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94|回复: 13

[东方区] 八路军里的包办婚姻快得“上午首次说媒,晚上就入洞房”!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5-2-24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广丰隐士 于 2015-2-24 17:15 编辑

开国少将之后井冈山讲述父母“闪婚”的血色浪漫
转自“中新社”(中国新闻社)的官网——“中新网”(中国新闻网)自己的“文化新闻”频道中的这个网页: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4-18/3829722.shtml中新社新华社同为中国大陆仅有的两家新闻社之一,而且它与新华社一样,也是国有新闻社。“中新网”中这个网页上的“关于我们”则有对“中国新闻社”的介绍:http://www.chinanews.com/common/footer/intro.shtml
  中新网井冈山4月18日电  题:开国少将之后井冈山讲述父母“闪婚”的血色浪漫
  近日,在井冈山江西干部学院的课堂上,该院特邀“红军后代授课团”成员、年过花甲的原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政工系副教授彭程讲述的父母在战争年代“闪婚”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正在该学院培训的数十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干部,赢得了干部们的笑声、眼泪以及长久的掌声。
    ……(中略)
  彭程之父彭显伦将军是广东南雄人,开国少将,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时曾参加过平型关战役
  彭程讲述说,1941年春,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母亲刘曦在山东鲁南区党委党校学习。一天,党校书记赵博找她谈话,谈话内容是给她介绍对象。
  “此人是115师供给部政委彭显伦,没结过婚,35岁,人很好,是红军的优秀干部”。赵博说完后起身外出,片刻后一位高高瘦瘦、一脸沧桑的男同志随赵博回到办公室——这是彭程的父母亲第一次见面。
  据刘曦的回忆,谈话内容很寻常,不一会就结束了。在隔壁办公室里,中国开国元帅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见到刘曦,问结果如何?刘曦说不认识、不了解,不好表态。林月琴当即说,“那现在就一起到供给部去,我已经给你请好假了。”
  当天晚上,二人来到115师驻地。推开门一看,昏暗的灯光下满满当当一屋子的领导干部,屋里人一见刘曦来了,就开起了玩笑,“新娘子来了!”刘曦一听大吃一惊,转身就往外走。刚出门就遇到一位115师的女医生,也是刘曦的朋友。一见面就给刘曦道喜,“恭喜你今晚结婚啊!”于是又把一脸惊愕的刘曦带回屋里。
  就这样,在相识的当天晚上,彭程的父母亲就在组织的安排下结婚了。
  彭程说,母亲是一位知识女性,对革命有着执着的追求,对爱情也有着美好的追求。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一桩婚姻,母亲的纠结可想而知。婚后回到工作岗位上,有一天,她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乃至晕厥。领导怕她撑不住,安排她到115师的休养所休养半个月。
    ……(中略)
  彭程坦承,“这个逻辑在今天看来是非常荒唐的”。但在当年,很多打了十几年仗的老干部没有条件谈恋爱,需要组织介绍。婚姻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也是革命的政治问题。“据我所知,很多老干部的婚姻都是这样包办、半包办促成的,后来大部分感情都很好,包括我的父母亲。”……(后略)

这是开国少将彭显伦的第2个儿子彭程讲述的,他母亲的婚姻被包办的大致经过,彭显伦的第3个儿子彭勃则在开启了中国人的“读图”时代的,著名的杂志型丛书《老照片》的第87辑上发表了一篇叫作《我的父亲母亲》的文章,描述了他们的母亲被“说媒”、结婚那一天的详情、细节。那一辑《老照片》的封面图、目录所在的网址是:http://www.lzp1996.com/wqyd/20130308/810.html。现将那篇文章的正文贴在下面:

