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39|回复: 6

家乡江苏城市之一------南京(地板-南京军区,5楼中山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4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京http://nanjing.ecitymap.cn/)是江苏省省辖市,古称金陵,简称宁,是江苏省省会。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苏皖两省交界处,江苏省西南部。东距上海市300余公里。介于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之间。东邻镇江市,西邻安徽省马鞍山市芜湖市,南接安徽宣城市,北连扬州市。地跨长江两岸,南北最大纵距14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0余公里,辖区 总面积6582.31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4723.0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513平方公里。
  境内山峦起伏,河湖纵横,海拔20~25米。长江横卧城北,秦淮蜿蜒城南,钟山盘绕在东,清凉山雄踞于西,有龙蟠虎踞之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面的固城湖、石臼湖、秦淮河,北面的滁河,城内的玄武湖等,构成丰富的水系。四周群山环抱,有紫金山、牛首山、幕府山、栖霞山、汤山、青龙山、黄龙山、方山、祖堂山、云台山、老山、灵岩山、茅山等,另有富贵山、九华山、北极阁山、清凉山、狮子山、鸡笼山等聚散于市内,形成了山多水多丘陵多的地貌特征。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
古城,与西安洛阳北京并称为我国四大古都,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东郊汤山出土的南京猿人头骨表明,三十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栖息之地。六千多年前,南京就出现了原始村落。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为吴国的冶铸重镇。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践复国灭吴后,令越相范蠡修筑越城于秦淮河畔,为南京最早古城。公元前333年,灭越,尽取吴故地,筑城于石头山,置金陵邑。公元前222年秦灭楚,公元前210年改金陵邑为秣陵县。汉初为楚王韩信的封地。229年,三国吴从武昌迁都建业,开创南京建都史。317年,东晋立国,定都建康。420~589年共170年间,南朝宋、齐、梁、陈(史称六朝)均以南京为都。而后,五代时南唐和明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先后定都南京。史称“十朝故都”。其中,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计54年,1421年首度北迁后,南京被作为陪都直至明朝灭亡。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1949年后,南京先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恢复江苏省,南京降为省辖市并作为江苏省省会至今。1990年南京被确定为国家计划单列市,1994年省会城市取消计划单列,国务院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确定南京市行政级别为副省级。
  南京文化遗存众多,文化积淀深厚,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自2470年前建城起,历经朝代更替,曲折坎坷,仅城市名称就有过金陵、秣陵、扬州、丹阳、江乘、湖熟、建业、建康、江宁、升州、白下、上元、集庆、应天、天京等40多次更改,建置演变频繁为国内罕见。其间既有过令人仰止的辉煌,也有过任人宰割的衰败。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越城、金陵邑遗址、六朝陵墓石刻、南唐二陵、明代城墙等大批历史遗迹,显示出强烈的古都特色。城市风景秀美。东南山峦起伏,西北江水环绕,城内绿树成荫,四十八景风光迷人,民俗风情引人入胜,已成为国家优秀园林城市、旅游城市。历史人物众多。春秋时代的吴王孙寿梦、越王句践、西汉开国大将韩信、三国吴主孙权、南唐后主李煜、南宋名将岳飞、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等都曾在南京印下深深的历史痕迹。李白的诗歌、李煜的词曲、王安石的美文,吴敬梓的小说等为古城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南京地处辽阔的长江下游平原,濒江近海,“黄金水道”穿城而过,南京港作为天然良港已成为远东内河第一大港,城市发展也定位于江滨港口城市,目前已成为中国东部地区以电子、汽车、化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
  历代在此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六朝文化中的石刻辟邪成了南京城市标志之一。中山陵、夫子庙及秦淮风光带两处景区1991年被列入“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今日南京,尽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风采。雪松(市树)、梅花(市花)辉映着雄伟的明城墙,绿荫古都――南京,笑迎八方宾朋。
  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4°,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春季风和日丽;梅雨时节,又阴雨绵绵;夏季炎热,与武汉、重庆并称“三大火炉”;秋天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南京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四时各有特色,皆宜旅游,因此就有了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之说。
  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南京已经形成四个比较突出的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南京地处沿海开放地带和长江流域的交汇部,紧邻中国最大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是中国国土规划中沪宁杭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城市,在江苏沿海、沿江、沿线开放战略中处于枢纽位置,具有加速经济国际化的有利条件。
  二是交通通讯优势。南京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和通讯枢纽,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构成了立体化、大运量交通运输网络;程控电话、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微波、卫星、光纤等组成了现代化通信网络。
  三是教育科技优势。南京是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四大基地之一。
  四是产业优势。南京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已经形成了以电子、汽车、化工和一批地方特色产品为主导的综合性工业体系。
  南京也是长江三角洲仅次于上海的商埠重镇,200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80.46亿元。
  市花--
梅花
  1982年4月19日南京市第八届**会第八次会议讨论决定,命名梅花为南京市市花。南京有梅园新村、梅花山等富有历史意义的梅花胜地,梅花具有雪松相似的品格、经受了风雪严寒的考验,梅花含苞欲放,早春二月,大地尚未完全复苏,梅花绽放,最早迎接春天的到来。南京人赏梅、爱梅。梅花与雪松作为南京的市花、市树可谓珠联璧合。
  市树--
雪松
  1982年4月19日南京市第八届**会第八次会议讨论决定,命名雪松为南京市市树。雪松挺拔雄伟,品格刚毅,耐严寒和酷暑、深为广大市民了解和喜爱。南京的雪松已有60多年生长历史,在城市绿化中广为种植,已成为全国繁育雪松的基地,做为市树很具代表性。
  市标--石刻
  六朝文化中的石刻辟邪成了南京城市标志之一。


