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6|回复: 0

[情感交流] “穷富”不是养育孩子的关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6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男孩穷养,女孩富养。从经验的角度来说,这应该是民间的教养知识。姑且不论这句话是否是科学真理,我们可以看到字里行间透露出百姓的生活智慧:将儿童教育或教养按照性别来划分,即关注男孩与女孩之间教育的区别,就是一种科学的视角。性别教育是西方比较晚些提出的科学概念,可以想见我国的劳动人民又是在很早以前便先人一步了。

  一种文化用语的提出,必然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测试”阶段,当一代代人的生活验证了这句文化用语,它也就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为什么会出现男孩穷养,女孩富养这样的提法?首先,我们要了解男孩与女孩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对于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期望,当然这种期望也就是家长的教育目标了。我们普遍希望男孩子能够吃苦耐劳,拼搏奋斗,通过一次次的挫折,变得更加坚强,成为栋梁,顶天立地;我们普遍希望女孩子知书达理,自信自爱,贵气优雅,恋爱上不会因为一点小恩小惠被蒙骗,结婚也能够体面大方地嫁到男家。

  一些反面的典型案例也加深了人们对这条“真理”的信奉:明星溺爱的男孩子出现了吸毒嫖娼事件、家境贫寒的女大学生被包养或甘做小三。当这些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摆在我们家长个人面前,我们能够做的自然是如何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预防成为社会问题的主角。问题是,穷养儿子,富养闺女真的可以避免社会问题吗?其实不然,我们同样会在媒体上找到男孩因为家境贫寒,感到自卑而做出反社会的行为,也都听过败家女在网上炫富甚至参与违法的案件。因此,我们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条并不是“真理”,不能够当作亲子教育的原则去遵从。

  事实上性别教育是合理的,更是有针对性的。穷养与富养并不是性别教育的范畴,而是财商教育与幸福教育的范畴。财商教育即父母帮助孩子正确看待财富与物质享受,树立积极的金钱观,学会合理处理个人财物或理财。幸福教育则是父母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幸福观,掌握获取幸福的能力,体验幸福与学会感恩,甚至包括如何给别人带来幸福等。对于财商教育与幸福教育,我觉得不存在男女之别,都是亲子教育的重点课程。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将来都要成为社会成员,所以必须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在社会化过程中,有三点非常重要,即儿童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智力上需要成熟,社会适应性需要加强。这三点的工作当然是家长教育孩子的责任,但就像我的题目所言,我们并没有看到穷养富养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就是说,物质供给对于儿童的幸福而言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孩子幸福与否取决于亲子教育的“穷富”,而不是物质满足的“穷富”。那么,我们站在亲子教育的角度,如何看待“物质满足”呢?我想有这几点值得家长们思考。

  一、有条件的满足与无条件的爱。爱是不分穷富的,爱的多少自然不能按穷富去衡量。爱一个孩子并不是靠投入财物的多少来计算,我们相信每一个家长都是百分百爱自己的孩子。我们要明确,或者说区分一对重要的概念,就是“满足”与“爱”。家长在长期“物质供给”过程中,往往迷失了方向,将这对概念混淆了。满足是儿童向父母提出来的物质或情感要求,爱是家长主动向儿童提供的物质与情感。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会说“爸爸,我想要个玩具!”“妈妈,我想去迪斯尼乐园!”当孩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时,我们如果多次直接答应,那便是一种错误的“富养”。因为,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人的欲求满足需要个人努力,而不是仅凭一句话就可以实现。我们可以为他的满足设置“条件”,比如做习题的努力程度或者改掉某个恶习。而爱则是另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无偿提供给孩子喜欢的东西,这出于自愿,出于爱的表达。很多家长把爱设了条件,还以为是好的教育方法,这实在是大错特错。有一个朋友,她特别喜欢这样说,“儿子,如果你考试进了前三名,我就带你去外国玩!”这样一来,在孩子心中,爱不是无偿的,是需要交换的,伤害了亲子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陪伴、沟通表达我们的爱,也可以通过特殊日子给孩子小礼物表达对孩子的爱。爱与满足是交替进行的,切不可单纯使用一个,这应该是“富养”的一种方法吧。

