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6|回复: 1

[透析评论] “农业现代化”使小农贫困化--拉美现实的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9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业现代化”使小农贫困化--拉美现实的启示
作者:Duncan 发布时间:2015-04-18 09:25:00 来源:人民食物主权论坛

“农业现代化”使小农贫困化--拉美现实的启示

  【编者按】中国的农业正走在十字路口上。农业资本化和市场化已经成为主导性的趋势。在新自由主义话语中,农业的资本化被认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这迷惑了很多人。但是,在拉丁美洲,规模种植的高科技农业与传统小农农业并存。大型农业企业垄断了资本、信贷、国家的支持与打入国际市场的管道,而没有自主性的小农只能向农业公司出卖季节性劳动力和自己的产品。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即农业的资本化和市场化,实际上加速了农民的分化,大农场从中受益,却使小农遭遇无尽的贫困。

  作者:Duncan Green;翻译:冬阳


大农场主和农业雇佣工人

  每年的十二月份,是危地马拉咖啡豆收成的季节,一些土著居民,会乘坐大货车,从高原上的小村落来到农场,花几个月的时间,在野外露营,采收咖啡豆。他们的薪水是每天3-4美元。至于伙食,里面夹杂着很多的虫,而且也不够吃。可是他们每年都会从深山中跑下来工作,因为没有其它的出路可走。光靠仅有的土地,是无法生产出自家一年所需的粮食,于是只能跑出来做临时工,采收咖啡豆。
农场主罗兰(Loren)是个白人,拥有大量土地,会讲法语、英语和西班牙语。在首都危地马拉市,他可以靠着电脑连接国际市场,进行咖啡交易。可是他的“印第安”工人,则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他们只有很小的一块儿土地,大多数是文盲,只会说凯克奇人(Kekchi)语和很烂的西班牙语。他们不明白电脑是怎么回事,更没到过危地马拉市。罗兰为自己辩解说,“我可没办法在伙食中添加什么肉类或是蔬菜,这样一来,我就会破产了”。
在拉丁美洲乡村,农村与大地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在这种隔离系统下,过去的数十年间,农民为了争取土地、水源、信贷、道路等耕作的基本条件,已经造成政治上的冲突与动乱,而这也形成各种的革命、屠杀行动与无数的火爆纠纷。


丰饶的土地和贫穷的农民


拉丁美洲,尤其是像巴西和阿根廷这样的大国,通常会种植一些大面积、专门外销的农产品,例如大豆、蔗糖和咖啡等。这种发展方式,只会让少数大农场主赚取利润,让大多数人被排挤,生活在贫困状态。这种富饶与贫穷共存的发展方式,根源其实可以追溯到西班牙征服者来到后就建立起来的不公平的土地拥有形式。
在欧洲征服者到来之前,美洲大部分土地都是集体拥有,这其中最先进的文明,例如秘鲁的印加族人,具有大型水利灌溉系统和梯田,以及一套完备的储藏与配送系统。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征服了印第安人,进行殖民统治,在掠夺的土地建立种植农场和大庄园,从非洲贩运黑奴进行生产。这种殖民运作体系,造成土地、财富和权力集中在少数大地主手中。


现代化工厂式大农场

  二战以后,许多发展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只有更加“现代化”才能解决拉美不合时宜的农业运作方式,也就是说,要把拉美的农场变得像美国与加拿大一样,成为资本更密集的农业。从1960年代起,国家资本与外国资本新一波的投入,把拉丁美洲农业转型。大部分的经费投入,支持大型外销农业。
开车穿过哥伦比亚丰饶的考卡峡谷(Cauca valley),你会经过一英里又一英里、新的葱翠的甘蔗与高粱田。在墨西哥西北方,高速成长的蔬果产业也把许许多多的丰饶的河谷,转变成灌溉田和温室大棚。在巴西南方,那些由美国跨国集团所拥有、数十座百万美元投资的大豆加工厂,散布在整个地区。它们四周则是大片的机械化大豆农场。而这一切,在20年前根本是不存在的。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与阿根廷的农村,没有一块儿地方不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巴西只有极少数大农户在外向型农业中赚取利润,但他们仍然要依靠外国银行与跨国集团来融资和销售农产品。至于绝大多数的小农老说,这些高度资本化、商品化的农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收入的增加,反倒造成土地的进一步集中,加深了贫富分化。所谓的农业现代化,不但没有让农民摆脱饥饿,反而使情况更加恶化。