    1941年5月的一个傍晚,八路军115师供给部驻地——山东省临沭县后湖子村的一处农舍里,坐了满满一屋子人,笑语喧哗,一派喜庆。昏暗的油灯下,只见罗荣桓政委的爱人林月琴带着一位年轻的女干部走了进来,有人喊着:“恭喜彭政委和刘曦同志结婚!”然而,这位名叫刘曦的新娘却懵了,一时间不知所措。
    这位年轻的女干部,就是我的母亲刘曦。几个月前,组织上调她来鲁南区党校学习。此前,她在费县和峄县等抗日根据地担任县妇委书记兼妇救会长。这天上午,党校师生到驻在李家庄的区党委听报告(115师司令部驻在不远的蛟龙汪村)。听完报告后,鲁南区党委书记兼党校校长赵镈把母亲叫去谈话,说要给她介绍个男朋友:115师供给部的政委彭显伦,一位很优秀的红军干部(抗战期间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就是115师打的。——转帖者附言)。母亲感到非常突然,说既不认识更不了解,提不出具体意见。不一会儿,那位彭政委来到赵镈的房间,高高的个子,又黑又瘦,一副饱经沧桑的样子。与母亲寒暄了几句,他就离开了。下午,在赵镈的爱人李岩那里,母亲见到了林月琴,林对母亲说:“已经给你请好假,不要回党校了。我这就带你去见彭政委,你不是说不认识不了解吗?见面好好谈一谈,就认识了解了嘛。”接下来,就是本文开头谈到的那一幕。
     本来说只是见见面,怎么变成婚礼了呢?这让母亲无论如何难以接受林月琴一面反反复复好言相劝,一面以“威胁”的口吻说:“影响已经出去了,你不住也不行了,再说这与彭政委的威信有关。你不能走。”一直折腾到下半夜,母亲总算留下来了。
      三个月的党校学习结束,母亲被分配到临沭县委任县委委员、妇委书记。白天出去发动群众、办妇女训练班,晚上写宣传材料、编写教材,个人问题都抛到了脑后。但每到深夜,一想起自己的婚姻,母亲就会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没有爱情的婚姻是痛苦的。严酷的战争环境下,母亲没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组织纪律也不允许。在对待爱情与婚姻的态度上,她和大多数小知识分子一样,讲究浪漫的情调,向往情投意合。可她又想,自己是共产党员,一切要服从组织,个人的婚姻也应该服从组织的安排。翻来覆去地思考,母亲彻夜难眠,时间一长,她的身体垮了下来。在上级的安排下,母亲休养了一段时间,才慢慢恢复过来。
   我接触过许多那个年代参加革命的老阿姨。她们的婚姻,大都有着和母亲相似的经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没有巩固的根据地,也就没有条件解决各级指挥员的婚姻问题。红军从南方苏区长征到陕北后,只有相当级别的高级干部才能恋爱结婚。1941年前后,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党中央对团以上干部的婚姻问题作了相关规定。此时,鲁南区党校和八路军115师的驻地离得很近,罗荣桓政委的夫人林月琴和鲁南区党委书记兼党校校长赵镈联手,为115师的未婚指挥员和党校的女学员充当“红娘”。林月琴在老同志中威信很高,人称林大姐。不过,这“红娘”的角色可不是好当的,年轻女同志中流传着一句话:“老干部可敬不可爱。”据母亲回忆,针对这一“问题”,罗荣桓在1942年纪念三八妇女节的讲话中说过,婚姻问题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是革命的政治问题。一些老干部打了几十年仗,战争频繁艰苦,牺牲流血,不能结婚。现在他们年龄大了,环境相对稳定,应该结婚。但是他们没条件恋爱,需要组织介绍。有的女同志说老干部可敬不可爱。我说,你敬他就应该爱他。于是,领导出面、组织撮合、软硬兼施、快刀斩乱麻式的婚姻,便顺理成章了。
      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母亲都解不开心中的疙瘩。母亲性格开朗,有理想、有抱负,有较强的组织、宣传工作能力。写文章、作诗、唱歌,样样都很出色。但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她却没有多少话可说。她甚至连父亲的年龄都不清楚,首长和战友们也都对她守口如瓶。问父亲,父亲总是笑而不答。很久以后,母亲才知道,父亲竟然比她年长二十多岁
    ……(中略)
      父亲和母亲回到莒县大店的时候,形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45年我军就是在莒县大店镇成立山东省政府的——转帖者附注)。罗荣桓和肖华等人已率115师师部和山东八路军组建的五个师,分别经海路和陆路奔赴东北。在此之前,罗荣桓与陈毅完成了工作交接。陈毅率新四军军部和部分主力北撤到山东,与山东军区实行统一领导,成立了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陈毅任新四军军长、山东军区司令员,饶漱石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委。父亲被任命为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供给部政委,后勤部部长兼供给部部长是原新四军的供给部部长宋裕和。
      1946年的春天,父亲奉命到东北接收物资,将日伪投降后留下的大量武器弹药和其他军需品从海路运到山东解放区。这一年他已年过五十岁。早在1943年,父亲就发现痰里带血,经常咳嗽不止,喘得厉害,肺病已非常严重了。但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拖着病体硬撑在第一线。最紧张的时候,他与战士和工人一起扛炮弹箱。那时的大连由苏军占领,生活和医疗条件比较好。中共军队在东北的部分后方机关就驻在那里,不少在大连的老战友都劝父亲留下来养病。父亲谢绝了战友们的好意,返回了仍处在战火硝烟中的山东。……
