仅能抵挡威力相当于250千克TNT的袭击,这在2战的技术条件下显然是不够的。

3.谁击沉了俾斯麦?

文中曾提及俾斯麦号的执行军官Hans Oels在9点半左右下达了打开通海阀的命令,这在后来造成了巨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是:究竟是英国海军击沉了俾斯麦号,还是俾斯麦号的船员将其自沉。造成这种争论的原因,除了事实之外,更是由于虚荣。击沉论者自有理由:多塞特郡号最后发射的鱼雷确实命中了俾斯麦号,在最后一枚鱼雷命中之后俾斯麦号旋即沉没了。这一论调的核心自然是彰显皇家海军击沉了世界上最大的军舰的功勋。(此时大和级战列舰和依阿华级战列舰均未完工,胡德号已于数日前被俾斯麦号击沉,因此无论是标准排水量还是满载排水量,俾斯麦号均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而另外一种论调则是:俾斯麦号经历了近两小时的攻击后仍然没有沉没,最终是德国水兵将其自沉的。这一论调的核心是强调俾斯麦号坚固无匹,潜台词是:英国人没有能力击沉这艘军舰。(也即所谓的“不沉战舰”。)

然而从事实上说,应该是上述两者共同击沉了俾斯麦号。首先,打开通海阀已经为幸存者所证实,而从打开通海阀到该舰沉没的1个多小时里,海水确实一直在通过通海阀灌注到船舱里,这些进水必然是军舰沉没的原因之一。然而英国人对该舰的各种攻击同样造成了大量的进水,特别是对左舷的各种攻击更是直接或者间接的造成了左侧舱室的进水量大大超过右侧,这在最后导致俾斯麦号向左翻覆。因此将英国人为击沉俾斯麦号所做的努力一笔抹杀也是不对的。所以说,是上述两者共同将俾斯麦号送入了海底。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德国人没有在9点30分左右打开通海阀,俾斯麦号最终会不被英国舰队击沉呢?相信仔细阅读过本文的读者,会有自己的答案。所谓的“不沉战舰”,也许还会见于文学作品,但在对历史的探索过程中,应可绝于智者之口。

这场战役的结果以德国海军遭到失败而告终,而由于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沉没,该舰所存在的许多缺点并没能及时反馈到德国海军的设计部门,使德国人无法及时了解到该舰的缺陷所在,这造成德国海军的军舰后来的设计工作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后来更是逐步脱离了实际,停留在虚无缥缈的想象与纸面作业中。

注11:根据冯.穆伦海姆-雷希贝格男爵等人的回忆,这枚鱼雷应该是自左舷命中了舰艉并毁坏了舵机。男爵在该舰即将沉没的时候从右舷跳入海中,游出了大约150米远后曾经回头仔细观察沉没的状况。据其表述称该舰的舰艏首先没如水中,将后部船体抬起,因此他能够仔细观察右舷后部的情况。据他本人形容 “(右后部船体)看不到一点点受到战斗损伤的痕迹……而另外一侧的船体则述说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然而奇怪的是很多外国的研究者都表示这枚摧毁舵机的鱼雷当时是命中了右舷,不过笔者个人认为军舰上的生还者对当时舰上的具体情况应该更有发言权,因此依旧倾向于这枚鱼雷命中了左舷的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尾声

在俾斯麦号沉没之后,多塞特郡号和毛利人号驱逐舰开始救援落水的德国水兵。在救援过程中,英国舰队收到报告称附近有德国潜艇出没,大吃一惊的英国人匆匆中止了救援,逃离了现场。他们在离开前共救起111人,其中有1人于次日死于伤痛。此外,哥撒克人号(Cossack)驱逐舰据说还意外的在海上捞起了一只猫。另有数百名德国舰员被遗弃在海面上,其中的绝大多数冻溺而死。被多塞特郡号救起的Josef Statz再三向马丁舰长表示附近没有德国潜艇,但是这位舰长拒绝拿自己的军舰冒险。德国U-74号潜艇稍后赶到了现场,不过只找到了3位幸存者,一艘德国气象测量船Sachsenwald号在次日(5月28日)又救起2人。

全部116位生还者(如扣除28日的那名死者,则为115人。)中仅有4名军官,其中包括第四枪炮官冯.穆伦海姆-雷希贝格男爵和中央轮机室的指挥官Gerhard Junack,两人分别卒于2003年和1977年。(冯.穆伦海姆-雷希贝格男爵为生还者中军衔最高者,他在战后根据自己的回忆,并汇总了一些生还战友提供的信息,编撰出版了一本回忆录,这是本文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英国方面详细了解了被俘水兵的状况,他们惊讶的发现这些水兵中有很多是入伍仅数月的新兵,俾斯麦号也是他们服役的第一条军舰。这些人入伍前的职业也是五花八门,来源也很复杂。这艘在1939年愚人节完工的主力舰在经过2年的训练与调试之后,竟然只拥有这样水准的乘员组合,只能说明德国这支在短时间内匆匆重建的新海军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

另外,根据冯.穆伦海姆-雷希贝格男爵汇总的资料,没有任何一位幸存者表示在这场战斗期间曾经看见过舰队司令吕克晏斯将军,男爵推测这位将军和大多数舰队参谋人员都死在了舰桥里。Josef Statz曾经前往前部指挥塔确认情况,不过对装甲室里的情况他并不清楚,但是他证实指挥塔确实曾被英国炮弹命中了相当多次,尤以指挥塔左侧面为甚。此外有一位幸存的机械师声称他在军舰沉没前曾看见舰长林德曼上校站在A炮塔之前的甲板上向俾舰敬了一个军礼,然后随舰同沉。不过笔者个人认为这个说法也未免太小说了一些。

