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9|回复: 11

[国学论道] 缘起性空与惯性原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9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金然寿 字坐忘 弘扬中华文明学社 社长

  一

  缘起性空里的“空”,并不是“没有”。按照现代白话文的语境,愚以为可以理解为“不定”。亦即,物之性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依缘而起,依缘而变。比如说,一块木头,相比于橡胶是硬的,但我们不能以此而说木头的性质是硬的,因为如果是相比于铁块,它是软的。是故,木头显示硬性还是软性,并不是木头独自固有的属性,而是要看和什么东西“缘起”。且,它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缘而变的,即,不可能是对橡胶显示了硬性而相对于铁块继续显示硬性。

  再如,高为阳,低为阴。身高190cm的人,相比于普通人显示阳性,但相比于200cm的人又显示阴性,是故,我们不能不辨阴阳的说身高190cm的人高(当我们说190cm的人高的时候,其实已经和普通人进行了默认比较)。

  二

  运动与静止,亦然。运动与静止,并非物体固有的属性,而是与参照物对比的结果。比如,我们坐在相对于地面运动的车上,我们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但相对于车体是静止的。如果运动或静止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为什么我们相对于地面运动的同时又相对于车体静止呢?是故,要讨论物体的运动性或静止性,就必须要谈及参照物,而不能说这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然而,共夷的唯物辩证法,就把运动与静止解释为物体固有的属性。其典型代表就是科学共同体的惯性原理。惯性原理以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定义了惯性,同时又说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进而是说运动与静止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共夷及科学共同体用惯性来解释“刹车时身体向前冲”的现象。然而,这个解释恰恰是不可成立的。因为,当汽车刹车时,人体受到的只有重力和椅子的支持力,且此两力处于合力为0的状态,而刹车时的摩擦力,是加之于车体而非人体的。而按照惯性原理,当一个物体不受力或合外力为0时,将要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遂,当汽车刹车时,原先处于相对于车体静止的人体,应该继续保持原来状态,即,要保持相对于车体静止之。但事实恰恰相反,不受力或合外力为0的人体,在汽车刹车时,相对于车体非静止而是在向前冲。这说明惯性原理,不可成立(关键在于,身体向前冲里的“向前”是相对于什么而说的,但科学共同体以回避参照物的方式混淆是非——惯性原理里的运动和静止,亦未提出参照物:请注意惯性原理的陈述方式,一切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不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相对于某某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再来看看科学共同体提供的另一论据:“锤子松了,把锤把的一端在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能紧套在锤柄上”。这是因为锤与柄原来都向下运动,柄撞在物体上受到阻力作用,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就停止了运动,锤头没受阻力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继续向下运动,这样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了。

  然而,惯性原理有两个部分。即,物体不受力(合外力0)时保持静止,和物体不受力(合外力0)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两个情况都能满足,才能说这个原理可成立。但是,科学共同体只提一部分情况,而回避了另一部分情况。锤与柄原来都向下运动,是相对于要撞击的物体而言的,而锤与柄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因此,按照惯性原理,垂头在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原来相对于柄静止的锤头,应该继续保持相对于柄的静止状态,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此,惯性原理不成立。

  三

  脱离缘起而论性,或者说,脱离参照而讨论物性,是夷狄们推行其霸权体系的根本秘密。

  一个山坡,站在山下看是上皮,站在山上看是下坡。所以,要说一个山坡是上坡还是下坡,必须要看他站立的立场是什么。前进即后退,后退即前进,比如,当我们开着车时,看着前方是前进,但后视镜显示,我们同时在后退。所以,所谓的前进和后退亦是主观观察结果,而不是绝对客观。脱离参照物而说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而且说这个运动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是错误的,因为,参照物不同,判断结果不同。

  然而,夷狄的语言体系中,是没有不同参照之间的转换,或转换立场而思考,只有去除主观参照过程之后,捆绑为“客观”,并靠强权欺压弱者的模式。比如,共夷认定家庭与私有制有关,但事实上,家庭从家庭成员的角度来说,是公有制,所以,中华强调修齐治平,而不是把家庭粗暴的定位于简单的私有或公有,或者说,家庭是个人和国之间的公私转换纽带。而所谓家庭是私有制,是以非血缘成员为单位的党派或宗教立场去讨论问题。很显然,血缘家庭被强化,以非血缘组成的党派或宗教的利益会受到削弱。或反过来讲,要想抢夺百姓的财富为党产,就要以各种名义欺骗,迫害和杀害百姓,并掠夺他们的私人或家庭财产。

