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6|回复: 2

[舞文弄墨] 文人和商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1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我自己来说,喜欢纯粹的商人不喜欢纯粹的纯粹的文人。商人可以用真小人形容。商人是积极入世的人,比较现实,容易交往和看清他的目的和行为。纯粹的文人吗?那就是伪君子了。亦正亦邪,亦张亦合,对于事情,不置可否,考验当事者的智力,让别人去猜测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来配合自己的行为,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入世的还是出世的,只信奉着自己的能力,待价而沽,价高者得。如果无人问津或滞销,摆出一副清高不屑一顾的姿态或“世人皆浊我独清”不同流合污“节操”。

    纯粹的文人们读了几本书,看了前人的一些总结,欲望膨胀。自认为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宇宙洪荒,人情往来,莫有不知。于是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其实世界是现实的,饭是一口口吃的,路是一步步走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方面商人就很好,他们虽然贪婪,想一夜暴富,但他们知道社会需求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关联,他们对于自己物品的定价机制都是遵从于市场需求,他们知道自己的利润来源于市场的认可,他们遵从市场规则,现实,媚俗,变通,一切以市场机制为准则。

      文人想成就自己的抱负,必须有商人的思维。必须遵从市场机制, 必须让别人认可你。想让别人认可你,就必须知道媚俗,现实和变通,找到一个合适的契机,推销自己的理念,进入某一群体平台或搭建属于自己的群体平台,把自己的理念和群体的理念糅合在一起,成为或成立一个向心力的团体和利益,让大家一起维护和发扬光大团体的利益。团体的利益成功了,自己也就成功了。

       好像是说,达尔文考察世界地理时,曾在南太平洋群岛看到一个土著民族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想改变此地人的面貌,又无时间。于是他把一个较为聪明的孩子,带到伦敦上学,学成后让他回归到自己的家乡,担任教化的重任。若干年后达尔文想起此事,又来到那个岛屿,眼前的景象和自己若干年前一样没有变化。他感到疑问,问当地的长老那个在伦敦学习的人呢,长老说,那个年轻人回来不久就被他们吃了,说他在外面学傻了,回来后说我们的乡规民约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这也得改,那也得改。后来我们开会讨论,留着那个“疯子”无用,碍事,一致决定把他吃了以绝后患。

         纯粹的文人往往有“洁癖”之症。嘴里虽然唱着“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友."实际的生活中则背道而驰。狗屎虽然臭人,你别说,搁在鲜花的植株下还真能使鲜花更加美艳。更加让花儿惹人垂爱,留恋。社会需要互动和互利才能发展 ,这一点商人做的非常好。他们能够非常敏锐的观察到社会的需求,能够放下身段,能够媚俗,知道舍与得之间的变数,会舍小利,而逐大利。所以像海瑞这样的人,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是把他祭在祭坛里,作门楣。至于使用嘛,则另当别论,不知道变通和合作的人,怎么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呢?
       总之一句话,好的文人其实就是好的商人,文为质,骨骼清新非俗流,商为翅,可上九天揽日月,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国家和社会。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4-22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芦山龙坪山种豌豆
1345年,是元朝至正五年,地震时的芦山龙坪山冲天而起,尘烟滚滚,地下断裂带中的岩石碎裂成流,像火山爆发一样腾空喷出,碎裂流中最大的岩石碎块重达好几百吨,

三十六年后的1381年后,陕西人竹铭随傅友德南征云南,被安排在芦山做盐井守御百夫长,为南征明军供应盐巴。

再三十年后,朱铭的后人明朝大夫竹密退休后访问这段龙坪山的历史,人们这样传说:元至正五年,二龙争飞,喷石百里,砸死居民无数。

红水溪蜿蜒数千米,有不计其数、形态相似的大型砾岩分布在溪水的两边。砾岩形态圆润,大的有一间房子大小,小的也有一张方桌大小。从山顶望去,规则地沿着红水溪的流向呈直线分布。

