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9|回复: 0

[东方区] 中国出土神秘七星巨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3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震撼!中国出土神秘七星巨棺
来源:网络文章    日期:2015-08-06 09:55    小贴士:点击图片可翻页

原标题:中国出土神秘七星巨棺 震撼世界    【】
  一、“石棺”出自“官皇屯”
  时间定格在2008年10月15日。
  谁也没有预料到,这天的不久之后,却引起国内各媒体,特别是引起了中央电视台各类栏目极大的关注,并在国内考古界也引起了轰动,而上思也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对于人们来说,这天只是一个平常的日子。然而,就是这一天,在距上思县城东面约5公里的思阳镇广元村东北面约800米处,当地人称之为“官皇屯”的山坡上,却因为一个正在这里进行挖山取土的施工队,从山坡处挖出一块外壳十分坚硬而又类似石头的长方形“石块”,由此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地纷纷涌来观看这个大“怪石”。
  也许在场的施工队领导意识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这个大“怪石”并非一块普通的石块,当即向政府作了报告。县文化和体育局领导接到政府的通知后,要县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立即赶往现场进行勘测。


  在对这个“石块”的勘测过程中,发现这个类似“石块”呈长方形,顶部分呈“人”字形,长2.40米,高1.16米,宽0.96米。而在山坡上,另一个也类似的“石块”,其头端已露出地面。经测量,这两块“石块”的排向相互距离0.5米。在过后发掘这大“石块”出土后,测量其长2.50米,高1.45米,宽1.15米。这两大“石块”的形状,类似棺材的形状。
  经对两大“石块”进行勘测,结论为:这两大“石块”并不是普通的“石块”,而是两座系“三合土”夯制的墓葬。
  随后,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覃芳、何安益、杨清平等文物考古专家,根据这两座“三合土”墓葬制作的形状,初步推断,属明代时期的墓葬。并还断定,以“三合土”为外椁的这两个墓葬,在“三合土”椁内必然存在有棺木。
  这种以“三合土” 夯制的棺椁,也就是当地人所俗称的“石棺”。

所谓“石棺”,只是当地人的俗称,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用石头凿刻而成的棺材。其实,它是一种采用“三合土”在棺木四周夯制形成的棺椁。只不过在“三合土”干涸后,它的坚硬度也像石头那样的坚硬,甚至比普通的石头还要坚硬。
  而所谓的“三合土”,这也仅是一种考古专业上的俗称术语。“三合土”它是由多种成分组成,只不过它其中的主要成分是黏土、石灰和沙子。而其中的石灰成分比较多,黏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沙子的比例相对少一点。
  壮族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夯制这类“三合土”棺椁,有时为了增加其黏性,会在“三合土”中加进适量比例的糯米浆或糯米饭进行搅拌。另外,有时为了增加其硬度,也会在“三合土”中加进适量的桐油进行搅拌。
  经考证,采用“三合土”夯制棺椁,在我国自宋、元时期就时有出现,至明、清时期,在山东、福建、广东的沿海一带就盛行了。其原因,沿海一带土地湿润且酸碱性较强,如埋在土中的棺椁受到酸碱性的长年侵蚀,棺椁就容易腐烂。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棺椁及棺内尸体、物品,就采用了“三合土”混搅,并在木质棺椁四周夯筑,形成一种“三合土”外椁,以达到长久保护木质棺椁的作用。以后,这一带不断有沿海的移民迁移内地,就把“三合土”夯制棺椁的丧葬习俗沿袭到各地。

  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专家李珍说,以前在山东、福建、广东等地也曾发掘类似的“三合土”棺椁,但多数仅为五面密封,且多数都遭到严重毁坏。自己从事考古工作多年了,以前从没有见过像在上思出现的这么完整的两座“三合土”夯制的棺椁。
  专家推断,这次在上思发现如此完整的呈六面密封形状的“三合土”棺椁,在广西属于首次发现,在国内也属罕见。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梁宏刚博士,根据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推断,这应该是一处夫妻合葬墓。因为,不仅在壮族或是其他民族的丧葬习俗里,父子葬或者母子葬它们是不能平排葬的,只有夫妻合葬,才能平排葬。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存在夫妻合葬的习俗,即夫妻分别葬在两个相互紧造的墓穴中。到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夫妻异穴合葬的制度更加趋于普遍。

也不知道从何时起,从“风水”学的角度说,凡家族的墓葬,长辈墓一定在墓地的上方,而晚辈墓只能在墓地的下方,否则,那就是“骑祖”,就是人伦颠倒的表现。这是丧葬习俗中的一种禁忌。
  自从出现了夫妻异穴合葬的习俗,几千年来,人们还一直在遵循着这样的丧葬“风水”规则,并一直延续至今。
  经过完全发掘出土后,发现这两座“三合土”棺椁呈一大一小状。经体积推算,大棺椁的重量应在5吨左右,小棺椁的重量也在4吨上下。
  按照墓葬所呈的坐北朝南向排列,大棺椁位于墓地东面,小棺椁位于墓地西面。在壮族的丧葬习俗里,墓地的安葬,排列均为男左女右。因此推断:大棺椁里的墓主人为男性,小棺椁里的墓主人为女性。
  经2008年12月19日、2009年6月9日由广西文物局、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广西医科大学等各路专家,对两座“三合土”棺椁的开棺发掘勘测,结果也证明了当时“夫妻合葬”和大棺椁里为“男性墓主人”,小棺椁里为“女性墓主人”的推断。
  更为奇异的是,当切割了“三合土”外椁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三合土”外椁内有一副樟木制作的内棺椁,而在樟木椁之内又是一副十分坚硬的木质板制作比较精致的内棺。再者,发现内棺的两侧,都用两个木质“燕尾锁”将棺盖和棺槽进行凹状“锁扣”。采用这种“燕尾锁扣” 棺盖和棺槽的丧葬方式,在壮族的丧葬习俗里,还没发现过先例。


