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70|回复: 8

[国观茶馆] 大国兴衰还是世界体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0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国兴衰还是世界体系

民族国家与文明体系

科耶夫:哲学、国家和历史的终结
        美国人打算拥有政治或军事上的“帝国”武器,以便排他性地保护或扩张他们的影响力,他们会在其民族的特殊性中衰败下去。“第三帝国”的悲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由于社会主义的国际主义忽视了处于民族国家与世界国家之间的帝国的过渡阶段,而反国家主义的自由主义则忽视了在民族内或民族间聚合起的民族社会中产生的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国家,这两种意识形态都是错误的。



世界体系的实验:春秋战国

南都:作为世界的另外一种力量,欧洲,你怎么看欧美的未来?未来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会否会继续。
米尔斯海默:不会。我认为欧盟的未来是个严重的问题。欧洲经济一体化已经开始了,但欧洲财政和政治一体化并未开始。当欧元先被创制出来之后,就给欧洲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为欧洲并没有一体化的财政和政治体系,那么一体化的货币政策想要继续就是不可能的。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欧洲没有开启财政和政治一体化进程?答案是,欧洲国家不愿放弃主权。因为民族主义的关系,欧洲国家都有很强的民族国家认同。政治一体化进程意味着他们放弃各自的国家认同。在处理欧洲经济危机时,每个国家都表现的非常民族主义。从世界范围内看,民族主义是最强的意识形态。考虑到民族主义在欧洲十分活跃的现实,一个欧洲合众国将不会出现。

南都:中东传统上是美国的势力范围,自去年阿拉伯之春之后,很多美国传统的盟友都发生了政治变动,你觉得未来中东会怎么变化?
米尔斯海默:美国显然被中东问题困扰。最重要的是,美国不可能尽力推动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两个国家的方案,那么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就会继续下去。这对美国来说是个很大的麻烦。因为在美国政治运作中有强大的以色列游说集团存在,美国无法对以色列施加任何压力。另一个问题是伊朗核问题。美国在推动伊朗彻底放弃核计划,现在非常清楚的是,伊朗不会放弃核计划。我认为美国难以处理伊朗问题的关键仍然是以色列游说集团。因为以色列游说集团的存在,除非伊朗彻底放弃其核设施,美国难以同伊朗就核问题达成外交协议。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和伊朗间的矛盾将一直存在下去。美国在大中东正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我想指出的是这对中国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只要美国在中东陷入麻烦,那么它就不会在亚洲制造麻烦,还要配合中国解决北朝鲜的核问题。所以中国应该希望以色列游说集团继续对美国施加强大的影响力。只要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陷入麻烦,对中国都是有益的。


霸权终结与全球觉醒

外媒:布热津斯基宣告"美国霸权终结"
         2013年10月30日 11:24:49         
  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学院举行的一次重要的小型座谈会上,多位著名地缘战略家讨论了查尔斯·加蒂所著的《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的战略和治国艺术》一书。
  墨西哥《每日报》10月27日发表文章称,这场意义重大的座谈会的内容应该成为所有对未来几年全球地缘战略方向感兴趣的大学的共有财产。正如布热津斯基自己所言,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形成的单边霸权仅仅持续了13年,如今全球正处于“这个时代的终结”阶段。
  文章称,作为卡特总统时期的国家安全顾问和现任总统奥巴马的心腹,以及阿富汗“伊斯兰陷阱”这一概念的制造者,布热津斯基指出不能忽视伊朗令人惊讶的崛起,提出美国应该“与伊朗达成明智的妥协”。
  布热津斯基宣告,继拿破仑时代以来持续了200年的占主导地位的霸权之争之后,当全世界经历“骤变”的时候,“对任何国家来说独霸天下都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由于政治觉醒,要想掌握全球霸权更加不可能”。
        布热津斯基最重要的观点是,长久以来美国没有打赢过任何一场战争,不管是在朝鲜、越南、阿富汗还是伊拉克。他预测,“中国在20年内不会攻打美国”,但是“如果中国发展史无前例的网络战能力,我们将在一天之内就被意外地打败,甚至那时我们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打败了”。
   布热津斯基认为,“我们已经不再占据20年前的主导地位,我们不再像过去20年一样是唯一无所不能的大国,而且在下一代也很难恢复这一地位”,那时世界将在“无序和混乱”之中形成多边主义,美国将必须“寻找更多的伙伴,而不是盟友来共享在经济和社会稳定方面最基本的利益”。
  布热津斯基呼吁在未来20年到30年间,当国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的时候,美国应该“接近欧盟,但不要排斥中国”。他预测,美国的地位可能将是“突出的”,但不再是掌握“霸权的超级大国”。
    文章指出,在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三足鼎立的新的三极秩序中,布热津斯基为美国提出了另一种该扮演的角色,即在同辈当中占首要地位者。(参考消息网)