江苏城区
NJ1.jpg

南京瞻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1_16105849.jpg


紫金山
20041124view3.gif


南京古城墙
1612192830.jpg

20064440707058.jpg


玄武湖
20064443833533.jpg
[ 本帖最后由 摩诃婆罗多 于 2008-4-24 13:3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4-24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陵四十八景
    石城霁雪——清凉山石头城上的雪景;
  钟阜晴云——紫金山上的云景;
  鹭洲二水——江东门外白鹭村一带的古白鹭洲,李白诗“二水中分白鹭洲”;
  凤凰三山——城西南露岗凤凰台遗址上远眺江边的三山,李白诗“三山半落青天外”;
  龙江夜雨——下关龙江边夜听雨声;
  虎洞明曦——东南郊高桥门外黄龙山附近的虎中观看黎明时的阳光;
  东山秋月——中秋节在江宁东山镇的土山上赏月;
  北湖烟柳——玄武湖畔台城上的垂柳和烟景,唐韦庄诗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秦淮渔唱——在秦淮河上聆听渔歌;
  天印樵歌——在方山郊游时听到樵歌;
  青溪九曲——城东的青溪很多河湾,夹岸均垂杨亭馆;
  赤石片矶——城东南今雨花门外的由红色砂岩构成的秦淮河畔小岗;
  楼怀孙楚——李白在金陵时常饮酒的“孙楚酒楼”,遗址约在今水西门水关一带的秦淮河畔
  台想昭明——钟山北高峰上的梁代昭明太子读书台,一说在江宁湖熟的梁台;
  杏村沽酒——今城西南花露岗下的古杏花村,相传是唐代诗人杜牧买酒处;
  桃渡临流——夫子庙利涉桥畔古桃叶渡,相传是东晋王献之妾桃叶渡秦淮处;
  祖堂振锡——唐代法融祖师在祖堂山得道,成为佛教南宗第一祖师;
  天界招提——中华门外的天界寺,原名龙翔寺,与灵谷寺、报恩寺并称为明代金陵三大寺;
  清凉问佛——清凉山的清凉寺;
  嘉善闻经——幕府山东南铁石岗石佛阁的嘉善寺;
  鸡笼云树——鸡笼山的景色;
  牛首烟岚——牛首山的景色;
  栖霞胜景——栖霞山的景色;
  达摩古洞——幕府山东北麓的达摩洞,传梁代达摩法师渡江前曾在此休息;
  燕矶夕照——在燕子矶观夕阳;
  狮岭雄观——狮子山上的卢龙观;
  来燕名堂——今夫子庙对岸乌衣巷内东晋王谢大族故居的“来燕堂”;
  报恩寺塔——中华门外报恩寺的九级琉璃宝塔;
  永济江流——在燕子矶的永济寺观音阁俯视江流;
  莫愁烟雨——莫愁湖“荷亭消暑,柳岸追风”之景观;
  珍珠浪涌——今鸡鸣寺至浮桥的古珍珠河;
  长干故里——中华门外古长干里;
  甘露佳亭——雨花台高座寺甘露井旁的亭台,另一说在小九华山;
  雨花说法——相传梁代云光法师在雨花台上讲经,天上落花如雨,雨花台即因此得名;
  星岗落石——约在今鼓楼岗一带的古“落星岗”;
  长桥选妓——今夫子庙对岸一带明清妓院的集中地;
  幕府登高——登幕府山眺望长江;
  谢公古墩——五台山永庆寺前东晋谢安登临过的高墩;
  三宿名岩——下关静海寺附近南宋名将虞允文曾休息三夜的三宿岩;
  神乐仙都——光华门外的道观神乐观;
  灵谷深松——灵谷寺周围的上万株古松;
  献花清兴——祖堂山北峰献花岩的景色;
  木末风高——雨花台永宁寺侧的木末亭,一说在方孝孺祠内;
  凭虚远眺——在鸡笼山最高处的凭虚阁远望市区及玄武湖;
  冶城西峙——朝天宫所在的冶城山峙立于城西;
  商飙别馆——钟山南麓梅花山前的南朝离宫商飙馆遗址;
  祈泽池深——南郊高桥门外祈泽寺的泉水,传说宋时东海龙女来此听法师讲法华经后所开;
  化龙丽地——幕府山北麓临江的“五马渡”,相传西晋末年时琅琊王司马睿与彭城王等皇族分
        乘五马来此地,琅琊王所乘之马忽然化龙飞去,成为司马睿称帝前的吉兆。

[localimg=587,386]1[/localimg]

