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1|回复: 7

[东方区] 王茂荫是怎样进入马克思著作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7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资本论》中唯一提及的中国人王茂荫是怎样进入马克思著作的?

一个人能否在历史上留得住名,往往有很大的偶然性。比如这位王茂荫,历仕清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曾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堂事务,那是正宗的“省部级”。可是,历朝历代的“省部级”多如牛毛,有几个能在历史上记一笔。王茂荫却是幸运的,他的名字出现在了马克思的著作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了过680多人,其中唯一的中国人就是王茂荫。尽管他的名字并没出现在《资本论》正文中,只是记载在附注中。

王茂荫

王茂荫,安徽歙县人。字椿年,号子怀。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及兵、吏、工部侍郎等职,是清朝货币理论家。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财政危机加剧,当时有铸大钱和无限制发行不兑换银钞等各种主张,实际都是主张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缓和财政危机。王茂荫上书《条议钞法折》,建议发行可兑现银钞,提出“极钞之数,以一千万两为限”。纸币要能流通顺利,必须注意和防止无限制发行纸币而造成通货膨胀这一弊端,以便“无累于民”而“有益于国”,被议驳。

咸丰三年(1853年),针对肃顺等请添铸“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的建议(所谓铸大钱,指铸造钱体和重量都有所增加,而钱币面额价值则增加得更多的货币,这使得铜钱的名义价值远远超过本身金属材料的价值。),上《论行大钱折》,严加批驳,指出:“官能定钱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钱当千,民不敢以为百;物值百,民不能以为千”、“若奸人以四两之铜铸两大钱,即抵交一两官银,其亏国将有不可胜计者”铸大钱必然使得物价上涨。同年3月咸丰准添铸了“当百,当五百,当千”的大钱,结果在流通中造成极大混乱,加之上述发行的不兑现的“宝钞”,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

咸丰四年(1854年),针对清政府发行不兑现的纸币官票、宝钞严重贬值,市场极其混乱的情况,三上《再议钞法折》,这实际上是他关于改革币制、缓和危机的第二方案。这个方案中提了四条补救措施,集中到一点,即坚持主张将不兑现的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反对铸造当百和当千等项大钱的主张,试图用兑现的办法来刹住继续增发不兑现纸币的势头,制止通货膨胀,以挽回纸币的信用。

结果触怒咸丰皇帝,“王茂荫由户部司员,只知以专利商贾之词,率行渎奏,竟置国事于不问,殊属不知大体。复自请严议,以谢天下,尤属胆大。如是欺罔,岂能逃朕洞鉴耶?”指王茂荫只顾着商人的利益,而把皇上的利益搁在一边了,真是太不关心国事了。尤其是王茂荫居然再次提出什么修正方案,简直是大胆妄为!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大白话就是:你当我是傻瓜一个,我看不出你在动什么脑筋啊!

这些奏折被当时俄国驻北京布道团的巴拉第收录在1857年出版的《帝俄驻北京布道团人员论著集刊》里。1858年,德国人卡尔·阿伯尔和弗·阿·梅克伦堡将巴拉第的《帝俄驻北京布道团人员论著集刊》翻译成德文出版,并更名为《帝俄驻北京公使馆关于中国的著述》。马克思正是看了这本书,注意到了王茂荫及其货币观点,并把这些写进了《资本论》。这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编号为83的附注里出现“王茂荫”三个字的原因。

在这个附注中,马克思这样写道:“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换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了严厉的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当然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译文,当时对“王茂荫”三个字的翻译也是一波三折。

我们知道,陈启修是第一个全卷翻译《资本论》的人。之所以说是全卷,就是说在陈启修之前的1899年,蔡尔康曾经提到过《资本论》;1906年,朱执信也介绍过《资本论》;1920年费天觉还部分翻译过《资本论》。但他们都没有注意到“王茂荫”这个名字。直到1930年陈启修翻译《资本论》全卷时,才遇到“王茂荫”这个难题。

马克思原文中的“Wan—Mao—In”,被陈启修译成了“万卯寅”,当时日本高素之的日文译本将其翻译成了“王猛殷”或“王孟尹”。陈启修对“万卯寅”当然也不满意,便在下面写了一条说明:“我曾经托友人到清史馆查此人的原名,现在还无结果,这里姑译为"万卯寅",等将来查明时再改正罢。”

1936年,郭沫若读到了陈启修翻译的《资本论》,并在清代编年史《东华续录》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记载:“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奏:钞法未善,酌拟章程四条。并以兵民怨恨,自请严议。得旨:王茂荫身任卿贰,顾专为商人指使,且有不便于国而利于商者,亦周虑而附于条规内,何漠不关心国事,至如此乎?并自请严议,以谢天下。”