 楼主| 发表于 2014-8-10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inablue 于 2014-8-10 21:14 编辑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 ,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 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 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 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卫@兰德斯《1750年迄今西欧的技术变革和工业发展》
没有证据表明,在18世纪伟大的革新前,英国有任何非同寻常的智力储备。
相关的证据指出,要产生一次规模如此巨大,以致仅凭一国之力,无法单独实现的技术突破,不仅需要一个最小必要市场为基础,还要掌握大部分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长的需求以提供推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由需求产生的压力作用在生产规模之上,便促成了新技术在英国的诞生,供应充足,响应迅速的生产要素又使新技术得以迅速开发,利用和传播。
与其大多数大路上的竞争对手不同,它没有将精力放在维持高成本的军队和扩张领土方面,而是集中一切力量确保自己在贸易和维系海外殖民地方面的优势和特权。

世界经济长波中的大国兴衰
作者: 鲍盛钢
蒸汽机作为经济增长动力开启了近现代产业革命的序幕,同时也推动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经济增长周期,在这一周期中英国和欧洲国家处于中心地带,因而他们引领世界经济将近一百年。随后经济增长动力转变为电力,汽车以及计算机和信息革命,因为这些科技创新大多发生在美国,所以世界经济增长中心逐步从英国和欧洲转移到美国。
美国和西方国家是本轮世界经济增长的源点,但是它们的实力正在衰退,原因不在于他们市场经济的退化,而是在于产业的转移与外包,那么,产业转移对于发达国家意味着什么呢?首先,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资本向国外流动,产业向国外转移,意味着本国投资减少,一般产业增长停滞。发达国家要实现产业增长,必须依凭创新优势,发展新技术产业,因为这种产业不但可以承受国内的高劳力成本,还可取得高利润。但创新不是说创新就能创新得了的。其次,贫富差距拉大,产业转移导致就业流失,政府财税收入锐减,赋税国家面临破产,高福利制度难以为继,而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在国外的投入,是生产低成本的选择,收益比在国内投入更高,所以他们会更富。他们更富的来源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主要是劳力成本差异。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他们追求更富,投入在国外,不受本国市场与民主机制力量的约束,因而不能惠及本国人民,甚至带来产业发展停滞和下降,导致失业增加,扩大贫困群体。资本与技术输出,使发达国家某些拥有资本与技术的少数人更富,而普通民众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贫富差距由此迅速扩大。美国“占领华尔街”的民众运动,反映了这种矛盾。
  日本与亚洲四小龙是本轮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站,日本与亚洲四小龙,还包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台湾与香港,他们的崛起与快速发展主要受惠于产业转移与外包的第一波浪潮,在20世纪60年代初腾飞起来,经历了70年代与80年代的繁荣,但是到上世纪90年代他们开始走下坡路,其中特别是日本陷入长达20年的经济迷失,一蹶不振,原因也是在于产业的转移与外包。他们的经济模式基本上是加工制造,以出口为导向,基础在于成本优势特别是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而一旦这一优势逐步失去,经济增长也就随着产业的转移趋于减速与停滞。
  接下来本轮经济全球化第二站就是中国与金砖国家,中国与金砖国家,崛起于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黄金发展期。中国与金砖国家经济发展和崛起主要是受惠于产业转移与外包的第二波浪潮,全球资本和技术从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导致了金砖国家的快速增长,没有经济全球化,也就没有金砖国家的崛起,它们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支持和推动者。美国和西方资本和技术的输入,使金砖国家成为全球投资中心,加工制造中心,贸易出口和财富积累中心,潜在消费市场中心,成为全球经济引擎和最有活力的区域,其中特别是中国。
  那么,中国与金砖国家之后又将是谁呢?中国与金砖国家的发展受惠于经济全球化,但同时也受制于经济全球化,目前随着成本的提升,人口红利的耗尽,同样面临产业转移与外包的问题,接下来进入快速发展的将是“新钻11国”(Next Eleven,简称N-11),包括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韩国、菲律宾、墨西哥、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土耳其和越南,他们正在受惠于产业转移的第三波浪潮。新钻11国普遍拥有劳动力资源和能源较为丰富的特点,据预计到2050年,“新钻11国”的GDP总值将比2005年猛增11倍,达到相当于一个美国或四个日本的规模。虽然N-11是一组非常不同的国家,但有三个主题将其联系在一起:它们均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它们的经济均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得以转型,它们均具有强大且持续增长的国内市场。

