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6|回复: 0

【天祥宋瑞】如我所知~~~“鸿门宴上纵刘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3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我所知~~~“鸿门宴上纵刘邦”

天祥宋瑞


  “鸿门宴上纵刘邦,终于垓下意气茫。骓不逝兮楚声哀,纷纭千秋说霸王”

  楚汉之争,以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身死,汉王刘邦胜出建立大汉王朝为结局。这段历史一直是官方、民间关注思考的对象。项羽英雄盖世,自起兵反秦以来从无败绩,堪称军神;唯一一次战败,却是全军覆没,乌江自刎,天下尽归于他人。一生经历直到千年后仍令文人唏嘘,李清照干脆给了项羽一个“鬼雄”的称号。

  中国人喜欢读史,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是官史中对项羽最详细的记载,本纪中“鸿门宴”的桥段简直就是一篇精彩的短篇小说。配合前因后果,主要就是项羽没有杀刘邦,后来还封王,最后却被刘邦以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势逼死在垓下,天下归汉。这段峰回路转的历史情节引发无数后人猜想,项羽为什么不在鸿门宴上杀刘邦,养虎遗患。想不通者,谓之“千古之谜”。近代社会思维多元化,在这个所谓“千古之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噱头,什么基情说之类的都拿出来哗众取宠;甚至有些文艺界人士也装模作样的思考,用民主/独裁论来对楚汉之争之争张冠李戴,含沙射影。

  古代文人对这段历史的总结倾向于人性论和天命论。前者以刘邦大仁义,私己但不失爱民,所以得道多助;项羽人格乖张,又犯妇人之仁的毛病,因此失却人心为解释,演绎以德服人。后者干脆以项羽死前“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的托词做发挥,将“天予弗取,反受其咎”的辩证观点玄论扩大化。最后项羽被编排成一个人间英雄上天弃儿的复合体怪物。鸿门宴作为这段历史发展的拐点,一直都是众说纷纭的热点,却始终没有一个结论。

  其实鸿门宴那个事远没那么复杂。项羽不算犯傻,范增也没见得有多高瞻远瞩;刘邦真心没犯必死的过失,宴会中态度又表现得足够孙子,杀不杀刘邦意气的成分更多,而不是政策上的必须。刘邦不是项羽集团当时面对的主要矛盾,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是意料中的事。所以张良才会建议赴会,博一个从轻发落的结果。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妨先简单回顾下从秦到汉那段历史。熟悉那段历史人大致可以把那段历史分成“起义——灭秦——分封——再争天下——楚败汉赢”这几个阶段。

  首先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秦统一六国,灭国大战结束,本应与民休息,医治战争创伤。但秦变本加厉的使用民力,修长城、修驰道、修运河(灵渠)、用兵东南百越、修骊山陵、修阿房宫~~~个顶个都是超级国家工程,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百年休养生息的积累上对匈奴大规模用兵,都差点把汉朝逼到死角上,何况秦刚刚完成兼并天下,人心不稳的时代呢。我们不去讨论长城驰道之类国防工程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无论后人怎么把这些奉成古代文化中的奇迹,单就当时而言,这一系列几乎是同时举发的国家项目造成了人民极大的现实苦难,超出了那时人民承受力的极限。因此陈胜吴广一嚷嚷,天下应者云集。六国人民不比老秦人,没有经过孝公励精图治商鞅变法延后几代秦君国策不变的耕战教育。国家甫亡,人心思旧,对秦谈不上效忠;战争期间秦军的暴虐,战后秦法的严厉,物极必反,对秦更没有感情。一挨有人造反,立马就是天下崩盘的局面。但秦在那时余量尚足,秦军的战斗力远不是“无组织无纪律无物质保障”的三无农民军可比。陈胜吴广爆发的快,灭亡也很迅速。

  大起义揭开了天下格局重新洗牌的序幕,六国残余势力(主要是那些没落的王公贵族世家)看到了翻盘的希望,纷纷跟进,项羽也是在这个时候起兵反秦。陈胜吴广兵败身死之际,其政治遗产那些数量庞大的农民军,被跟进起义的六国残余贵族势力瓜分,形成多路以六国旧贵族旧士人为领导的旨在反秦复国的军事集团。刘邦集团也是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段一并发作,不过规模小很多。跟陈胜吴广集团攻州掠县的大动作相比,刘邦起义后战绩平平,主要是趁乱躲进芒砀山以避秦军锋芒,占县也守不住,地盘扩不大。但是收留了很多罪犯刑徒流民这类投机分子,通过“赤帝斩白帝”的神话洗脑,形成了以张良萧何为首的智囊高层和被国法不容的反社会分子的另类有机组合。其实这批人不但跟陈胜吴广农民军主流中的清白农民不同,跟项羽等六国贵族为骨干的反秦军也不一样。只是迫于形势,集合起来自保(反社会分子)观望天下(智囊高层)的一群人。简单说,就是在别的地方混不下去,没造反前名声就不为主流社会所容的人都跑刘邦这来了,颇有《水浒》小说中梁山聚义的味道,所谓刘邦是义军首领中最具仁义的说法就来自这个前提了。刘邦集团战斗力不强,在那个大争之世靠自身力量立不住脚,所以选择楚军作为投靠对象,用依附的方式保存自己。

