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84|回复: 10

[原创国观] 请世界认同,我国的名称是中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30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地行正 于 2015-1-30 18:07 编辑

    中华大地上,在漫长的封建制时期,历代开朝帝王登基时,都会用含有该帝王信息和标志的字词或既有称号,去更改国家名称,试图宣示从此以后,该天下都是该帝王及其子孙永恒的私家天下。即使某个局部地区暂时割据的王朝也是如此。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千年不变的称名,但中华大地上各代帝王都排斥确立中华固有称名,以强调自己的政权是空前和永续的幻想。将私家利益和名号置于国家和民族利益和名号之上是中国封建主义的一个特点。与此不同的是,世界史上很多地区一旦立国,之后无论如何改朝换代,其国名主称都不变,或增改政体表征词。
.
    数百年来,欧美一些政客和学者玩“逻辑绕”把戏,说中国历史上连个正式的名称都没有,所以历史上只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不是国家意义的中国。这种说法是别有用心地偷换概念。国家称名的多次改变,不等于国家没有正式称名。中国每一个朝代的国号都是国家的正式称名。问题不在于没有,而在于历朝变换国名且没有体现中华之邦的特点。
.
    现在,我国已有标志自身特征的称名:中华。“中华”二字有深远的文化和历史渊源。“中”字寓意“适”、“好”,含有中华民族求适不偏的传统哲学理念。“华”义“繁荣”,是华夏民族的代称。“中华”将是我国超世代的永恒称名。国人应努力争取“中华”国名获得世界相应的认同。
.
    由于英文实际上已成为世界通用文字,故宜先争取英文对我国有一个与“中华”配适的译名。
.
    这不是更改我国国名,而只是争取我国国名有一个符合“中华”音、意特征的翻译。在推动这一改变的方法和途径方面,不是强求使用英文的各国人们作出改变,而是先由我们国人自己用英文写作或翻译时,统一使用与“中华”相符的音译或意译的英文新称名,并与主要国际组织协商,谨请国际组织采用中华新的英文译名,从而带动全世界渐渐采用新的译名。
.
    “中华”的汉语拼音是[zhong hua],但英文辅音中没有与汉语声母[zh][z]相同的辅音,也没有与汉语韵母[ua]相同的英语元音,一般熟悉英文而不熟悉中文的人们很难作出这样的发音。不宜强人所难。希望熟悉英语和英国历史文化的华人同胞或熟悉中文的英国朋友广开思路,创建与汉语“中华”发音相近,又在英文传统有中适、繁荣或其他吉祥意涵或感觉的英语新名词,并作为中国新的英文称名的提议。英文是象声文字,只有熟悉英国历史文化的人士才能参悉英文读音相关历史文化的渊源,才能提出有关“中华”翻译的合适建议。
.
    如果我国各界对“中华”的英文译名达成共识,则政府宜做出决定,各界开始合力推广。在过渡期,可以暂时在中国新的英文译称后面加上“(China)”注解。
.
    名正事顺,既需要,也重要,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我们所在的地方、村镇、学校、家族和我们自己都莫不如此,这是人之常情,不是自卑,也不是自大。完善我国称名的世界性语言翻译,不等于不干实事。实事要干,国家译名也要正,两者没有必然的冲突,两者一般是有互补作用的。不需急于求成,所以占用各界精力的比重也不会很多。只需一个小组或一个网站甚至一个网站板块,去研究国名翻译,收集各界建议,找到适宜的国名翻译后,再由各界从容讨论,达成共识,由政府作出决定后各界合力作适宜的推广。为了我们不变的国名获得世界相应的认同,适当用一些功夫也是值得的。用五年、十年、二十年或再长一点的时间办成这件事情都行,但总需有个开头,就从我们这一代起步吧。
.
关联文章:
      China,英文的中国称名来历》
                        (天地行正2015年1月29日)
.
    由于英文已成为世界性文字,因此有必要回顾一下英文对中国称名China的来历。要弄清英文对中国称名的渊源,宜明确几个概念:
.
    定义“称名意涵”:用称地区的人们对该称名赋予或借用的含义、情绪或态度(某些音译称名也可能没有“称名意涵”,仅作标记)。
.
    定义“用称地区”:该地区使用某“称名”指代被称对象
.
    定义“(某称名在某‘用称地区’的)可考初现时档”:“用称地区”以该称名指代被称对象的可考证的初现时档。(“可考初现时挡”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该地区使用该称名的实际初现时档。“实际初现时档”可能已得以考证确认,也可能迄今仍无法考确。)(“时档”是相对概念。例如,对于数千年的一段时期,其中数百年的一段时间可称为一个“时档”。)
.
    定义“某称名在某‘用称地区’的可考终成时档”:“用称地区”权威方确定或民间普遍使用该称名指代被称对象的可考证时档。
.
    有了上述几个定义,分析就有基础了。
.
    关于英文称中国为China的缘由,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早先的英国人因中国是瓷器(china)的出产国,所以称中国为China,这种说法来自于英国,英国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因为他们起初的确是因为瓷器,才较普遍关注中国的。