张建新:大国崛起与世界体系变革
    现阶段大国崛起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将重塑世界体系的上层建筑,但不会改变世界体系的经济基础及其运行规律。当前,世界体系呈现出异常复杂微妙的局面:一方面,大国崛起势必要求改革现行国际政治秩序,这不仅不是危险所在,反而是走向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必由之路,国际政治的演变趋势必然是走向政治多极化,而中国将崛起成为多极化秩序的重要支柱之一。在这个多极化秩序中,中国将联合其他同样具有多极化思维的行为体,如俄罗斯、印度和欧盟,在某种程度上平衡美国的单极霸权。另一方面,美国霸权有走向世界帝国的企图,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要极力建立一个世界帝国,因此国际社会的主要任务实际上是抵制美国企图使世界体系帝国化的危险。这种努力在伊拉克战争期间达到高潮,国际社会几乎在反对单边主义和反对霸权上达成了一致,但很快就被美国势力所分化和瓦解。美国通过从伊拉克撤军以及公布从阿富汗撤军的时间表,成功地转移了国际目光,使之聚焦于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崛起上。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实际上就是以中国为主的新兴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维持现状国家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和深化,一方面是中美之间相互制衡,斗而不破,另一方面是力量会逐渐发生有利于新兴国家集团的变化。
 然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能够永久性地持续存在下去吗?沃勒斯坦对此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他认为现代世界体系同历史上所有体系一样,不仅有其始,而且有其终。当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不能持续运转时,就会出现一种替代的新体系。那么,作为替代的新体系是什么?沃勒斯坦认为,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存在着第四种生产方式,即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之相对应的体系就是社会主义世界政府。“保持一个高水平的生产率,并能改变分配制度的唯一可替代的世界体系,将引起政治和经济决策层的重新整合。这将构成世界体系的第三种可能形式,即一个社会主义世界政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中国“搭便车”是美国妄自尊大(望海楼)
日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从伊拉克问题这个由头说起中国“搭便车”,并声称30年来中国一直在“搭便车”。这应当是美国总统首次直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是一个“搭便车者”。

奥巴马声言中国搭了30年便车,在西方涉华舆论中具有代表性。这种“搭便车”论,偏离事实,至少是片面的,不公正的。

回望过去30年的中国与世界,对于中国来说,这不叫“搭便车”,更应该叫“抓住战略机遇”。这几天,中国正热播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讲的是1976年至1984年中国发生的历史性转折。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率先提出时代的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过渡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由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自己的战略抉择,并为此付出了艰苦努力,也取得了非凡成就,这不是什么“搭便车”的结果。