    ……(中略)
    1948年秋,济南解放。1949年春天,渡江战役之前组建了新的山东军区,父亲的健康状况也有所好转,被任命为山东军区供给部政委,供给部部长是李辉高。不久,军区机关进驻济南,供给部驻在经三路、纬二路的一处院内,不分办公室和宿舍,干部和家属、孩子挤在几栋房子里面。建国前后的这段时间,供给部的工作十分繁忙,父亲的病情日渐严重,结核病已经蚕食了他四分之三的肺叶,天天咯血,走起路来步履不稳,摇摇晃晃。他咬牙坚持了两年多,直到1951年的春天,华东军区下命令要他休息,父亲才放下了手中的工作,由警卫员陪同乘火车来到青岛,住进了疗养院。母亲没有随行,她留在济南,在山东军区供给部和卫生部的基础上成立的后勤部,任政治处宣教股长。几年来,母亲又先后生下了三个孩子,分别是我的二哥彭程、二姐彭霄和我。
      母亲出生在山东省沂水县的一户农民家庭,两岁就失去了父亲。家中一贫如洗,靠我的外祖母给富人家做点针线活勉强维持生活。在亲友的资助下,母亲上了小学,后又考上了沂水师范学校,年年被评为优等生。1933年,母亲十六岁时,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青年团组织。抗战爆发后,母亲参加了八路军山东游击第二支队(司令员刘涌,政委景晓村),加入了共产党。1939年,二十二岁的母亲担任了费县县委妇委书记。……
    ……(中略) 和父亲结婚后,母亲虽然还在工作,但主要任务已转为照顾父亲、养育孩子。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住进了疗养院,有医生护士在照料;孩子们也有了专职的保育人员(“孩子们”指作者和他的7个兄弟姐妹——转帖者附言)。母亲觉得终于可以“解放”了,宣传教育工作是自己的专长,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了。然而,现实又一次使她失望了。本以为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父亲的健康状况就会好转,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可是经过医生的详尽检查,才知道父亲的肺病已经非常严重,需要长期休养,才有可能康复。组织上要求母亲去青岛照顾父亲,可她坚决不同意她不愿意放弃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傅敦吾反复劝说母亲,直到许世友司令员下了命令,母亲才不得不服从
      1951年的夏天,母亲带着孩子们来到了青岛,住在八大关疗养区的韶关路48号。几年以后,军队建了自己的疗养院,我们家又搬到了太平角,即现在的济南军区第一疗养院。在此期间,母亲曾多次写信给军区后勤部政治部,恳请解决她的工作问题。组织上理解母亲的心情,通过青岛市委给她在地方(上) 安排了工作(那时驻青部队单位很少)。
    母亲到青岛的医疗卫生部门工作,后来担任了青岛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
    ……(中略)
    1955年,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已经离开工作岗位数年的父亲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中略)
      母亲晚年,为子女写下了回忆录,后来写不动了,就用录音机录,下面是其中的一段。每次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流泪:
    那个难忘的1958年5月1日啊!你爸爸突然去世……
    ……(中略) 前一段我已经给你们说了,我是怎么结的婚。那个时候是形势的需要,革命老干部婚姻问题都是组织上来介绍,也可以说是组织上包办。我的思想上当初非常混乱,思想矛盾,失眠以致得病。后来这婚姻为什么没有破裂,慢慢地越来越好呢?指导思想是共产党员一切服从党的利益,注意党的影响,忠于党忠于组织。按照组织的号召,男女之间婚姻也是政治结合,不能单独地靠感情,自己的心里话埋到深处从来不敢说出。那时战争那么残酷,也不容考虑个人的事。说起来真是的,我结婚几年之后还不知显伦同志多大岁数。
    ……(后略)
IMG_20150224_123941-0.jpg IMG_20150224_124328-0.jpg
点击这些照片就能在新页面中放大查看它们更大的图
IMG_20150224_124612-0.jpg
“人民网”自己的“要闻”频道中的这个网页也有对两位作者的父亲——开国少将彭显伦的生平介绍:http://sd.people.com.cn/n/2014/0929/c166192-22484978.html
IMG_20150224_125206-0.jpg
   为了方便大家浏览上面这两张照片的“注解”、“文字说明”,我直接打字,打出它们的内容:
   左图——“1945年夏,作者的父亲(前坐者)准备去延安参加解放区代表会议,临行前与滨海军区后勤部的领导干部合影。右起:部长蔡长风、政治处主任曹思明、副部长黄乎”。右图——“八路军115师供给部部长吕麟赠送给作者父亲的照片。后排左起:肖华、罗荣醒吕麟;前排左为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右为肖华的夫人王新兰、中为罗荣桓与林月琴的女儿(罗)南下。照片摄于大连,时间大约是1946年。吕麟随115师师部去东北后,任辽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48年3月在海城遭敌机扫射牺牲”

