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6|回复: 5

人民日报:毛主席纪念堂接待瞻仰者超2亿人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4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jpg
群众排起长队等待瞻仰毛主席遗容

清晨,一个普通的日子。首都北京晨曦微露。天安门广场,早已聚集了八方游客,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
庄严的升旗仪式结束后,一支队伍在广场的南端缓缓展开,绵长而有序。寒冬没有阻止人们的守候,酷暑难以挡住人们的等待。这是许多人来到北京的第一站,不远万里,只为能走进这里。这里安息着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这个地方有个熟悉的名字——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雄伟挺拔,庄严肃穆。自1977年9月9日对社会开放以来,至今已有36年。36载岁月更替,但在天安门广场上,在毛主席纪念堂周围,这支瞻仰毛主席遗容的队伍始终不断,成为天安门广场上感人的风景线。
2009年4月的一天,早上8点,毛主席纪念堂一位职工登上国家博物馆(微博)的顶层,拍下一张反映群众排队瞻仰毛主席遗容的照片:从纪念堂北门入口处排队的群众,四人一排,向东南到正阳门,再折返至纪念碑,绕纪念碑北侧再向西南至正阳门,再往北折返……队伍绵延3公里多。纪念堂人给这张照片起了一个感人的标题——思念的河。
36年来,这里接待的全国各族群众和国际友人已超过2亿人次。这是一个让人震撼的数字,它无言地说明了中国各族人民对伟大领袖的深切缅怀,说明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戴、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在瞻仰队伍中,有儿子背着父亲,孙女扶着奶奶,怀抱着婴儿的母亲,即将举行婚礼的年轻人……
作为中央机关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窗口,纪念堂人始终把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怀孕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在他们关切的视线中。为群众免费提供帮助服务,已经成为纪念堂人的自觉行动。
“为了不让群众久等,纪念堂开放时间随着升国旗的时间调整,而纪念堂的工作人员则必须提前两小时到岗,无论寒暑,风雨无阻。”纪念堂管理局瞻仰接待处晋卫东说。
“我们可能是看月亮次数最多的人,早上4点多钟起床,晚上天黑回家,有时上班时能看到月亮,下班时还能看到月亮。”纪念堂管理局保卫处楚凤鸣说。
冬天,在户外上岗一两个小时,再厚的羽绒服也难挡北京刺骨的寒风。不过,对纪念堂人来说,烈日炎炎的夏天才是最大的考验。纪念堂管理局瞻仰接待处王俊华说:“夏天,当北京的最高气温达到35度左右时,天安门广场的地表温度往往能达到45度以上。我们在岗位上工作一会儿,衣服基本都湿透了,有时一个上午要换四次衣服。”
“对于家人,我们感受最多的是内疚。纪念堂人已经习惯了没有周末的日子。唯一一天的休息时间,是纪念堂暂停开放的每周一。”在纪念堂工作30多年的王俊卿说。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纪念堂人从来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
建堂初期,纪念堂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是凭票接待军队、中直机关、国家机关、北京市四大口有组织的群众。最初的几年年均接待上百万人,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仍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瞻仰毛主席遗容的愿望。
1984年7月1日,毛主席纪念堂实行新的瞻仰接待办法,从凭票瞻仰改为凭工作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瞻仰。这种方便群众的开放办法,一直沿用至今。
预约方式的创新、网络平台的建设、声情并茂的讲解,纪念堂推出了一项又一项的便民服务,既节省了群众参观等候的时间,又增强了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为了让更多的群众领略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纪念堂人不仅积极“走出去”,将领袖故事做成课件,深入小学、中学、高校和部队,为青少年送去一堂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而且还在抓紧进行毛主席纪念堂二楼领袖纪念室网络数字化工作。
地上骄阳暴晒,地下阴冷潮湿。在毛主席纪念堂的职工中,有一批被称为“地下工作者”的人,他们的工作岗位在地下一层,常年不见阳光,几十年如一日。
在纪念堂工作了36年,明年就要退休的李念华现在的感觉则是深深的眷恋:“纪念堂工作很光荣很神圣,但也很平凡很辛苦。在这里工作这么多年,我是发自内心地热爱,真是舍不得离开。”
纪念堂警卫部队原队长赵传民,2004年转业时申请继续留在纪念堂。“所有纪念堂人都对毛主席怀有特殊的感情,我们是满怀深厚感情,以高度的责任感,为纪念堂工作。”赵传民说。
“纪念堂的工作,需要真情,需要智慧,更需要一种精神。”纪念堂管理局办公室贺琦说,“纪念堂人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为了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杨婷,毛主席纪念堂讲解员,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6年。 “对于讲解员来说,也许你给不同的观众讲解了1万次。但是对每一批观众来说,你的讲解永远是第一次,必须一丝不苟、满怀激情地对待。只要观众需要,我就要一直讲下去。”杨婷说。
党中央对毛主席纪念堂的工作十分关心,要求纪念堂的干部职工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坚持做好这项承载历史的工作。这对纪念堂干部职工是巨大的关怀、鼓舞和鞭策。
人民群众对纪念堂人给予了深深的关爱,一封封热情的来信,一句句亲切的问候,在纪念堂人心中注入了温馨和力量。
“毛主席纪念堂干部职工在平凡而又光荣的岗位上守护着中华民族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见证。我们纪念堂人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守岗位,忠诚奉献,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让党中央放心,让全国人民放心。”纪念堂管理局负责人陈瑞萍说。
1982年12月,在毛主席纪念堂开辟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革命业绩纪念室。1999年7月,在毛主席纪念堂增设邓小平、陈云革命业绩纪念室。
走进六位领袖革命业绩纪念室,仿佛走进了火热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年代。
一篇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反映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过程。
一幅幅真实的历史图片,勾勒出老一辈革命家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和光辉业绩。
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折射出老一辈革命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风范。
毛泽东等六位领袖革命业绩纪念室,每天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参观者。在纪念室伟人雕像前,新入队的孩子们戴上红领巾,唱响“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青年朋友们在这里举行入团、入党宣誓;干部职工在这里举行主题活动,表示要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坚定信念,继往开来,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努力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天安门城楼雄姿屹立,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晨曦中,纪念堂的干部职工意气风发,又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群众川流不息走进毛主席纪念堂……
http://news.qq.com/a/20131223/000977.htm
发表于 2013-12-26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sunflower 于 2013-12-26 16:00 编辑

