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314|回复: 16

转发“什么是易”,能否读懂就看各位的悟性。

[复制链接]
文一
什么是“易”
在易经中,“易”指“变化”即万物变通之理,用现代语言就是“万物演化”。无论“变化”、“变通”或“演化”皆是指一个单向的“时间过程”,用现代语言就是“不可逆过程”,系辞云“变通者,趣时者也”。目前整个西方科学中只有凝聚态物理学讨论了“熵”的不可逆过程,显然“熵”的不可逆过程并不能解释世界万物的演化,比如“人”的存在就与“熵”的不可逆过程相悖。“易经”通过卦象描述了六十四种不可逆过程。这就是中国的形而上学,非西方的“形而上”metaphysics。因此“易”者,万物变通,演化之理也。一个人的“讲话”也是这个特定人在某个演化过程中的表现,对“讲话”内容分析,易可以告诉我们此人的三极之道以及此人在这一演化过程终结点。所以说“易”能穿透人的内心。
这里要再次强调,易的三极之道并非仅仅指“天地人”,“天地人”只是三个象,也可以用“ABC”代表这三个象。希望那些所谓的“儒学”专家,尤其是那些海归儒家学者不要以今臆古,胡乱解释“三极之道”,糟蹋中国儒家思想。易说万物皆三极,八卦相荡以见变通。这就是说,一个凳子,一个抽水马桶,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皆有三极,八卦相重万物变通。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本人恳请不要随意评论儒家思想。

文二
易六十四卦的每一卦皆表述一事,亦是指一个单向时间的不可逆过程,可称之为一个“时程”。每一事的始终对应不可逆过程的开端与终结。每一事或“时程”的时间跨度或长或短,比如大阳系的形成至消散就是一个时程或一事,整个时程的时间跨度很长超过几十亿年。气体在一个小瓶中的扩散过程同样也是一事,整个时程却只持续几秒。古人认为一天为一个时程,指很多不可逆过程即事以一天为一个循环,故易经象数派将一天按乾初九至上九,坤初六至上六划分。儒家以易论人事,因人事皆为不可逆过程,故而有,《春秋》是形而下讲那形而上《易》。牟宗三(心体与性体)说“汉之象数易自别是一套,与孔门义理无关。”,有以西规中之嫌。
古人云“格物致知”,物指事,非实物也。万事皆可归为六十四象,如“气体在一个小瓶中的扩散过程”对应六十四卦中的离下坎上“既济”一卦,又如,谣言从产生到消散也是一事,对应六十四卦中的坤下兑上“萃”卦。
易告诉我们,宇宙万物皆是事的变化,一事接着一事演化,一个系统套一个系统运行。这就是中国古人的时空观,世界观,也就是中国的形而上学。故易与天地准。
儒道两家的思想皆合于易,易是儒道的理论根据,读《易》一文讨论了儒道与易的关系。希望某些儒道研究者在没有对易经有深刻的理解之前,慎谈儒道思想。
有人会问,既然易与天地准,那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类似西方的科学?个人认为这或许与过于注重人事有些关联。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妙也。今人当返朴归真,究易之本意,结合西方微积分方法,或可开创出一片天地。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15:18 来自 四月社区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中国人,尤其是读理科的中国人,应当读读<易经>。这里不是贬低学哲学与文的人,主要是由于这些人受西方的影响太深,自我意识过于强烈。阅读<易经>,首先要尽力去掉“自我意识”,朱熹说“不可执己见”。
再次强调,千万不要读清末以后的易经注解,一定要看清末前的注解。
希望能与各位交流阅读易经的心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8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规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0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在听曾仕强老师的易经。。。。。感觉很有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2 13:28 来自 四月社区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回ms_justice
现在易经的讲座很多,如为了增加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听听这些讲座无碍。但是真正要了解,学习易经,本人强烈推荐清末以前的易经专著, 如李光地,朱熹,孔颖达,王弼等的易注。
读易经,心态极为重要。朱熹说:“虚其心以求其义”,“不可执己见”。这是说,读易经不能掺杂个人的情感,更不能有功利心。
易经不能使人致富,成名,不能用来算人命。阅读易经能增强洞察力,助人格物致知。古人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阅读易经亦能有助于提高人格,系辞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与民同患。” 与民同患,善莫大焉。
读了《历史叙述如何接近历史真实》一文,再罗嗦几句。
个人以为,研究历史者,更应当了解易经。在我看来,到目前为止,只有易经能使人比较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用易经分析中国的近代史,当前中国社会的种种怪象,以及西方社会极其制度的形成,能大致见其内外,知其本末。
看卦象,当前中国社会处“困”时,系辞有:“困,德之辨也;困,穷而通;困,以寡怨;”颇为精辟。处“困”应昌德复道,方可使三四爻归正,趋“井”卦,吉。而某些所谓“公知”、“普世”和“带路党”的小妾们则竭力使五六爻失正,入“未济”卦,生灵涂炭,凶。(以后,有时间,再详解)