中国既抓住了战略机遇,也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让世界搭上了中国发展的“快车”。一则中国没有出大的乱子,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保持稳定与发展成了地区乃至世界的福音;二则中国经济带动了许多国家的经济,成了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三则中国没有主张推翻现有国际体系,更没有到处去煽风点火,而是主张对现有国际秩序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四则中国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共产品。那些认为中国享受现存世界秩序的实际好处,但拒绝分担责任和成本的言论,显失公允。


在冷战后的世界里,美国凭借超强实力,制定国际规则,处理地区冲突,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饱受争议,也并非一无是处,但其对外政策和战略常常是添乱,而不是拨乱,中国有时不仅不能“搭便车”,反而成为受害者,有时还要帮助收拾美国留下的烂摊子。美国一方面高喊自由贸易,享受着中国购买巨额美国债券带来的好处,一方面抱怨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和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在美投资设置障碍。美国一方面呼吁国际反恐合作,一方面对华大搞反恐双重标准。对于美国发动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中国并不赞成;这两场战争留下了两个烂摊子,造成的问题远比解决的问题多,中国到这两个国家投资,承担了相当的风险,但有助于两国的稳定,对中美也都有好处。在东南亚,中国推动睦邻友好和自贸区建设,帮助处理泰柬冲突等,在相当长时间里走在了美国的前面,美国后来搞“再平衡”、“重返”,才像是“搭便车”,而且还要喧宾夺主,设置议题,搅浑南海,影响地区合作与一体化。

过去30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与美国的关系,本质上都是双向互利、合作共赢的关系,应该说不存在谁搭谁的便车的问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利于自身也惠及世界;中国深度融入世界,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奥巴马说中国“搭便车”,其背后是美国的妄自尊大,一种“美国例外论”的特殊优越感。最近,奥巴马还说俄罗斯啥也不制造,同样是一种妄自尊大。 美国应慢慢学会尊重并适应中国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柄谷行人:世界史的构造
      俄国革命与中国革命是世界-帝国的复权。中国与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对世界-资本主义(民族资本及国家殖民体系)的超越,一种非赢利的赠与式的世界体系的复归。

科耶夫:19世界的无产阶级就是20世纪的第三世界国家。
地中海体系的拉丁帝国是科耶夫构想的超越民族国家的西欧北非区域体系。他试图以此(天主教)对抗以英美为首的基督新教国家和以俄罗斯为首的东正教国家。

奥斯曼帝国也曾试图以重构世界-帝国的形式应对世界殖民体系的挑战,但最终为西方列强所瓜分,各自的民族国家成为西方列强的属国(类似于民国式的军阀混战)。当前土耳其-伊拉克的库尔德人,叙利亚-伊拉克的逊尼派阿拉伯人,正是一种对殖民体系的反叛:不管是萨达姆、卡扎菲,还是土耳其、伊朗都是以统一的伊斯兰帝国为期许的…

现如今,正如科耶夫所担心的,整个欧洲半岛成为美国与俄罗斯所争夺的中间地带。而中华体系对美苏体系的冷战制衡,在当下以亚非拉联盟的形势,正在促成以亚非欧腹地(西亚-东欧绿洲)、亚美腹地(东-南洋岛屿)为焦点的世界体系重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宇:美国是正在衰落的科学帝国吗?

“当今,谁是美国最重要的科学家?”2003年,在一个来自美国各精英大学六个专业学术领域的聚会上,当主人抛出这个问题时,竟没人能说出一个当代杰出美国科学家的名字。

美国人喜欢谈论政治家、娱乐明星、运动员、作家以及企业家,却极少会谈论科学家, 以往的情况并非如此,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Albert Einstein在美国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并且每个学术领域都有一个为人所熟知的名字,例如James Watson,Enrico Fermi, Edwin Hubble。然而,如今,美国人对于纯粹科学的兴趣似乎已经减退,远不及他们对于新应用软件的兴趣。那这个国家的科学成就和科学实力是否也减弱了?事实上,学者和政治家们一样已经开始担心美国的科学可能正在衰落。