20064449360906.jpg
发表于 2008-4-24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家乡省会,,,,,,,,,,,,,,,,,,只是离开家好多年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4-24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军区简介】  
       南京军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军区之一,领导指挥上海市,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省等5省1市境内的所属武装力量,防区与朝鲜半岛、日本和台湾岛隔海相望,是祖国大陆的东南门户,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南京军区成立于1955年,其前身经历了新四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华东军区等主要发展时期。南京军区部队是一支战功卓著、具有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的部队,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在保卫国防、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屡建功劳,涌现出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其中“英雄硬六连”、“南京路上好八连”、“鼓浪屿好八连”和“战斗英雄——黄仲虎”、“抗洪钢铁战士——吴良珠”、“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好干部——范匡夫”等就是突出的代表。在新的形势下,军区党委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位置,大力加强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部队在高技术条件下的整体作战能力不断提高。为了始终掌握未来军事斗争的主动权,军区党委高度重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在充分开发利用军队内部人才资源的同时,积极走开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近几年来,先后与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安徽大学和安徽理工大学建立依托培养关系,选拔培养国防生;同时,逐年扩大直接接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部队各级积极探索地方大学生干部培养使用的特点规律,不断优化人才环境。目前,地方大学生干部广泛分布在军区部队各种指挥和技术岗位,一大批同志已经成长为本单位、本系统的骨干力量,在军事斗争准备和部队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本帖最后由 chouppp 于 2008-4-24 14:0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4-24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来源--中山陵园官方网站:http://www.zschina.org.cn/index.aspx

南京中山陵

       自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后,东西方文化才开始了第一次正面较量,国人在事实面前,才知道我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不是唯一,还有比我们先进的国家。在之后的近百年间,国内的战乱和国外列强的入侵,使中华民族再次到了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南京——再次担纲起了历史责任,成了结束千年帝制,开创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的定都之地。同时,也把南京再次推到了世界风云际会的风口浪尖上。
      历史在嬗递演进中,对于南京的选择,成了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一种取向。公元229年间,一位姓孙定都在南京,开始了南京的建都史。1700多年后,又有一位姓孙,当选为民国首任大总统,他风尘仆仆地从海外归来,到南京就任。一前一后,两位孙姓英雄都在南京建功立业,逝世后两人长眠在一座山上——钟山。十朝古都从孙权到孙文,历史有时会有诸多偶然,但这偶然发生在南京,发生在一座神奇的山上,就非偶然,又亦偶然,这些历史偶然,似乎在冥冥之中想证明,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从筚路蓝缕到文明昌盛的一种必然。
      尽管南京现在已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高楼鳞次栉比,商贸繁荣昌盛。然民国留给这个城市的文化,至今仍是伸手可摸。在当年的首都建设计划中和我们现在看到众多民国建筑,体现了传承和容纳的一个民族的风度,因而成为南京众多建筑的特色,成为近代建筑经典,使观者为之赞叹。
      结束帝制,是结束一种与世界不合拍的文化。开创共和,是开创一种与世界先进理念相融的文化。“民国文化看南京”,看民国建筑只是看文化的一种表象,而深层的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里的隐含着的文化规律。文化是一座城的魂,也是一座名山的魂。


解放军保护中山陵
     4月24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渡过长江进入南京,当时,南京的国民党军队都已撤退,解放军先头部队入城后,向前追击,他们发现陵园内还有一支国民党部队,但这支部队不是国民党的正规部队,而是守卫孙中山陵陵寝的卫队。解放军上级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认为对这支守卫中山陵的拱卫部队,应该区别于参加内战的国民党军队。随即,第二野战军第 105师派某团政委刘志诚率领一批战士进入陵园,到达陵园之后,他们与范良等拱卫处负责人谈判,双方一致决定:人民解放军分别进驻中山陵和明孝陵、灵谷寺、紫金山天文台。拱卫大队接受解放军的改编,继续担任中山陵的守卫工作。从此,中山陵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当天上午,该团政委刘志诚召集拱卫处干部讲话,说明共产党对孙中山先生是一贯尊敬的,解放军将会严格保护中山先生的陵墓,嘱咐拱卫处官兵照常安心工作,维护中山先生陵园的正常秩序。然后,刘志诚等解放军负责人由范良引导登上中山陵,检查了中山陵祭堂、碑亭、陵门等处的情况,发现没有什么损坏。当时,拱卫大队的菜金已经无法维持,还缺少粮食,当刘志诚听说了这一情况后,立即与上级联系,帮他们解决了暂时的困难。

      25日又召集全体留守人员讲话。4月27日,再召开拱卫处全体班长以上干部开会,说明怎样在新形势下开展工作,并嘱咐将所有武器弹药即日起造册送刘政委转呈上级,决定各队暂时不使用的武器一律交存处部。与此同时,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亲笔书写了一条“保护中山陵”的手令,派人送到中山陵,陈毅的这条手令用镜框装起来,放置在陵堂里。

      解放初期,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听信谣言,以为解放了就可以将国家财产随意占有,一些人聚众公开盗伐森林,特别是山后的情形更为严重。部分群众不但不听劝阻说服教育,反而竟敢围殴拱卫队队员,班长张文生、队员翟文炜均被殴伤。夜间盗伐尤为猖獗,队员戴元振在巡查时竟被歹徒用手榴弹炸伤。为了加强对中山陵园的保护,军管会决定派出解放军协同陵园拱卫队加强巡护。 8月1日起,姚尔觉和李务本率公安部队进驻陵园后,与原拱卫队队员共同守护森林,并抓获为首盗伐林木的冯启宝等 11名罪犯,押送十区人民政府处理,使盗伐陵园森林的坏分子受到了应有的打击,至 9月以后,盗伐林木之风才渐渐平息。