回1567,
什么是“规律”,我们真的能将“规律”(西方语汇)将清楚吗?
中国古人的词汇中没有“规律”一词,但是有个“理”字,“在易则浑然一理”。怎样去理解这句话,个人以为,“易”,“易变”指“整个世界是一事接着一事的变化,一个天地套着一个天地”。通俗地说,一个事件的终点是下个事件的开始,一个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在更大的系统中却是被动的,中国人常说,“天外有天”。一个事件或系统中,如果三极位置固定,同时事件或系统中对象相互间阴阳属性固定,那么这个事件或系统在“一时”中的变化符合一个固定的“理”。由此得出,中国古人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一个永恒的,超脱万物、时空的固定不变规律。但是一个固定的事件或系统之中是存在一个固定的“理”。系统大无外,小无内不可穷尽,事件从过去到未来无始无终,人类对“理”的认识亦无止尽。
近年来,个人正尝试清除中国思想中一些被强行植入的西方语汇,诸如,“哲学”,“规律”,“唯物”,“唯心”等,还原中国思想的本来面目。在我看来,清末以来的一些大师们不仅自己没有深入研究理解中国思想却总是用西方的语汇强行肢解中国思想,混淆视听。西方人自己也无法对哲学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明,中国的一些大师们却动不动就冠以“哲学”,到处唬人,似乎只有西方哲学才是最精深的思想。其实比较西方哲学,易经要精深难读得多,朱子曰:“人须是经历天下许多事变,读易方知各有一理,精审端正。”极为精辟,儒之大家,孔子,程子,朱子都是过了中年后才对易有所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2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就是变化,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任何一个哲学思想都能指导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没人关注哲学是因为大部分人在学习前人的知识,而没到自主创新阶段。

等一个人到一个学科的顶点,没有前人的知识可以学习之后,会很难受的,感觉前途渺茫。这个时候就看出哲学重要的指导性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upc001

什么是“变化”?

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人是怎样解释“变化”的。极为精妙。

本义云:“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
以下摘自“朱子语类”
【或问“变化”二字。曰:“变是自阴之阳,忽然而变,故谓之变;化是自阳之阴,渐渐消磨将去,故谓之化。自阴而阳,自是长得猛,故谓之变。自阳而之阴,是渐渐消磨将去。” 】

【曰:“…‘变化’二字,下章说得最分晓。”文蔚曰: “下章云:‘变化者,进退之象。’如此则变是自微而着,化是自盛而衰。”曰:“固是。变是自阴而阳,化是自阳而阴。易中说变化,惟此处最亲切。如言‘ 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刚柔是体,变通不过是二者盈虚消息而已,此所谓‘变化。故此章亦云:‘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所谓‘立本’;‘变化者进退之象’,所谓‘趋时’。】

西方人能讲清楚,什么是“变化”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将有关易经的讨论移至这里:

个人以为,每个文明体系皆有其独特的观察了解世界的方法(“读‘易’,看天下文明”一文,http://bbs.m4.cn/thread-3503761-1-3.html)。西方观察了解世界的方法突出表现在其“物理学科”之中。而中国观察了解世界的方法就是《易经》。通俗地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由表及里,内外合一”的观察分析方法。中国先人将这种方法加以抽象化和模式化,形成了一套解读世界的思想体系―《易经》。简单说来,《易经》认为世界上任何物事皆有“内,外”,物事的“内”对应“内卦”,物事的“外”对应“外卦”,“内外”合在一起形成六爻,表述了物事本身的演化。中华先祖就是通过认识物事的“内”与“外”了解世界,从而将人们带出森林,迈入文明。有后人认为伏羲画八卦时,便已有了八卦相重的思想。甚为赞同。由此可以说,中华文明诞生起就内含理性与实践的因子。孔子则是运用易经较全面地考察了当时人类生活及其社会活动,剖析总结了人性以及社会的变化过程,发展丰富了儒家思想,使之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类社会道德思想体系。儒家的很多基本概念及观点皆来自易经,如,“阴阳”,“道德”,“性”,“命”,“善”,“君”,“臣”,“民”,“夫”,“妇”,“父”,“子”,“亲”,“变化”,“天地”等等。不对易经有一定的了解,就不可能读懂儒家,更谈不上理解儒家思想。可是,近百年来,儒家思想被那些所谓国学大师们糟蹋的不成样子。这些国学大师自己不愿下功夫研究儒家首经-《易经》,却总是要装模作样地论经道儒。其实,易经的“内外”分析法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常常会下意识或不自觉地采用这种方法研究或处理事物对象。比如,在评价一个人时,人们往往会举例说明某人“敦厚”。这就是易经的“内外”分析法,通过某人的言谈行为了解此人的内在本性。故系辞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希望善良的人们能对当今社会上某些公知精英们的各种言论都作一番“内外”分析,了解他们的内在本性。
将《易经》“内外合一”的方法付诸于实践,儒家称之为“格物致知”。朱子曰:“读经看史,应接事物,理会个是处,皆是格物”。中国儒家对“格物致知”极为重视,并认为这是“修身”的基础。朱熹曾批评当时社会说:“今人多是不能去致知处着力,此心多为物欲所陷了。”又说:“有一种人只就皮壳上做工夫,却于理之所以然者全无是处。”中国先人的警告,今日读来仍是“振聋发聩”。考察当今中国社会,个人以为,其“外表”是“兑”,无“天”。其“内里”是“坎”,“德”陷。合在一处为上兑下坎――“困”卦。将中国近三十年的变化与“困”卦六爻时序进行比对,两者相当吻合。

儒家“格物”要求人们不仅由表及里,而且还能够从内至外,做到内外合一,朱熹称之为“内外自然合”。对于那些迷陷于“内”,进而脱离生活实际,追求空中楼阁的人,朱熹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评论:“又有一种人思虑向里去,又嫌眼前道理粗,于事物上都不理会。此乃谈玄说妙之病,其流必入于异端。”佛教就有这种倾向。看看当今中国社会上的各种邪教,他们大多依附于佛教,并以佛教为幌子大肆宣扬异端邪说。
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弃己见,诚心意,以“格物致知”的态度考察历史和中西方社会,达到“内外自然合”的境界。

最后,再谈谈对易经与西方物理学。个人认为,易经侧重于事物变化的模式,这里的变化是指“不可逆的变化过程”。用易经的话是“注重阳”。西方物理学侧重于静止、不变事物的模式。用易经的话是“注重阴”。在我看来,易经与物理学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本人基本肯定,未来易经与物理学将会被统一在一个理论体系之下,也许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大一统理论,one theory for everyth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6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3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歉,原来的ID无法登录