  作为六国贵族集团反秦军之一的楚军,及时抓住了主要矛盾,陈胜吴广这样的草根王一被消灭,天下义军群龙无首,虽然也有个把草根出身的人也想趁乱称王,但是已经形成的六国旧贵族军事集团是不会认可的。项家按照范增的计划把一个号称“楚怀王”后代的人仍扶持为“怀王”后来升级为“义帝”,得到了同为贵族骨干的其他军事集团默许,反秦这时从农民反抗暴秦转化为六国复辟战争,而刘邦是大起义期间草根集团中硕果仅存的一个。

  刘邦投靠楚军时,楚军或项家军也处在初始上升阶段,而且当时项家军的主要负责人是项羽的叔父项梁和军师范增。不然以项羽后来表现出来的高冷贵族脾气,未必看得上刘邦军。无论如何,刘邦依附成功,刘邦军被编入楚军作战序列,本身实力还得到了增强,项羽大大咧咧的拨给他五千兵。但是在楚军内部,主要战力看的是项羽而非刘邦,若按前后左右中军的编制,刘邦军最多是后军,侧翼都算不上。后来的一系列战斗也能看到这点,刘邦就是帮帮场子,主要战斗汤都喝不上。不过刘邦这人善钻营,在项羽还没有取得楚军领导地位之际,和项羽称兄道弟,甘心为项羽的部队做好后方工作,照顾楚军家属,赢得了项羽及其部下的好感。这是项羽和刘邦关系的蜜月期,后世关于刘邦单恋项羽女人虞姬的段子大致就是这个阶段的脑补。

  陈胜吴广的遗产分完,灭秦之战开始。经过大建设大起义的折腾,秦国高层也彼此内斗的厉害,最后的法家代表李斯被杀,宦官赵高挟二世令百官,政策日益不靠谱。秦军跟反秦军的战斗从全面攻势转为局部守势重点出击,秦军扼守几处军事重地,伺机反扑,试图用各个击破方式逐次消灭反秦军;反秦军形成联军,要联合绞杀秦国。楚军是诸多反秦军中的一支,拥有某种政治上的优势,义帝在楚军手里;但和其他反秦军是同盟关系,没有明确的高低之分。刘邦军是楚军中的一支,拥有某种人情上的优势,刘项的非亲缘兄弟关系;但刘邦军和项家军属于内部统一序列,听命于同一个领导,在级别上项高刘低。这就是灭秦之战前一阶段的现实,楚军虽然在抗秦和分农民起义遗产中暂露头角,但还不是联军中的绝对老大;项羽虽然能战,但这时还被叔父项梁的光辉掩盖着。刘邦军在反秦军中地位最低,不显山不露水,是各路诸侯没人看得上的小角色。

  项梁在定陶轻兵,遭到秦军的毁灭性打击,项梁战死。反秦联军彼此意见不合,又犯了战国时联军攻秦函谷关裹足不前的毛病。项梁的死让项羽在楚军中出人头地,成为楚军当仁不让的军事领袖。但也是由于项梁的死,一度令楚军在联军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这一切将由项羽的不世战功来刷新。项羽以破釜沉舟的精神在巨鹿之战中一战成名,彻底打破了秦军重点剿灭的军事部署,把秦全面逼成守势。楚军在反秦军中的地位一步登天,楚军捧起来的义帝拥有了更大的号召天下的影响力,依附楚军的刘邦也跟着水涨船高。为了平衡楚军内部势力,义帝拔高了刘邦的身份,和项羽同为楚军中的大将军。刘邦则一如既往的配合项羽,项羽忙着前线战事,刘邦殿后,之前与刘邦的军事协作关系并没有因为刘邦身份的提高而有太多改变。