.
    英国对中国的关注较晚。自从公元5至6世纪盎格鲁、撒克逊、弗里斯兰、朱特等日耳曼部落的人陆续进入英格兰岛后,英伦三岛经历连绵的日耳曼人与原住英伦三岛的民族部落,及外来北欧维京人的战争,还有在英格兰的日耳曼人各部落间的统一战争,直到公元1066年,英格兰被来自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征服和统治。之后英国与法国王族密切往来,两国王族多重通婚,一度形同姊妹王国,但两国王族之间恩怨情仇不断,甚至发生英法百年战争(公元1337--1453年)。而英国王族内部以及王族与贵族议会之间也是纷争甚至战争频发。因内外麻烦和冲突不断,所以直到伊丽莎白一世在公元1558年登基时,英国综合发展都远不及对岸的法国,且无暇向世界放眼张望,其对外注视的目光所及,除了徘徊在其版图内外的爱尔兰、苏格兰,就主要是与英国联系紧密却纠纷不断的法国,以及因宗教渊源而与英国常有往来、后因英国宗教自主改革而反目的罗马教廷。(公元1558年前英国对外部世界的关注或许只有一个较大的例外——英王理查一世在公元1189--1194年让英国参与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而且亲率英军出征4年有余,不过他也终究因国内王朝事端,于攻打耶路撒冷阵前撤军,回去和法国打仗近5年,直到亡故。)而公元1558年前,西、葡、法、荷等国已经在世界各地占据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殖民地和控役地。
.
    伊丽莎白一世登基后,英国除了对爱尔兰、苏格兰、法国、罗马教廷的关注外,又因宗教、王室姻亲恩仇和利益纷争等缘故,增加了对世界老霸主西班牙的关注、关联、冲突,甚至战争。1558年--1588年,英国渐渐放眼世界,其官民合作的“私掠船”也逐步航达全球各大洋,并劫掠了不少金银财宝。
.
    1588年8月,伊丽莎白一世的皇家海军和“私掠船”队在英吉利海峡击败试图进攻英国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从此英国开始实施“欧陆均势战略”牵制欧陆,同时开启了争夺欧洲列强在全球的殖民地和控役地,并入侵其它地区以开拓新殖民地和控役地的数百年历程。
.
    1604年,是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按伊丽莎白一世遗嘱成为英格兰新国王的次年,也是荷兰开始侵略我国澎湖和台湾地区的一年,(在此前后,西、葡霸权渐衰,荷兰霸权速张),这一年葡萄牙商船圣·卡特林那号从中国贩运一大批当时(明万历年代)的青花瓷器,途中被刚成立不久的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荷兰皇家侵略殖民军事经济组织)劫掠,船上瓷器被运往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一时轰动西欧,就连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英国新国王詹姆斯一世都派人参与了竞购。经此一事,中国陶瓷在西欧的影响迅速扩大。虽然中国瓷器在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早期,就开始经海路至红海港口由阿拉伯人转运到南欧,但公元1604年前很少贩运到英国,没有引起广泛关注。17世纪初,开始崛起的英国刚刚将目光投向全欧洲大陆,但对中国尚没有多少关注。当较多英国人看到了中国瓷器——质地光洁、造型和色彩优美的“人造玉器”时,瞩目之际,也开始增加对中国的关注。
.
    此时,因意大利耶稣会旅华教士利玛窦1598年到中国北京的的考察,欧洲刚知道古印度文Cina、古希腊语[seres]、古波斯文Chin、古土耳其文[chin]、古斯拉夫语[kitan]、古拉丁文Cataya所称的都是同一个国度,时由定都北京的明朝万历皇帝统治着,因此英国、西欧、南欧对中国的称名正同时由seres、Cina、Sino、Cataya、Cathay向China、Chine、[kina]过渡。在1655年前,这个过渡完成(因为1655年意大利耶稣会旅华教士马尔蒂诺·马尔蒂尼,即卫匡国已有关于China称名渊源的讨论)。但意大利没有参与这一过渡,到现在仍称中国为Cina 。所以英国对中国称名China的“终成时档”约在公元1604年--1655年。英文China的“称名意涵”很可能是借用古波斯人和古土耳其人分别称中国为Chin和[chin]的渊源,即中国秦朝(后面再详论)。
.
    此后西欧和南欧有关国家对中国的称名分别为:西班牙、英国、葡萄牙、荷兰、德国都称China,法国称Chine、希腊称[kina]、意大利称Cina 。而Sino、Cina、Cathay、Cataya的称名仍然保留,但较少使用,直到现在。
.
    在西欧、南欧形成对中国称名China、Chine的同时,英国和西班牙也形成了对瓷器的称名china 。其“称名意涵”令人关注。英国和西班牙——17世纪初两个敌对的国家,一个是刚刚放眼世界、野心勃勃的新崛起强国,一个是恨不能吞下全世界但势力渐衰的老霸主,两者的主流意识有某些相同的特点,看来不是偶然的。
.
    古波斯人称中国为Chin而称瓷器为chini,英国和西班牙人称瓷器为china(也曾称为chiney),可能是受到古波斯人对瓷器称名的启示。但古波斯人对中国称名和瓷器称名是有关键区别的,chini的意思是“中国的宝贝”,很自然的称呼。而英国和西班牙人对瓷器和中国的称名,使用的字母和音节完全相同,实非寻常。这不能不令人想到:后来英国带头击破中国,动机的源头或许就在对瓷器开始使用称名china的时候吧。
