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0|回复: 4

[东方区]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16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当年笑帅 于 2014-7-16 22:08 编辑

  「作者简介」

  谢和耐,1921年生,著名汉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教授。谢和耐教授专门从事中国社会和文化史研究,主要作品有《中国社会史》、《中国与基督教》、《中国5 至10世纪的寺院经济》等。代表作即《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在书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南宋临安的日常生活,呈现了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生活艺术。

  「内容简介」

  蒙古人的入侵对中华帝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中华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化正处于顶峰,由于此次入侵,它在历史中一蹶不振。然而,直至兵临城下之前,杭州城内的生活仍是一如既往的游哉闲哉。《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

  「家国网推荐」

  这本书是法国著名的汉学家谢和耐教授的代表作,该书在定位上虽然是一本学术著作,但绝对是一本普通人都能读懂的学术著作。在书中,作者主要描绘的是南宋时期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甚至还有很多细致入微的描写,你不得不感慨中华文化在南宋的巨大发展。本书在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将南宋这样一派繁荣的景象,放置于蒙古军队入侵的前夜,令读者感慨文化发达之余,也对其即将经受的毁灭感到悲壮和惋惜,让人有一种末世之感。

  「目录」

  导言第一章城市1.选都杭州2.人口过剩及房荒3.火灾及消防4.交通与供应5.城市生活的乐趣

  第二章社会1.变迁中的社会2.上流社会3.商人4.城区的普通百姓5.农民

  第三章衣。食。住1.居住2.个人卫生3.衣着4.饮食

  第四章生命周期1.家庭环境2.出生3.抚养与教育4.婚姻与妇女之地位5.疾病6.亡故

  第五章四时节令与天地万象1.节令与历算2.节庆3.宗教

  第六章消闲时光1.城市生活的影响2.娱乐3.艺术和文学第七章总结性描绘译后絮语

  「精彩书评」

  临安与上海By严杰夫

  不知是什么理由支撑着南宋的统治者坚信,他们终有一天会从江南奢华的杭州城,回到那黄河边的煌煌开封。在他们的内心中,杭州城似乎从未真正成为实质意义上的首都,“行在”的称号即表明了这座城市永远只不过是用来度假的休闲城市,所以或者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南宋一朝是一个纸醉金迷的时期。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即使当北方战火缭绕的时候,偏安于江南的杭州城依然处处歌舞升平,城市文明就这样在中国历史上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从秦帝国开始,在中国,城市的功能在军事上远胜于其它方面,在一个一向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帝国内部,城市内部的商业文化和市民文化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并不难理解。它们不过是农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获得一定的延展空间。但从宋代开始,由于战局的连绵不断,中央政府专制统治的力度大幅削弱,维系上层社会荣耀和奢靡的资源,难以从以往的传统税收制度中获得,于是商业文明,甚至包括海外贸易都成为必要的上层统治集团重要的收入来源。谢和耐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下称《蒙》)中写道,“中国从12世纪初就开始日趋贫困,甚至国际贸易上存在逆差,而一小部分人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正式这种财政亏空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谓的“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谢和耐在《蒙》中从中国传统的“衣、食、住”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描绘。

  如“衣”,抛开社会等级的限制,当时的杭州城内,“上好的衣服都是用丝制成的,而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则用金花织锦缎做成”;即使在鞋、帽等辅助性衣着方面,南宋时期城市上流社会所流行的种类数量繁多,或者并不亚于当今的上海——“在杭州可以发现形形色色的鞋……没有人赤脚走路……即使很穷的人也要穿鞋戴帽,齐齐整整”——俨然是三十年代旧上海的做派!

