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日本NHK電視台製作一部六十週年紀念劇《日本製造》(Made in Japan),描述一家日本大型電機公司生產的汽車電池因為比中國產品價格高出二至三成,訂單流失,營運大受影響,銀行團在三個月後就要抽銀根,公司瀕臨破產危機。為了自救,公司會長祕密組成了重建戰略室調查原委,希望奪回訂單,於是發現中國之所以能生產出相同產品的原因,竟然是先前被裁員的技術主管帶槍投靠,進而開始了一連串的中、日專利攻防戰……。
中國政府的強力補貼甚至引起國際關注。牛津大學出版社今年四月出版的新書《中國產業的補貼》(Subsidies to Chinese Industry)更明白指出,中國政府補貼是中國產業崛起的另一主因,並具體羅列中國對鋼鐵、汽車、玻璃、造紙等各個產業的補貼金額,其中在八五至○五年間對大型國有企業的補貼就超過三千億美元,相當於台灣一年GDP(國民生產毛額)的三分之二。「這是一場不公平的戰爭」,黃齊元直言。對於規模不大的台灣中小企業來說,等於是與國家機器對打,毫無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