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9|回复: 1

[东方区] 长平之战的影响(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1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262年秦军进攻韩国,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献城于赵国,由此引发秦赵两国的一场大战。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攻占上党,在长平与赵将廉颇对垒。随后,范雎用计使赵孝成王以赵括代替廉颇,赵军新统帅赵括对秦军发起主动进攻,结果被秦将白起围困,秦昭王征发十五以上青壮年阻拦赵国援军和粮运。赵军断粮四十六天,突围失败,赵括战死,被迫投降。白起留下年幼士兵240人回赵国,坑杀40万赵军降卒。这场秦赵大战对战国末期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  对秦国的影响
长平之战,秦将白起打败赵军,秦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首先,秦军消灭赵军45万,秦国有可能一举灭掉赵国,在统一之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攻灭大国。赵军大部分军队在长平被摧毁,秦军攻占上党高地,再往东就是赵国国都,而赵国年幼的兵士还未组织起来,邯郸空虚。白起兵分三路,亲帅一路直扑邯郸,想一举灭亡赵国。虽然秦军在长平之战中伤亡大半,粮食供应也出现问题,但是赵国的情况更差。同时,楚、魏两国的援军也未准备。秦国如果克服困难,尽快进攻邯郸,有可能将统一的进程加快。其次,长平之战对秦国的战争机器进行了一次检修。在此之前,秦国从来没有进行过如此规模的大战。征发15岁以上丁壮,长达三年的作战,修建水渠运粮,大规模包围作战,如此规模的作战前所未有,对秦国的战争机器是一个挑战。当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方说军粮问题。三年的战争也使秦国的粮食供应不足,说明秦国农业对维持统一战争还有不足,农业的生产工具、水利设施等方面还需要完善,这也表明了日后修建郑国渠的必要性。第三,长平之战使秦国威震六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赵国灭中山国,攻打林胡、楼烦,五国伐齐,成为东方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一战大败六国中最强的赵国,秦国的威名传遍六国,从此六国再也无力阻止秦国的扩张步伐。同时,秦军“虎狼之师”的名号也因长平之战而更具威慑力。秦军围歼赵军多达45万,坑杀赵军降卒40万,这种行为比之前的以首级记战功更令六国感到恐惧。第四,秦将白起因长平之战而名声大噪,秦国君臣内部出现分裂。白起自侍奉秦昭王以来,攻打韩、魏、赵、楚,攻城略地,斩杀数十万人,取得伊阏之战、攻占郢都等战绩,成为一代名将。长平之战,白起更是为秦国立下不世之功。但是白起的战功引起了范雎等人的忌妒,长期指挥大量军队也引起了秦昭王的猜忌,白起也因战功卓著而有些桀骜不驯。赵国趁机派苏代游说范雎打压白起,范雎与白起结怨。白起的屡次反对秦昭王的决策引起秦昭王的不满,秦昭王也因邯郸之战的失败而迁怒于白起。秦国君臣、文武官的矛盾最终导致了邯郸之战的失败和白起之死。第五,赵国国力大伤,除了李牧的北长城军队,已经没有力量可以与秦军抗衡。赵国已经失去了阻碍秦国东进的实力,无论秦国是否趁机灭赵,秦国的统一战争都加快了进程,六国已无一国可以单独抗秦。第六,长平之战是大规模围歼战的典型范例,为秦军留下了宝贵的战斗经验和军事思想。“秦奇兵两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秦军成功切断赵军粮道,包围赵军,使用骑兵分割赵军。之后,“秦出轻兵击之”。秦军骑兵的经验和包围战术都得到了提高。其中,“轻兵”有可能是秦军的锐士,长平之战也算得上是一次多兵种成功的联合作战,不仅对秦军,对后世的军事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对赵国的影响
长平之战前后,赵军阵亡四十五万人,对赵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首先,赵国引以为豪的军队遭到严重打击,赵国国内空虚,有灭国的危险。战国时期人口总数,2100万。按平均值来看,赵国人口300万左右,可以提供37.5万军队。即使估计人口总数增加100万,也只能提供50万人,而长平之战消耗了赵国90%以上的军队。除了李牧那支防守北长城的精兵,赵国已没有军队可以与秦军对垒。从兵种上说,赵国战斗力强悍的车兵和带有新军性质的骑兵在长平基本被摧毁,作为主力部队的步兵遭到严重削弱。从军制上来说,作为核心战力的常备军和大批有战斗力的征兵被消灭。其次,秦军占领上党郡,有可能切断国都邯郸和三胡、代地的联系,而后两者为赵国提供优良的马匹和剽悍的士兵。赵国战车的马匹主要来自北方的三胡和代地,这一带是游牧区和农牧的混合区,能为赵国提供数量充足、品质上乘的战马。