  再来看看“食”。当时的杭州城,除去最重要的两类菜系——江浙菜和开封菜以外,各类地方风味的餐馆也都可以找到,而菜品的庞杂和精致也是达到无以复加的境地。谢和耐引用了《武林纪事》中的一个例子:“一次盛大的宴会,席间有200 多种菜肴,其中的41道菜用到的材料有鱼、虾、蜗牛、猪肉、鹅、鸭、羊肉和鸽肉,烹调手法则有煎、烤、炸、煮等。另有42道菜为水果和蜜饯、20道菜为蔬菜、9 道菜为用各种材料熬成的不同粥品,还有17种饮料、19种糕点、59种点心。”从这里看出,曹公雪芹在《红楼梦》描绘地繁复地无以复加的各类菜品,并非杜撰和想像,而十分写实,因为远在曹公生活的时代的500 年前,那些在现代人的眼中都精致奢靡的菜肴,就已经是上流社会十分普遍的饮食了。

  而说到“住”,其实凡是去过苏州沧浪亭的朋友,应该对宋代上层居住的建筑和庭院有直观的印象,而谢和耐在《蒙》中对中式庭院的赞叹和惊讶,恐怕和所有钦佩东方建筑艺术的西方学者无异。但在《蒙》中所提到的杭州城内商铺建筑,所体现出的商业化的细节,令我感到有趣:“店铺、食店和小作坊均设在一楼。这种迎大街开屋门的房子,无疑是中国南方的典型样式,它赋予杭州一种友好可亲的气氛。这与唐代首都长安的情况迥然不同,那里的房屋都是自我封闭式的”。这种建筑样式的背后,是商业元素在城市文明自然生发出来的,谙和于城市生活的实际需要。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描述:“孩子们在街头空间嬉戏玩耍,相识的人在街边店铺前散步聊天,街坊们在上班途中互相点头致意……”,这种景象不就是当年杭州城街头图景的西方版么?

  看完《蒙》,我们或许会被谢和耐呈现出的这些细节中惊讶,惊讶于古中国尽然也曾经诞生过如此高度商业化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当时的杭州市民,不光是在衣食住方面,即使在洗浴、化妆等生活的细节方面,都不输给今天那些生活在上海、北京这类大都市,每天进出高档写字楼的OL们。但,我们在阅读和惊讶的过程中,不能忘记,这样繁华和精致到极致的都市即将要埋葬在北方蛮族的铁骑之下。在夜夜笙歌、朝朝宴饮中,中华文明就这样募然地转向了另一个方向。谢和耐在序言中评论道,“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毁坏”。

  任何历史专业人士都知道,历史是无法被假设的,可是读完《蒙》这本书,我仍然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业余地想要知道,假如当年临安城所孕育和拥有的城市文明能得到延续,那么现代的中国城市,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而南宋的临安城,21世纪的摩登上海,究竟谁比谁更时髦?

  原文地址:http://www.jguo.cn/article-12681-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4-7-16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当年笑帅 于 2014-7-16 22:15 编辑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读书笔记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是一本很特殊也很有趣的书,不同于我之前读的大多数历史书那样解读史料之后得出结论,谢和耐先生在全书中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结论,但在他的微观而详尽的叙述之下,在他向我们面面俱到地展示的那座杭州城里,我们都得出自己的理解的答案。

谢和耐先生所选择向我们展示的是南宋末年杭州城(临安)的生活万象,以此折射出那个“活泼、重商、享乐、腐化”的社会在一个飞速进步、处于辉煌顶峰和黑暗前夜的交汇点的时期是怎样以必然的脚步走向自己的命运的。这本书平凡、具体的类似社会学的视角决定了它可以规避掉许多偶然因素如个别人的决定或性格,也避免了局限于某个阶层对历史的影响,从而描绘一个更完整的时代转折。同时,谢和耐作为一个外国人以一种相对陌生和新鲜的目光观察古代中国,也看到了许多异于被忽视的有趣细节。

全书共有七章,第一章和第六章描述了杭州城的基本自然条件和城区规划、交通供应、娱乐活动、城市生活等,以及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人口过剩、房荒、火灾等问题。第三四章主要描述衣食住行,第四章则是生老病死,第五、第六章分别讲述了当时的节令宗教和文娱艺术等情况。从这些描述中,既折射出杭州城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的繁华辉煌,又凸显它浮华幻影背后的荒淫奢侈、不负责任和巨大的贫富差距。这一幅幅生动丰富的南宋生活图看似安定繁荣,实则如谢和耐先生所说“中国崩溃的真正原因其实与道德松弛无关,而似乎更像是在其经济和政治学的本质之中。有关13 世纪中国南方之安定繁荣的印象只不过是幻象。在此幻象背后的,却是国库之连年悲剧性的空虚、农村之贫困和不满,以及统治阶层内部的党争。这座大厦已是十分脆弱,只要蛮族用力地推它一把,就会倒塌下来。”