.
    欧洲其他主要国家对瓷器的称呼都不是china 。意大利对瓷器的称名是porcellana、葡萄牙是porcelana、法国是porcelaine、荷兰是porselein、德国是porzellan 。
.
    英国也称瓷器为porcelain。近数十年来,使用这称名渐渐多了。
.
    再看看西方各地对中国称名的历史渊源——
.
    古代西方各地对于中国的称名分别为(方括号中是读音):古以色列称[sinim](参见附论1)、[sinoa]、[sinoe];古印度称Cina(较先)、Chinasthana(较后);古罗马称Seres、Seric、Thin;古希腊称[seres]、[serec]、[sinai]、[sinae]、[tzinitza]、[tzinista];古波斯称Chin、Zhin、Chinastan、China;古埃及称[tzinitza];埃及托勒密时期[thinai]、[sinai];古叙利亚称[zhinastan];古栗特语称[cynstn];古阿拉伯称[sina]、[cyn]、[sin]、[thin];古土耳其称[chin];罗马帝国之后的古拉丁语某些地区称Sino、Sinae、Cataya;古斯拉夫语称[kitan],[kitai];古中亚某些地区称[cini]、[saini];古西欧某些地区称Sino、Sinoe、Cataya;公元17世纪前英语称Sino、Cataya、Cathay 。
.
    上述各地对中国的称名,分别源于中国历史上与西方交往的几条路线(按现地名示意):1、由云南经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南部、伊拉克到埃及,再跨地中海到南欧;2、由云南经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南欧和中欧;3、由我国东南沿海经中国南海、印度洋、红海登陆,与第1条路线汇合;4、由新疆经中亚到东欧;5、由新疆经中亚到伊朗与第2条路线汇合;6、由我国内蒙经蒙古、俄罗斯的亚洲地区到东欧。各“用称地区”分布和称名先后变迁,分别与“丝绸、“秦国”、“契丹”概念渊源的转换有关。
.
    丝绸之路的影响是深远的。而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蒙恬反击匈奴的影响,使中亚和西亚一些地区的人在中国汉代时仍称中国人为[chin]人。至于契丹族所建辽朝(公元907年--1125年),其版图广大(包括现我国石家庄和银川以北地区、现东北地区、现蒙古和西伯利亚部分地区),其与东中欧有多方面交往,以至于斯拉夫民族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都称中国为[kitan]。辽朝国号曾一度改为[kitan];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朝廷也不忌讳被称为[kitan]。
.
    古印度因与中国的丝绸贸易,称中国Cina ;古希腊时期南欧因与中国的丝绸贸易和受古印度影响,称中国[seres]、[serec]、Cina等。
.
    西欧早先受印度、南欧地区对中国与丝绸有关的称名影响,对中国称名Sino、Sinoa等。
.
    在约13世纪末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后,西欧和南欧对中国称名除保留[seres]、Cina、Sino等之外,增加了Cataya、Cathay等,这是因为斯拉夫国家对中国称名[kitan]的影响传入西欧和南欧。但欧洲不能确定[seres]、Cina所称与[kitan]所称是否为同一个国家。
.
    17世纪上半叶,西欧、南欧对中国称名由[seres]、Cina、Sino、Cataya、Cathay转变为China、Chine、[kina](意大利等除外),是因为知道[seres]、Cina、Chin、[kitan]所称对象都是同一国家后,重新打量中国,借鉴古波斯和古土耳其对中国称名Chin和[chin]的中国秦朝渊源,因为秦朝的历史比辽朝、元朝更早,且是首次实质上统一中华大部分地区的朝代,被认为更能代表中国。西欧、南欧对中国Sino、Cina、Cathay、Cataya的称名仍然保留,但较少使用。
.
    欧洲是因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公元1598年(明代万历年间)第一次到北京,才开始弄清楚马可·波罗游记中的Cataya国就是明朝之前元朝的中国。当时利玛窦还让不相信他判断的教会同事来中国复核确证。南欧和西欧此前已经知道古印度所称的Cina、古罗马和古希腊所称的[seres]、古波斯和古土耳其所称的[chin]都是中国明朝所在的这块土地,但对斯拉夫地区的人们称明代的中国为[kitan]是不解的,此后欧洲渐渐普遍认知到先古各地所称Cina、[seres]、[chin]、[kitan]、Cataya的对象都是中国。
.