如果美国失去了在科学上的优势,科学史学家们也不会大惊小怪。因为在历史上,世界的科学中心已经数度易主,17世纪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到英国,18世纪到法国,19世纪到德国,20世纪早期跨越大西洋到了美国。1962年,日本科学史学家Mitsutomo Yuasa在回顾分析了世界科学中心周期性改变的历史数据后,大胆地预测 “美国的科学兴盛,始于1920年,将终于2000年”。

……

担忧从何而来

那么对美国科学的担忧从何而来?在《美国科学是否在衰退》一书中,我们发现有三个因素——两个历史性的因素,一个通过比较而来。首先,从美国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看,科学家的收入增长缓慢,远远低于其他社会地位高的专业人士(比如医生和律师)的收入,在博士水平的科学家这一不利趋势尤为显著。

其次,现在寻找学术职位的科学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终身教授职位相对于申请这个职位的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而言供不应求,结果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科学家在找到永久职位前被迫选择博士后的临时职位。生物医学科学的就业前景尤其惨淡,尽管然国家卫生研究院有很多基金支持。其问题在于,大学实验室增加的研究经费主要用来雇佣更多的临时研究人员,而不愿意增加终身教职的数量。一些生物医学领域的博士在找到一个终身教职前需要做两次甚至更多的博士后或其他临时职位。这些博士令人堪忧的职业前景和相对较低的收入让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科学家过剩了。

第三,当然也是人们对美国科学前景担忧的最大原因,那就是科学全球化,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日趋强烈。每年的新闻发布数据显示,美国学生在科学和数学科目上的表现与其他国家相比相对平庸。同时,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东亚相比,美国科学论文产出的增长速度在过去几十年间有所降低。因此,美国对于世界科学的贡献有所降低。

但从某些方面来说,科学的全球化也是美国科学成功的一个结果,科学是一个公共的、全球的产物。科学知识一旦出现就被人编撰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美国科学在20世纪的巨大成功意味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们,比如中国和印度,能够在美国科学家们创立的现有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和突破。互联网的普及和航空运输的低成本也使地点不再成为一个限制因素,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们能够方便地获得知识、设备、材料,同时还能和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的科学家合作。

科学全球化在美国境内也有所体现,超过25%的美国科学家是移民,而在1960年仅有7%。美国大学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学生中超过半数是暂住者。移民在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里比例的增加说明美国对外国出生和外国培训的科学家的依赖性急剧增加。虽然大多数从美国大学获得科学学位的外国人因为经济和科学本身的双重原因而更愿意留在美国,但是我们不敢保证这种情况将会持续下去。如果美国科学项目中外国学生没有了或者数量急剧减少,或者如果大多数获得科学学位的外国学生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国家,这将会导致美国科学家的短缺,潜在地影响美国到经济发展、甚至国家安全。

中国正在发生什么?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拥有13亿人口,在1978年和2010年之间,经济以年均7.7%的增长率快速增长。其他指标也显示了中国正在努力缩小在科学技术方面和美国的差距。

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经费以提升中国的科学教育质量和国家的科研实力,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从1998年的1022个增加到了2008年的2263个,并且在100所顶尖大学投入大量的政府经费。得益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和研发金额在GDP中所占份额的增加,中国的研发支出以每年20%的速度 增长。除此之外,政府还推出了很多吸引人才的计划,例如长江学者计划和千人计划,吸引移居国外的中国科学家,特别是在美国工作的科学家,回中国长期或短期工作。

中国政府在促进科学教育方面的努力似乎已见成效。迄今为止,中国的科学和工程学学士学位人数已领先世界,2010年有110万,大约是美国的四倍多。这个巨大的差距一是源于中国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的扩招,同时也表明选择科学和工程学专业的学生比例相当高,其中,2010年该比例达到44%,而同年美国仅为16%。当然中国人口基数大也是一个原因。考虑到人口基数后,这两个国家年轻人具有科学和工程学学士学位的比例是类似的。中国科学和工程学博士人数也在快速增长, 1993年,只占美国的10%,而到2010年,已经反超美国,高出美国18%。当然,随之而来的问题时,中国博士的含金量是否与美国相当。