发表于 2015-2-24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相识的当天晚上,彭程的父母亲就在组织的安排下结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5-2-24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造谣污蔑革命战争死全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4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4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敬佩这些出生入死的老革命,能活下来,真的是很不容易了,战争是残酷的,爱情是不浪漫的,不是不能,而是没有可能。敬佩。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污蔑造谣死全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4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革命者提着脑袋闹革命,南征北战,居无定所,今天不知明天的生死,根本不具备谈恋爱的客观条件,怎么谈恋爱?处在那个残酷环境的女人应该深刻了解这个特殊情况,快速婚姻也是特殊情况下的正确的选择。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5-2-25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广丰隐士 于 2015-2-25 12:59 编辑

分配的媳妇 青春苦旅泪涟涟[转载]
这是长征出版社2011年6月1日出版的书《匆匆忙忙,他们这样相爱---开国将领的奇婚奇缘》的第三章(“分配婚纪行”)的第1和第2小节的内容,大家上“网易云阅读”图书频道中的这个网页可以在线阅读该书http://yuedu.163.com/source/nb_000BGMca_4《作家文摘报》2011年9月6日那一期的第6版也摘录了这两节内容: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bks/hg/0000/0000/1770.shtml该报是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
    革命路上的“分配婚”,
    宛如丑蚌吃进了砂子。
    有的将砂子吐了出来,
    有的却将砂子酿成了珍珠。
    这里讲述的便是“蚌”与“砂子”的轶事。
    故事虽然离我们很远了,
    但谈到它,回味它,仍给日益理性化的中国人民以不尽的思考。
    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有人也许会问:“共产党里分配过媳妇?共产共妻是真的吗?”
    一位理应见传却又名不见传的女共产党员,当她为革命奉献了40余年的炽热年华而离开湖南长沙医院院长之工作岗位后,一边梳理着她那满头白发,一边毫不掩饰地对笔者说:“说共产党共产共妻,纯系造谣诽谤!说八路军里分配媳妇,确乎其有,我就是一名被分配的媳妇。这话听起来大有攻击之嫌,可在那个时代却是冲口而出的口头禅。”
    她安静地坐在沙发上,长长的睫毛在轻轻地颤动,匀称的面容依然保留着年轻时美丽的印记。不紧不慢的叙述,表面看来安之若素,然而,不到10分钟的交谈,她那洒满泪水、辛酸和苦涩的青春之旅便在抑制不住的情感中一展无余了。
二八好年华,勉强定终身
      1939年孟夏,关中古道的柿子树上,喜鹊连天闹喜。八路军关中荣军学校里的战友们摆脱了昔日伤痛之苦,欣喜地对鸟问疑:“莫非有什么喜事?”
    像荒岛上飘来了小船,像沙海里移来了绿洲,五名亭亭玉立的女教员,揣着各自的介绍信,前来报到任职了。她们,正值豆蔻年华,而且,个个容颜不凡。那杏腮,那朱唇,不用胭脂自来红;那芳姿笑靥,虽寻常之举也招人销魂失魄。那些长期征战疆场而致残的老光棍们,虽然失去了某些“肌件”,但生命正旺,七情六欲俱全,见了这几位如花似玉的年轻姑娘,怎不钟情?课上课下,近百双如饥似渴的眸子,直盯盯地打着愣神,有的甚至蜜蜂般地围着“五朵金花”直嗡嗡。
   “小子,死了非份之心吧!”消息灵通人士发出了善意的警告:“抠着指标要来的,分配,各有其主。不信?走着瞧!”
    月光俯下身子,捅开了窗棂缝隙;几个爱听壁根的好事者,探得了情场的秘密:
   荣校二大队队部里,女教员赵建华正在精心备课。油灯的光芒把她的倩影映入了大队政委胡子明的眼帘。
    他坐在一旁,像欣赏一幅美人图,心满意足地审度着这个平时巧笑倩兮、明眸皓齿的迷人姑娘。
    她,不高不矮,不胖不瘦,长长的睫毛,盈盈的酒涡,甜甜的微笑,切是那样妩媚,那样美得无可挑剔。她伏在桌上写字,安然而文静,白玉般的胳臂,宛如两条弯曲的小溪,鲜润、洁净,格外迷人。贫困的军营,虽然没能给她分配一套体现女子美的夏令时装,然而,那件廉价的白布衫却是那样的合身,它活脱脱地勾勒出女子的曲线。