2亿人次怎么统计出来的,我觉得少了,虽然全国有很多人不能去北京,但是也还有很多人去过多次,也有很多外国人去。我去过两次,每次都排很长的队伍,记得那时候一周有两天下午好像是休息的,但是其他时间都是可以去的。我去的一次是夏季,一次是冬季,很多人拿着花。幸好那里有广场空间比较大,但是队伍还是排了弯弯曲曲的很长很长,基本上你要排到的话都要一两个小时的,而且每个人都不能停留,都是很快就要通过的,这样的人流这么短暂的时间,每天还那么多人,一年365天,即使除去休息的两个下午,每天也有5,6个小时,而且我还只是工作后有机会去北京的两次才去的,那么早期的时候去的人也不会少,所以我觉得2亿人次真的不是真实数据,真实的肯定更多更多。每逢主席逝世和诞辰日,国庆日,人就更多了。那些队伍里不止有中国人,还有很多外国人,有些外国人并不理解为什么那多人排队去纪念堂。我的父母家人,其实一直还都很尊敬他,也都想去,只是经济和身体原因,机会渺茫。不过我能感觉到很多人,不止我的家人,他们虽然没去纪念堂,但是很多人心里依然怀念那个时代,怀念这个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6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觉得统计少了,实际人数应该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6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237459040369456786_7:}{:soso__237459040369456786_7:}{:soso__237459040369456786_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6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主席逝世了,伟岸的灵魂还在无时不刻镇压着那些牛鬼蛇神,让他们无处逃身,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绝望地嚎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6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历史告诉未来,13亿中国人一起缅怀毛主席,共圆中国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18 08:41 , Processed in 0.04328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