  项羽的军事能力在项梁死后大放异彩,秦军面对楚军的攻势节节败退,在战争中项羽表现出了其残暴的一面,干出了诸如大规模杀降的战争罪行,无论秦军还是反秦军都对项羽的雷霆之威产生了恐惧心理。霸王之威如日中天了,刘邦却依然是温吞水的局面。想想也是,有项羽在,正面战场从来没轮上他出过手,没有大型决战的胜绩,他算个什么啊,楚军中打杂的而已。虽然没在灭秦的正面战场上有所建树,但此时的刘邦也不光是项羽的殿后了,在项羽和秦军主力正面决战期间,刘邦军沿着之前项梁军的路线一路扑杀,算是起到了旁线的支撑作用,而且收编了不少项梁战败后的散兵,扩大了队伍,和其他反秦军渐渐等量齐观。但刘邦坚持打楚军旗号,从表面上看,不是反秦军中的独立力量。

  棘原之战后,秦军可以用于保护老秦根据地的主力基本上覆灭,反秦军只要再把防守函谷关的秦军消灭,就可挺进关中,彻底消灭秦国。这时反秦军的主力毫无疑问是楚军,项羽则是可以统领全部联军的上将军,地位最高。刘邦坚持打楚军旗帜,成为楚军内部仅次于项家军的力量。不过这个“仅次于”仍然差异巨大,鸿门宴前,刘项的兵力对比是10万比40万,刘邦的兵力无论在楚军内部还反秦军中都不算强大到足以严重威胁项羽集团的力量。

  灭秦到这个份上,都知道到了最后一战,之后就可以瓜分秦国的了,大家都在计划着怎么分割秦的政治遗产。说实在的,灭秦楚军功劳最大,联军中楚军最强势,最大的一份利好自然应该是归楚军的军事领导。其他反秦军虽有争心但要看楚军脸色。楚军中既然以项羽集团最具实力,楚军的利好也就是项羽个人的囊中之物。项羽集团知道,灭秦之后就是论功行赏,没人甘于人后的,联军各有各的计算,涉及具体利益必有纷争。项家军能在正面战场上势若破竹,和联军其他部队牵制了相当秦军部队的配合作战分不开。楚军以外的军事集团在灭秦的过程中一样壮大了实力,分开拉出来和楚军单挑哪个也不是对手,但是围殴一气楚军也不是稳操胜券。联军中楚军以外的军头,他们拥有和项羽类似的贵族出身,在战争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出于反秦的一致目标,团结在楚军周围,对楚军而言,他们不是自己人,只是战时的盟友,因此他们都被项羽集团优先盯住。

  面对当时的状况,“义帝”再玩政治平衡术,抛出了“先入关中者王”的政策。反秦联军在指挥权上被项羽卡死,其他的部队先入关中的可能性不大,反倒是刘邦指挥下的“楚军”具备了其他部队没有的灵活性。刘邦和项羽的私人关系远远超过楚军以外的军事头领,刘家军和项家军同属楚军战斗序列这算是亲上加亲,刘家军及刘邦本人在反秦军中的影响力是依赖楚军的战功才被看重,因此项羽集团对刘邦集团的防范心理最小。先入关中只能是楚军,战前刘项做了分工,项羽以上将军的身份分派了作战任务。楚军以外部队会同楚军攻击函谷关,外线作战的任务都不给。楚军以内的刘邦军继续在外线打杂,项羽甚至给了刘邦本人一个光荣的任务,护送楚军家小回到大后方,让前线将士安心作战。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刘邦阴奉阳违,利用外线作战的机会绕道蓝田包抄了咸阳。此举的确惹怒了项羽集团,引发了鸿门宴这个事件。

  但是对于项羽而言,刘邦先入咸阳是不是犯了非杀不可的大罪呢?就当时情形而言并不是。

  首先刘邦的成功根本就是一次心战的胜利,没有项羽军正面战场上的压倒性优势,刘邦拿什么跟秦王子婴谈判,咸阳自秦孝公十二年立城以来,一百多年时间里屡经修缮,城防能力绝对是秦国几个大城中首屈一指的。虽然秦军在其他地方遭到重创,但是咸阳无论如何不可能是空城一座。刘邦部队千里急行军,走的又是崎岖的小路,携带不了大型攻城器械,只要咸阳以老秦人为核心的军民拼死一战,刘邦的部队在咸阳城下被秦军逆袭的可能性更大些。刘邦打咸阳,从局部战场双方硬实力上看,属于麻杆打老虎,两头害怕。是秦王子婴出于对楚军(主要是项羽军)整体战力的畏惧,和对刘邦也是楚军体系中的大将军且名声不恶,能在日后对秦国清算时说得上话并且是好话的期望(其他楚军外的军事头领无论于公于私都不会说秦好话的,得不到的只会蹿叨灭的越粉碎越好),这才有了刘邦不战得城与民约法三章的机会。