    呵!青春美,如好花半开,似美酒微醉。
    胡子明看呆了!这位失去左腿的独脚英雄拼命抽烟,仿佛在吸取勇气和力量。渐渐地,他心跳加快,意难名状,不知该用什么语言和方式来表达心中的脉脉痴情。燃胸的烈焰像一头热的烟袋锅那样炙灼。又一阵血脉的冲撞,他胆壮了,放下烟袋,夹起拐杖,强作平静地朝她移动,信心十足地欲将这个迷人形象,化为孜孜以求的终生夙愿。
    生活中常见这样的男人:战斗、工作乃至生活琐事,样样精通,唯独女人面前一筹莫展。
    胡子明就是这样的汉子,行军、打仗,他灵活得像条柳叶鱼,即便腿打断了不能走,他也抱着枪滚出好几米去让卫生员给包扎。可就在找对象问题上,笨得像头牛。
    快三十了,连女人的边还没挨过。为了给他创造些条件牵线搭桥,组织上故意将赵建华分配在他所领导的二大队当文化教员。他很高兴,“恋爱”二字尚未挑明就向她“做小动作”了。
    这对16岁的赵建华来说何等突然!她在避让中哀求道:
   “胡政委,不要这样,你是领导,叫人见了多不好!”
   “怕什么?相爱,就应该实实在在!”
   “什么?相爱?”赵建华莫名其妙,她还是不谙世事的青年哩,对此,自然一无所知。
   “是啊!你见我就微笑,又那样温柔、文雅,这还不是爱?”
    她恍然大悟了。“胡政委,别开玩笑了,女人的微笑,就像春天的风,对谁都那样温暖,那样慷慨无私,然而,春风并非秋波,你”
   “哈哈,当兵的,只会斗敌人,不会逗女人,不懂得什么春光秋波,直说吧,爱不爱我?”
    赵建华一时不知怎么回答这个突如其来的难题,她什么也不愿说,颤抖地依在桌子旁。
   “难道我不值得爱?因为我少条腿?嫌我文化低?大14岁?”
   “不是,都不是!您为革命献出一条腿,这是光荣,足以令人钦佩;您在部队刻苦学习,见多识广,非我所比;至于年龄,也不是不可逾越的天然鸿沟”
   “那是为什么?”
    面对眼前这个酷似长者的顶头上司,她不愿说出刺人的话。她只好摇头,缓缓地推辞:“我才16岁,还小呐,压根儿没朝这上头想过。”
    他呢,热辣辣,意笃笃地说:“实话对你说吧,这是组织上的分配。把你分在二大队,就这意思。准备准备吧,结婚报告已经上去了,过几天就成亲!”
   “我成了分配的媳妇?”简直是晴天霹雳,震得她心弦颤抖。
    她像一棵霜打的蔫头草,坐在那儿,握着笔,接二连三地写了“分配”二字,是领略里头的分量,还是咀嚼其中的滋味?
美丽的“分配”二字,对于这只刚刚飞向生活的百灵鸟来说,是何等新颖、神秘和稀奇!
   她本是西安女师学生,日寇轰炸,她义愤填膺,戴上抗日救亡的袖箍,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先”。一系列的救亡活动使她有机会获得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一份介绍信,从此,她与“分配”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分配到安吴青训,入了党,毕了业,分配到八路军关中荣军学校。二大队政委胡子明,见她长得格外漂亮,一眼将她看中了。
    延安男女比例十八比一。连壮小伙子找对象都十分困难,何况这些缺胳膊少腿的伤病员!对此,党能不关心吗?组织能不管吗?
    党组织出于关怀,为这些团以上的伤残功臣的婚事动了不少脑筋,五名女教员分配进荣校,一箭双雕,既有文化因素,又有婚配意图。对外虽说“分到各大队当教员”,对内已明确了目标,给这些团以上干部伤残功臣以特殊的方法创造条件,提供谈对象的氛围。不得已而为之的。但是,在那艰辛的革命年代,在那特殊的战争时期,不能说这不是一种好的办法,不能说这不是一桩美意啊!简言之,赵建华成了胡子明心目中十拿九稳的意中人,而她却不明玄机。
    以往的每一次分配,都是她一步一步地踏向春光明媚、春色满园之起点。她早就听说,共产党的供给制,吃、穿、住、行、用,还有官阶和前途,皆按日臻完善的分配原则而实施,从未听说过,男娶女嫁也有“分配”的。这对她来说,实在是苦涩的难题,不接受“分配”?她刚刚入党,先进分子怎能对组织说个“不”字。况且,面前这位伤残军人,已为革命作出了奉献,对其漠不关心,他到哪儿去讨老婆?我若不讲凑合,岂不自私透顶?自私、落后,在那个时代是很臭的呀!
    就在她内心苦斗时,荣校政治部主任陈振亚跟她谈话了:
   “分配的事,组织上确有那意思,你想想,延安现在男女比例是十八比一,女的这么少,党组织若不做工作,这些瘸子、瞎子到哪去成亲?他们可是功臣呀,组织上不关心谁关心,至于爱情嘛,的确非同一般。不过嘛,感情这东西是会变的。你刚来,接触得少,陌生,不奇怪。时间长了,感情就融洽了当然罗,这事并不强迫,主意还得你自己拿!”
    虽然说组织上有那个意思,但婚姻大事,组织决不强迫,一切由自己拿主意,只是大家一次次起哄,胡子明一次次软磨硬泡,赵建华拗不过那股劲,就身不由己了。想象不到的这一天来临了。
    几个小伙子过来七手八脚贴上了大红“喜”字,茶水一沏,推推拉拉之中,热热闹闹地走完了过场这一年,她刚刚16岁,情窦尚来被情爱之露催开,无情的婚姻便向她进攻,逼使她不得不委身于勉强之中。