    提起赫拉克利特,熟悉西方思想史的人们就会在脑海中闪现他的名言:“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
    二千多年以来,赫拉克利特在西方思想界中是一个异类。他认为万物总是流动、变化的。
    发明一个超越时间过程的永恒对象往往是出自人们的一种本能愿望。对于那些相信存在着超越时间的永恒神教或者上帝的人们,赫拉克利特是令人不适,甚至是难堪的。在西方,一些人把赫拉克利特归入“神秘主义”,并以此获得内心的安慰。另一些人则致力在实践中求得实证,可是迄今为止,西方学说在赫拉克利特面前都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了不起的玻尔兹曼在苦恼中用绳子结束自己的生命。爱因斯坦强调物理定律必须与时间无关,而讨厌被广泛接受和实证的量子力学。还有一些人争辩,迄今为止的物理学实验证实,那些宇宙常数,如光速、引力常数、普朗克常数、电荷常数等等是不变的,这也许没有错,但是我们并不能保证在几亿年,几十亿年或更长以后这些“宇宙常数”依然不变,宇宙常数不变的断言必须在时间的长河中被不断的验证。
    与西方不同,东方中国的先祖(伏羲)承认万物总是流动、变化的,并试图在实践中认识万物的变化过程,继而发明了一套描述流动、变化过程的语言――八卦与易。主导中国二千多年的儒家文明就是在伏羲易的基础之上,经过文王,周公,孔子的努力,逐渐建立起来的。
    任何学说都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甚至修改。可惜自孔子以来,伏羲易经没有获得较大的发展。至清末民初,在所谓新文化运动中,伏羲易经连同儒家经典更是受到了肆意践踏、摧残。现代某些人视易经为迷信,神秘主义,他们自以为掌握有永恒真理,可是在我看来,这些人眼中的“永恒真理”与上帝七日创造世界的断言一样都是无法被验证的,仅仅是一个假想的愿望而已。想起曾读过的一首诗:

时间枯萎了青春的娇妍,
时间摧残了美人的眉黛,
它饱餐自然真理的珍馐,
万物都在等待着它那镰刀来割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3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意思{: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1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困”卦
[疏]正义曰:“困”者,穷厄委顿之名,道穷力竭,不能自济”。又云:“小人遭困,则“穷斯滥矣”。君子遇之,则不改其操。君子处困而不失,其自通之道。”
[疏]正义曰:“处困求济,在於正身修德。若巧言能辞,人所不信,则其道弥穷。”
《彖》曰:困,刚揜也。
正义曰:“其犹君子为小人所蔽以为困穷矣。”
[疏]正义曰:“处困求通,在於修德非用言以免困。徒尚口说,更致困穷。”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疏]正义曰:““泽无水,困”者,谓水在泽下,则泽上枯槁,万物皆困,故曰“泽无水,困”也。“君子以致命遂志”者,君子之人,守道而死,虽遭困厄之世,期於致命丧身,必当遂其高志,不屈挠而移改也,故曰“致命遂志”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1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人的词汇中没有“规律”一词,但是有个“理”字,“在易则浑然一理”。怎样去理解这句话,个人以为,“易”,“易变”指“整个世界是一事接着一事的变化,一个天地套着一个天地”。通俗地说,一个事件的终点是下个事件的开始,一个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在更大的系统中却是被动的,中国人常说,“天外有天”。一个事件或系统中,如果三极位置固定,同时事件或系统中对象相互间阴阳属性固定,那么这个事件或系统在“一时”中的变化符合一个固定的“理”。由此得出,中国古人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一个永恒的,超脱万物、时空的固定不变规律。但是一个固定的事件或系统之中是存在一个固定的“理”。系统大无外,小无内不可穷尽,事件从过去到未来无始无终,人类对“理”的认识亦无止尽。