至于文中提到的几艘英国军舰,她们的命运则各不相同。关于哥撒克人号驱逐舰捞起的那只猫,同样有一个非常像小说的故事。在这一年的10月23日,哥撒克人号被德国潜艇U-563号击沉,而那只黑猫再次被救起并被带到了皇家方舟号上。然而这只猫似乎是恶运的象征,这艘因参加了围捕俾斯麦号的战斗而名声大振的航空母舰在不久之后的11月13日即被德国U-44号潜艇击沉。离奇的是,这只大猫竟然再次生还,不过以后再也没人敢让它上船了,根据英国海军记录,这只猫死于1955年。而威尔士亲王号和多塞特郡号也没能活过年底,她们均被编入Z舰队调往远东,结果都被日军击沉。声望号,罗德尼号,乔治五世号和诺福克号等军舰则熬过了艰苦的战争岁月,在战后相继退役。

俾斯麦号的沉没意味着德国海军利用大型水面战舰进行巡洋作战的意图再次遭到挫败,此后由于燃料匮乏,同时也为了避免损失,德国大型水面战舰再也不敢参加破坏大西洋航线的战斗。俾斯麦号沉没后的第26天,德军大举进攻苏联。以后德国水面舰队的作战重心也逐步转向北方,集中力量打击北极航线,为东线这一核心战区服务。而大西洋在未来4年里则成了德国潜艇肆虐的池塘。

参考书目:
Baron von.Mullenheim-Rechberg, Battleship Bismarck: A Survivor's Story
B.Hoyer, Considerations of Calculations of Heavy Armor for Ships
Nathan Okun, Armor Protection Of The Battleship KM Bismarck
Nathan Okun, TABLE OF METALLURGICAL PROPERTIES OF NAVAL ARMOR AND CONSTRUCTION MATERILS
Stuart Slade, Destruction of Bismarck
William H.Garzke, Jr. and Robert O. Dulin, Jr.   Bismarck's Final Batt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兴趣的可以看下下面的一些数据,其中有些观点不表示赞同:

主炮基本性能参数
型号:380mm/L52 SKC/34
军舰炮塔最大仰角:30度
军舰炮塔最大射程:36.5千米(仰角30度)
要塞炮塔最大仰角:55度
要塞炮塔最大射程:42千米(仰角52度)
要塞炮塔次口径弹最大射程:55千米(仰角52度)
最大仰角射速:2.3发/分
最小仰角射速:3发/分
炮膛压力:3200kg/cm2
炮口初速:820mps
高爆弹(HE):重800kg,装药64.2kg
穿甲弹(APC):重800kg,装药18.8kg
次口径弹(HE):重495kg,装药 —
双联军舰炮塔旋转部分重:1052吨

主炮炮弹穿甲力
俾斯麦380mm/L52 SKC/34舰炮 穿甲弹重800kg
美国人用海军经验公式针对自己的装甲推算的数据
距离(m) 垂直穿深(mm) 水平穿深(mm)
-------0 ----------742 --------------0
----4572 ----------616 -------------19
---18000 ----------419 -------------75
---22000 ----------393 ------------104
---27000 ----------304 ------------126
德国克虏伯公司实测KCn/A表面渗碳硬化装甲板的数据
距离(m) 垂直穿深(mm)
---10000 ----------510
---20000 ----------364
---21000 ----------350
---25000 ----------308

装甲
上部舷侧装甲 145mm KCn/A
主舷侧装甲 320mm KCn/A
舰尾水线装甲 80mm Wh
舰首水线装甲 60mm Wh
主防雷装甲 45mm Ww
首尾横向装甲 100-320mm KCn/A
内部横向装甲 20-60mm Wh
内部纵向装甲 30mm Wh
上装甲甲板 50-80mm Wh
主装甲甲板 80-120mm Wh
尾装甲甲板 110mm Wh
弹药库侧壁装甲 30mm Wh
弹药库底部装甲 40mm Ww
主炮座 露天340mm KCn/A 上部舰体内220mm KCn/A 下部座圈50mm Wh
主炮塔 正面360mm KCn/A 侧面220mm KCn/A 顶部130-180mm Wh 背面320mm KCn/A
副炮座 露天80mm Wh 上部舰体内20mm Wh
副炮塔 正面100mm KCn/A 侧面40mm Wh 顶部40mm Wh 背面40mm Wh
高炮塔 正面15mm Wh 侧面15mm Wh 顶部15mm Wh 背面 —
指挥塔 立面350mm KCn/A 顶部220mm Wh 底部70mm Wh
备用指挥塔 立面150mm KCn/A 顶部50mm Wh 底部30mm Wh
装甲了望塔 立面60mm Wh 顶部20mm Wh 底部20mm Wh
舰体侧面装甲总厚度 475-485mm(不考虑倾角的绝对厚度)
舰体水平装甲总厚度 130-200mm
防雷系统抵抗力 300kg hexanite 烈性炸药
主装甲区长171米 占水线全长70%
舷侧装甲高8.4米 占舷侧全高56%

by:抢占t字阵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1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德:该死的那发人品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nftest 发表于 2013-2-21 14:46
胡德:该死的那发人品弹

没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nftest 发表于 2013-2-21 14:46
胡德:该死的那发人品弹

运气也是战士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8 08:26 , Processed in 0.06133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