在第二章“社会”里,谢和耐先生描述了南宋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化。我认为作者的“政府官员全部来自极少数书香世家”的观点跟其他研究是对立的,并且作者也没有拿出具体的史实,不知他是怎么论证的。谢和耐先生在这一章中介绍了南宋的行政组织概况,并把中心落在了商人这一阶层上,通过对商人的研究,谢和耐先生认为,中国在宋代(尤13 世纪)已经透出了近代化的曙光。谢和耐先生也分析了中国与西欧商业发展导致不同结局的原因:国家权威的不同。“在欧洲,由于划分成了众多的辖区和政权,商人阶级便足可自我维权,使自身的权益受到承认,并形成了自己的实体。”但我认为此处论证并不充分,众多的政权如果和平共处,国家仍然可以拥有极大地权威,主要问题应在于众多政权持续不断的征战时国家向商人妥协换取支持。

对于南宋时人的柔弱颓废、重文轻武、寻欢作乐,谢和耐先生亦体现出关注,并直指其原因为“宗教神秘主义与审美直觉”这两种中国式的非理性主义形式。南宋人对审美文化的重视,在作者列举的史料中即可见一斑:《武林旧事》、《梦粱录》、《东京梦华录》等。也正是这种阴柔奢靡、缺乏现实感的精神气质使南宋没能抵抗住来自蒙古草原的风暴,遭受了彻底的破坏。

放低历史的镜头,却偏偏能得出更普遍、更规律性的结论,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洞见出一个时代的个性,谢和耐先生将这一特殊的研究方法应用在南宋历史上,对我们中国人应该有极大地启迪。另外,我不能理解的是谢和耐先生将《马可波罗游记》这样一部存疑的著作作为史料,我认为这样有可能会削弱可信度和论证的力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6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历史学家、地理学家、亚洲研究协会前主席罗兹·墨菲

《亚洲史》:

在很多方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后来的世世代代中国历史学家批判它,是因为它未能顶住异族入侵而终于被他们痛恨的蒙古人打垮。但宋朝却从960年存在到1279年,长于约300年的(中国)平均朝代寿命。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宋王朝明智地专心于长城以南汉族中国人居留的高生产力核心地区,甚至用礼物签订一项停战协定,承认异族政权对今北京地区的控制,用类似协定让另一个异族控制西北干旱的甘肃。这些协定并不造成实际损失,而中国在宋朝的惊人兴旺与它放弃建立较大帝国的野心有很大关系。保留在中国统治下的地域仍与除去俄罗斯以外的整个欧洲一样大,加上它拥有的1亿人口,完全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   
    
……中国在11世纪生产的铁、钢和其他金属制品,可能比欧洲直到18世纪中叶生产的还多。用煤进行冶炼和取暖也比欧洲早7个多世纪。开封的地理位置比长安更有利于行政管理,更容易从长江流域及南方运来物资。宋朝的军队是强大而机动的,配备有铁和钢制的武器。……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是一个政治清平、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

期票、信用证以及官方大量发行的纸币适应了商业的发展。政府官员印刷发放小册子来推行改进的农业技术——灌溉、施肥、精巧的新式金属工具和最早的极其以及改良的作物新品种。经常得到城市富商和宋朝廷赞助的绘画有了光辉的进步,低廉印刷术的推广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小说和故事书激增……宋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南宋时代   
    
由于与经过西北的贸易路线隔绝,南宋开始认真开辟通向东南亚和印度的海上航线。中国商人的永久性居留地在许多东南亚贸易中心建立,杭州以南的中国东南沿海港口繁荣起来,出现了大量外国居民……海上贸易的税收提供了政府岁入的五分之一,这样高的比例是过去闻所未闻的。航海用的船舶在大小和设计上都有了惊人进展,有些船除了货物外还能运载600多人,比近代以前世界任何地方的船都大。