这千米飞石,在村民们口中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传说当年龙坪山上有颗奇宝,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引得两条巨龙前来夺宝。二龙会战,山崩地裂,相对吐石,在龙坪山留下了这样一条石路,后来山间溪流汇集,才形成了今天红水溪的奇特景观。
也有人说,龙坪山上原是个火山口,红水溪之所以出现这样奇特的景象是由于火山爆发喷涌的石头导致的;还有人说,来自宇宙的星宿陨落到龙坪山,陨石与地面相碰发生爆炸,巨石飞溅形成了这样的景观。
2007年,有关专家就龙坪山红水溪巨石奇特的景观进行了大量的勘测。经专家推测,红水溪两旁的巨石沿着溪水的流向呈直线延伸至下游,极有可能是1345年以前,雅安市天全县碉门大地震造成的。地震致使龙坪山垮塌,山上的巨石滚落,才形成了龙坪山喷石千米的景象。龙坪山这里覆盖的是大溪砾岩,大溪砾岩为一套厚层块状碳酸盐质砾岩,最大厚度达2000m以上,出露于四川盆地西缘的天全、宝兴、芦山一带,出露面积达100km2以上。经剖面研究和横向追索表明,大溪砾岩的下伏地层为夹关组,横向上与灌口组、名山组呈相变关系。大溪砾岩的电子自旋共振年龄为55~91Ma,指示其时代为晚白垩世一老第三纪。
2011年11月,四川影视气象中心的工作人员和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院的地质专家刘顺一道到芦山县龙门乡龙坪山解密乱石谜团。以龙门乡楼下组乱石阵为中心,在四周和对面的两座大山上彻底解密乱石来源。探寻时间持续了三天。
专家一行深入到龙门龙坪山下和胡家沟山等地。通过现场仔细查看和探测发现,此处乱石主要分布在龙门乡红星村楼下组和清仁乡同盟村齐心组,面积大约有20平方千米左右,而且基本分布在清仁乡同盟村龙坪山——龙门乡红星村胡家沟两山之间的直线带上。刘顺告诉记者。“这种乱石当地称为“癞疤石”,大的重达400吨,其成份主要是砾岩,是在长期压力作用下,砂石被挤压成大块的石块。“
据在1721年康熙版县志记录:“元至正五年(1345年),二龙争飞,喷石百里,压毙居民无数。实则火山爆裂,传疑之误也”。虽然县志上显示,乱石由火山喷发引起,但是在现场探测之后,刘顺否定了此观点。他解释说,这些乱石是由于地震引起胡家沟山、龙坪山两山岩石坍塌,洪水的长期冲刷而形成,从远处看,乱石是以两山为源头的两个扇形分布。而不是县志上所说的火山喷发引起的;同时从乱石的成分来看,也不是火山岩而是砾岩。刘顺认为,这种乱石阵的形成比较少见,根据其特色,可以同芦山打造的生态文化之城相结合,发展成旅游、探秘景点。
穿过楼下组,眼前的景观真是考验。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砾岩石和高矮不一的杂草丛。张仲华告诉我们,外面有人称这里为“乱石迷宫”,可村里祖祖辈辈的人都习惯称它为“乱石窖”,这里有砾岩石散布的地方大约有一千多亩,这一千多亩地里主要居住着住着楼下组和“大漩淖”(小地名)一百多户人家。
  前行十多分钟,我们就到了传说中的“乱石迷宫”,找到一处较高的山丘,往四下看,大大小小的砾岩石散布在山丘间,仿佛一片乱石的海洋。满山片野的野菊开得烂漫异常。当地人把这些砾岩叫做“飞来石”,对于这些“飞来石”,老百姓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女娲娘娘补天时漏下的石块,也有的说是火山爆发而喷出的火山岩。朝着楼下组的河对岸望去,远远地看见对面龙坪山山之间有一倒置的梯形缺口,张仲华告诉我们,以前就有人说那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口,“乱石窖”里的“飞来石”都是从那座龙坪山山喷发过来的。
  今年曾有外地地矿学的研究队在这里进行过地学基础的研究,他们认为围绕红星村的周围山体岩层都是泥岩,而“乱石窖”里却有大量的砾岩沉积。通过取样研究发现这些岩石的成分与对面龙坪山的成分是一致的,认为极大可能是在造山活动时,地壳板块活动,使同一山体的两边向一旁挤压,在压力作用下山体断裂,山体中间的岩石在断裂瞬间被强大的推进力弹射出来,散降到四处,构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乱石迷宫”。这些岩石是四川唯一有记录的“飞来石”,是本地不多见的地质奇迹,对研究古地质运动、结构活动以及古地壳运动都有很大的佐证价值。
  研究队还说,“乱石窖”里的“飞来石”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现在“乱石窖”里不少人种上了庄稼,走的人多了,路也多了,可几十年前,进入“乱石窖”走不出来的情况时有发生。
  整个“乱石窖”最大的一块石头大约有三四间房大小,足足有六七米高,张仲华告诉我们,他小时候还听说过关于这块大石头的一些传说。二十多年前,在“乱石窖”玩耍的张仲华偶然遇到一个老者,这个老者观看了这里地形地貌后告诉他,整个“乱石窖”的布局就是以这块大石头为中心的“棋王大点兵”布阵,站在这块巨石之上,四周散布的砾石就如同在散落的小棋子排列分布。“当时年纪小,老人说了什么,全部记不清了。”张仲华有点遗憾地说。
  