美国Thomson Reuters’ InCites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databases)的数据表明中国科学论文的数量在1990年到2011年之间以年均15.4%的速度增长。在总产出方面,中国2004年超过了英国,2005年超过了日本和德国,迄今仅次于美国,保持在第二的水平。数据也显示中国科学家论文的质量也在迅速提高。中国被高频引用的论文数量在2009年已与英国、德国持平,2011年达到美国的31%。

中国在科学领域的崛起主要有四个因素:人口基数大,人力资源丰富;大量侨居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学术精英文化;以及政府愿意大力投资科学。当然中国科学的崛起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官员评估而非同行评议的科研机制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研究创新。考虑到中国大力发展经济,应用学科领域会比基础学科领域更占优势。这些特征意味着美国科学家能够从和中国科学家的合作是互利互惠的,比如美国科学家设计的研究可以在资源雄厚的中国实验室中完成。

新世界秩序下的科学

科学如今进入全球化的时代,美国虽仍处于领先地位,但已非不可挑战。将来世界不会只有一个科学中心,而是多中心并存。当今国际科学界的这种竞争环境并不意味着美国科学在衰落,而是他国家的科学发展得更好了。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和美国的科学家可以相互学习。科学的全球化并没有威胁到美国科学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培养,随着更多个体和国家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科学工作的规模将会逐渐扩大,从而也加速了科学发展步伐。在当今这种竞争激烈的全球化科研环境里,美国因其自身鼓励创新、重视科学对社会的贡献以及机会平等的社会环境优势而将如鱼得水。这也是我们应该对美国未来科学发展持乐观态度的原因。

(容蓉编译自谢宇2013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Henry and Bryna David演讲报告)
http://www.guancha.cn/Xie-Yu/2014_08_28_260390_2.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鲁里埃尔·鲁比尼:俄罗斯的欧亚愿景
字号:小中大2014-08-25 14:50:29
更多
182

关键字 >> 普京欧亚联盟埃尔鲁比尼欧亚努里俄罗斯 新冷战
在乌克兰,获得西方国家支持的政府与获得俄罗斯支持的分裂主义者之间的冲突正在升级,这使人们开始关注一个根本问题:俄罗斯政府的长期目标是什么?尽管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即期目标可能仅仅是重新掌控克里米亚并对乌克兰事务保持一定的影响力,但其长期野心远不只这些。