匆匆忙忙,他们这样相亲相爱 : 开国将领的奇婚奇缘(图1)


匆匆忙忙,他们这样相亲相爱 : 开国将领的奇婚奇缘(图2)


匆匆忙忙,他们这样相亲相爱 : 开国将领的奇婚奇缘(图3)


匆匆忙忙,他们这样相亲相爱 : 开国将领的奇婚奇缘(图4)


匆匆忙忙,他们这样相亲相爱 : 开国将领的奇婚奇缘(图5)


匆匆忙忙,他们这样相亲相爱 : 开国将领的奇婚奇缘(图6)

再次提醒:小伙伴们上“网易云阅读”图书频道中的这个网页可以在线阅读《开国将领的奇婚奇缘》一书http://yuedu.163.com/source/nb_000BGMca_4。凤凰卫视的官网“凤凰网”读书频道中的这个网页也连载了该书:http://v.book.ifeng.com/book/ts/8492.htm


补充内容 (2015-2-26 10:41):
毛岸青的岳父就是此文当中的荣校政治部主任陈振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5-2-25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广丰隐士 于 2015-2-25 13:58 编辑

南下干部为什么进城就要换老婆[转载]
转自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等共同创办的网站——“千龙网”财富频道中如下这个地址的页面:
http://finance.qianlong.com/30055/2010/01/18/98@5445211.htm
  “千龙财富”北京消息   解放前夕,包括15000名山东籍干部在内,数万名干部随军南下,他们突破重重困难,在南方建立政权、剿匪反霸、接管城市、稳定经济,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山东影视剧制作中心继《闯关东》、《沂蒙》之后精心打造的又一鸿篇巨制,热播电视连续剧《南下》首度聚焦南下干部群体,展开新中国发展史上一段恢弘的历史画卷。1月15日,该剧编剧、著名作家赵冬苓在其博客发表创作漫谈,从自己理解的角度诠释了南下干部为何进城就换老婆。
  解放初期,几十万南下干部中,凡是在农村结了婚的,大部分在南下后离了婚,抛弃了农村的妻子,娶了南方的新太太。在为《南下》搜集资料的时候,我甚至看到了一份当时的最高法院下达的文件,文件精神是要求各级法院简化南下干部的离婚程序,为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离婚提供方便。他们离婚,甚至不需要征求原配妻子的同意,只需寄一张离婚证明回家。他们一般是把农村老家的全部财产留给了农村的老婆,当然,和所谓的财产一起留下的,还有他们的孩子和他们的老娘。可是,在那个年代,一个离了婚的农村妇女能上哪儿去呢?所以,可能只有在中国,才会有这个词,叫离婚不离家。这些被男人抛弃了的女人仍然留在她们原来的家里,养育孩子,侍候公婆,承担着原本应该男人承担的劳作,渡过一生。
  2006年,我为创作《沂蒙》在山东临沂采访,听过太多离婚不离家的悲情故事。那些女人,在战争年代,把她们的男人送进队伍,以柔弱的双肩挑起一个家庭的重任。她们的男人在外面有了出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走进城市以后,就寄回来一纸休书。他们中的许多人直到文革时也没回过家乡,有些人在父母过世时都没回来,全由家里那个被抛弃的女人操办一切。当时的我愤怒而感慨,因此才有了《沂蒙》中的继成:我让他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婚姻,进城后迅速忘本,又给了他最严厉的惩罚:运动中受到批判,新太太离他而去,又老又病的他不得己回到家里,恳求原配妻子心甜的原谅,在忏悔中死在心甜的怀里。……(后略)