于是,郭沫若认定“万卯寅”应该是“王茂荫”。从此“王茂荫”才真正出现在《资本论》里。   在晚清浑浊的官场中,作为官僚队伍中的一员,王茂荫在廉洁自律方面表现得也很出众。史料记载他:“性清淡,寡嗜欲。京宦三十载,恒独处会馆(即歙县会馆,今宣武门外。王为安徽歙县人)中。自本简约,粗布粝食,处之宴如。”“公余之暇,手一卷自娱,京宦三十年,未尝携眷属。”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省部级”官僚,能做到这样真是难能可贵。

王茂荫的家训,也是他的遗言,其中一些内容今天读来依然有警示作用,现摘录几段:

“凡人坏品行损阴骘,都只在财利上,故做人须从取舍上起。”  

“看着当下取来虽见为有,不知非灾横祸出而消耗之必且过于所取,须以当下之不取为消将来这横祸,则此心放得下。古云:漏脯充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随之。当时时作此想,则自然不敢妄取。渴不饮偷盗泉水,热不息恶阴木。有志者须极力持守,方可望将来有好日。恐此后汝辈家产薄、家口多,衣食难度,遂至见利而不能思义,故切切言此,务务紧记为要。”  

这些言语,虽为士大夫老生常谈,但苦口婆心,言之真挈,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  

从叮嘱家人的另一件事上,可看出王茂荫对名利的淡漠。在封建社会,“坐一乘轿,娶一房小,刻一部稿”,即除了做官、娶妾,能刊印留下一部书稿,这是士大夫梦寐以求的事。看王茂荫如何说的:“我之奏疏。词虽不文,然颇费苦心,于时事利弊实有切中要害处,存以垂示子孙,使知我居谏垣,蒙圣恩超擢非自阿谀求荣中来。他日有人入谏垣者,亦不必以利害之见存于心,能尽此心,自邀天鉴,可以望做好官。惟可传家,不可传世。断断不宜刊刻,切切是嘱。”最后还补上一句:“刻书是我所恶,无论何人总要想著书传世,将来必有祖龙再出,一举而焚之”。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学氛围中,士大夫把留名青史作为人生最高追求,王茂荫能把人生看得如此豁达通透,实在是罕见。不过,历史就是如此诡异,就是这样一位不想留名的人,历史偏偏永远牢牢记住了他。


http://www.guancha.cn/history/2014_11_17_287273.shtml?ZXW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11-17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知道有个于成龙,这个王茂荫身为财政部次长要职却如此清廉,实在令现在我朝打着特色社会主义旗号的某些共产党高官、、、、、、

点评

岂止他俩清朝的清官也不少。比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发表于 2014-11-22 06: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2 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岂止他俩清朝的清官也不少。比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2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钻研者 发表于 2014-11-22 06:02
岂止他俩清朝的清官也不少。比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多谢鼓励

点评

不客气,请多发帖就可以了  发表于 2014-11-22 07: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2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钻研者 发表于 2014-11-22 06:02
岂止他俩清朝的清官也不少。比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官媒曾经宣传得家喻户晓的就不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2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历史的钻研者 于 2014-11-22 14:58 编辑

陈瑸

〔公元一六五六年至一七一八年〕字文焕,号眉川,海康人。生于清世祖顺治十三年,卒于圣祖康熙五十七年,年六十三岁。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进士。知福建古田县。疏议废加耗、惩贪官、禁滥刑、置社仓、粜积谷、崇节俭、兴书院、饬武备等。任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居官清廉,励精图治,布衣素食。累官福建巡抚,浙、闽总督。清廉卓绝,圣祖称为“苦行老僧”。


[公元一六五六年至一七一八年]字文焕,号眉川,海康人。生于清世祖顺治十三年,卒于圣祖康熙五十七年,年六十三岁。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进士。知福建古田县。疏议废加耗、惩贪官、禁滥刑、置社仓、粜积谷、崇节俭、兴书院、饬武备等。任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居官清廉,励精图治,布衣素食。累官福建巡抚,浙、闽总督。清廉卓绝,圣祖称为“苦行老僧”。尝言:“贪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历官应得银数十万两,俱交公费或济民,卒时仅一布袍、衾而已。官民感泣。《清代七百名人传》载圣祖嘉曰“从古清臣亦未必有如伊者”。康熙五十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清端。瑸著有清端集八卷,凡文七卷,诗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清官陈瑸

