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感谢CCAV 于 2013-8-15 15:21 编辑
在解放前的革命队伍中,女性远远少于男性,尤其是一些农民出身的、“大老粗”式、“乡巴佬”式的领导干部,年龄大了,当上了领导但却仍没当上老公。于是组织上为了稳定军心、官心,就会替他们包办他们的婚姻之事,“指定”、动员一些女青年嫁给他们。如果女青年不愿意,组织上就会说她觉悟不高,不追求进步、上进,不肯为革命作牺牲,对革命干部缺乏阶级感情(尤其是那些出身于地主、资本家家庭的女青年,这句话很管用),这是“硬”的、“威”的一手;“软”的、“利”的一手则是以入党、提干,把她重新分到一个好单位或好岗位去,来说服她。如果她一开始不同意,组织上就会反复对她进行“动员”,“做她的工作”,总之是软磨硬泡、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从常识来讲,女青年们更愿意嫁给年轻、有知识、懂浪漫、有情趣、有气质的翩翩美“少年”,尤其是从国统区去延安的“进步学生”、左翼青年,大受革命女青年青睐。其中有一些女青年当初正是在逃离封建包办婚姻后才走上革命道路的,但结果后来却又遇上了组织上包办的婚姻。
例如共产国际派驻到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当时组织上就指定萧月华给他做老婆。而萧月华起初是很不愿意的,是组织上反复对她软硬兼施,她才同意的。还有日本共产党的主席野坂参三1940年3月丢下患难16年的夫人,与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人阿里亚罕分别装扮成华侨和周恩来的随员,与任弼时、邓颖超及师哲等人一起秘密离开大雪纷飞的莫斯科,于当月25日到达延安。在延安的5年时间里,延安方面就指派了庄涛给他做临时老婆。
除了这些以外,临解放时,为了动员干部们随军南下,再接再厉彻底打垮国民党,组织上考虑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封官许愿”太遥远,太不切实际,于是便当即由当时的最高法院下达简化干部离婚手续的指令,让干部们迅速与老家的原配妻子离婚,娶大学或中学刚毕业的女学生或女“知青”。
总之,由组织上包办革命女青年的婚姻,指定她们嫁给某某干部,由组织上给干部分配妻子的现象,在解放前的革命队伍中并不鲜见。
南下干部为什么进城就要换老婆[转载]
转自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等共同创办的网站——千龙网财富频道如下这个地址的页面:
http://finance.qianlong.com/30055/2010/01/18/98@5445211.htm
千龙财富北京消息 解放前夕,包括15000名山东籍干部在内,数万名干部随军南下,他们突破重重困难,在南方建立政权、剿匪反霸、接管城市、稳定经济,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山东影视剧制作中心继《闯关东》、《沂蒙》之后精心打造的又一鸿篇巨制,热播电视连续剧《南下》首度聚焦南下干部群体,展开新中国发展史上一段恢弘的历史画卷。1月15日,该剧编剧、著名作家赵冬苓在其博客发表创作漫谈,从自己理解的角度诠释了南下干部为何进城就换老婆。
解放初期,几十万南下干部中,凡是在农村结了婚的,大部分在南下后离了婚,抛弃了农村的妻子,娶了南方的新太太。在为《南下》搜集资料的时候,我甚至看到了一份当时的最高法院下达的文件,文件精神是要求各级法院简化南下干部的离婚程序,为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离婚提供方便。他们离婚,甚至不需要征求原配妻子的同意,只需寄一张离婚证明回家。他们一般是把农村老家的全部财产留给了农村的老婆,当然,和所谓的财产一起留下的,还有他们的孩子和他们的老娘。可是,在那个年代,一个离了婚的农村妇女能上哪儿去呢?所以,可能只有在中国,才会有这个词,叫离婚不离家。这些被男人抛弃了的女人仍然留在她们原来的家里,养育孩子,侍候公婆,承担着原本应该男人承担的劳作,渡过一生。
2006年,我为创作《沂蒙》在山东临沂采访,听过太多离婚不离家的悲情故事。那些女人,在战争年代,把她们的男人送进队伍,以柔弱的双肩挑起一个家庭的重任。她们的男人在外面有了出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走进城市以后,就寄回来一纸休书。他们中的许多人直到文革时也没回过家乡,有些人在父母过世时都没回来,全由家里那个被抛弃的女人操办一切。当时的我愤怒而感慨,因此才有了《沂蒙》中的继成:我让他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婚姻,进城后迅速忘本,又给了他最严厉的惩罚:运动中受到批判,新太太离他而去,又老又病的他不得己回到家里,恳求原配妻子心甜的原谅,在忏悔中死在心甜的怀里。……(后略)
“组织包办”的婚姻[转载]
转自《人民日报》的官网——人民网军事频道如下这个地址的页面: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8221/71065/133210/133211/7757000.html