      1949年11月12日是新中国成立后迎来的第一个孙中山诞辰纪念日,这一天,南京市军管会、南京市人民政府在中山陵举行了隆重的谒陵仪式。参加谒陵的有市军管会、市政府、中共南京市委的代表及各界人士共 500多人。军管会主任粟裕、副市长柯庆施、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唐亮和各民主党派代表、文化界代表李方训、吴贻芳、徐养秋、陈中凡以及人民解放军代表、工人代表、学生代表等,于 1邮寸30分到达灵堂,整齐地站立在孙中山坐像前。谒陵典礼在新中国国歌声中开始,粟裕主任向孙中山遗像献花后发表了简短的演说。随后,谒陵人员进入墓室,绕孙中山墓圹一圈,谒陵仪式在 12时结束。
      以后,每年3月12 El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和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江苏省、南京市各界人士都要来中山陵举行谒陵仪式,从未间断。


中山陵浴血保卫战


      早在抗日战争前,总理陵园就已经做了不少抗战的准备,1935年,陵园曾举行了两次防空演习,其中第二次演习作为京杭镇防空大演习的组成部分,预先在陵园警卫处召集了谈话会,由警卫处处长马湘主持,参加会议的有陵园各区、村的代表共45人。1935年11月28日至30日,陵园地区官佐、卫士、学生、工人及各机关、民众团体631人连续进行了四次演习,演习的主要内容是:警戒主要建筑物、疏散人员、管制交通与灯火等。指挥官马湘事后向上级汇报时说,通过这次演习,将来“纵有敌机来袭,想亦能减少祸患。”1936年9月,陵园被编为防护团陵区第13区团,马湘任正区团长,在警卫处办公。在防护团的指导下,陵园地区逐渐建立起防空的地下室、避难所,并配置通讯设备与防护设备,7月12日,上级部门还视察了陵园的防空设备。

      为了抗战的需要,1936年初,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同意南京警备司令部办理封锁紫金山事宜,协助建筑了铁丝网栏、岗亭等一系列封锁工程,如环陵路上五棵松、梗子脚、黄马、岔路口四座岗亭,就是由陵园代建的。同年夏天,参谋本部城塞组获准在紫金山构筑数座防御工事, 10月中旬完工后暂交陵园管理,这些工事到第二年有所损坏,陵园警卫处帮助检查并重新伪装。 1936年底,步兵学校抗炮连奉令到左所村建筑防空阵地, 1937年8月,警备司令部所属山炮连又在蒋王庙、黄马、青马地区构筑野战炮兵阵地。这些军事设施在抗战中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经过三个月的抵抗,终于沦陷。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进犯。担负紫金山总理陵园保卫任务的,是国民党教导总队,这是南京保卫战中装备最好、实力最强的一支部队。总队长是桂永清,总兵力 3万多人,下辖三个步兵旅,并有直属部队炮兵营、骑兵营、工兵营、通信兵营、军士营、特务营、输送营,步兵旅中第一、三、五团的装备和编制,都是仿效德国步兵团的编制,每个团有 16个连,战斗力较强。教导总队早在四五年前就驻在陵园孝陵卫一带,经常在陵园各处训练,他们对陵园的地形地貌非常熟悉,并构筑了坚固的防线,这些防线上都筑有防御工事和钢筋水泥堡垒。当年教导总队所构筑的这些防御工事和堡垒,至今仍分布于陵园各地,见证了这一段令中国人没齿难忘的历史。

      1937年11月起,教导总队就奉命进入陵园阵地,具体配置是:步兵第一旅,附工兵一连,担任工兵学校左侧、孝陵卫、邵家山、中山门一带的守备;步兵第二旅,担任陵园新村、中山陵西侧、灵谷寺至老虎洞一带的守备;步兵第三旅担任紫金山第二峰、老虎洞至岔路 121一带的守备,炮兵营阵地在富贵山地区,特务营、军士营、工兵营、通信营、输送营为预备队,驻于太平门、富贵山一带,总队部设在明孝陵隧道内。参加陵园保卫战的,还有南京保安警察部队第二、 IN中队和总理陵园警卫处的部分官兵。

      1937年12月7日,向南京进犯的日军,在攻占了溧阳、句容两座县城以后,继续西犯,与驻守在淳化镇、汤水镇南北地区的中国军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教导总队立刻下令各旅各团、队,在防御阵地严密戒备,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这天上午,一些军官到各营阵地巡视,他们发现陵园新村的几十幢国民党高级官员的别墅,以及四方城附近的一栋小平屋——蒋介石为躲避敌机轰炸的临时住所,都已经人去屋空。

