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 2015-07-22 14:22
http://news.qq.com/a/20150722/035564.htm
吴志勤老人
吴老和他的军功章
1940年前后,抗日的烽火燃遍大江南北,一群新四军伤病员在当地人民群众的掩护下,队伍不断壮大,军民团结如一人,与日寇和伪军顽强战斗……家喻户晓的京剧《沙家浜》,就是江南新四军斗争历史的真实反映。
硝烟散去,《沙家浜》中的36个伤病员大部分已经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或已经过世。前不久,江苏省无锡军分区组织开展“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同心共筑强大国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参观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时,听讲解员介绍,沙家浜36位伤病员中,有一位叫吴志勤的老前辈还健在,也是沙家浜部队唯一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
得到这个消息后,笔者慕名前往采访吴志勤老人。在无锡市北塘医院的一处病房里,吴老已经住了3年多。“不管是坐着还是躺着,浑身都痛”,老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体内还有不少弹片。他离休后参加关工委工作,报告作了几百场。2009年,为了建国60周年整理和写作一些战斗经历时,他在家中摔成骨折,至今行动困难。
吴老1923年出生于当时的无锡县钱桥镇溪南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毕业于无锡县洛社师范附属小学。1937年底无锡沦陷后,一家人不得不逃亡,连学也上不了。1939年2月,吴老和七八个同学结伴去武进,看到了传说中的抗日队伍,只有16岁的他就此参加了由新四军六团和地方抗日武装改编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
吴老回忆,他参军后参加的首战是在1939年5月30日,当时“江抗”部队摸清了常熟10多个日伪据点后,回师无锡梅村到黄土塘时,遭遇刚清乡扫荡回来的一队日寇,遭遇战打响,经过半天激战,击毙日军30余人,其中一名大佐。6月24日,经过现地勘察,吴老又参加了夜袭日军浒墅关车站战斗,突袭酣睡中的日军,击毙日军20多人,焚毁车站设施,炸毁一段铁轨,使沪宁线中断3天。
说起“火烧日寇侵占的虹桥机场”一战,吴老记忆深刻。那是1939年7月23日,吴老随“江抗”一部去青浦与另一部会合,途中遭遇一支日伪军,刚一交手,敌人纷纷溃退,我军连夜紧紧追击60多里后,队伍来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一大片空旷地,四周布满铁丝网,却寂静无人,只有几栋孤零零的房子。后来找人一打听,才知道这是虹桥机场。
虹桥机场!这可是日军高级将领、战地指挥官从日本飞抵中国战场的第一站啊!“江抗”带队的廖政国精神一振,脑海中闪现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毁掉这个机场。他把手一挥,率部悄悄地向机场包抄过去……吴老和战友们把正在睡觉的伪军一个个从被窝里揪起来,集中关进了一间房子,继续搜索,突然,他们发现了4架飞机。
大家悄悄地向飞机靠近,但战士们的行动还是惊动了日军,顷刻间就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碉堡里的日军开始疯狂向我军射击。敌人的火力越来越密集,廖政国大喊一声:“烧飞机!”战士们立刻把飞机旁的汽油桶揭开,往机身上浇,同时用手榴弹炸飞机,不一会儿,夜空下的虹桥机场火光冲天。日军司令部听到虹桥机场的枪声,又看到映红的天空,急忙调兵向虹桥机场扑来。可等日军赶到时,除了已烧成一堆废铁的4架飞机外,连新四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同志们早已撤离。
第二天,上海的《华美夜报》、《大美晚报》、《导报》等重要报纸,都用特大字体刊载了新四军夜袭虹桥机场的新闻,极大地鼓舞了上海人民的抗日信心,“江抗”在群众中的威信更高了,大批爱国青年纷纷参军打鬼子。
当笔者问起“沙家浜”这一段经历时,吴老动情地说:“没有沙家浜,就没有我的今天。”
看过《沙家浜》的人都知道,戏一开始,就是江南新四军部分伤病员在地方党组织的安排下,来到一个叫沙家浜的地方养伤,而大部队已经转移。
吴老回忆说:“那是1939年的初秋,我当时是右腿严重受伤,我们36名伤病员在十多名医护人员的护送下,悄悄地告别大部队,乘着小渔船进入如今沙家浜地区的芦苇荡里,利用一眼望不到边的青青芦苇,躲避日伪军的追捕。”
当时的地下党、抗日群众与伤病员们“约法三章”:不能生烟火、不能唱歌、不能出港汊。
大部队西撤后,沙家浜地区处于日、伪、顽和当地土匪恶霸的四面包围之下,环境极为艰苦。小小的渔船,既是医疗室,也是“交通艇”,还是伤病员们的家。虽然当地的地下党想尽一切办法接济“芦荡医院”,但由于鬼子“封湖”,因此没药治病、没饭果腹是经常的事。为了与鬼子斗争,吴老说:“我们在芦苇荡的湖汊里钉上木桩,让鬼子的汽艇进不来。没有药品,医生就自己制药。采集中草药,用猪油调药膏后敷在伤口上。没有饭吃,就拔芦根吃,又甜又爽口。如果没有敌情,我们就悄悄来到横泾、张家浜、董家浜一带,住上半天、一天的,补充点给养。在老百姓的帮助下,我们挺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扫荡。”
“后来,终于等到了后方医院的医生来治病,当时一看到我的伤势,医生就表示’要么开刀,要么性命不保‘“没有X光,不知道弹片的具体位置;没有麻药,只能生开刀。”吴志勤记得他的手术是在老乡的家里动的,怕他疼得受不了,四肢被捆在板凳上,嘴里用毛巾塞住,动完手术,人已昏死过去。吴老说,在那段难忘的战斗岁月里,我们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掩护和支援,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深情。
在《沙家浜》剧中,人物性格最为鲜明丰满的艺术形象是阿庆嫂,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也是阿庆嫂。要说谁是沙家浜的阿庆嫂,那还真不好说。吴老回忆说,当时,沙家浜一带有不少茶馆是我们的联络点。其中董家浜的“东来”茶馆就是我们的交通站,但茶馆的老板不是女的,是一位男同志。而“沙奶奶”、“阿庆嫂”这样的人物,是艺术家提炼出来的,生活中的沙奶奶、阿庆嫂可以说是成千上万。
1939年11月初,吴老和战友们的伤势渐好。组织上决定组建一支新的“江抗”,首先组建的特务连,就是由36名伤病员为骨干组成的。以他们为火种,江南东路地区的抗日又展开了新的篇章。
徐真柱 吴建法 王余兵 本文照片由王余兵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