  以往的考古,在“三合土” 椁内只有一个棺木。而像这样呈“三合土”椁 “樟木棺椁” 内棺的丧葬方法,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类似考古发现的记录。
  虽然说,这两座“三合土”棺椁的开棺勘测工作已告一段落,尽管棺椁内出土的文物甚少,但是,这两座曾轰动国内考古界的“三合土”棺椁却留下了诸多的谜团,其中,这两座“三合土”棺椁为什么如此奇异,而墓的主人又是谁,它又是何时埋在这里的,为什么墓葬的地面上没有留下任何的墓碑标志,棺内也没有留下任何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标志。
  而从出土的物品中,为何女性墓主人身穿在封建社会里,只有皇族及王公贵族才可穿着,否则就是犯“忌”的金黄色的丝织衣服,身上又呈现一块质地为绸缎的绣有形似 “荷花”状图案的方帕。再者,男性墓主人在棺内所呈现的是双手交叉平放于腹部的睡状,这和壮族丧葬习俗的死者在棺内呈双手平放身体两侧睡状的习俗尽是不同。


  可惜的是,女性棺椁在挖掘时,民工以为是大石块任其随意翻滚,棺内骨骸已经零乱,无法分辨其睡状。而且,经推断这两座墓葬的年代应为明代时期的墓葬,但为什么在女性棺内却呈现唐代的“开元通宝”钱币,男性棺内呈现的是唐代的“乾元重宝”钱币。值得惊奇的是,男、女性墓主人都身垫刻有“北斗七星”图案的“灵板”。
  所有这些“三合土”棺椁里出现的种种谜团,是否深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呢?
  当年这两座“三合土”棺椁是采取了“一次葬”的形式进行安葬的。或许墓主人生前有过遗嘱,或者是墓主的后人原意把墓葬埋下以后,就不再让世人知道墓葬的踪迹。所以,这两座“三合土”棺椁采用的是“深葬法”,即在地面上甚至包括棺内都没有留下任何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墓碑及墓志铭。


  清朝《事物原会·墓志铭》书中记载,墓志铭真正成为一种文体始于南朝时期。
  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明代《文本明辨序说》中记载:“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志”是用散文形式记叙死者姓名、字号、籍贯、官级、功德事迹的。“铭”,是用韵文形式概括“志”的全文,并对死者致以悼念、安慰、褒扬之情,是委婉抒情的。但也有只用碑记或碑铭的。



  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以求得死后留名。
  中国的夏、商、周时期的丧葬是“墓而不坟”,就是只在地下掩埋棺椁,地表不树任何标志。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丧葬形成了“坟”后,才有了“墓碑”,而“墓碑”则立于“坟”前。
  墓碑文上一般刻记死者的姓名、籍贯、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与死者的关系。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从春秋晚期就开始盛行在墓葬上构筑坟丘。如《礼记·檀弓》中记载,孔子为父母的墓建造坟丘。并认为此前之所以没有在墓上建造坟丘,即有“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平齐”的回归自然之意。

我国传统墓葬的形式是土葬,而土葬必需有坟墓。坟墓,似乎是一种连带的称呼,其实,“坟”与“墓”的字义是有着本义上的区别。《礼记·檀弓》引用孔子的话说“古也墓而不坟”。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对此的注释为“墓为兆域,今之封茔也。土之高曰坟。”
  所谓“土葬”,就是要把死者安放在棺木中,然后再把棺木埋入土穴,因此,埋棺之处叫做“墓”,也叫做“茔”,墓地范围以内叫做“兆域”。而在墓地埋棺之处的地面上堆土成丘的,叫做“坟”,也叫做“冢”。这就是说,在墓地里,高处为“坟”,平处为“墓”。
  历史文献记载,秦汉以后,丧葬制度形成了“无墓不坟”。在整个封建社会,坟墓等级分明,官爵越高,墓地越大,坟头越高。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提到“汉律曰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
  我国唐、宋、元、明、清五朝的墓葬典章里对不同品官和庶人墓地的大小规格以及坟高规格都有具体严格的等级规定。
  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君主死后都营造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即指其高大无比,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
  在我国的丧葬习俗里,是有“一次葬”和“二次葬”的说法和习俗。
  “一次葬”,是指人死了以后,就把遗体直接安放进棺内,永久性的埋在地下,有的地方叫“大葬”。




  “二次葬”,是指人死后,把遗体安放进棺内埋于地下,若干年后,再把遗骨捡出来重新安葬。
  所谓“深葬法”,就是壮族民间民俗所说的“暗葬”。其意就是把棺椁埋在地下后,地面上不垒筑墓堆,也不留下任何墓碑标志。如果在地面上垒筑墓堆,并竖立有墓碑及其他标志的,壮族民间民俗称之为“明葬”。
  经查访两座“三合土”棺椁出土地附近村民,凡是上了年纪的七、八十岁的老人们都说,自从他们懂事起,都没有听到有上辈老人传说这座山坡上有古时墓葬,他们也从来没有见这座山坡上有过古墓葬的墓碑标志。
  壮族的民间有这样的习俗禁忌,不能随意去毁坏别人的祖墓和墓葬,否则,是要损阴德的。悠久的历史以来,人们还是遵循这一习俗准则。
  何况数百年前,这里还是属于荒郊村落,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间,这里也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时期,这座山坡虽然也开辟过果园,可也没有听说曾经捣毁过两座古墓葬。如果不是这次因建设工程需要而进行挖山取土,这两座古墓葬或许再过几十年或许上百年后也不会露出地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3 07:32 , Processed in 0.04865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