  二、物质供养要符合家庭实际情况。我们常说的富养和穷养,其实存在着和其他家庭比较的意味。买个普通的羽绒服,买一个名牌的羽绒服,哪一个是富养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哪一个表达了父母的爱呢?事实上在不同的家庭中,父母送给孩子的羽绒服都充分表达了冬天里父母的爱。在一个家庭中,家长为孩子提供物质保障是父母的职责所在,但一定记住“物质供养要符合家庭实际情况”。富裕的家庭没有必要让孩子紧衣缩食,普通的家庭也不应该铺张浪费。我相信,应该让孩子充分了解家庭的收入情况,这种坦白不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相反他们会产生强大的家庭认同与归属感,也会更加成熟。与此展开,我认为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交流财富的来源,让孩子们了解生活的不易的同时,正面积极引导孩子了解父母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从源头杜绝了孩子崇尚物质享受的思想,让孩子崇拜努力拼搏的精神。有些家长喜欢表达“老子供着你吃,供着你穿,你就应该好好学!”这样的沟通是不对等的,孩子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指责,甚至孩子会觉得家长过于看重物质,而不是孩子内心的感受,由此也容易变成注重物质的人。这一点也可以视为一种“富养”的方法。

  三、倡导个人梦想与独立奋斗。物质依赖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大拦路虎,很多儿童由于过多地关注物质,而影响了其人格的成长与潜能的开发。我遇到过很多类似的案例,孩子很聪明,由于禁不住物质的诱惑,总是要钱,不给钱就去偷父母的钱,甚至偷同学的钱。我们的梦想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那么我们就需要儿童在人格上首先得到独立,我们要鼓励儿童进行自我思考,建设自己的梦想并独立奋斗。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三岁之前是特别注重物质依赖的,而在三岁之后,儿童渴望通过自己的“创造”或“发明”而获得成就感,家长需要在3岁之后的时间里,为孩子提供展现自己风采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通过物质进行刺激,这样会抑制儿童的智力发展。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计划或梦想,从一个“主导人”的身份向“协助人”的身份过渡,从而让儿童实现人格上的健全与独立。这也是“富养”的一种方法。

  四、奖励的不是出色的结果,而是努力的过程。很多家长喜欢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一方面表达自己的“爱”与“好心情”,另一方面也希望孩子可以继续取得同样出色的成绩。经常会看到有些家长喜欢用美食、旅游、玩具等奖励考试成绩出色的孩子,这样做的结果有两个:一个是孩子会继续考取好成绩,另一个是孩子会主动提出想要某个“奖励物”——我称之为“奖品依赖症”。穷养的孩子依赖于文具玩具,富养的孩子依赖于奢侈用品,但是从危害的角度来说,两者的效果是一样的。孩子从此重视了奖励物,而看淡了学习过程本身。民间有一句话叫作“赏勤罚懒”,说得真是一语中的。孩子取得了成绩,本身就是获得成就感,为什么还需要物质奖励呢?这是对于孩子取得劳动成果的误导!最应该奖励的是孩子在通往目标的努力过程,我们看到了她的努力,她的挫折,她的坚持,这才是家长关注的重点。

  五、勤俭节约与资源优化。勤俭节约是中华传统美德,同样也是儿童从小需要培养的一个好习惯。勤俭节约的人符合社会规范,在社会上容易受到大家的喜欢。勤俭节约不是抠门,更不是吝啬,而是对于自身资源与环境资源的了解,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甚至是能力,可是说勤俭节约是成功人士的一个共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迫切地追求更好的生活,这一点其实无可厚非,但是有一种不好的思潮,却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贵的就是好的,最贵的就是最好的。我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中学生的妈妈向我咨询,女儿什么都喜欢最贵的,由于家中条件不错,所以妈妈一直满足她,但随着孩子长大,她发现女儿的要求成为了一种负担,成为她的一块心病。我说孩子大了,其实道理可以讲明白,我们举个例子帮助孩子理解:如果你问孩子中午想吃必胜客还是马兰拉面?孩子肯定会选择贵的,也就是必胜客,但是如果你告诉她我们今天出行的费用是有限的,如果我们选择了必胜客下午就得回家,而选择了马兰拉面我们下午还可以去一趟海洋馆玩,这样你会怎样选择呢?孩子就会思考,因为这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我们的资源或者说财物是有限的,而很多孩子会认为是无限的。就像我前面所说,我们需要让孩子了解我们的家庭情况,与父母挣钱的不易,同时在消费习惯上也要讲究科学理性,不能给孩子留下“瞎花钱”或“有求必应”的印象。

  以上建议是针对于物质供养方面的亲子教育,针对于性别教育,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双性化”的教育概念,即不要过分强调性别的差异,培养孩子两个性别的优势与特长,倡导男女生互相学习,认为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社会中更容易与人相处,更容易受到不同人的欢迎。我对这个观点并不能完全赞同,如果“双性化”教育针对的是传统文化中性别角色狭隘理解,比如男孩就是勇敢的,女孩就是温柔,那么我觉得它是正确。但是性别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方面是社会规范,另一方面是生理基础。如果将男生女生按照同样的教养方法去对待,很容易早成角色混淆,比如“男妹子”与“女汉子”。相信,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也会加入到性别教育的讨论中,解开不同性别孩子的教养之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3 11:50 , Processed in 0.03385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