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57|回复: 5

司马南:兰亭集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4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司马南

(下为2013年9月在绍兴兰亭观看故事影片《兰亭》之后的现场发言记录上半部分)


       先前扫了一眼影讯: 编剧,程暁玲, 印象不深;  导演肖风. 肖导好像没有张艺谋张导有名啊.实话说, 我对片子没抱多大希望. 现在一般的片子、烂片子太多!多烂的片子都有,  越是烂片越要大肆鼓噪.
看电影之前我还在想, 全当随帮唱影来韶兴兰亭缅怀了一次书聖王羲之.
       岂料, 开映之后,  我迅速进入剧情, 居然一步一步地掉进去了,在电影主创与观众的心理博弈中, 作为观众的我输了. 输得心甘情愿, 输得酣畅淋漓一一好片子成功的标志之一, 无非电影主创在心理博弈中战胜了观众, 让观众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你的主张,认同了你的逻辑, 对你讲的故事信以为真, 对你铺垫而后宣泄的感情给予了同样的共鸣, 甚至于洒下泪来, 一任泪奔血诵.
      《兰亭》征服观众靠的是逻辑力量、个性镜头、脱俗风格、大胆特写、意料之外的情节、一个个绝不马虎的细节. 编剧编导就这样最终把观众征服了,终场之后的静默, 流淌的眼泪, 持续的掌声, 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这是《兰亭》剧组的能耐!
       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片尾的诗意升华, 恰如一部大型交响乐作品最后华彩的乐章,戛然而止的收尾,回味悠长的余音.
       今天现场摆了两张电影招贴画. 这两幅画我在电影院里也看到了.
       大家来看这两幅画面.
       第一幅, 当男女主人公不得不跳到水里急忙逃命的时候,观众完全想不到这个来自于生活的道具细节一一男女主人公居然能用这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的荷杆呼吸, 逃过一劫. 这个画面看上去很美,青春的躯体与面庞, 迫近的危险情节中, 意料之外的荷管细节设计, 以及水下摄影的曼妙折射效果, 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和心理感受.
       看到这里,观众对编导当然不能不由衷地佩服, 而这种佩服恰恰说明, 此刻为"间离效果", 观众还没有完全沉进去, 尚处在"一觉独存"审视欣赏阶段, 观众自己(
审美主体)还没有完全变成这场梦幻故事的有机的结构性元素.这不是一种缺憾,而是一种必要的过程, 电影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铺垫着往前走, 逐步将观众征服的.

       再看这幅画面,这个风烛残年满脸沟壑纵横却衣着素净的绍兴乡下老奶奶,我不知道她是不是由演员扮演的. 不论她是不是职业演员, 我都认可她的表演. 她是绝佳且无可替代的一一当然这是导演独具慧眼挑选演员的结果.
       老奶奶镜头如此之少,给人印象如此之深刻,她,  突然就闪出来了, 在那样一个窄窄的灰色的巷子里. 此前没有任何交代,但此刻并不突兀, 正是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整个影片, 通篇在讲一个最简单的每个人都听得懂并且信以为真的"为什么要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逻辑"一一 "太欺负人了"!
         老奶奶拿着棒槌出来,毫不犹豫地选择帮助那两个素不相识即刻断命的年轻人, 于是故事发生了逆转。两个被日本兵欺负到家年轻人的命运顿时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他们转败为胜, 制服两个鬼子兵,  并把他们沉到水里去了。就此, 男一号林耕壮烈而令人信服地完成了从躲避\苟且\忍辱\负重, 到最后拿起武器奋起反抗的心路历程.
       第二次, 也是最后一次老奶奶出现的时候, 影片到了尾声, 男女主人公因殊死搏斗而捐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主题音乐的烘托下, 观众已经意识到"故事讲完了", 导演通常会选择此刻将虚拟的主题升华与抒情进行到底……演职人员表也许就要打出来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  老奶奶踱着小脚出现了一一那是何等壮美,又何等残酷的画面啊, 那是何等令人意外又何等让人期待的最后的情感补白啊一一我们看到了男女主人公的头颅,  给鬼子割了去, 吊在城墙边那高高的竿子上. 老奶奶迈着小脚爬上去, 此刻观众不明白,老奶奶要做什么.她十分费力地撑开了那把红颜色的韶兴人常用的油布伞.  
       伞,  遮住了两颗头颅,
        ……
        泪水模糊了观众的双眼.
        看到这里, 再也繃不住了,索性一任泪水放肆地流下 ……



        从剧场里出来以后,  有人把话筒递向我,我不知道他们是哪个电视台的。记者问: “你好像很感动,你为什么这么感动呢?你个人的经历和这个内容有关系吗?”
       记者提问颇不得体, 非得我们家中有这种经历我才哭吗?这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 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史, 这是大义, 民族大义!
       如此民族大义,我们的年轻一代却未必懂得,因为持续泛滥的庸俗文化将他们的心灵蒙蔽了。电影人有责任把道理讲给今天的年轻人,这是另一种民族大义。
       很遗憾, 对于中华民族苦难的心灵史的描写, 并非都像肖风程晓玲这样严肃认真. 有些大个的导演, 甚至在国外获奖的导演, 对中华民族苦难的战争史心灵史,有着他们自己价值观的扭曲解读.譬如那些李安们,他们擅长于把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战争中那些中国人民被迫起来反抗可歌可泣的历史,曲解成为另外一种风花雪月欲望裸露反抗不如合作的历史. 在他们的镜头语言中, 无非鬼子也是有人性的,汉奸是识文断字风流倜傥气质优雅的, 反抗举动是徒劳的, 抗日志士是野蛮的\无趣的\庸俗不堪的……所以才有《色戒》一类抗日战争背景下的"床上的盛宴",所以才有大小汉奸为描写对象的小情小调小滋小味的多元化, 所以才有莫名其妙却夜半流行的解构真实历史的"抗日神剧"。

