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方商人6 于 2013-12-3 19:55 编辑
2012年2月28日,由中国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组织实施,耗时15个月完成的题为《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的研究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全文468页,包含了一份主报告及五份专题报告,几乎涉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合作历史上首次进行的着眼长远发展的策略性研究。 时任世界银行行长的佐利克在抛出这份世行报告后遭遇抵制。有学者指出,这份世行报告是将一些陈词滥调当做灵丹妙药推销给中国,其中不少药方体现出其对中国实际缺乏了解。事实上,自成立以来,世行屡屡因立场问题而受到质疑,不少非政府组织和学者曾批评道,世行代表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利益,施行有利于它们自身的经济政策。与此同时,外界还批评世行往往过快、不正确地、按错误顺序或在不适合的环境下引入市场经济改革,这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反而造成破坏。 2012年6月30日,美籍韩裔学者金墉接任佐利克,成为新一届世界银行行长。卸任后的佐利克今天在英国《金融时报》撰稿谈论中国顶层设计。从多角度解读习李在十八界三中全会以后释放的改革信号。有别于部分主流意见人士动辄喜欢拿文革说事,这一次他找到了新的词汇:“毛泽东模式”来指称中共的权威领导。而针对进一步有待实施细节的中国改革,佐利克表示他的观望和期待。“我们将可看到毛泽东模式和市场结合的策略是否是内在一致的”,是陈词滥调还是发人深省,请读者评判。 以下为英国《金融时报》今天刊发的前世行行长佐利克文章: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可能成为一个里程碑。早期评论大多集中在经济改革上,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次全会释放出了毛泽东模式和市场相结合的政治信号。 好消息就是,中国领导人认识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亟需结构转型,从出口和投资拉动型增长转向增加消费和发展服务业。我们绝不能低估此次全会的勇气。中国经济年增长率30年来保持在接近10%的水平,现在要改变计划不是小事。大多数国家对改革都犹豫不决,直到危机或者经济放缓迫使他们不得不改革。1960年世界银行(World Bank)列为中等收入国家的101个经济体中,到2008年只有13个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不太好的消息就是,中国往届领导人也说过必须改革。但既得利益群体抵制改革。因此,习近平主席似乎得出了结论,认为必须拿出一个政治计划,来扭转共产党和中央权力的衰减。 这次会议成果中关于经济方面的内容从去年发表的《2030年的中国》报告中可以找到影子。该报告由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编写,李克强总理是该报告主要的内部发起者,时任副主席的习近平也对该报告表示欢迎。 中国这次的改革计划令人印象深刻,但没有清晰的时间表,因此实施细节就显得很重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被认为应该会限制特殊利益群体“看得见的手”,并减少资源的滥用。与控制污染的优先任务相结合,市场将被用来清洁环境,改善健康状况。农村财产权改革、更多的社会支持以及自由迁徙等,将有助于解决不平等问题。 促进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旨在帮助中国劳动力提升自身产品在增值链中的位置。扩大的金融市场,以及更多由市场定价,将促成更有效的资本分配,并消除特权企业的补贴。新的财政权力将使税收收入与社会性支出更加匹配,不需要依靠极易引起社会争议的强征土地行为。 李克强将通过推进城镇化来协调改革进程。历史上来看,城镇化与收入增加、知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联系。《2030年的中国》报告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从50%上升到70%。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指出,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分别是英国第一次迁徙潮的100倍和10倍。 计划在肯定实力强大的国有企业的同时,决定削弱它们所享有的优势。国企向政府缴纳的红利将增加。生产要素由市场定价将导致隐形补贴减少。储蓄、贷款以及其他资金来源转向市场定价也将起到同样的作用。 但习近平也提醒国人,共产党是执政党,而他在领导这个党。党员接到了开展“自我批评”的命令,这与过去的纪律指示类似。与轰轰烈烈的反腐败运动相结合,它将为权力政治打开新的渠道。 另外,对网民的压制表明,在实施可能引起破坏性后果的经济改革之际,习近平无意允许异议出现。习近平学习了邓小平抓住重点的策略和毛泽东的方法。 认为此次全会的经济改革计划很重要的外界人士,应该回想一下中国政界的另一位明星人物:朱镕基。上世纪九十年代,朱镕基总理利用中国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契机实施内部改革。现在改革派要问的是,双边投资协议、WTO服务竞争谈判、甚至是最终的自由贸易协议等相关谈判是否将有助于本次会全蓝图的落实。美国、欧盟(EU)以及其他国家应该利用这些技术性谈判推动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转型。那么,我们将可看到毛泽东模式和市场结合的策略是否是内在一致的。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37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