鲁比尼被称为“末日博士” 因早在2006年就预测到了本轮金融危机而声名大噪
普京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灾难。因此,普京的长期目标一直是以某种形式重建苏联,也许是类似欧盟的超国家联盟形式。
这个目标不足为奇:不管衰落与否,俄罗斯一直自视为周边应该有缓冲国围绕的超级大国。在沙皇时代,帝俄一直不断扩张势力范围。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罗斯建立了苏联,其势力范围包括中欧和东欧大部分地区。而如今在普京的专制政权下,俄罗斯计划逐渐建立一个广阔的欧亚联盟。
尽管欧亚联盟还只是个关税联盟,但欧盟的经验表明,假以时日,自贸区的成功将催生更广泛的经济、货币以及最终的政治一体化。俄罗斯的目标不是效仿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而是建立又一个欧盟,由俄罗斯政府控制大权。
这个计划很清晰:从关税联盟开始,联盟最初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组成,其他前苏联共和国大都随后加入。事实上,现在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正准备加入。
一旦建立了广泛的关税联盟,联盟内部的贸易、金融和投资联系将不断增强,直到成员国将彼此之间的汇率固定下来。接着其成员国将考虑建立真正的货币联盟,推出共同货币。
欧元区的经验表明,维持货币联盟需要银行、财政和完全的经济联盟。一旦成员国放弃财政、银行和经济事务上的主权,就可能最终需要一个部分政治联盟来保证民主合法性。
实现这一计划也许需要克服严峻挑战,并在好几十年里投入大量财力,但第一步是关税联盟。就欧亚联盟而言,其必须包括俄罗斯西部最大的邻国——乌克兰。
正因如此,普京才会向乌克兰前总统维克多·亚努科维奇施压,要求其放弃与欧盟签署的联合协议。也正因如此,普京对亚努科维奇政府被推翻反应激烈,不惜吞并克里米亚、破坏东乌克兰的稳定。
最近的事件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国内市场导向、亲西方的派系,增强了国家资本主义、民族主义派系的实力,后者正力争加快建立欧亚联盟。特别地,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与欧洲和美国的紧张对立,将使该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出口转向亚洲。
类似地,俄罗斯、巴西、印度、中国和南非正成立一家开发银行,以替代受西方控制的IMF和世界银行。美国电子监控的曝光可能让俄罗斯限制访问互联网,并自行建立本国控制的数据网络。
建立一个完全的欧亚联盟也许只是空想。俄罗斯缺少改革,人口趋势也不利,这意味着其增长潜力很低,金融资源也不足,无力建立吸纳其他国家所需的财政和转移支付联盟。
但普京野心勃勃,并且与中亚的其他独裁者一样,他可能在未来几十年持续掌权。并且哪怕俄罗斯缺少活力,难以在制造业和未来产业上取得成功,它仍将是商品生产方面的超级大国。
俄罗斯、中国和伊朗等修正主义大国似乎已准备好挑战美国和西方在苏联解体后建立的全球经济和政治秩序。但如今,其中一个修正主义势力——俄罗斯——正积极推进重建类似于帝国的势力范围。
然而不幸的是,美国和欧洲对俄罗斯的制裁尽管必要,也许只会让普京及其民族主义斯拉夫派幕僚们更加确信,俄罗斯的未来不在西方,而在于在东方另起炉灶进行一体化。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称,这不是新冷战的开端。但就目前的趋势来看,该论断很可能很快被证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2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chinablue 发表于 2014-8-10 20:53
卢麒元:不是毛邓和而是毛邓合
2014-08-09 14:23 作者:卢麒元 我要评论(0)
核心提示:否定毛者,肯定不是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乔万尼·阿瑞吉:从长时段看中国市场经济

作者:乔万尼·阿瑞吉  时间:2011-07-27   浏览次数:1078 次

  内容提要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在至少长达2000年的历史时期内都处于世界发展前沿。早在明代和清代早期,中国就已成功地建起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市场经济,以及一个和平的地区性国际关系体系。然而,从鸦片战争以后直到二战结束,中国及其周边地区遭遇了百余年之久的剧烈衰退。衰退的根源在于此前500年间欧洲和东亚地区国际体系动态的根本差异,后者在外向型欧洲体系的全球化趋势下表现出了其脆弱性。东亚地区在二战后的快速复苏,始于美国在该地区建立的军国主义体制。这种体制为以日本为首的争取劳动力资源的投资滚雪球过程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并最终成为地区性经济整合与扩张的强有力机制。中国现在是最强大的吸引东亚地区内外争取劳动力资源的投资之地。古老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区体系的两个遗产,在把这种投资热潮转变成国民经济扩张引擎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一个是海外华人,另一个是高质量且低成本的农村劳动大众。前者使中国高效地重新整合了地区性及全球性经济体系,后者则是中国从其市场为基础的发展传统继承而来的。

  关键词 东亚复兴;中国崛起;地缘政治;市场经济;勤劳革命遗产

  作 者 乔万尼·阿瑞吉(1937—2009),国际著名左翼学者,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译 者 杨建芳,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

  费正清(John K. Fairbank)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前夕写道:“近年来中国的现代化规模如此巨大,以致于使人感到难以把握。”在文艺复兴和西方文明的影响和对中国本土传统的重新评价相抗争的时候,具有19世纪典型特征的经济活动和后工业时代技术的繁荣混合了起来。“变化是迅猛的;中国在发展上倾注全力,但质量不高……难怪邓小平的改革既让中国人也让我们感到困惑”。[1](P17)

