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9|回复: 0

[世界史] 35岁 农耕时代发展的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6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的成长有年龄限制,年龄限制习惯叫寿命。

      原始社会,自然生长主要受自然条件制约,人和动物并没有本质区别。为食物链条的一部分。

      整体协作 分工的产生,使动物群落走向社会。

       生存空间的争夺,战争成为人类主要游戏。

      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战争恶劣程度是文明发展的催化剂。人类大半的智慧都是对战争的思考和反思考。

     ----

     战争使得寿命,特别是平均寿命大为减少。

     一种是战争的直接消耗。一种是大战后的瘟疫消耗。另外一种虽然不直接产生于战争,但仍然是战争影响。战争这种动物互杀模式,是资源缺少时代平衡人口最残酷的一种模式。

      劳动力不足产生的农田废耕和由于废耕产生的粮食资源不足同样是平均寿命减少的原因。

     整个中国五千年历史,其中名君贤主不乏其人。但是面临人均35岁的社会发展手足无措。

      成功解决这个问题并被后代津津乐道的是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但是休养生息的时间近七十年。社会再重新焕发生气。

      隋朝末年的内战,唐朝人花了近一个半世纪,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才恢复到隋大业皇帝的人口数。
  人均不足35和人均超过35.便是农耕社会一个要跨越的坎。
   为什么这样说?

   明朝松江华亭县今天上海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夏完淳。早几年,学生课本上有他的著名的与妻书。开头就是  三月结缡,便遭大变。写家书时。夏完淳17岁。夏完淳有许多著名故事,比如痛斥洪承畴。不在讨论行列。

     开篇一句,反映了中国整个封建朝的婚姻状况。那时候没有婚姻法。男子十五当家汉,女子十四理家婆。男子14岁-18岁基本完成婚姻。这个风俗某些落后地区仍然延续,闲话丢在一边。记住哦,17岁结婚。

     根据35这个平均数。至少一半以上的在平均数之下。而这一半基本都是农民。富裕的朱门一般属于平均数之上的。

     现在我们来假设,夏前辈能够平安地在中国的当时应该是大清朝的阳光下活到35岁。

     在35岁那一年的某日告别他的妻小。当然夏前辈要委曲来做农民。

     现在我们来讨论夏家的人口状况。

     一个寡妇,夏先生死了,夏太太自然就成为夏寡妇。

     夏寡妇可能有二至三个孩子。为什么是2至3个,等会告诉你。一个寡妇带三个孩子。最大的不足17岁.。假设夏太太也是17岁结婚。

     在农耕社会,这种状态意味着劳动力不足。

     劳动力不足是什么状态?

     如果在今天。你的身边出现同样(假设)情况。你是什么心理。一个字。惨!农耕社会,即使在今天,都是扶贫对象。一个普遍这样的社会,主要劳动力缺乏时,如何能够解决温饱?更不用说夏先生的离开还有一个棺材费要负担。有一部著名的戏剧叫  琵琶记,上面有部分叫糟糠之厌,很形象描述出主要劳动力离开的惨况。开头就是山坡羊 远迢迢不回来的夫婿(劳动力不在家,如何?)---软怯怯不济事的孤生。(你看一个妇人都懂),(结果是 )苦!写这部戏的是生活在富庶的江南的一个人。

     现在我们再来拜读湖南作家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这本书。周立波,不是说相声的那位大腕。

     有以下一段。

  “我说老王哪,你这谷子,”刘雨生走到菊咬正在扮禾的田边,随便扯一根青草放在口里嚼,这样地说,“长芽子了。”“有什么办法呀?”菊咬筋微露对抗的情绪,“人力都叫你们卡住了。”

      劳动力不足,即使是成熟的稻子都可能因为不及时收割而减少。

      那就表明整个封建朝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家庭,因为劳动力缺乏,不能够从农田获得温饱。假设还是在耕者有其田这种理想社会状态。
  不足35的原因不在讨论行列。

      超过35是什么概念?

      假设是50,事实上1976年的中国是超过50.

      婚姻状况也不再是14-17.按照20这个数字。

     夏前辈有幸生活在现代社会,生活在毛的时代。假设毛的时代是同封建朝一样的私有制。有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一年夏前辈在天命年告别。最大的孩子29或者30岁。而立之年渐近。已经能够可以和寡母共同支撑一个家庭并抚养另外两个弟弟或者妹妹。赞不赞成这观点。就是说,田中的劳动力不会因为夏先生的离开而表现不足。不会因为夏爸爸的离开让一亩三分地荒芜。

    根据明朝末年著名的人物夏完淳的与妻书,我们知道整个封建朝的婚姻状况。并由此知道在人均35岁的农耕社会许多理论的实践为什么会是失败的原因。

    理论如同种子,需要相应的土壤。

    在人均35岁的社会,一个寡妇领着最大的孩子只有17岁和其他几个孩子。而封建时代的兵 谣役的两丁抽一通常又让这个最大的孩子离开。这种状态的持续,大部分理论都是枉然。
在35岁社会,任何一个有作为的君王,任何一个有效的理论,即使是真理,在不足35的人均之下,事实上都是失败。还不包括夏前辈入土时的耗费增加的农业生产成本减少。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不乏英主明君,却不能够改变中国农民温饱的主要原因。普天下的扶贫就足够把所有的名君贤主的智慧断送完。这就是整个中国封建朝不能够解决温饱的一个原因之一。
    农耕社会在人均35岁面前变得无措。这里还假设一切都是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今天的人们很难设想曾经这样的社会在中国有五千年以上的时间。

    理论不能够解决人均35岁的农耕进步问题。但是思想就可以。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毛的集体化思想无疑是中国历史最有效解决人均35岁这个社会发展之坎的方法。目前还没有其他思想能够超越。因为无论是什么理论,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在今天看来也是有待检验的论点。你都必须把你的理论按照物理实验一样放到人均35岁的社会状态下检验。

     历史是最好的实验。毛无疑通过了这个实验。在毛 接手的时代,中国仍然是内战刚刚结束,仍然是一个农耕社会为主体。人均不足35岁。

     毛花了不到10年的时间,人口大幅增加,人均寿命大幅提高---

     今天被今天的人们嘲笑的集体制票证制等如果理性地去思考,或许是农耕社会解决人均35岁的最有时效性的方法。或许是今天许多私有制落后的国家走出贫困的一种方式方法。

     农耕社会解决人均35岁问题的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空投工业化。用工业化迅速结束农耕时代。但是通常在人口众多的地区还是很难做到的。姑且不说伴随着农耕的思想转变问题。就是工业化的时间也不是瞬间就能够解决的。工业化的基础诸如交通能源 资源等等都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首先是要解决人均35岁问题。

     当工业化迅速进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就是人均寿命的大幅提高。

     工业化社会接下来面临的就是人均75左右问题。

     谁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谁就是后工业化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6 21:43 , Processed in 0.03419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