西方说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这段文字一个调子。
如此说,还为何要格物致知?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何时格得完?西方正是从这种不断格物的角度出发,推出实证的科学。
但是,东方一直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道’存在。含在万物中永不独立,又永远存在的东西。你上面那段文字,可是直接否定了的。道德经也变成了伪经,因为它从根本上就错了。佛家说的真如,是相对于某个时空存在的么?经历了几万劫修来的东西,还需要不停修正?
东西方思想的分歧,本来就在这一个点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2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马赫迪尔萨 于 2013-10-12 00:49 编辑

       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和人化自然的一次构造性尝试,天地人代表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总合,只是先民没有抽象概念和逻辑这些我们习见的名词,所以构造的概念还是比较粗糙,很多时候抽象的不够。因此造成了实用性的降低,那些把万事万物塞到周易系统的后人,总是不能理顺,因此这个对于世界的拟构虽然对后人提供了巨大的启发,但是作为体系还是失败了。
       易经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是:一方面如义学所代表的关于人化自然的本体论展开,另一方面的数学所代表的逻辑和算术几何等现代数学的抽象观念可以完整地组合到一个理论体系中。现代的西方经济学就是类似于易学的理论,一方面以统计数学为方法来归纳已发生的情况,一方面以指导未来的社会生活为目标,而并不仅仅是在科学的小圈子里打转。而从个人的角度看,一个重要的提示就是,当人在处理最近即将发生的事情时,可以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预判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证实人类理性的有效性。
       无论如何研究周易,都不要忘了周易是一本占卜书,而占卜的实际作用是预测尚未出现的事件及结果。由此, 后人应该按照启发的方式或者历史实证的方式研究易学。
       楼主的易学自然有他的心理基础和经验构造,有自得之处,但是,楼主的某些心态是要不得。例如自以为揭千年不传之秘,智珠在握,搞独断论,又如不要看清以后的易学等等,不宜提倡。那种过去只在算命看相,藏秘神油的行业里出现的原始宗教意识,现在也经常会出现在一些妄论易学的贴子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2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显然,楼上两位没有认认真真地读过中国的经典。

现在,中国社会上有些人,包括一些大学的讲师教授,总是嘲讽鄙视中国的思想体系,而对西方思想体系却是顶礼膜拜。有趣的是这些人既读不懂中国经典也不能真正理解西方的思想体系。是什么导致了这一怪异现象?西方的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以及近来热门的认知科学都无法解释这一现象,而中国的易经却能给出一个答案,下面还会回到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易经》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有关 “时间本性――变化”的思想体系。它有一个相当贴切的英译名字“The book of changes”。在现代的西方思想体系中,不存在“变化”这个概念,对“时间”更是无能为力。在上面已大致谈了一些,这里就不重复了。总之,《易经》探讨了宇宙中的各种“变化”,认为在宇宙中只有六十四种“变化”。

与中国的易经不同,现代西方思想体系假定存在着一个超越时间永恒不变的对象。《易经》告诉我们这种思想体系很容易迎合阴性之人。打个比方,生活中总有些女人总是希望存在一个能够永葆面容,肤色的秘密,如果某些染料能使她们看上去更加年轻风采,她们就会对此顶礼膜拜,她们根本不会关心这些染料背后的制造过程(或者说“思想体系”)。到这里,某些读者不难找到上面提到的“怪异现象”的原因。用朱熹的话“此心多为物欲所陷了”。

