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30|回复: 0

毛泽东亲笔为王海容修改当徒工的经验和体会的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30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海容中学毕业后到北京化工厂当徒工,毛泽东亲笔为王海容修改当徒工的经验和体会的文章。

本文摘自《党史文苑》2003年第5期,作者:宗道一 原题《“文革”前王海容与毛泽东的交往》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3_04/19/24415887_0.shtml?_from_ralated

弹指一挥,春秋两载。1960年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中国青年》刊登了一篇署名徒工王波、题为《我的经验》的心得体会文章。这家当年发行量近30 万、社址在北京正义路3号的青年刊物同时还发表了胡耀邦及陈士榘将军等革命前辈撰写的重要文章。杂志的封面是中国雕塑工厂集体创作的一幅雕塑《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当时,谁也没有去想这位“徒工王波”是何方人士,更没有把这篇普普通通的文字与领袖人物联系起来。不过,多少让人困惑不解的是,编辑部却为名不见经传的“王波”的这篇“大作”写下一大段提纲挈领的编者按语:【《我的经验》是一篇好文章。作者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对有高中文化水平的知识青年当徒工是不是屈才,青年徒工应该如何去体会今天党和国家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自己应该如何迅速地掌握阶级斗争知识和生产斗争知识等问题,都作了清楚的阐述。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了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和革命者应该如何对待革命工作中的错误缺点这两个问题。文章中说:“我们要牢牢记住,真正的知识是在实践中得来的,任何书本知识只有在书本的作者们在实践中反映了客观真理,才算是真正有用的。否则,书本上的道理便只是无用的假道理,决不是能够改造世界的有用的真理。”又说:“在上面,我讲的全是些好事情,这是真的。难道没有一点坏事情,或者叫作错误缺点的吗?当然是有的,年年有的,月月有的。怎么对待呢?以我们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姿态,把所有错误缺点,一件一件克服掉。”我们认为,真正从思想上把这两个问题弄清楚,对我们广大青年是有益的。我们希望大家好好看一看这篇文章。】

40多年过去了,现在真相大白:原来这位王姓“徒工”不是别人,就是毛泽东的姨表侄孙女王海容!《我的经验》系“御批”———经毛泽东这支“大手笔”亲自细细修改润饰的锦绣珠玑好文章!《中国青年》的编辑真是好眼力!让我们一一道来。

北京化工厂的经历在少女时代王海容的记忆里是很难抹去的。那时,她深感思想上得到了不少收获。《中国青年》杂志社在获悉王海容的不寻常经历后,便约她写一篇经验体会文章。王海容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写就一篇洋洋数千言的长文,详细介绍自己高中毕业后在北京化工厂当徒工的经过和体会。文章的初稿这样写道:

【1958年大跃进,我投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到北京化工厂当徒工。在我们徒工中,有人认为读了12年书当徒工是屈才,我觉得,今天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知识是党和人民给的,我们应当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只有用书本知识和生产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生产水平。事实证明,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师傅的帮助,在短短几个月中,已掌握了较复杂的操作技术。老工人有丰富的技术经验,这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我们应虚心学习他们高尚的品质和生产经验。我也懂得,今天的劳动不是为资本家而是为劳动人民和社会主义祖国,这是无尚光荣的。劳动对知识分子更重要的是改造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培养我们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坚强战士,这不是屈才不屈才的问题。我们要做又红又专工农化的知识分子。任何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反映了客观真理才算是有用的。厂党委还为徒工制订了“六三”工作制,即每天6小时工作,3小时学习。所有徒工都在厂办化工学院学习,我们技术提高得很快,这说明党对我们徒工是何等信任和重视。我们想想,旧社会的徒工有这样幸福的生活吗?工厂还给我们保健食品,国家还给我们各种福利,党和国家对工人的关怀,我们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这是值得自豪的。……】

王海容的文章语言朴实,真实地表现了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党、对祖国以及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对这篇文字,王海容并没有底,她有点不踏实,很想听听毛泽东的意见。于是,王海容在那年8月1日提笔给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写了一封信。信上这样写道:

【叶伯伯:
告诉您一个好消息,《中国青年》杂志社要我去当通讯员。早几天,他们编辑部的同志对我说,现在他们需要一些关于徒工生活的稿子。因为社里经常接到一些工厂徒工的来信,他们大多不安心当徒工,其中许多人认为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去当徒工是“大材小用”,是“屈才”的。我是当过徒工的,对徒工生活也有一些体会和感受。所以,《中国青年》杂志社约我写一写关于自己对徒工的体会和认识。以便帮助广大青年徒工早日改变上述不正确的态度,安心于自己的工作。 同时,他们还希望能够得到主席公公对青年徒工的指示和希望。稿子我现在已经写好了,但感觉许多地方重点不突出,内容也欠佳。我想让主席公公在百忙中抽出一点点时间替我修改一下。…… 】