      只有部分别墅里还留下少数人看守门户和来不及运走的家具衣物。在林森和张学良的别墅内,还存放着许多宝贵的古文物、书籍。他们立即问这些留守人员:“敌人马上就要到了,这些珍贵的文物、书籍为什么还不运走 ?赶快想办法运走,否则就要毁于炮火了。”留守人员告诉他们说:“这些东西,现在已经无法运走了,因南京城内人心惶惶,江边码头要搭船离家逃难的成千上万,轮船都不敢靠岸,出高价买到票的,只能乘坐小船到江心上轮船……”巡视中,经过陈树仁、张治中等人别墅后,到达汪精卫别墅。只见他的花园别墅十分豪华,曲径通幽,亭台楼阁,花园里还设有游泳池、网球场,餐厅和地窖里还存放了许多中外名酒、矿泉水 (汪有糖尿病,常饮矿泉水)和各色各样的山珍海味。眼看一场大战就要爆发,这些豪华别墅、珍贵文物和名贵的山珍海味即将毁于一场残酷的战火,他们心里更增添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12月9日上午,教导总队与敌军开'始正面接触,他们凭借着坚固的工事,狠狠地向来犯的日寇开火,敌人在中国守军猛烈炮火的压制下,横七竖八地倒在阵地前,死伤狼藉,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被击退了。激战到午后,防守老虎洞的教导总队第五团,因阵地比较突出,在敌人步兵、炮兵和空军的协力猛攻下,伤亡十分惨重,只得边打边退,放弃阵地,退至紫金山第二峰东侧的山顶与敌人继续鏖战。天黑下来后,敌人仍疯狂地反复发动冲击,与教导总队前进阵地的各团守军在老虎洞西侧、体育场、马群、孝陵卫街东侧一带地区激烈战斗。从早上开始交战,这时已经打了整整一天一夜,守卫陵园的中国军队官兵不顾饥饿和疲劳,继续振奋精神与敌人展开血战。

      夜半以后,我教导总队前进阵地的第一、三、五团守军,接到命令:放弃前进阵地,退至紫金山第二峰中山陵东侧,陵园新村、邵家山一带的主阵地,继续顽强坚守,与敌人展开通宵激战。

      12月10日拂晓,敌人的炮兵猛烈地向教导总队第一、三、五团防守的邵家山、陵园新村、第二峰的主阵地加强射击。敌人的坦克分两路引导步兵向前猛冲。日军还放出汽球高悬空中观察,指导敌人的炮兵向我方阵地射击。日本空军的飞机也频繁地飞来轰炸扫射助战。左路敌军由孝陵卫街公路向守卫邵家山的第一团进攻;右路敌军由灵谷寺向中山陵、陵园新村进攻。教导总队两个团的防坦克炮连奋勇还击,击毁了敌人的两辆坦克,其余的日寇坦克再也不敢放肆地盲目前进。这时,在教导总队主阵地上,战斗异常猛烈,硝烟弥漫,枪炮声震山谷,双方伤亡都很惨重。

      午后,攻占我第87师的工兵学校及通济门营房的日军,以三辆坦克为前导,敌步兵随坦克后向光华门猛冲,先用重炮轰毁一段城墙外廓,步兵继后猛冲爬城。教导总队第二团、军士营及防坦克炮一连,发起反攻,向敌寇冲去,与敌人展开肉搏,奋力将敌人击退,并俘虏了 3名日军士兵。随后,立即加紧修筑被敌人轰毁的城墙,加强固守070 12.月 11日,南京全线阵地的战斗更为猛烈,尤其以紫金山第二峰、陵园新村至邵家山一带的主阵地最为激烈。由于教导总队官兵历年来在孝陵卫营房驻防训练了四五年,对地形非常熟悉,而且他们主阵地上用钢筋水泥构筑的堡垒工事也非常坚固,加以中国官兵有爱国主义的士气,斗志高昂,所以,虽然已经与敌人的主力部队连续战斗了三天,官兵们仍然振奋精神浴血拼杀,英勇奋战,使敌人几天来被阻在第二峰一陵园新村一邵家山主阵地前不能前进一步。

      11日夜至12 日中午,敌我双方仍在紫金山第二峰至邵家山这一带主阵地前激战。枪炮声在全线山谷密林中呼啸怒号,响彻云霄。双方伤亡都十分惨重,战斗已经连续进行了四天,官兵们得不到休息,敌人却不断大量增援,并以加农炮用穿甲弹直射我阵地。我方一些机枪掩体被击毁,新村房屋也有数处起火,烟火冲天。随后,敌人的炮兵又延伸射击,向吴王坟、明孝陵一带我方纵深阵地射击。位于明孝陵方城的我方指挥所中弹数发,但墓道堡垒坚固,日军炮弹未能击穿,并无人员伤亡。战至下午五时,得到消息,中华门已经失守,大队日军正越过中华门向城内猛扑。教导总队坚守的紫金山阵地即将处于腹背守敌的境地。总队长桂永清、旅长胡启儒等高级军官得知后竟然先行潜逃过江,随即下达撤退的命令。消息传出后,军心动摇。当晚,紫金山失守,教导总队守军纷纷向下关江边退却。只剩零星部队还在坚持抵抗, 13日,南京全城陷落。

      在这场保卫中山陵的战斗中,中山陵警卫大队的卫士也参加了战斗。分队长黄惠三直到 12月12日敌人扑向中山陵时,仍在陵墓前坚守抵抗,不幸中弹阵亡,其余卫士分别在灵谷寺、五棵松、二道沟等地的战斗中阵亡。据统计,在保卫中山陵的战斗中,共有 24名警卫大队官兵阵亡或被害。

 楼主| 发表于 2008-4-24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中山纪念馆

      登上雄伟的中山陵,向东眺望,在密林深处的万顷绿浪中,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古典建筑,犹如仙境中的琼楼玉宇,这就是南京孙中山纪念馆。