“组织包办”的婚姻[转载]
转自《人民日报》的官网——“人民网”军事频道如下这个地址的页面: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8221/71065/133210/133211/7757000.html
  黄涛和马艳秋的婚姻是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活剧。
  那是1949年五四青年节的下午,在齐齐哈尔市公安局治安科工作的女警官马艳秋,正和同事们热热闹闹地欢庆自己的节日,大概到了快五点钟的光景,联欢会结束了。这时,局长突然告知马艳秋去一趟他的办公室。只有18岁的小马自1946年参加革命以来,还是第一次受到领导这样的特殊待遇
  局长说:“我说话开门见山,找你来就是一件事,组织上给你介绍了一个革命的伴侣。他叫黄涛,是东北军政大学第四营的教导员,今年29岁。”局长接着说:“你没有哥哥,正好找个大哥,他能帮助你,能关心你,能爱护你。你家里那么苦,你应该有个依托。”
  马艳秋把头低了下去,眼泪在眼圈里打着转转。特别是 她听说再过两天,黄涛就要随队伍南下了。革命战争到了这一步,就算自己做出贡献,也不能辜负组织的重托。于是,马艳秋点头同意了,整个过程不到30分钟
  第二天上午,马艳秋在单位办好了调动手续,取出自己的档案并开出了党组织关系。下午简单地整理了一下个人的物品,傍晚就连人带东西搬到三四华里外的黄涛部队上了。刚出门,正巧碰到了局长,局长连忙吩咐别人,派公安局唯一的一辆马车送马艳秋过去。
  马艳秋到黄涛那儿,他们已经吃晚饭了。黄涛的搭档刘顺文两口子,简单地准备了几道菜,他们四个人在一起吃了一顿饭,这就算是结婚的喜宴了。
  没有婚礼。没有新房。两个陌生的年轻人将各自的行李存放在一起。当晚,黄涛马艳秋结成了革命的夫妻。第二天凌晨4点钟,他们就起床了,赶到火车站集结,准备进关。就这样,黄涛和马艳秋一起南下,随部队挺进大别山了。
  马艳秋将她的婚姻幸福归结为“运气好”三个字(她为自己庆幸,觉得自己比被指定嫁给某个干部的其它女青年运气好,正好碰上的是一个性格相合的老公?——楼主点评)。这一生中,他们既是一种默默理解多于言语;又有一种星星离不开月亮的感觉,你走到那儿,我跟到那儿。从战争时期那个特殊年代走过来的人,婚姻家庭一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那是一代革命人为了信仰走到一起,让我们这个时代人看到崇高的真实记录!

揭秘八千湘女嫁新疆:先结婚后恋爱的道德婚姻[转载]
此文最初刊载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另一份报纸《老人报》3月20日那一期的第A28版,直接转载  我则是从人民网读书频道如下这个地址的页面上转载来的:
http://book.people.com.cn/n/2013/0321/c69398-20868983.html
为解决男女比例悬殊问题,王震向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黄克诚写信,希望能在湖南招收志愿戍边的女兵。入疆的第二年,肖叶群所在部队的师政委就给不到16岁的她介绍了对象——21岁的教导员王富民。


