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0|回复: 1

[大陆风情] 《岳阳楼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经典之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岳阳楼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经典之构
作者: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4-11-02 15:56:28 来源: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


  

 范仲淹主要生活在宋仁宗年间,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世六十四年,为官三十七年,一生经历可概括为自幼孤贫、勤学苦读,为民治堰、热心教育,西陲守土、边帅军功,庆历新政、改革图强,四起四落、百折不挠。他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可谓是“三立”完人。所谓立功,即如金代学者元好问所言:“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立德,是指范仲淹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正不阿,力主改革,屡度被贬。《宋元示案·序录》说,范仲淹“一生粹然无疵”。立言,有《范文正公全集》传世,最著名的是《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至今不衰。《岳阳楼记》是公元1046年范仲淹应友人滕子京之约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在这一名篇中,范仲淹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之心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光辉思想。

  《岳阳楼记》融叙事、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叙事扼要清晰,写景变幻莫测,抒情发自肺腑,说理令人深思。全文三百六十八字,可分为五段,第一段是叙事,说明撰写《岳阳楼记》的缘由:“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第二段是写景,描写洞庭湖时空变幻胜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借壮丽辽阔的洞庭之景衬托作者的宏大志向和高尚情怀。第三段是写景,描写洞庭湖的阴雨天气与郁闷心情,一连用了霪雨、阴风、浊浪、星隐、山潜、商断、船翻、日暮、虎啸、猿啼等灰暗词语,突出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心境。第四段还是写景,描写洞庭湖的晴空万里和良好心情,也一连用了春风、丽日、微波、碧浪、鸟飞、鱼游、芷草、兰花、月色、渔歌等美好字句,表现心旷神怡、其喜洋洋的心境。第五段是说理,为全文的精华和主旨。在这一段中,范仲淹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做人准则和为官信念,强调自己要像古代仁人志士那样不会因为人生境遇的顺遂而欣喜,也不会因为自身遭遇的失意而悲哀;一定要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


  品读《岳阳楼记》,最让人震撼的不是优美的文笔和壮阔的景观,而是范仲淹崇高的品质和精神。这种品质和精神最集中体现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中,范仲淹的政治思想、人格境界和艺术审美都熔铸在这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令人感动不已。据宋代文豪欧阳修撰写的碑文,范仲淹自小就胸怀大志,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这说明范仲淹是一生信奉这一忧乐意识和秉持这一行为准则,即使贬官在外,遭遇人生挫折,也不改这一志向,依旧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正是这一思想光辉和博大胸怀,使得范仲淹成为历代士大夫和为官从政者的楷模,使得《岳阳楼记》千古传诵,成为陶冶人们情操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泉眼细流。

  《岳阳楼记》展示了范仲淹的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中国传统优秀知识分子的信念。一定意义上说,忧患意识是深入到知识分子的灵魂之中,流淌于知识分子的血液之中,从而使知识分子敢于为民请命,敢于挺身而出,敢于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在《岳阳楼记》的最后段落,范仲淹一连六次用到忧字。这六个忧字,反映了北宋王朝的弊端和危机。北宋王朝是靠政变取得天下,奉行重文轻武方略,一向比较软弱,到了宋仁宗年间,则是社会矛盾积聚、危机四伏。这六个忧字,浓缩了范仲淹一生经历。他生于贫寒,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寄人篱下;为官三十七年,真正在京城只有四年,数度被贬,一生坎坷。这六个忧字,更是范仲淹政治品格和人生情怀的诠释。那么,范仲淹忧患什么呢?首先是忧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范仲淹长期在地方为官,有十三年是在基层为官,十分了解百姓的冷暖和民间的疾苦,因而他的忧民不是停留在文字上的认识,而是具体生动的实践。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修海堤。公元1021年,范仲淹在江苏泰州任盐仓监官。当时,泰州地区位于淮水之南,东临黄海,堤坝年久失修,海水倒灌,淹没良田,百姓流离失所,逃荒他乡。范仲淹见百姓受苦,就一再上书建议复修海堤,朝廷则任命他为兴化县县令,主持修堤。他亲率几万民工筑堤,一次大浪袭来,几百人卷入海底。修堤遇到种种困难,他都一一加以克服。特别是发生伤亡事故时,各种非议四起,要求停工罢修,但他力排众议,继续坚持,终使大堤告成,地方经济得以恢复,流离的百姓又回到故乡安居乐业。人们为了感谢范仲淹,将此堤称为“范公堤”。同时是忧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封建社会,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忧君实际上就是忧国。范仲淹的忧君既表现在敢说真话,又表现在敢于革除弊政。范仲淹认为:“士不死不为忠,言不逆不为谏。”他四次进京被贬都是由于说真话。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不仅没有给他个人带来好处,而且是人生的挫折和前程的毁弃,但最令人感动的是他无怨无悔、不改初衷。

