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盐池旁赏唐风,西望长安抚驿站
——登鹳雀楼、游关帝庙、观大铁牛、回味古道西风瘦马的历史奇特景象
运城,古称河东。而冠之于“河东驿”的却是今永济市的一座古代驿站。今遗址坐落在峨嵋塬头普救寺南的“寺坡底”、涑水河畔孟盟桥西的牛头岭下、古官道旁。
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运城市盐湖区今存一地名“泓芝驿”,永济市今存“河东驿”遗址,为我们研究和了解古河东交通史乃至中国古代交通史弥足珍贵,值得研究和重视。
源远流长话驿道
驿站多建在官道的重要关口。历史上最早修筑官道的是黄帝。《史记》云:“黄帝披山通道……”披者,开也。或刈榛莽,或移土石,以利交通。交通利则文明易于传播。黄帝的始修官道之举,开启了中国古代交通史的第一座里程碑。
有了官道,就有了专门管理路政的官员和设施。《周礼》云:“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若有宾客,则应守涂地之人聚柝之;有相翔者,诛之。凡道路之舟车擊互者,叙而行之。”这段话向我们描述了一幅远古时代的交通风俗图。即古时官道路政,设专官掌之。不通之处,使人治之。沿官道宾客往来,则宿于野。按道路远近,设止宿之处,设昼憩之庐(后世称打尖),掘井以供宾客饮食,列树以备行旅荫凉,而以为遮卫。又孤宿郊外,恐夜有盗贼也,则令土人击柝(后世为打更)以为警。车马众多,恐其争路也,则令依次按叙而行。
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开创了统一邮驿制度和文字,功不可没,虽仅存15年,却以惊人的壮举完成了全国范围的交通和通信网络。驰道是秦朝道路网的主干。“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并统一了沿途驿站的称呼,把“遽”“驲”“置”不同名目统一为“邮”。从此,“邮”便成为通信系统的专用名词。同时,官道驿站改为亭制。颜师古曰:“秦法十里一亭,亭长者,主亭之吏也。亭谓停留行旅宿食之馆。”又“求盗之薛治”。注云:“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由此可知,亭有二义,一便行旅,一防盗贼。
晋、唐皆以槐表道。《唐志》:“三十里为一驿。”“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开启了有唐一代邮驿的鼎盛时期。标志之一是数量增多。据《大唐六典》载,全国有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专门从事驿务的员工共有两万多人。标志之二是交通线路畅通全国各地及朝鲜、日本、中亚、印度和东南亚各国。据柳宗元《馆驿使壁记》载,唐时以首都长安为中心,有七条重要的放射状驿道通全国各地。其第五条涉及河东地区的驿道,是从长安到北方草原地区的驿路。长安——同州(今陕西大荔)——河中府(今永济)——晋州(今临汾)——代州(今代县)——朔州,直达北方单于都护府。在宽敞的驿路上,“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唐邮驿的发达,推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保证了中央各种制度在全国的推行。
元代,由于疆域辽阔,强化了驿站制度。这时驿站叫“站赤”,实际上是蒙古语驿站的译音。
明代,设立了递运所,独立于驿站,专门从事货物运输的组织,其主要任务是预付国家的军需、贡赋和赏赐之物,由各地卫所管理。它的设置,是明代运输的一大进步,使货物运输有了专门的组织。陆路运输基本上是采取定点和接力的方法。
清代,官道多柳而杂以槐。驿站分驿站、站、铺三部分。驿站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铺由地方厅、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铺递遍布全国。到了清代末期,由于有文报局的设立,继而废除了驿站,同时有文报局专司其事,以后又设邮政,而文报局也逐渐废止。
咽喉要冲河东驿
远在周朝,镐京晋阳道(今西安市西南——太原市西南)就通过了今蒲州的官道。因军事之需,沿官道每隔十数里,即建一座报警的烽火台,亦称“墩侯”。至今,“河东驿”的牛头岭上,还有一座烽火台遗址。光绪版《永济县志·烽堠附》:寺坡墩五里,吕芝墩十五里,高市墩十五里,古城墩十五里,以上东路距城四十五里(注:寺坡墩即今河东驿遗址)。
春秋时,河东境内已有多条过境驿道。最初经河东的驿道由风陵渡始,经蒲坂(今永济)、解梁、安邑到绛(今翼城)。
秦代,有一条自陕西咸阳至山西上党(今长治)的驰道,穿经蒲坂。
唐代,蒲州曾两度建立中都,河东驿为重要驿站,往东是长安通太原直达雁门关以外的必经之地;往西是雁塞通往长安的锁钥之地,宋代沿袭。
元代以河东为枢纽,西通西京(长安),北达平阳(临汾)。
明洪武八年(1375),撤绛州金台驿,立曲沃侯马驿。从此,由太原向南,经平阳(今临汾)入河东的驿道,改为自隘口入境,经闻喜、安邑、泓芝驿、樊桥驿、河东驿(蒲州),风陵渡过河,可以通达秦蜀,乃至边疆军事要塞、西北丝绸之路及西藏地区。
清康熙年间,侯马驿——涑川驿——泓芝驿——樊桥驿——河东驿——潼关驿(属陕西),总长380公里的驿道,是秦晋的交通要塞。乾隆版《蒲州府志》载:“蒲州河东、樊桥二驿,当通途要冲,道秦蜀者必出焉。其自秦蜀之燕者,亦无不经也。乾隆丁卯戊辰之岁(1747-1748)用兵金川,大臣、使命、将弁、吏卒及军书急符蜂午(舞),达夜不时止,二驿始困矣。其时以马不足调,山西诸驿骑,皆集于蒲。是岁适大饥,马亦艰饱,而急驰所至。日或限六万里,马死者无算,河(东)樊(桥)二驿几尽焉。官吏坐此交瘁,至明年已(1749),班师又半,岁余乃复。”