黄涛和马艳秋的婚姻是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活剧。
那是1949年五四青年节的下午,在齐齐哈尔市公安局治安科工作的女警官马艳秋,正和同事们热热闹闹地欢庆自己的节日,大概到了快五点钟的光景,联欢会结束了。这时,局长突然告知马艳秋去一趟他的办公室。只有18岁的小马自1946年参加革命以来,还是第一次受到领导这样的特殊待遇。
局长说:“我说话开门见山,找你来就是一件事,组织上给你介绍了一个革命的伴侣。他叫黄涛,是东北军政大学第四营的教导员,今年29岁。”局长接着说:“你没有哥哥,正好找个大哥,他能帮助你,能关心你,能爱护你。你家里那么苦,你应该有个依托。”
马艳秋把头低了下去,眼泪在眼圈里打着转转。特别是 她听说再过两天,黄涛就要随队伍南下了。革命战争到了这一步,就算自己做出贡献,也不能辜负组织的重托。于是,马艳秋点头同意了,整个过程不到30分钟。
第二天上午,马艳秋在单位办好了调动手续,取出自己的档案并开出了党组织关系。下午简单地整理了一下个人的物品,傍晚就连人带东西搬到三四华里外的黄涛部队上了。刚出门,正巧碰到了局长,局长连忙吩咐别人,派公安局唯一的一辆马车送马艳秋过去。
马艳秋到黄涛那儿,他们已经吃晚饭了。黄涛的搭档刘顺文两口子,简单地准备了几道菜,他们四个人在一起吃了一顿饭,这就算是结婚的喜宴了。
没有婚礼。没有新房。两个陌生的年轻人将各自的行李存放在一起。当晚,黄涛马艳秋结成了革命的夫妻。第二天凌晨4点钟,他们就起床了,赶到火车站集结,准备进关。就这样,黄涛和马艳秋一起南下,随部队挺进大别山了。
马艳秋将她的婚姻幸福归结为“运气好”三个字(她为自己庆幸,觉得自己比被指定嫁给某个干部的其它女青年运气好,正好碰上的是一个性格相合的老公?——楼主点评)。这一生中,他们既是一种默默理解多于言语;又有一种星星离不开月亮的感觉,你走到那儿,我跟到那儿。从战争时期那个特殊年代走过来的人,婚姻家庭一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那是一代革命人为了信仰走到一起,让我们这个时代人看到崇高的真实记录!
革命队伍里分配过媳妇?[转载]
此文最初刊载于长征出版社出版的《开国将领的奇婚奇缘》一书,雅虎文化频道如下这个地址的页面转载了此文:
http://cul.cn.yahoo.com/ypen/20120309/913719_1.html
揭秘八千湘女嫁新疆:先结婚后恋爱的道德婚姻[转载]
此文最初刊载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另一份报纸《老人报》3月20日那一期的第A28版,直接转载 我则是从人民网读书频道如下这个地址的页面上转载来的:
http://book.people.com.cn/n/2013/0321/c69398-20868983.html
为解决男女比例悬殊问题,王震向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黄克诚写信,希望能在湖南招收志愿戍边的女兵。入疆的第二年,肖叶群所在部队的师政委就给不到16岁的她介绍了对象——21岁的教导员王富民。
“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儿子扎不下根。”
1949年8月,新疆和平解放。为了边疆的长治久安,1950年2月,毛主席命令驻守在新疆的20万解放军就地转业,屯垦戍边。当时,许多战士都还未成家,时任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的王震将军说了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儿子扎不下根。”为解决男女比例悬殊问题,王震向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黄克诚写信,希望能在湖南招收志愿戍边的女兵。于是,从1950年到1952年的3年时间里,约有8000名湘女志愿参军进疆,其“使命”就是要嫁给屯垦戍边的解放军官兵。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段充满理想和憧憬的岁月,一批又一批的女孩子高唱着著名的苏联歌曲《共青团之歌》,义无反顾地朝着理想飞奔而去。据新疆军区档案馆的资料统计,在这8000名湘女中,年龄最大的19岁,最小的只有13岁。
……(中略)
在这8000名湘女中,虽然大多数是经组织介绍结婚的,但更多人是先结婚后恋爱,其中有幸福的,也有不幸福的。湘女们入疆后,10年后才准许回乡探亲。由于路途遥远,直至今天,有的湘女还没有回过家乡。现在,湘女们的丈夫大多已经过世,因为,当时这些丈夫都比湘女年长10余岁,而且,他们经历了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和50年代的超强体力的劳动,一些人在七、八十年代就去世了,这使很多湘女在中年以后就成了寡妇。其中一些在60年代响应号召退出工作回家看孩子,成了家庭妇女,在生活上更加依赖丈夫,一旦丈夫去世,她们的生活只有依赖子女,目前的医疗和日常生活都比较困难。……(后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