      孙中山纪念馆包括藏经楼、《三民主义》碑廊、中山书院等建筑。藏经楼是一座中国传统式建筑,包括主楼、僧房、碑廊,是抗战前总理陵园的纪念建筑之一,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藏经楼主楼和《三民主义》碑廊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曾打算修复这座宫殿建筑,还把藏经楼列入应修复六项工程之一,但由于国民党在内战中迅速溃败,国父陵园仅对主楼作了一些小的维修。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市人民政府曾于1955年拨款对主楼加以维修,一度辟为江苏省国画院,当时,一些书画名家曾来此作画。“文革”中,这座隐蔽于密林中的宫殿建筑也没有逃过劫难,再次遭到人为的破坏。碑廊残存的碑文竟被全部凿毁。十年浩劫过去,党和政府对藏经楼的修复给予高度重视,省、市领导人多次亲临藏经楼指导修复工作,解决具体问题。从1982年到1989年,国家和地方先后拨款200多万元修复了主楼,重建了碑廊和僧房。 1985年3月12日,藏经楼主楼修复后,辟为孙中山纪念馆对外试行开放。随后,经过两年的准备,1989年6月1日,孙中山奉安中山陵60周年之际,孙中山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1989年,中山陵园管理局又拨款200万元,对纪念馆的陈列进行了全面改造,整修一新的纪念馆不仅充实了内容,外观也变得更为绚丽多姿。
                    

      来到孙中山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中央石阶上矗立的一座孙中山全身铜像。这尊铜像高 2.9米,重达一吨多,以孙中山向民众发表演说的姿势为造型,气势磅礴,栩栩如生。这尊铜像是孙中山生前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

      早在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准备发动广州起义时,经他的英国老师康德黎介绍,认识了梅屋庄吉。梅屋庄吉虽然是个日本人,却非常关心中国的命运,从此他俩结成了终生好友。梅屋庄吉一生全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孙中山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迫逃亡日本,就曾住在梅屋庄吉家中。孙中山和宋庆龄结婚时,也是在梅屋庄吉家举行的婚礼。当时,孙中山准备发动讨袁的三次革命,梅屋庄吉还秘密筹款,运送武器,支持孙中山的革命。

      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染病不起,梅屋庄吉闻讯后,特派大女儿、女婿赶到北京,亲侍汤药。孙中山逝世的消息传到日本后,梅屋庄吉从当天的报纸上得知,痛失良友,他提笔写下了“呜呼,亲友孙文逝世”几个大字,以寄托哀思。他不顾日本政府关于“禁止为孙文造像”的命令,不惜变卖家产,抵掉妻子、女儿的首饰,为孙中山铸像。他委托东京最著名的“筱原金作工场”计划,聘  请雕塑家牧田祥哉制作,一共铸了四尊铜像。除了这一尊外,还有三尊分别安放在广州黄埔军校、广州中山大学和澳门国父纪念馆。南京的这一尊铜像于 1929年3月由梅屋庄吉亲自送来,最初安放在中央军校内,梅屋庄吉还参加了奉安大典。

      抗战前,南京民众出于对孙中山的崇敬,曾要求在南京的市中心新街口广场上竖一尊孙中山铜像。当时的南京市政府也曾计划另铸一尊,后来因为抗战爆发,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1942年11月,孙中山诞辰72周年前夕,汪精卫为了笼络民心,粉饰自己的卖国罪行,将中央军校内的这尊孙中山铜像移到新街口广场中心,从此,这尊铜像在新街口广场度过 24个春秋。1966年“文革”期间,一些无知的红卫兵竟要砸毁新街口广场上的孙中山铜像。南京市委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把铜像运到中山陵保存。 1968年6月,又移到中山陵广场南面的孝经鼎石座上。

      1985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 60周年纪念日,修葺一新的藏经楼已决定辟为孙中山纪念馆。考虑到孙中山纪念馆前应该有一尊孙中山先生的像,于是,这尊铜像就被移到藏经楼前的石阶上。主楼外观为三层,实际中间还有一层夹层。底层为大厅,大厅中央矗立一座孙中山先生半身铜像,神态逼真。这尊孙中山铜像是由著名雕塑家戴广文创作,南京晨光集团公司铸造。大厅正面壁上是阴刻的胡汉民手书《总理遗嘱》巨幅匾额,两侧对联是孙中山手书的“人类进化,世界大同”,蓝底金字,隶书阴刻。大厅四壁嵌挂着反映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出国宣传”、“商讨革命”、“振聋发聩”、“讨袁护国”四幅大型木刻浮雕,每幅浮雕高 2.5米,宽2米。浮雕人物呈象牙白色,底色为木质本色,整个画面在质朴中透出历史气势,辉映着大厅庄严、肃穆的气氛。二楼是一座走马楼,四周有回廊,可凭栏俯视底层大厅。回廊北壁为长 12米、高1.8米的大型木匾,镌刻孙中山先生-T--书的《建国大纲》全文,这是孙中山先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毕生实践经验的总结。木匾底色为宝蓝色,金字阴刻。另三面壁上悬挂反映孙中山革命生涯的 ll幅油画。这些油画,以孙中山领导和发动的民主革命的历史为主线,选择重大的历史事件,刻画了光耀中华的杰出历史人物,反映了风起云涌的群众革命运动,给观众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