这些船采用了多重桅、分隔密封舱(其他地方很久以后才知道)和同样重要的船尾舵,后者代替了难操纵又经不起海上风浪的摇橹。在所有这些方面,宋代的船都超前于当代西方船舶许多世纪。讽刺的是,很久以后的欧洲人却用中国人最先发明的罗盘、多重桅和船尾舵——当然还得加上黑色火药——成功地远航到亚洲,并用中国人发明的纸记录他们的征服和利润。   
    
在国内方面,商业和城市化也有很大发展……城市数量剧增,首次出现了好几座与首都同样大或更大的城市和很多较小的城市。苏州和福州各有人口超过百万,而在这两座城市之间300英里的地段上,就有6座大城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有由运河及通航河道形成的巨大水路交通网,未居住着越来越多人口的一系列大小城市服务。新的首都杭州因兼有大量行政只能,其人口达到150万,比当时世界上任何城市都大……   
    
……正如在行政和艺术上的繁荣一样,南宋也是令人激动的技术创新时代,甚至可以说它已经迈出了现代科学发展的第一步。哲学家朱熹是所谓的新儒教的奠基人,他在很多方面有点像达芬奇,除哲学外,他对许多实用科目感兴趣而且十分内行……比如,朱熹的日记记录了他观察到比当前海平面高得多的地方的岩层中含有海产品的化石。他与达芬奇一样,但比后者早了3个世纪,作出了正确的推论,并写下了关于地壳隆起的地质学理论的首次陈述。……   
    
在农业、制造业和运输方面,南宋在以前的基础上迅速研制出大量新式工具和机器:用于耕种和脱粒;用于提水;用于纺织纤维;以及用于绞盘、斜面、河闸和改进水陆运载工具牵引性能等等。水钟及碾磨粮食和完成某些制造功能的水力磨坊也广泛使用。所有这一切很像18世纪工业化序幕到来之时的欧洲:商业化、城市化、市俗化、扩大的市场(包括海外市场)、增长的需求。因此,发明新机器和改进其他手段,就成了提高生产力的既关键又刺激的措施。   
    
这些进展有可能导致中国发生一场真正的工业革命,并给世界带来它应有的一切深远影响吗?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蒙古人的进犯把这一切都打断了,而以后各个朝代又不可能全面重复宋朝的模式。

近代欧洲前期的伟大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亨利·托尼曾警告我们不要“用把已得胜的势力硬拖到前台和把被吞没的势力猛推到幕后的方法来造成一种(历史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性的表象”。   
    
我们忍不住要多想想,如果宋朝存在的时间再稍长些,或者成吉思汗年轻时就死去——确实多次差一点就死去——那么中国可能一直在无间断地领导世界,而近代欧洲的兴起也不会是已经发生过的那样。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学家不喜欢这个词。过去的种子当然会存在于现在与未来,但它们很难起支配作用。

每个时代有它自己对未来的期望,但它不应该(我们也不应该)把自己视为未来的序幕。我们知道,从什么时候以来发生过什么,但我们应该避免仅仅用那样一种观点看待过去,我们应该尝试从它自身的特点来理解它。   

貌似美国学者人也认同谢和耐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6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人的层次太低,没有一个真正了解北宋为什么灭亡。甚至于美国人居然把丘处机路过牛家村的蝴蝶效应那一套逻辑来套中国以后历史的演变。本帅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他对宋朝的生活描述的不错,大家可以非常具象去观察那个时代,以培养一些史感。其他的,对宋朝感到遗憾的其实大可不必。这些人都只能算是读过历史书的人,没有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中国为什么会衰弱的问题其实本帅原来就从不同的角度谈到过,想要有所了解 的同学可以翻翻本帅原来发的帖子。以后如果有空的话,本帅还会详细的给大家解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6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忽略了社会结构,只讲豪门的富裕,不涉及老百姓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8 09:56 , Processed in 0.03884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