    对于英文对中国称名China的渊源是中国秦朝的观点,数百年来中国和欧洲的学者们有赞同的,也有不赞同的。不赞成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首相考底利耶(Kautilya)(公元前350-283年)于公元前约300年完成的著作《政事论》中已使用“cina”词头表示中华地区的词,如称中华丝束为“cinapatta”,称中国丝绸服装为“cinamsuka”,而中华秦朝在公元前221年才建立,对中亚、西亚有较大影响的蒙恬西击在公元前215年才发生,且之前东周诸侯国的秦国对印度不可能有大的影响,所以古印度对中华的称名Cina不是来源于中华秦朝的称名,而是来源于中华丝国之名,而之后在中亚、西亚和欧洲出现的Chin和China只是Cina的变音,所以都来自于古印度对中华称名Cina的丝国渊源,而不是秦朝渊源。这种认为China来自于古印度对中华称名Cina的丝国渊源的观点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古印度对中华称名Cina出现的较早,而且来源于丝国之名,这不能排除之后中亚、西亚对中华称名Chin是源于秦朝之名而不是源于古印度的Cina的可能,更不能排除欧洲对中华称名China的“成名意涵”是借鉴中亚和西亚所称”秦国”之源而不是借鉴古印度所称“丝国”之源的可能。这需要进一步的论据和论证来厘清。有古籍证明,在中华汉代,中亚和西亚仍称中华地区的人为“[chin]国人”,这种顽强的影响力很可能是秦朝造成的,而不是古印度对中华称名造成的,毕竟对于中华汉代时期的中亚和西亚而言,古印度在时间和空间上距离是遥远的,而中华汉朝近在眼前。另外,关于英国、西欧对中华的称名,早先的Sino显然是受古印度称中华Cina的影响,后来的Cataya、Cathay显然是受斯拉夫民族称中华[kitan]的影响,而再后的China、Chine显然是借鉴中亚和西亚有关“秦国”的渊源了。
.
    但无论China来自Cina、Chin,还是[kitan],都不能全面体现中华的特征,也与我国永恒的称名“中华”的音译或意译无关。“秦”只是一个朝代的称名,对中华的代表意义不足。(另外,事实已成世界语言的英文里中国与瓷器同名的轻随感和不吉感对世界的影响也值得重视)。所以国人应积极争取“中华”国名获得国际相应的认同。
.
    附论:关于数百年来中外学者们对China来历的几个观点的再分析
.
    1、古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第23卷,即《以赛亚书》中提及的[sinim]国被一些中外学者认为是指中国。《以赛亚书》第49章有这样一段记述:“选民自各方来,从[sinim]来: 神要拯救受撒旦捆绑的人,要从天下各方、从[sinim]国招集百姓。”
.
    以赛亚是辅佐古以色列国乌西雅王及其儿孙三代国王的一位先知(王朝某官职)。《以赛亚书》由以赛亚在公元前723年前写成,该书是《圣经·旧约》的最重要卷籍之一,其内容主要是用各种典故和传说强调真神耶和华在人间惩恶扬善的公义管教。重要的是,该书言及耶稣将会诞生,以及耶稣舍身为世人赎罪献身和复活等特质,被信众认为是提前723年作出的神奇预言,因此对西方的影响较大。
.
    上述“选民自各方……从[sinim]国招集百姓。”这段文字讲述的是更早时期的历史事件或传说。而在《以赛亚书》成文之前,对西亚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有:公元前15世纪--前11世纪,古雅利安人陆续由中亚大举攻入并占领古印度西北部;公元前约1000年--前960年以色列大卫王整合各犹太部落,驱逐了侵占以色列的腓力斯丁人和迦南人,建立以色列犹太国,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11世纪--前7世纪,古雅利安人陆续由中亚攻入并占领现伊朗地区,同时继续进入古印度西北部,并向东南部进军,进一步征服古印度各土著部族。
.
    在《以赛亚书》成文之时和之前,中华地区对古以色列的影响远远小于古雅利安人的影响。所以《以赛亚书》中的[sinim]国是否指中国,尚待确定。
.
    但上述[sinim]的读音与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名Cina很接近。且有古籍记载,在公元前约8世纪中华地区已有丝绸销往西亚。所以华夏的声名因丝绸贸易而传入古以色列,并出现在《以赛亚书》中的可能性是有的。
.
    2、有观点认为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提及Cina ,而该史诗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所以古印度对中国称名Cina的“可考初现时档”是公元前4世纪。这种观点有一个漏洞——虽然有证据证明《摩诃婆罗多》在公元4世纪已经出现,但该史诗一直都是口口相传,直到公元4世纪才形成文字,在成文之前的约800年口口相传中,主要故事内容、地名、人名或未变,但一些附属情节、地名、人名可能变化,而且会受成文时执笔者知识结构和所在时代的影响。因为Cina在这部史诗中是附属情节的次要地名,且极少提及,所以究竟这部寓言式的、神话多于实际的史诗是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提及Cina ,还是在800年的口口相传中的某个时档加入或改入的,尚待确定。因而古印度对中国称名Cina的“可考初现源”是口传史诗《摩诃婆罗多》还是《政事论》,尚待确定。甚至于,成文的《摩诃婆罗多》中的Cina源于丝国之名还是秦朝之名也尚待确定。
.
    3、有观点认为古印度公元前约300年的古籍《政事论》已用“cina”词头表示中华地区,而中国秦朝在公元前221年才建立,且之前东周诸侯国的秦国对印度没什么影响,所以古印度对中华的称名Cina不是来源于中华秦朝的称名,而是来源于中华丝国之名,而之后在中亚、西亚和欧洲出现的Chin和China只是Cina的变音,所以都来自于古印度对中华称名的丝国渊源,而不是秦朝渊源。前文已解析这种观点的逻辑错误,这里仅作罗列。