  《岳阳楼记》展示了范仲淹的无我境界。超越自我,进入无我之境,是人生自我修炼和完善的最高境界。所谓无我,就是静心,“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就是无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唐代诗人孟浩然虽写下千古名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其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更为人们称赞不已,但诗人明显流露出自怨自艾之意,这首诗也有干谒之嫌。由此可见,即使一般的优秀人物,也很难做到无我。范仲淹写道:岳阳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思是,岳阳楼往北直通巫峡,往南可达潇水、湘水的源头,外调的官员和漫游的诗人常常来到这里,他们游览风光的感触难道是没有差别的吗?范仲淹认为,不同的人对岳阳楼和洞庭湖的观感肯定是不同的,但他们对阴天和晴天的感觉则是一样的,这就是阴天时心情不好,晴天时兴高采烈。应该说,晴天时心情好,阴天时心情孬,这大概是人之常情。但是,这又恰恰证明一般的人很难超越自我,进入无我之境。范仲淹感慨:“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明显否定上述两种览物之情,在他看来,古代仁人志士的思想感情,是不会以晴天、阴天的不同而变化的,实质是既不会因为人生顺境而高兴,也不会因为人生逆境而悲哀。因而范仲淹明确表示,自己要向古代仁人志士学习和看齐,即“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展示了范仲淹的思想光辉。中国历史上有着许多优美的文章,流传下来的也很多。即使类似《岳阳楼记》这样融叙事、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体的文章,在宋代著名文人的作品中,就有不少流传下来。这些流传于世的作品文字华丽,感情真挚,也有哲理。但是,都没有像《岳阳楼记》有这么大的影响。究其原因,本质是文中所表达的思想的差异,这些作品所表达的哲理是个人的、局部的,而《岳阳楼记》所表达的思想既超越时间,又超越自我,博大而精深。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得好:“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思想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岳阳楼记》之所以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传诵,不断给人们激励,既因为《岳阳楼记》的文字优美,更因为《岳阳楼记》的思想深刻和高尚,这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是《岳阳楼记》的点睛之笔,集聚着巨大的思想能量。正是因为这一思想,使得《岳阳楼记》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建立起了坚定的信念,这就是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无数志士仁人终身服膺之、践行之。正是因为这一思想,使得《岳阳楼记》成为许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人生指南。人的一生就像在航行,思想就是导游者;没有导游,人生就会失去方向和目标,一切力量都会化为乌有。正是因为这一思想,使得《岳阳楼记》给予人们不竭的精神力量,即使身处底层,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纵然面对逆境,也要做到忍辱负重、坚贞不屈,为国分忧、为国持节。当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但有思想美,而且有人格美,是思想美与人格美的完美统一,充分体现了范仲淹高尚的人格境界。高尚的人格境界,更加增强了《岳阳楼记》思想美的力量和光辉,也是《岳阳楼记》千古传诵的重要原因。


http://www.mzfx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9&id=23449


发表于 2014-11-2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中国式贵族的内心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3 05:56 , Processed in 0.03290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