发表于 2014-9-11 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我是这样理解的。
空,是共性,事物的共性,最本质的唯一共性,就是空,所以才说空性是事物的最终本性。
那么,空怎么理解呢?把事物所有的特性都拿掉,就是空。
我们说,事物之所以成为一个事物,是因为它有可辨识性,可以分辨,可以分辨就是有特性。特性也就是差异性,因此事物千差万别。
事物的特性,因为可以辨识,就有了相,相掩盖了共性——空相。
何为缘起性空?事物的本质是共性,共性怎么就生成了万物呢?就像现代科学中讲的,质子中子构成了万物,我身体里的质子,和石头的质子没区别,为什么我不是石头呢?
当然,质子并不是空相,质子还是有相的。
空相构成万物,就是因为缘起,还以质子来说明,构成我身体里的质子,和构成石头的质子,有不同的历史,从宇宙初期一直缘起下来,到现在就成为不同。所以差异就来自历史。历史就是因果传续的一条漫长锁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1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月下渔樵 发表于 2014-9-11 03:05
嗯,我是这样理解的。
空,是共性,事物的共性,最本质的唯一共性,就是空,所以才说空性是事物的最终本性 ...

这些解释用《心经》上的一句话来概括:“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能祖师曰:“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月下渔樵 发表于 2014-9-11 03:05
嗯,我是这样理解的。
空,是共性,事物的共性,最本质的唯一共性,就是空,所以才说空性是事物的最终本性 ...

请问质子有什么“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1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中社 发表于 2014-9-11 20:29
请问质子有什么“性”?

多了,可见性。
性,实际是主观认识后的总结,你所见有多少就有多少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1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毛蟹 发表于 2014-9-11 07:14
这些解释用《心经》上的一句话来概括:“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能祖师曰:“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 ...

是的,色相,就是从【空】落在我们认识里的一种存在形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月下渔樵 发表于 2014-9-11 20:44
多了,可见性。
性,实际是主观认识后的总结,你所见有多少就有多少性。 ...

既然很多,可举一例论之,请先生举一个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1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中社 发表于 2014-9-11 23:08
既然很多,可举一例论之,请先生举一个例。

有质量,带正电荷,物理学上的描述很多。这些都是特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1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状态,这样理解容易一些。
所谓静止,也就是不变性,只是相对稳定的运动形态而已。举个例子,我们认为坚固的墙壁,就是由原子构成的。固体点阵附近在不停震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原子曾被认为是有一个外壳的,后来发现原子的外壳是高速运动的电子。运动是永恒的,运动就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另一个方面,我们不能感知静止之物,你看到某个东西静止,实际是看到了他的运动,他激反了光线。实际上,没有一种属性是静止呈现的,都是运动给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3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月下渔樵 发表于 2014-9-11 23:26
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状态,这样理解容易一些。
所谓静止,也就是不变性,只是相对稳定的运动形态而已。举 ...

“固体点阵附近在不停震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请问,既然感觉不到,前面的不停震动,是不是臆想?有什么逻辑依据?是不是等于说,“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在震动,因为我没有感觉到过,但是我能肯定它在震动,虽然我感觉不到”。请问,这个“肯定”的依据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3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中社 发表于 2014-9-13 18:42
“固体点阵附近在不停震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请问,既然感觉不到,前面的不停震动,是不是臆想? ...

说感觉不到,是指常观尺度上。
使用仪器可以测量到。这方面研究已经很细致了,有实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3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中社 发表于 2014-9-13 18:42
“固体点阵附近在不停震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请问,既然感觉不到,前面的不停震动,是不是臆想? ...

现代科学重视观察,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在哲学上有很多经典,可以看看。震动,嗯,温度就是分子震动,宏观和微观上的不同认识罢了。
所依据的恰恰不是逻辑,而是观察,也就是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0 15:08 , Processed in 0.03929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