补充内容 (2015-2-2 20:28):
《请世界认同,我国的名称是中华》字句增改——
第一自然段
原句:或增改政体表征词
增改为:仅或增改政体表征词
.
《China,英文的中国称名来历》字句曾改——
第五自然段
原句:定义“某称名在某‘用称地区’的可考终成时档”:“用称地区”权威方确定或民间普遍使用该称名指代被称对象的可考证时档。
增改为:定义“(某称名在某‘用称地区’的)可考终成时档”:“用称地区”权威方确定或民间普遍使用该称名指代被称对象的状况形成的可考证时档。
.
第十二自然段
原句:古土耳其文[chin]
增改为:古土耳其语[chin]
.
第二十四自然段
原句:因为秦朝的历史比辽朝、元朝更早,
增改为:因为一个重要朝代的中国称名比丝国称名更有代表性,而秦朝的历史比辽朝、元朝更早,
.
《附论:关于数百年来中外学者们对China来历的几个观点的再分析》字句增改——
第二自然段
原句:以及耶稣舍身为世人赎罪献身和复活等特质
增改为:以及耶稣为世人赎罪舍身和复活等特质
 楼主| 发表于 2015-1-31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版主审核放行。此文昨天已经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发表。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31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慢慢强大了,这种声音也可以有、也应该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1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敬扬 发表于 2015-1-31 17:17
国家慢慢强大了,这种声音也可以有、也应该有。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1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若有国名英译好建议,欢迎跟帖发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7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在世界上发出我们的最强音。此外,西藏就是西藏,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今后,外交部等相关涉外部门的发言人应该理直气壮地对大鼻子说,你别跟我T过去T过来的了,你只要不说西藏,我决不理会你再说什么T,也不会回应你说的什么T的任何问题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蜀之江 发表于 2015-2-7 23:34
应该在世界上发出我们的最强音。此外,西藏就是西藏,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今后,外交部等相关涉外部门的发 ...