  接下来的发展加重了这种困惑,中国在亚洲地区内贸扩张上开始发挥主导作用,而亚洲地区内贸的贸易额现在看起来保持了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或欧盟的态势。不仅所谓的新兴亚洲的内贸扩张大约占1990年至2006年间全世界贸易增量的40%,而且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扩张主要是由于中国担当了地区出口平台而促成的,中国从亚洲进口的更多了,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区的也更多了。[2]

一、大分流的地缘政治学

为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从大分流的根源主要在于地缘政治而非经济谈起。与流传甚广的信念相反,《共产党宣言》的著名观点, “[欧洲资产阶级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的重炮,”以及扣人心弦的警句,“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5](P83-84) 这些话就中国而论,经不起从历史源头来仔细审视。除了纺织(尽管不是织造)以外,还有铁路、采矿,在这些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活动,西方的商人和生产者能够竞争过他们的中国对手。[6](P371-375)[7](P10)[8](P5)[9](P103-116)[10]正如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中承认的,英国的炮舰而非低廉价格这种隐喻的大炮,才是中国屈从于西方资本“无休止”积累之命令的“助产士”。[11](P751)


二、东亚复兴的美-日阶段


三、中国崛起与东亚勤劳革命的遗产

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22日文章,原题:英国加入亚投行 预示美国世纪的终结      一些事件是具划时代意义的。英国加入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便是一个例子。这可能预示美国世纪的终结和亚洲世纪的到来。
  一名高级美国政府官员接受《金融时报》访问时,明显透露了英国决定的重大意义。他语带深意地说:“我们对一直包容中国的趋势感到不安,这不是和一个崛起强国交往的最佳方式。”英国是美国最忠诚盟友,只有他们才会尾随美国掉入伊拉克的泥沼——而这只不过是12年前的事。
  现在,英国这个盟友认为,历史性转折点已经出现。美国再也不能主导世界历史。一个新的强国崛起了。和大多数中等实力国家一样,英国决定两边下注,同时和中国与美国合作。但这也关系到生死存亡。伦敦如果不能在金融和经济上为日益强大的中国服务,便可能在21世纪被边缘化。因此,除了同中国合作,英国别无选择。
  分析指出,白宫的不满是可以预料的。遗憾的是,这也是不智的。对中国成立亚投行的任何客观和冷静评估都会显示,这是因为时机成熟了。
  亚洲开发银行估计,亚洲必须在基础设施上投入至少8万亿美元。由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和相关机构,不可能满足这个需求。中国利用其储备来加强亚洲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决定,显然受到亚洲的欢迎。中国在创纪录的短时间内,建设世界水平基础设施的耀眼成就,显示了它在这方面的专长,而这正是亚洲所需要的。
  英国宣布加入亚投行前,美国一直公开否认它要求其他国家不要参与新银行,尽管这根本不是什么秘密。因为直接来自华盛顿的电话,让澳大利亚和韩国皆举棋不定。现在,既然英国已申请加入,它们就没有理由再犹豫了。美国应该明智地接受它们的决定。
  表面上,美国表示不支持亚投行,是因为它只支持有高监管水平的机构。果真如此,那美国就应该支持英国的决定。英国可以,也应该要求亚投行企业监管副总裁的位子。若亚投行能够建立英国高水平的法制和企业监管,还可以成为新一类的国际组织的楷模。
  可惜的是,美国控制的世界银行不是亚投行学习的榜样。众所周知,世行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便描述了贷款蒙受损失的美国私人银行,如何要求世行对埃塞俄比亚实施惩罚。美国如果要亚投行实行高水平监管,就应该以身作则,同意放弃对世行的控制。华盛顿也应该体现真正的民主,不再坚持世行行长必须由美国人担任。
  归根结底,美国和中国推行更好的多边组织的新竞争,只会让世界受惠。这是个追求更高水平的竞赛。不论是美国或中国胜出,我们都会看到国际组织的监管水平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亚洲人将从中得益,而亚洲世纪也会更快到来。(作者:马凯硕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8 03:10 , Processed in 0.04775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