  二战以后,许多发展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只有更加“现代化”才能解决拉美不合时宜的农业运作方式,也就是说,要把拉美的农场变得像美国与加拿大一样,成为资本更密集的农业。从1960年代起,国家资本与外国资本新一波的投入,把拉丁美洲农业转型。大部分的经费投入,支持大型外销农业。
开车穿过哥伦比亚丰饶的考卡峡谷(Cauca valley),你会经过一英里又一英里、新的葱翠的甘蔗与高粱田。在墨西哥西北方,高速成长的蔬果产业也把许许多多的丰饶的河谷,转变成灌溉田和温室大棚。在巴西南方,那些由美国跨国集团所拥有、数十座百万美元投资的大豆加工厂,散布在整个地区。它们四周则是大片的机械化大豆农场。而这一切,在20年前根本是不存在的。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与阿根廷的农村,没有一块儿地方不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巴西只有极少数大农户在外向型农业中赚取利润,但他们仍然要依靠外国银行与跨国集团来融资和销售农产品。至于绝大多数的小农老说,这些高度资本化、商品化的农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收入的增加,反倒造成土地的进一步集中,加深了贫富分化。所谓的农业现代化,不但没有让农民摆脱饥饿,反而使情况更加恶化。

跨国公司通过契约控制农民

  在有些情况下,国外投资者会购买当地土地用来种植,可是到了20世纪末,跨国公司逐渐放弃这种直接参与种植的方式,而是与当地农民签订契约,为农民提供贷款,以及肥料和基础设施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以保证价格来收购农民的作物。如此一来,这些跨国集团只需控制到产品中那些有巨大利润的加工与销售环节即可。至于签约农户,还要来处理当地的劳动力,面对可能的歉收风险。通过这种公司加农户的契约方式,跨国公司只赚不赔,例如,在2003年,发达国家销售市场上的香蕉每赚一元,只有一毛钱是回到生产国,而香蕉园工作的劳工,只能分到1.5分。
目前,在拉丁美洲,高科技农业与传统小农农业并存。小农农业,为大型农业企业提供季节性劳动力,并且出售自己的产品给大型农业企业。而大型农业企业则垄断了资本、信贷、国家的支持与打入国际市场的管道。
虽然一些小农业开始采用现代科技,从事劳动密集的园艺生产,把产品提供给需求日益上升的都市市场,甚至出口到国外。但是,在农业资本化的趋势下,拉丁美洲的农产品交易,越来越受到大型连锁超市的控制,这些超市利用市场影响力,打压收购价格,要求产品具备一定的品质,这对小农来说是难以做到的。

http://www.mzfx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7&id=36185




发表于 2015-4-19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逐步走向菲律宾的悲惨下场

1. 全球成功的农民合作组织一般只有两种。 一种是以土地合作为纽带的社区农民合作社,如中国大寨村;另一种是以金融合作为纽带的综合农协,如台湾农会。其他的合作组织,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即使短期成功了,也难以持续。 这是对世界合作社发展历史的总结性结论。

2. 日韩台,限制大资本下乡,限制私人银行下乡,限制官办银行下乡,扶植农民金融。 日本,韩国,台湾都是农民协会模式,农民进城打工是自愿的。 菲律宾是公司+农户模式,资本下乡,小农破产。 中国也是菲律宾模式,小农破产,农民被迫进城打工。

3. 中国现行法律禁止农民进行土地合作,也禁止农民进行金融合作。中国限制农村金融的发展,鼓励资本下乡,鼓励私人金融下乡和外资下乡,提倡公司+农户模式,农民沦为资本主义大农场的雇佣工人。

公司+农户的模式,资本家可以获取暴利,官员可以从资本家身上谋取贿赂。 如果组织农民合作社,资本家失去获利的机会,官员失去从资本家身上谋取贿赂的机会。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逐步走向菲律宾的悲惨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8 11:14 , Processed in 0.04402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