陈瑸(1656-1718年),字文焕,雷州市附城南田村人,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举进士,翰林院编修,历任福建古田、台湾知县、湖南巡抚、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职。一生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康熙皇帝称之为“清廉中之卓绝者”,与于成龙、施世纶等同为当朝名臣,跟海瑞、丘浚合称岭南三大清官。目前,在雷州市境内有关陈瑸的古迹主要有三处:陈瑸故居、陈瑸墓、陈清端公祠。

陈瑸最大的贡献体现在对台湾的治理上。清廷收复台湾后,战乱始平,人心不稳,加上酷吏当政,急敛暴征,致民不聊生。陈瑸在《康熙五十四年十月疏》上描述当时官员腐败现象:“一人入仕途,于饮食、衣服、器,皆备极华侈。多所费必多所取,方面取之有司,有司取之小民,朘削无已。”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陈瑸调任台湾知县(当时台湾未建省),他体察民情、清廉正直、爱民如子,常以“取一钱与取百万金无异”为戒,深受百姓拥戴。在治台策略上,“一禁加耗以苏民困,一禁酷刑以重民命,一禁馈送以肃官箴,一粜积谷以济民食,一置社仓以从民便,一崇节俭以惜民财,一先起运以清钱粮,一饬武备以实营伍,一隆书院以兴文教”。同时对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实行优抚政策,“革官庄,除酷吏,恤番民……”。几年后,台湾政局渐趋稳定。国相李光地奇其政绩,交章保奏,康熙亦奇之,提升陈瑸为四川学政。离任时,百姓万人夹道,挥泪道别,频呼“青天”。不久后,台湾又发生民变,官兵久战不能平。福建巡抚张百行奏请康熙:“为四川学政觅人易,为台湾道得人难。”于是,清廷补授陈瑸为台湾厦门兵备道,率兵回台。消息传来后,台湾百姓奔走相告,不费朝廷一兵一卒,民变自平。

陈瑸自踏上仕途至贵为巡抚,二十余年孑身在外,持政办事亲力亲为,平日节衣缩食,“官厨惟进瓜蔬”,俸禄都用在民生疾苦上。公元1714年冬,陈瑸调任福建巡抚入朝面圣,次日,康熙对群臣说:“朕昨日召见陈瑸,细察其举动言行,确系清官。以海滨务农之人,非世家大族,又无门生旧故,而天下之人,莫不知其清,非有实行,岂能如此!国家得此等人,实为祥瑞。”陈瑸任台湾道期间,“未尝延幕僚,案牍胥自任,仆从一、二人”(台湾苏瑛《陈瑸公传》)。机构虽精简,办事效率反而提高,将节省下来的衙门公费三万余两全部用来营造炮台,加强台湾海防。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陈瑸卒于闽浙总督任上,临终时又疏请以任内所应得廉俸一万三千四百余两上交国库。陈瑸病逝后,清廷笃念贤劳,追授礼部尚书、赐国葬、谥清端等(清一代获清端者仅六人)。

陈瑸逝世后,台湾人民感其恩德,纷纷立祠纪念他。关于祠内塑像《粤屑录》(刘世馨)是这样记载的:“祠内所塑像,是自台湾附海送舶来者。闻百姓塑公像二,一留台,一还雷。塑像时百姓环集数公须若干,茎其黑白长短,皆百姓如式自镊已须,交塑匠共成之。非甚德盛,孰能如斯!”

以史为鉴。陈瑸之所以得到人民的爱戴,留下不可磨灭的政绩,首先在于他的为公、为民的思想,虽有其时代的局限,但他创业以民为本的精神,今天仍有借鉴的作用。

其次,陈瑸的以身作则,是使政治清明的关键所在。他能“率之以廉”,曾将应得的俸银三万两捐以修理炮台等公事。官庄岁入,他也“悉以归公,秋毫不染”。康熙54年(公元1715年)冬,闽浙总督入京,陈瑸暂兼总督事,奉命巡海,他自带行粮,摒绝沿途供顿,同时把所属公费一万五千两,拨充公响,用于地方事业。在个人生活上,做到“衣御布素,食无兼味。,生活十分俭朴。但凡是于民有利之事,他便尽力而为,往往是“不动声色,焕然一新”。

再次是作风深入。陈瑸经常去郊野询访疾苦,遇到灾荒,身先士卒,深入现场抗灾,还常微服暗访,掌握情况。如康熙53年(公元1714年)间饥荒,他单骑履田勘察,减轻百姓田赋;对街访市肆,也常巡察,采取整顿措施,使市场繁荣,经济发展。他还深夜躬巡学区,听到读书声,则重奖之,鼓励读书。

