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2|回复: 0

[国学论道] 中国的文明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8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方立天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有关人类文明发展的演讲,首次在国际场合深入、全面地阐述中国的文明观,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理念和新命题。

  一、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命题。“互鉴”要求参照对方文明,吸取对方优长,克服自身短处,把文明交流推向深处,推动不同文明的丰富、前进。如佛教的中国化,即参照印度文明,让中华文明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卓越贡献。这很好地印证了习主席“文明交流互鉴”命题的科学性。

  二、揭示文明的本质特征,提出“文明和谐”的重要理念。习主席提炼概括了文明的三个本质特征: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三大特征最终落脚点放在包容上,包容是文化多元、利益多样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平等共处的保障。“文明和谐”的提法为人类不同文明的相互关系指明了理想目标。中国历史上儒、佛、道“三教合一”,中国汇集了汉语、藏语和巴利语三系佛教,都是“文明和谐”理念的最好例证。

  三、阐述中华文明的特质,提出重视文化传承,更要勇于创新的重要观点。习主席论述了中华文明的形成、演变及其内涵,描述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强调中华文明善于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同时也对其他文明作出了贡献。习主席多次提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创新是中华文明的本质要求,《诗经》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的原则,把真理的权威置于个人权威之上,倡导既要“如理如法”,又要“契理契机”,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

  四、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均衡发展,提出要让不同文明“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习主席的论述告诉我们,精神生活是中华文明、人生和社会理想的重要方面,人类创造的各种古老文明,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代价值。当前中国科学技术水准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东南沿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宗教最为兴盛的地区。这表明我国各种传统文化和传统宗教发挥了净化人心、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当代中国人应该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建构高度的精神文明。

  五、演讲最后提出“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一前进方向。全球化、现代化是世界历史的大趋势,这一发展不应是盲目的,应该有精神的指引和推动。习主席的演讲为中华文明和其他国家文明进步指明了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9 02:46 , Processed in 0.03359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