      三楼和四楼是孙中山纪念馆的主体陈列《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共有五个展厅,分为七个部分。展线长 180米,展出历史图片共315幅,还有各种文物、模型近百件,展示了孙中山先生伟大而光辉的一生。陈列设计新颖,制作精良,在陈列方法上采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T-段,大大增强了展出效果,特别是四楼结尾部分的大型电脑喷绘《世纪伟人》,生动地诠释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阐述的从孙中山、毛泽东到邓小平 20世纪三位伟人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所起的巨大作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主楼后的碑廊是国内罕见的一座大型碑廊。碑廊长125米,左右对称,中轴线上建有僧房五间,两翼有回廊及碑亭二座相连。廊壁嵌有冯玉祥将军赠送的河南嵩山青石碑 138块。爱国将军冯玉祥对孙中山先生十分崇敬,早在1920年秋,冯玉祥就开始同孙中山联系,此后,孙中山不断地做冯玉祥的工作。 1928年底,中山陵墓已即将建成,陵园正在积极筹备孙中山安葬事宜,冯玉祥通过孙科向孙中山葬事筹备处表示,愿意捐一批河南嵩山青碑石,在中山陵园镌刻孙中 lJJ的《三民主义》全文,得到同意后,他精心挑选了 90多块碑石,运到南京,准备镌刻在中山陵正对面的邵家山上,并在那里建造一座 13层的纪念塔。1930年爆发了蒋、冯、阎的中原大战,冯玉祥要在中山陵园邵家山刻碑建塔的事也就化为泡影。直到 1935年,中国佛教会在中山陵墓东侧建造藏经楼,这批石碑才被用来在藏经楼后面建造了一座碑廊,镌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全文。冯玉祥所赠送的 90多块碑石不够,又从河南嵩山选购了40多块碑石,精心镌刻了《三民主义》全文,共 16讲,15.5万字,由民国时期14位书法家书写,全部是楷书阴刻,风格各异,造诣精湛,堪称当代书法艺术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十年动乱中,三民主义碑廊的碑文遭到人为的破坏。1986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修复碑廊,由中央财政部拨款,省市各方面专家共同研究修复方案,根据南京市档案局所保存的碑刻原文及拓本,逐一按原样重刻。到 1989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64周年前夕全部竣工, 1991年并进一步将全部碑刻镶配玻璃框,加以妥善保护。

         
      今天的孙中山纪念馆,不仅是陵园的一个重要景点,而且已经成为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它的知名度和影响越来越大,已先后同日本神户孙中山纪念馆、台湾国父纪念馆、美国旧金山孙中山纪念馆、新加坡孙中山纪念馆等海外的孙中山纪念地建立了联系。十多年来,孙中山纪念馆接待了数百万中外游客,多次接待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海外知名人士。孙中山的亲属孙穗华、孙穗英、孙穗芳、孙治强等都曾来过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来到中山陵谒陵后,也都要来孙中山纪念馆参观。台湾近代史研究所张玉法教授参观了纪念馆后说:“孙中山纪念馆与中山先生之陵墓紧密结合,浑然一体,这是海内外其他纪念地所无法媲美的。” 1993年3月,台湾老庄学会谒陵团在杨汝舟先生率领下来南京谒陵后,指名要参观孙中山纪念馆,他们参观了纪念馆及其后面的三民主义碑廊,交口称赞“不虚此行”、“大开眼界”,还精心制作了一幅孙中山墨迹赠送给纪念馆,谒陵团的每个成员都在上面恭敬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19969月,台湾财团法人化育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陈履安(陈诚之子)在谒陵并参观了纪念馆后,特地来信表示感谢。信中说:“此次南京之行,承蒙引导参观孙中山纪念馆,得以瞻仰石刻经文,重温中山先生之伟大行谊,接待盛情,十分感谢。此行目睹宁市经建迅速,高楼林立,工商发展,方兴未艾,确属难能可贵,令人钦佩。”

      孙中山纪念馆开馆以来,党和国家的许多重要领导人也都曾来纪念馆参观指导,彭冲同志在调中央工作以前,曾任南京市市长,他对中山陵有着很深的感情。孙中山纪念馆开馆以来,他曾三次莅临指导,还建议纪念馆应该将碑廊的全部石刻编印《三民主义碑刻》正式出版,并要加强与海外特别是与台湾方面的交流和往来,以扩大影响。时任全国**会委员长的李鹏和夫人朱琳也在纪念馆陈列改造完成后不久,前来参观指导,还非常认真地观看了《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1996年11月1日,胡锦涛同志到中山陵视察,参观了孙中山纪念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山书院位于藏经楼西侧的丛林间,是孙中山纪念馆的一个组成部分。1993年秋,香港意利辉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健、总经理蒋明向中山陵园投资100万元人民币,中山陵园自筹资金80万元,在藏经楼西侧抗战前的总理陵园办公厅旧址兴建中山书院,工程于1994年11月竣工,199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七十周年纪念日正式启用。