  至于刘邦在军事行动上违反战前计划,从军法角度看属于抗命,理论上按律也当斩。可古代通信能力低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先例一样大把存在。刘邦作为楚将军,根据战场实际做了主动灵活性发挥,打的又是胜仗,于情于理也有放过去的理由。“先入关中者王”的话是对着天下说的,理论上人人有份。刘邦和项羽相约“不先取咸阳”算私下约定,从公证角度理解其权威性弱于“义帝”的公开政策。项羽再强,从政治上看也是“义帝”位高,刘邦的军事行动还是符合了大政方针,对楚军而言没啥不利的。项羽作为贵族出身的反秦军军事首领,这点底线毫无疑问是有的。让项羽不爽的是于公刘邦抢了楚军的头功,于私违背了兄弟间的承诺。不过在项羽眼里刘邦本来就是个小人,从来就是空手套白狼式的忽悠。按照当时意识形态中的成分二元论,项羽是君子贵族,刘邦是小人草芥,说话算话压根不是对这类人的要求,那是君子自诩的基本素养。刘邦这种依附于楚军势力的草根出身的军头,跟他较真胜之不武,以项羽的高冷贵族情结是不屑为之的。

  所以就有了后来鸿门宴的闹剧。与其说项羽想杀刘邦,不如说项羽从一开始就存了个煞煞刘邦威风,让他知道也让天下人知道谁才是灭秦首功的心。至于范增,他在政治上的确比项羽敏感。但他在项家军的实际权力因为项梁的死而边缘化了许多,他和项羽的年龄差异太大,年轻人的叛逆心理和老年人的倚老卖老是人际关系中自然而然的矛盾存在。项羽迷信力量,更看重武将在军阵中浴血厮杀对战斗结果的贡献,项羽取得的一系列战场胜利基本上看不到细腻谋略的影子,全是正面直攻以力破力的打法,谋士的运筹帷幄之功对项羽来说分量太小。只不过范增是项梁的老人,对叔父的亲情与敬畏心理部分投射到了范增的身上,灭秦之战的巨大成功,让项羽的骄傲心态无限膨胀,范增坚持要杀刘邦的主张,算个参考罢了。

  虽然范增蒙对了大结局。之所以说是蒙,是因为范增一是拿不出真凭实据来压倒刘邦;二是就当时具体情况来说,刘邦并不比楚军外的军头对项羽威胁更大。战争结束,制定战后天下格局以楚为优先是一定的了。刘邦跟楚军外的军头相比,勉强算自己人。杀他当然是除了潜在隐患,但面对其他诸侯的威胁,刘邦的优先等级又高到哪里去呢。鸿门宴闹了一通没杀成之后,若范增真的视刘邦为威胁等级最高的祸患,就不该任由项羽把他分封到过于偏远的巴蜀,作为楚军内部体系的人物,留在项羽身边在“义帝”朝同为辅佐,理由充分还随时能收拾,根本没必要给他一个独立自主的空间,还与其他军头在爵位上平起平坐。以范增的影响力,做到这个应该不是很难,但范增最后也没坚持。也就是说,即便在范增眼里,刘邦和楚军外的那些军头实际上也差不多。顶多是在灭秦最后一战上,擅自行事,某种程度上触犯了军法,伤了和气,于是找个借口捎带手除去也算少了一个分大饼的人。

  由此可见,从人情上讲,刘邦犯的错在项羽的感情底线内;从政治大势上看,刘邦当时对项羽的威胁被其他军头的身份、实力掩盖和稀释,范增虽然有所担心,却不是项羽集团的共识,那个二百五项伯甚至在鸿门宴前通风报信还跟刘邦的谋士张良结亲家。以项羽张扬的个性,若杀刘邦之心已决,必然溢于言表;而以项羽的权威,他做了这样的最终决定任谁也别想推翻,那里是刘邦在宴会上表忠心装孙子能糊弄得过去的。

  鸿门宴后,项羽大会诸侯,按照战国时的大致情形,对不同国家出身的贵族反秦军首领划分了领地。对秦国故地采取了焦土政策,车裂子婴、荡平咸阳、火烧咸阳宫等秦宫室、火烧秦始皇陵;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封给三个前秦国的军事贵族,自己也没要。这样的分配十足的显示了项羽的高大上心理,摧毁关中是报复秦在灭国战争中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对楚国的战争犯罪,必须对“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有个圆满交代,告慰本家在抗秦战争中牺牲的列祖列宗。分封天下甚至包括三秦的划分以及把刘邦这个出身最低的草头王都给予荣耀安排,都说明他把灭秦当成武王伐纣的历史王道;以“西楚霸王”自居既是对自己战功的煊赫,也是“锦衣不夜行”的贵族傲娇做派。这样一个人,又怎么会因为刘邦不听话玩战场投机而在鸿门宴上杀他呢。

来源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06fbfe0101u7eo.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9 18:22 , Processed in 0.05307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