  “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儿子扎不下根。”
  1949年8月,新疆和平解放。为了边疆的长治久安,1950年2月,毛主席命令驻守在新疆的20万解放军就地转业,屯垦戍边。当时,许多战士都还未成家,时任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的王震将军说了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儿子扎不下根。”为解决男女比例悬殊问题,王震向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黄克诚写信,希望能在湖南招收志愿戍边的女兵。于是,从1950年到1952年的3年时间里,约有8000名湘女志愿参军进疆,其“使命”就是要嫁给屯垦戍边的解放军官兵。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段充满理想和憧憬的岁月,一批又一批的女孩子高唱着著名的苏联歌曲《共青团之歌》,义无反顾地朝着理想飞奔而去。据新疆军区档案馆的资料统计,在这8000名湘女中,年龄最大的19岁,最小的只有13岁。
      ……(中略)
  在这8000名湘女中,虽然大多数是经组织介绍结婚的,但更多人是先结婚后恋爱,其中有幸福的,也有不幸福的。湘女们入疆后,10年后才准许回乡探亲。由于路途遥远,直至今天,有的湘女还没有回过家乡。现在,湘女们的丈夫大多已经过世,因为,当时这些丈夫都比湘女年长10余岁,而且,他们经历了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和50年代的超强体力的劳动,一些人在七、八十年代就去世了,这使很多湘女在中年以后就成了寡妇。其中一些在60年代响应号召退出工作回家看孩子,成了家庭妇女,在生活上更加依赖丈夫,一旦丈夫去世,她们的生活只有依赖子女,目前的医疗和日常生活都比较困难。……(后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5-2-26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广丰隐士 于 2015-2-26 11:14 编辑
广丰隐士 发表于 2015-2-25 12:38
分配的媳妇 青春苦旅泪涟涟[转载]这是长征出版社2011年6月1日出版的书《匆匆忙忙,他们这样相爱---开国将领 ...

【论文】女八路赵建华的青春苦旅_百度文库_2345看图王.png
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湘潮》杂志2013年第2期上刊登的讲述赵建华如何被分配给别人做老婆的事的页面:http://wenku.baidu.com/link?url=9XAwfgBGZBsZYbJUssxIjXwIFt1-DyzhsYzQewxIUv7Y5p6AWmfSiW8TP2wpLrT_jkC62pXTN5fRuRPNVOzZ8neNC0P-yRhSN0q9Y66D3MG
【论文】女八路赵建华.png 360截图20150226102637109.jpg
当初劝她服从“分配”,立即嫁给指定的人的人就是毛岸青的岳父陈振亚!(上面两图中,清晰的图来自于龙源期刊网上刊登的电子版的那一期《湘潮》:http://www.qikan.com.cn/article/xiac20130210.html)
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党史博览》的2000年第11期上刊登了相关的文章,其中有胡子明和赵建华年轻时的照片http://wuxizazhi.cnki.net/Magazine/DSBL200011.html。《党史博览》中此文所在页面的扫描图如下:
一位女八路的青春苦旅 - 其它资料 - 道客巴巴_2345看图王(1).png
青春苦旅 - 其它资料 - 道客巴巴_2345看图王(2).png
道客巴巴_2345看图王.png 360截图2015022610270637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初期,几十万南下干部中,凡是在农村结了婚的,大部分在南下后离了婚,抛弃了农村的妻子,娶了南方的新太太。在为《南下》搜集资料的时候,我甚至看到了一份当时的最高法院下达的文件,文件精神是要求各级法院简化南下干部的离婚程序,为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离婚提供方便。他们离婚,甚至不需要征求原配妻子的同意,只需寄一张离婚证明回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6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丰隐士 发表于 2015-3-3 17:14
“解放初期,几十万南下干部中,凡是在农村结了婚的,大部分在南下后离了婚,抛弃了农村的妻子,娶了南方的 ...

广丰隐士,12楼错了。正确的是:
解放初期,几十万南下干部中,凡是在农村结了婚的,超绝大部分在南下后,都没离婚,都没抛弃农村的妻子,都没娶南方的新太太。根本不存什么:“在为《南下》搜集资料的时候,我甚至看到了一份当时的最高法院下达的文件,文件精神是要求各级法院简化南下干部的离婚程序,为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离婚提供方便。他们离婚,甚至不需要征求原配妻子的同意,只需寄一张离婚证明回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5-3-9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丰隐士 发表于 2015-3-3 17:14
“解放初期,几十万南下干部中,凡是在农村结了婚的,大部分在南下后离了婚,抛弃了农村的妻子,娶了南方的 ...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是为了让“剩勇”——南下干部们“追穷寇”,一鼓作气打下江南,不学太平天国那样只安于半壁江山,以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夭折的命运再次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上,作为一种奖赏,让他们很方便地换老婆、重娶女学生。以前古代打仗攻城,久攻不下,将领就大多会用“打下这座城后,让你们奸淫掳掠三天,概不追究!”这种承诺来激励官兵,因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0 10:19 , Processed in 0.05441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