      中山书院建于数十层平台之上,坐北朝南,为两层宫殿式建筑,重檐飞角,红柱绿瓦,气势壮观。东西厅对称相向,红柱白墙,前部围以石栏,二楼正中匾额由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书院建筑面积 2800多平方米,楼外有很大的花园,楼前花园中央是一尊高大的孙中山先生全身立像,由高级美术师戴广文雕塑。立像四周铺以草坪,植有桂花、茶花、梅花、龙柏、广玉兰、雪松等花木,环境清静,景色幽雅。

      中山书院主要用于孙中山先生的纪念活动、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一楼正中置由中山陵雕塑工作室创作并捐赠的孙中山先生半身铜像,大厅里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临时性的流动陈列。二楼为会议厅,楼内还有文史研究室,有关孙中山的各种学术研讨会常在此举行。

 楼主| 发表于 2008-4-24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恩来保护中山陵

      孙中山先生一贯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崇敬。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就曾多次晋谒过中山陵,表达他们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之情。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中山陵园的保护和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46年5月,周恩来同志率领中共代表团来到南京,在梅园新村设立办事处,准备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当时,抗战胜利不久,蒋介石正在积极准备发动全面内战,因此,和谈的任务十分艰巨,国民党派出大批特务监视周恩来和其他中共代表团成员的行动。在这样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周恩来和其他中共代表团成员仍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多次晋谒中山陵,表达他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 5月19日,代表团刚抵达南京不久,就在董必武、邓颖超的率领下首次晋谒中山陵。周恩来本来也要去的,但那天他恰好生病,未能同行。 7月7日,即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七七事变”纪念日,周恩来独自一人专程去晋谒了中山陵。

      这年8月20日下午,中共代表团再次集体晋谒中山陵。周恩来与董必武、邓颖超、廖承志等乘坐一辆吉普车,其余 30多人步行,到中山陵集合。周恩来身着米黄色西服,亲自在孙中山先生的坐像前献上花圈,花圈的挽带上写着“孙中山先生灵右”、“中共代表团敬献”。他在灵前默默站了很久,很多往事浮现在他眼前:周恩来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怀有十分崇敬的感情。中山先生晚年亲自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那时周恩来正在法国勤工俭学,他是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负责人,他和孙中山派去的代表王京歧讨论了国共两党合作的事宜,并达成协议:旅欧的中国共青团员八十多人全部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周恩来还被国民党总部任命为中国国民党巴黎分部代理执行部长。 1924年8月周恩来回国后,受到孙中山的器重,不久,他就担任了孙中山亲自创办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时,邓颖超参加了北京治丧处招待股的工作,周恩来那时作为党代表正率领东征军在广东讨伐陈炯明。接到孙中山逝世的消息后,他率领东征军将士在东征前线兴宁东门外举行追悼孙中山大会,还亲自写了一篇悼念孙中山逝世的文章以寄托哀思。走出灵堂,周恩来又和守卫中山陵的孙中山生前卫士范良亲切地交谈了一会儿,勉励他尽职尽责地守护好中山先生的陵寝。

      这年11月12日,中共代表团的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廖承志等十多人,在离开南京的前夕,又一次集体来到中山陵,他们亲手采集了一批鲜花,扎制成花圈,敬献在孙中山先生的灵前。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曾多次陪同外国元首晋谒中山陵。 1960年12月21日上午,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陪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的夫人莫尼克公主、王位最高委员会副主席宾努亲王、柬埔寨王国首相福.波伦等贵宾晋谒中山陵。那时候,为了支援农业,有关部门向陵园索取木材,紫金山的森林被大量砍伐。这天,周总理一行登临紫金山天文台后前往中山陵,途经太平门时,他看到沿途采伐的大批木材堆集在路边待运。后来,周总理来到陵园,向陵园工作人员了解采伐木材的情况。他听了陵园同志反映的情况后,不胜感慨,语气沉痛而又意味深长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么大,难道这点木材就不能供应吗 ?',他还指示说: “中山陵园不仅是南京市的、江苏省的,也是全国人民的,一定要保护和管理好。”总理的这一重要指示立即得到了落实,第二天,采伐工人就全部撤出,上级有关部门也不再向陵园索取木材了。周总理保护了紫金山的风景林,保护了中山陵园优美的自然环境。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中山陵园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一次劫难。1966年8月27日,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一批无知的红卫兵竟要砸毁矗立在市中心新街口广场的孙中山先生铜像。中共南京市委闻讯后,立即报告国务院。周总理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气愤,他接见赴京的红卫兵时指出:“毛主席在建国初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就已经肯定了孙中山的功绩,不久我们还要开大会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南京的红卫兵要砸孙中山的像,我们绝不赞成。”他电令南京市委立即设法加以保护。南京市委经研究后,决定将孙中山铜像转移到中山陵园妥为保存。这年 11月12日,北京举行了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大会,周总理在会上发表了长篇演说,再次肯定了孙中山的功绩。指出“孙中山先生是领导推翻封建帝制,为建立民主共和国而奋斗的英勇战士,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中国的独立自由而斗争的爱国者。他在晚年,又进一步采取联合苏联、联合共产党、扶助工农运动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他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
      由于周总理的全力保护,南京的孙中山铜像才得以免遭劫难。1968年6月,周总理又亲自指示,将孙中山铜像安放到中山陵广场前的石座上,并在铜像前竖起一块毛主席语录:“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周总理以自己的威望和才智,在动乱的岁月里,保护了中山陵园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18 09:44 , Processed in 0.056644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