感谢您的点评!您说的很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9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UncleC 于 2015-2-9 13:42 编辑

叫 zhong hua 不叫 china 就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叫 zhong hua 不叫 china 就可以达到星辰大海?
叫 zhong hua 不叫 china 人家就不开航母大炮过来虐你?
叫 zhong hua 不叫 china 人家就不炸你大使馆?
叫 zhong hua 不叫 china 人家就不拦你查你货轮?
叫 zhong hua 不叫 china 人家就不撞你飞机?

楼主你醒醒好不好?跟帖的,怎么说你们呢?人云亦云?
哈哈哈,还请世界认同?楼主你怨妇哑?哀求别人认同?放过我,请你不要叫我 china,求求你,请你叫我 zhong hua,拜托,好吗?


人家就是不想你崛起,人家就是不想你重新回到蓝星之颠,楼主你请不怀好意的人认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9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的名字很好。认为被矮化实际上是没有自信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0 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UncleC 发表于 2015-2-9 13:31
叫 zhong hua 不叫 china 就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叫 zhong hua 不叫 china 就可以达到星辰大海?
...

      感谢关注!

     名正事顺,既需要,也重要,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我们所在的地方、村镇、学校、家族和我们自己都莫不如此。事实上名称对一个地方、单位或企业、乃至个人影响是很大的。完善我国称名的世界性语言翻译,不等于不干实事。实事要干,国家译名也要正,两者没有必然的冲突,两者一般是有互补作用的。

    我国现在已经有了很好地表征我国版图、传统、文化的称名“中华”,这将是我国永恒的称名,需要被作为事实上是世界语的英文的适宜翻译。这里面没有自大或自卑的因素。

    我们不强求别人,至少我们国人自己用英文写作或翻译时,用合适的国名翻译。当然,也希望带动世界渐渐跟随这翻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0 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轻语8888 发表于 2015-2-9 15:48
目前的名字很好。认为被矮化实际上是没有自信的表现。

感谢关注!

请参见10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 08:21 , Processed in 0.04491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