在接触到的各个学科中,我认为《易经》是最为简单却又极度抽象和深邃的思想体系。曾尝试和不同的人讲述易经,结果很有趣,往往是那些对生活要求不高,安于生活现状的老年人,中年人,还有思想层次达到相当程度的人,比较容易理解《易经》,而那些个人物欲强烈的人则是很难理解《易经》。曾有人问我:“《易经》能带来财富吗?” 答:“不能”,又问“《易经》能让人成名吗?” 答:“不能”,再问:“《易经》能使人聪明吗?” 我说:“不能”,他疑道“《易经》有什么用?”,我说:“《易经》有助于格物致知,有助于修德正身”。在讲述《易经》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不少人很难摆脱头脑中的一些固有观念,总是在“言,象”中打转。就象当初,固有的牛顿绝对时空观使得不少人难以理解相对论。还有一种人比较麻烦,他们总认为世界上有很多诸如武功密诀之类的东西,只要了解了其中诀窍,就能无所不通。他们常常把这种观念带进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总是以为别人从某些秘笈中得到了不传密诀,全然不知很多道理只有在不断地修德正身以及实践过程中才能真正得到诠释。古代大儒总是劝告人们读易应“虚其心以求其义,不可执己见”。《易经》在本人推荐的几本书里(http://bbs.m4.cn/thread-3505189-1-7.html)已讲得比较清晰,只要各位常有仁爱之心,视名利金钱为粪土,摆脱己见,就自然能够读懂《易经》。如果固执己见或私欲过盛,那么无论别人如何解释,亦不可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7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思考,挺好。
不过,西学以精确为胜。大到一个星球,小到一些粒子,可以精确到秒微秒等等。
但是如果以易经来考察这些现象。
第一步,易经起卦,或者用西方的数学说法叫建模,就会衍生出问题。
比如现在的社会楼主认为是困卦,这是从何而来?如果只是直观,这直观的准确性如何保证?
第二步,观察分析卦象。
说实在易经的卦象与卦辞间的联系,很隐晦。我个人基本是脱节的。
也就是在易经的模形中得到客观事物的行为推断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很容易出现各持一词,都有道理。
第三精确性问题。
易经可能是从触类旁通的方式,以简御繁。
但这又会出现如何保证这个方式的精确性,毕竟只有六个符合,他想要说明一个复杂性系的复杂行为,是不是符号偏少?会不会出现,9爻,12爻....
另外触类旁通的方式对观察者本身的素质是不是相关性过强。这也导致拿到同一个卦象,又各自不同的解读。而客观的行为可以说是唯一的,所以这种解读的多面性越多,对人的规范性越少,人们从里面得到有用的信息就越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8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作较忙,实无时间回复,简单说几句。
所谓“精确”的描述要求存在一个静止或不断完全重复的对象。试想如果一个对象自始至终不断的变化,怎样进行“精确”描述?宇宙,人类,动植物不就是自始至终不断演化的吗?
前面讲过,西方的思想体系认为宇宙,人类,动植物是静止的。西方所有的学科只是经验的重复,并不是在时间轴上对未来的预测。量子力学应是一个特殊,“量子”这个没有确定和精确性的幽灵始终困扰着西方思想界。可是在我看来,量子力学依然没有跳出西方“静止”宇宙观。中国先人的思想体系认为宇宙,人类,动植物是不断变化的,人类有可能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内对物事的变化作出预测,但永远不可能预测宇宙,人类,动植物变化的每一个细节。
本人大胆地预测中国社会的走向。目前中国社会正在由“困卦”转向“井卦”,同时“革卦”潜现。“革卦”非革命,而是中国文明重现光芒。
再预测西方某些国家的趋势,从卦象看,这些国家正走向“归妹卦”。孔子曰“归妹 君子以永终知敝”。这些西方国家的自然生育率下降,将来西方国家很可能会默许一夫多妻制。正义说,归妹履于不正,说动以进,妖邪之道也。从卦象看,未来西方教会很可能会与西方国家政府产生冲突,教会将努力夺回世俗权力以维持西方文明,而西方代表金钱资本的国家政府则会向“归妹卦”越走越远。

最后摘录几段西方科学家的观点。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高金(Ilya Prigogine)所说:“尽管物理大师跟我说了,我总还是不明白,怎么能从可逆性里得出我们宇宙、文化和生命的演化形式。”  [英]海菲尔德:“时间之箭甚至会启发我们:为了描述自然界,有必要建立一个比目前更深刻、更基本的理论框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2 17:28 , Processed in 0.04273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