以上所述,足以说明河东驿历史地位之重要。乾隆版《蒲州府志》载:“河东驿,南至潼关驿,七十里。西至潼津,九十里,置邮使命,日络驿焉。旧设丞主驿事,后丞汰。而领于县令,其额设马数,或有先后之不同,今采《通志》书其定自雍正十年(1732)以来者。永济县河东驿,设马、骡六十二匹头。马夫三十一名,岁支银一千八百七十四两八钱八分……河东递运所,设夫九十名,岁支银一千一百六十三两一钱。”
光绪版《永济县志》载:“河东驿旧在南门外永丰厢,今毁,移东关。为西来入山西首站,东至樊桥驿七十里,西南至陕西潼关驿七十里。置邮传命,曰络绛焉,实秦晋之要冲也……其额设马数,或有先后之不同。今依光绪年驿站奏销额数开列为:永济河东驿,马肆拾捌匹,凤台大行驿,协济马叁匹;凤台星轺驿,协济马五匹;大同军台驿,协济马捌匹;阳曲临汾驿,协济马壹匹;宁武宁化驿,协济马贰匹;荣河县协济马拾贰匹;平陆县协济马伍匹;芮城县协济马壹匹;共马捌拾伍匹。额设马夫肆拾贰名半。额设所夫玖拾名。”从以上配备马匹数看,全省共捌拾伍匹。而河东驿站占了肆拾捌匹,超过了半数,可见其地位之高。
史海钩沉觅遗踪
蒲州“河东驿”有关史料少之又少,却为今人研究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春秋时,秦、晋王室多次缔结婚姻,第一次是晋献公将女儿穆姬,嫁给了秦穆公,称为穆公夫人。第二次是秦穆公将女儿怀赢嫁给了晋太子女圉。第三次是秦穆公将女儿怀赢嫁给了晋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秦穆公又把女儿嫁给晋文公,秦晋两国,亲上加亲,往来还要送嫁,经过的是河东驿站和河东驿道,这条秦晋之道和姻缘纽带,把隔河的两个大国紧紧地联在一起,以至于民间两地通婚尤为普遍,甚至影响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无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人们仍称婚姻之好为“秦晋之好”。可见其影响深远,而河东古驿道、古驿站不正是“秦晋之好”的历史见证吗。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7年),始皇帝巡东方,登蒲坂,河东驿是否驻跸,不得而知,但河东驿道却是必经之路。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97)夏四月辛亥幸蒲坂,以太牢祀虞舜,想必走的也是这条官道。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十月,幸蒲坂。丙寅宴父老,上极欢,曰:此间人物衣服鲜丽,容上娴雅,良由仕宦之乡陶染成俗也。宴后,从这里官道到累德村(今盐湖区泓芝驿),无疑走的就是这条官道。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大帝乘舆巡陕西,次跸蒲州,观于五姓湖及虞舜庙,也从这里路过。
光绪二十六年(1900),慈禧太后西逃西安,沿这条官道留下了许多传说,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
《马可·波罗游记》:“离开解州堡寨,骑马西行约二十英里,就能看到一条大河,河面宽阔水深,不能修建浮桥。此河就是闻名世界的黄河。黄河岸边建有城池,城墙雄伟,周围有许多村落。其地出产生姜和丝织品,商业非常繁盛。这里野生鸟类众多,三只野山鸡相当于威尼斯银线一枚;临河有大片竹林,满目葱绿,竹子粗壮挺拔,大多数直径都在一英尺以上,甚至还有超过一尺半的”。可以看出,当时的马可·波罗是十分赞美这里的。
《曾国藩日记》却真实地记下了在河东驿住宿的一幕:“(道光三年十月)二十五日。早,渡黄河。行七十里,宿坡底,山西蒲州永济县地,去府城才五里,望中条山如在睫底。二十六日,行七十里,住樊桥驿,馆后有小亭,望中条苍然如画。独立亭上,看落日西下,红霞半天,快甚。”
以上日记中,“渡黄河,行七十里”即指从陕西潼关驿,到永济河东驿,里程七十里。“宿坡底,山西蒲州永济县地,去府城才五里”。坡底即指(普救)寺坡底,“寺坡底”是“河东驿”在当地的俗名。直至今日,当地人还称寺坡底。去府城即蒲州城,至河东驿五里。“二十六日,行七十里,住樊桥驿”。河东驿至樊桥驿确属七十里无疑,樊桥驿今在临猗县樊桥村,驿名已失。
从上述行程中,可以确定,曾国藩路过永济走的是一条清代山西“北达幽燕,南通秦蜀”的大官道。河东驿设于明洪武九年(1376),樊桥驿设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曾国藩入晋第一站寄宿“坡底”,即河东驿。位于古蒲州城东五里,因居于普救寺之下,故名“寺坡底”,简称“坡底”。第二站“樊桥驿”,时属临晋县,今属临猗县七级镇。
《曾国藩日记》记载河东驿虽片言只语,但确实为研究河东驿的珍贵史料。目前,“中国·蒲州古驿道遗址旅游景区”,已经山西河东古道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申报开发,随着这一景区的开工建设和深入研究,将挖掘到更为珍贵的罕见史料,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交通史和河东交通史,提供一座寻古探幽的平台,让游人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领略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达到愉悦身心,净化心灵,走近自然,休闲娱乐的目的。
河东人民、永济人民急切地盼望这一古道、驿站从废墟中涅槃,浴火重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