      《兰亭》这部电影, 最值得肯定的是影片的立意谨在于正确地阐述历史. 毛泽东曾经讲过,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的怪物, 一定要被消灭掉, 消灭它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用革命的战争消灭反革命的战争,用人民革命的消灭法西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人民反抗侵略的战争,具有无可争辩的道义性和正当性。

       本来, 林耕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少年,很有些赚钱的本事,还有一点儿小老大式的江湖能耐, 他正在恋爱的当口上,混沌摊遇到一个美丽的倩影,让他魂不守舍。他非常谨慎地过日子,他的人生哲学:”生命最大,一切都是为了活的更好,如果把命丢了, 就不值了”。这样的人生哲学,反映的是小人物, 也是人的本能,谁不想活得好呢?这种人生哲学集合起来表述,或可叫作和平主义的文化。
       但是,躲进山里的林耕目睹了日本鬼子对家人\对朋友\对乡亲们的血腥屠戮,他从心里喊出了那一句血泪的控诉:”你们太欺负人了”!
       特别是他亲眼看到他们的大哥和嫂子被鬼子吊死的画面后,巨大的悲怆和刺激让一个无论如何也不愿意丢掉性命的和平主义者,一个愿意安安稳稳的过日子的略带些小狡猾的跑码头的
绍兴市民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心理逻辑极为充分地变成了一个坚定的反抗者。和平主义者变成反抗者, 逆来顺受者变成爱国主义者,  仅仅是因为"你们太欺负人了".
       当林耕成为一个反抗者乃至
反抗行动的组织者之后,影片的节奏加快了,叙事性更强了,画面张力更大了,观众在心理上无条件地追随着反抗者的一个个具体行动,压抑的情绪得到舒张,复仇的快感时而跃动。
       故事细节与情感细节的堆积,终于经过热烈繁复的升腾到达观众的心理极限,侵略者的残忍麻木与无人性表达得淋漓尽致却不失历史的真实,  林耕与他心爱的爱人这两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  历史上注定默默无闻,然而在影片中作为男女主人公壮烈地死了……
        他们的头颅被挂在杆子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一你们太欺负人了一一此刻,观众服从认同了这个个关于战争的最简单的情感逻辑。

       昨天晚上我转发了一条方舟子的微博,方舟子微博里讲了一个”贺卫方逻辑”。什么叫”贺卫方逻辑呢?北京大学有一个教授叫贺卫方,他认为中国人一再受欺负,不是因为人家侵略者做错了,而是你中国人做的不对。人家跟你做买卖,给你鸦片什么的,干吗不按照市场法则来交易啊?你干嘛叫人家洋使者按照你中国的规矩给你皇帝下跪啊?因为中国人不讲法律、中国人不讲市场、中国人不讲规则,所以该打。
        当然, 这不是贺卫方个人发明的逻辑,而是无数反动文人对历史叙事有意的捏造歪曲。
       我们的文艺相当长时间以来,打着思想解放的旗号,打着拨乱反正的旗号,打着多元化的旗号,打着反思的旗号,若干片子沿着这样别出心裁的路子去搞小情调、去弄新思维、去弄新的独立的人格,其所阐释的所谓道理,背离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主基调,背叛那些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牺牲的烈士们的意愿,他们甚至迫不及待地歌颂汉奸美化汉奸为汉奸张目申冤。

       今天看了肖导程导的片子,有感而发,说了上面的话,对错任由大家评论,我不想把观点藏起来,也不想把眼泪藏起来。这样的作品太少了。
        兰亭,一脉相传的文化遗产,一千多年来,对书法,哪怕仅仅是对书写有感觉的人,都对其魂牵梦绕向往神往。三十多年前,我来过这个地方,是真的来过而不是神游。当年我在杭州商学院教书,武林门文二路到这里并不很远。
        但是,整部影片看下来,并没有一处具体写到兰亭,一个兰亭的镜头也没有。兰亭只存在于女主人公的想住之中。
        今天绍兴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也在,我想知道, 到目前为止,有没有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作品,像这部电影一样,对兰亭给予这样专门的厚重的阐释?有没有一部作品,对多情重义、热爱和平、不得不反抗、不惜流血牺牲的韶兴文化人格,给出如此准确深刻的个性化摹写?

        片子里还有好多意外的惊喜呢。譬如在鬼子走了以后,在被放了水的池塘淤泥里面,突然间画面出现纷乱的动作,天啊,竟然站起来一些泥浆人一一原来这些伤病员是躲在荷叶下哄骗过鬼子的。这真是一个奇妙的情节构思!当泥浆群体站起来的时候,可以感觉得到,镜头从上向下摇移,淤泥中的雕塑,一群活生生的人物的雕像,以其独特的质感赫然地矗立在屏幕上。这种经典的史诗般的现实主义美学意义上的镜头处理,将那些不得不起来反抗的小人物,塑造得真实而动人.(未完待续)

发表于 2013-10-24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片没上院线吧?司马南真能说,下文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9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求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 03:20 , Processed in 0.03681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