最后一点,陈瑸不仅勤政,而且善政。他往往能针对实情,采取得力举措。台湾刚从荷兰殖民主义者所手中夺回,当时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社会文明度差,陈瑸根据实际情况,改革政治,革除弊端,注重“兴学广教”,大力发展文教事业,他还考校读生,教导治学做人的道理,在台湾“建学设塾”。经过一番努力,改变了社会风气,“民知礼让”,“骎骎乎海东邹鲁矣”(《续修台湾府志》中册),把台湾治理得井井有条,为台湾和福建等地,留下“海疆治行第一”的特殊政绩。

《清史陈瑸传》

陈瑸,字眉川,广东海康人。康熙三十三年进士,授福建古田知县。古田多山,丁田淆错,赋役轻重不均,民逋逃迁徙,黠者去为盗。瑸请平赋役,民以苏息。调台湾,台湾初隶版图,民骁悍不驯。瑸兴学广教,在县五年,民知礼让。四十二年,

行取,授刑部主事,历郎中,出为四川提学道佥事。清介公慎,杜绝苞苴。上以四川官吏加派厉民,诏戒饬,特称瑸廉。未几,用福建巡抚张伯行荐,调台湾厦门道。新学宫建硃子祠於学右,以正学厉俗,镇以廉静,番、民帖然。在官应得公使钱,

悉屏不取。

五十三年,超擢偏沅巡抚。莅任,劾湘潭知县王爰溱纵役累民,长沙知府薛琳声徇庇不纠劾,降黜有差。寻条奏禁加耗,除酷刑,粜积谷,置社仓,崇节俭,禁餽送,先起运,兴书院,饬武备,停开采,凡十事。诏嘉勉,谕以躬行实践,勿骛

虚名。旋入觐,奏言:"官吏妄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人所以贪取,皆为用不足。臣初任知县,即不至穷苦,不取一钱,亦自足用。"比退,上目之曰:"此苦行老僧也!"

寻调抚福建,上谕廷臣曰:"朕见瑸,察其举止言论,实为清官。瑸生长海滨,非世家大族,无门生故旧,而天下皆称其清。非有实行,岂能如此?国家得此等人,实为祥瑞。宜加优异,以厉清操。"陛辞,上问:"福建有加耗否?"瑸奏:"台

湾三县无之。"上曰:"火耗尽禁,州县无以办公,恐别生弊端。"又曰:"清官诚善,惟以清而不刻为尚。"瑸为治,举大纲,不尚烦苛。修建考亭书院及建阳、尤溪硃子祠,疏请御书榜额,并允之。复疏言:"防海贼与山贼异,山贼啸聚有所,而海贼则出没靡常。台湾、金、厦防海贼,又与沿海边境不同,沿海边境患在突犯内境,而台、厦患在剽掠海中。欲防台、厦海贼,当令提标及台、澎水师定期会哨,以交旗为验。商船出海,令台、厦两汛拨哨船护送。又令商船连环具结,遇贼首尾相救,不救以通同行劫论罪。"下部议,以为繁琐,上韪其言,命九卿再议,允行。

是年冬,兼摄闽浙总督。奉命巡海,自赍行粮,屏绝供亿。捐谷应交巡抚公费,奏请充饷。上曰:"督抚有以公费请充饷者,朕皆未之允。盖恐准令充饷,即同正项钱粮,不肖者又於此外婪取,重为民累。"令瑸遇本省需款拨用。瑸又请以司

库馀平赏赉兵役,命遵前旨。广东雷州东洋塘堤岸,海潮冲激,侵损民田,瑸奏请修筑,即移所贮公项及俸钱助工费。堤岸自是永固,乡人蒙其利。五十七年,以病乞休,诏慰留之。未几,卒於官。遗疏以所贮公项馀银一万三千有奇充西师之费。

命以一万佐饷,馀给其子为葬具。寻谕大学士曰:"陈宾居官甚优,操守极清,朕所罕见,恐古人中亦不多得也。"追授礼部尚书,廕一子入监读书,谥清端。

瑸服御俭素,自奉惟草具粗粝。居止皆於事,昧爽治事,夜分始休。在福建置学田,增书院学舍,聘主讲,人文日盛。雍正中,入祀贤良祠。乾隆初,赐其孙子良举人;子恭员外郎,官至知府。 清官陈瑸
这个陈瑸谥号清端,那个一代廉吏于成龙的谥号也是清端。并且同样官至督抚的高位。还有施公案的主角施仕纶,彭公案的主角彭鹏都是清官,做到大学士军机大臣的清官有康熙朝的大学士张英和他的儿子雍正朝张廷玉,乾隆朝的有大学士军机大臣刘统勋。名列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是清官,当过范县和潍县的知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0 08:16 , Processed in 0.059806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