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骑兵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车兵转为骑兵,二是代地组成的骑兵,三是三胡的匈奴等游牧民族的骑兵。而三胡、代地的骑兵在赵军骑兵中最具战斗力。赵国对征服的游牧民族军事上采取募兵制的方式,而募集的常备军又是赵军的核心战力,三胡对赵国常备军的兵源供应有重要的意义。代地作为边疆地区,经常与匈奴等民族作战,兵士骁勇善战,也是赵军中的一支精兵。秦军攻占上党,威胁到邯郸和三胡、代地的联系,这给赵国日后重建军队有很大阻碍。第三,45万军队的覆灭也意味着45万军队的指挥系统的灭亡。赵国虽是官僚政治、贵族政治并行,但不乏优秀的军事人才,拥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武将体系,曾培养出赵奢、廉颇、庞煖、乐乘、乐毅、李牧、赵括等人,曾在阏与之战等战役中打败秦军。长平之战,除了赵括战死,45万大军中潜在的新兴将领也被秦军消灭。除了李牧及其所部,赵国的军事指挥体系基本上被摧毁。第四,45万人的死亡也是劳动人口的大量丧失,赵国的经济遭到很大打击。赵国的主要产粮区是东部的河北平原和北方的山间平原,但土壤相对贫瘠,农业与工商业相比发展水平较低。而45万青壮年劳动力的丧失对农业就是致命的打击,农作物的种植、水利设施的维护只能依靠妇女儿童,一些男童还要兼负抵御攻击的军事任务。同时,长达三年之久的长平之战耗尽了赵国的存粮。赵国“粟支数年”,但在长平之战的第二年就军粮告急,向齐国请求援助。赵孝成王任用主动攻击的赵括也是出于粮食问题,无力进行廉颇的消耗战。长平之战耗尽了赵国的国库,以致邯郸之战时平原君赵胜等贵族拿出家财来助军。第五,长平一战,赵国惨败,赵国从再也无力与秦国单独抗衡。长平之战初期,虞卿曾建议赵孝成王联络楚、魏两国,合纵抗秦,但赵王单独与秦国议和。这实际上也是赵国自身实力的一种表现,无论是战场形势,还是赵人的心理,亦或是邯郸的繁华,都表明了赵国具备独自与秦国全面对抗的实力。赵国“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再加上兵士的剽悍,是当时唯一能对抗秦国的力量。但是长平一战,赵国“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举国之力与秦国一战,遭到惨败,国力大衰。四十万人被坑杀一方面激起了赵人的仇恨,另一方面也给赵人很强的震撼。
(三)对其他五国的影响
长平一战,唯一能单独与秦国抗衡的赵国遭到惨败,齐、楚、燕、韩、魏五国的反应各不相同。在齐国,齐王建继位不久,齐国仍然在从湣王时期遭到的打击中恢复,针对秦国的统一战争采取中立的态度,与秦国交好,对长平之战中赵国的请求援助粮食不予理睬。长平之战的规模和赵国的惨败更是坚定了齐国与秦交好的决策。在楚国,楚考烈王继位不久,不久前秦军攻占郢都,楚国从长江中游的云梦地区退至长江下游的江淮地区,渴望能夺回失地,但是自身力量不足,只能依靠合纵。长平之战为楚国提供了一个合纵抗秦的机会,但赵国拒绝联合使机会丧失。赵军在长平的惨败让楚国看到了危险,楚国果断出兵联合魏、赵抗击秦国,最终在邯郸之战击败秦军,鼓舞了楚军的士气,为楚国赢得喘息之机。这也为楚国整合江淮地区,偏居东南,最后能以40万人抗击秦军打下了基础。在燕国,燕武成王在位,为配合秦国攻赵或是对赵国趁火打劫,同齐、赵两国交战。长平之战后,诱使赵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投入燕国,趁赵国国力虚弱攻打赵国,结果被幼童组成的军队击败。之后,燕赵之战屡屡不断,结果燕国多次战败,赵国的力量有被削弱。而秦国以救燕为名,不断出兵攻赵。在韩国,韩桓惠王在位。之前的伊阏之战,韩魏联军被斩首24万,韩国精锐丧失殆尽,再也无力主动采取军事行动,只能以外交手段在齐、赵、魏、楚、秦五国中谋求存活,任人宰割。长平之战赵国的惨败,令韩国更加惧怕秦国,“入朝与秦”。日后,韩国向秦国纳地效玺,表明了长平之战在韩人心中留下的恐惧。在魏国,魏安厘王在位,之前在伊阏之战的惨败使魏国无力单独抗秦。长平之战中,秦国以韩国之地换取魏国的中立。虽然魏国联合楚、赵两国在邯郸之战中击败秦军,但是魏国却只能依靠信陵君组织的合纵来抗击秦国。信陵君死后,魏国的领土进一步被压缩。秦王嬴政继位后,魏国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就六国整体而言,除了采取中立的齐国和不断挑衅赵国的燕国,赵、魏、韩、楚四国因长平之战,共同感受到了秦国的巨大威胁,而各国的衰弱使四国只能合纵抗秦,但是秦国与四国的实力差距以及秦军在四国心中留下的恐惧,使得合纵抗秦仍然难以成功。
总的来说,长平之战,秦国给赵国以重创,震慑六国,大大加快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给战国末期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长平之战的第二年初,秦国统一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后来的秦王嬴政出生。
发表于 2017-2-14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4-26 22:06 , Processed in 0.03323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