  乱石效益何在?
  
  “乱石窖”里砾石大大小小不计其数,张仲华说十多年前村里有人曾经将这些砾石拿去化验,检测出里面含有银的成分,也曾考察过想将银矿开发出来,但最终因为这种砾岩的含银量太少,当时的提炼技术又有限,一直没能真正实施。但尽管这样,“乱石窖”也给村里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乱石窖”里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化,有的剥落到泥土里形成了这一带独特的“石脚子”土壤,这种土质含有一定的微量元素,生长出来的豌豆角果实饱满,绵软甘甜。张仲华说,现在这些地里生长的矮小植物就是豌豆的嫩苗,来年三四月份的时候,嫩豌豆就可以上市。楼下组种植的豌豆虽然产量并不大,但销往芦山县和雨城区口碑都很好,只要说是龙门楼下组的豌豆,买的人便争先恐后。

一般的嫩豌豆煮出来的汤颜色呈黑紫色,而“乱石窖”里豌豆煮出来的汤却雪白透亮,味道鲜美,嫩豌豆刚上市时,能买上14元一公斤的好价钱

1327年8月-9月天全西特大地震(与512大地震同级) 震级:8(中国地震局判定其震级大于7级) 烈度:不小于11度 震中:位于雅安市天全县西(古称碉门)30.1N,102.7E,也可能就在今芦山县龙坪山。
有感半径:950km 
据雅安地方志记载:1327年8月-9月碉门地震,有声如雷,昼晦。天全道山崩,飞石毙人。 另外据芦山县地方志记载:“二龙争飞,喷石百里,压死居民无数。”“实则火山爆裂,传疑之误也”。
(记载时间为1345年,但1345年全国无大地震记录,疑似1327年特大地震描述)。


现在已知的喷石现象仅在汶川512大地震震中区域发生(石头如火山喷发而出),非特大地震而不能有者。 收集各地史料:陕西凤翔、陕西兴元(汉中)、河南陕县(今三门峡)、湖北峡州(今宜昌)、湖北江陵(今荆州)、四川成都府同日地震,有感半径达900km以上,而现代测量的8级地震有感半径普遍达800km以上,故判定为8级地震,为一场规模巨大的地震。 该次强烈余震一直持续至当年九月。 疑似震中的芦山县龙坪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4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经济玄学Q群  326644370   欢迎来探讨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8 10:27 , Processed in 0.03673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