其实,王海容只是想请毛泽东过过目,对文章提一些修改意见。虽说也希望毛泽东最好是能够亲自改一改,以期提高文章的价值,但终究没抱太大的期望。因为她知道,作为人民至高无上的领袖,毛泽东实在太忙了,老人家日夜操劳的是党和国家的大事,对自己这样一个中学毕业生的文章,不要说没有时间去改,有没有时间看都是问题。王海容实在不敢心存奢望。所以,她在给叶子龙的信中最后也表示,如果主席公公没时间代她修改,就请早日将文章寄回来。

文章寄出之后,一晃就是两个多月,王海容一直没有收到退回的文章,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不安。没有想到10月中旬的一天,突然接到通知,说是毛泽东要亲自见她。王海容欣喜若狂,躁动不安的心中平添了几份期待。原来,日理万机的毛泽东10月17日上午亲笔在王海容的来信上做出批示:“找王海容今天下午3时15 分来这里一谈。”

10月17日下午3时过后,王海容准时来到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住所丰泽园。一进门,只见毛泽东手中正拿着厚厚的一叠稿纸。仔细一看,正是自己早先寄给叶子龙的稿子。毛泽东不仅仔细阅读了全文,而且对这篇差不多是中学生作文式的文字亲笔作了大量的修改。在稿子的第一页上,毛泽东写了两行大字,第一行是“我的经验”,第二行是“徒工王波”。原来毛泽东除了为她的文章定了标题,而且还为她本人起了个笔名。这大约是她一生中惟一的笔名。毛泽东一向喜好为下属改名、取名,看似随手拈来,其实颇有深意。“波”与“海”相关,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稍作寒暄之后,毛泽东将手中的稿子递给王海容,然后顺手拿起了香烟。王海容为毛公公点着火后,便一页一页地翻起稿子来,发现不少页码上做了许多重要修改,而且有些段落甚至是毛泽东重新写的(比如前引“编者按”中的黑体字———除了加引号的第二段话以外,加引号的第一段话也经毛泽东作了认真修改,而“否则,书本上的道理便只是无用的假道理,决不是能够改造世界的有用的真理”一句则完全是毛泽东亲笔补充上去的)。毛泽东逐字逐句的细心斟酌,以及那些精心推敲的画龙点睛之笔,顿令满纸生辉,书薰扑面而来,王海容有点不饮自醉。明眼人也许一下子就可以读出来,这一大段一大段老练的文字,辩证的观点,决非出自中学毕业生之手,也不是20来岁、涉世不深的女孩子所能写出来的。

除此之外,毛泽东在王海容文章另一节文字里也作了认真修改:【虽然我对过去工人的那种艰苦生活没有亲身的体会,因为我在1949年全国解放时才是一个11岁的“黄毛丫头”,什么事也不懂;但是在北京化学工厂从许多老工人的谈话中使我体会到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与解放前的生活和工作对比起来,实在太幸福了。】

毛泽东在修改这篇文章时,借用“黄毛丫头”一词来形容王海容,这多少流露出他对这位表侄孙女的亲昵喜爱之情。毛泽东在从政之余破例拨冗认真修改这篇中学生的稚嫩习作,这在他数十年批注圈阅文件生涯中,也许是绝无仅有的。毛泽东所以这样做,固然是出于领袖对新中国千千万万青年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更重要的,他老人家从王海容的这篇文章中看到了教育知识青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天下午从3点到5点,毛泽东与王海容谈了整整两个小时。内容从工厂到学校,从劳动锻炼到思想改造,涉及面非常之广。北京的十月,天已黑得很早,当傍晚5点多钟从毛泽东处告辞出来的时候,大街上已是华灯初上,王海容的心情显得格外兴奋和舒畅……

40年如同须臾瞬息,弹指一挥。当年如花似月的妙龄少女,如今已是华发早生的花甲老妪,不知双鬓悄然飞雪的海容女士还能依稀记起那个与毛泽东促膝谈心的难忘日子吗?永远泉涌汩汩的心底,是否还珍藏着往昔由《我的经验》生发出来的许许多多的美好回忆?

【网评】
毛泽东在从政之余破例拨冗认真修改这篇中学生的稚嫩习作,这在他数十年批注圈阅文件生涯中,也许是绝无仅有的。毛泽东所以这样做,固然是出于领袖对新中国千千万万青年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更重要的,他老人家从王海容的这篇文章中看到了教育知识青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3 00:21 , Processed in 0.03349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