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6|回复: 0

[东方区] 童年记忆--重庆大轰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童年记忆--重庆大轰炸咋   此帖2013年在本栏发表过,为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特重新发表。
   【躲警报】,这一词大家很陌生,实为躲日本飞机空袭。警报一响大家便四散躲避。躲警报就是这样习惯地叫起来。
   1938年日本飞机第一次轰炸重庆时,那时还没有挖防空洞,我的婆婆把我安顿在大方桌下的小凳子上,那时我四岁,炸弹爆炸的震动和巨响还深深记在脑子里。
    今天是五月三号,
1939年五三五四大轰炸就发生在74年前的今天。我家住在下都邮街,预习警报一响,就赶紧收拾,大人小孩十来个一起进入附近的防空洞,洞子狭窄,两边依次摆放着条石,人们一个挨一个坐在条石上,炸弹爆炸震动,洞子顶上的灰尘便往下落,我和妹妹还不懂事,朦朦胧胧在防空洞过了一天多,出洞后看到我们的住房成了废墟,一家人开始逃难,随人流沿着长江边上行,我母亲背着妹妹牵着我,我不时回过头看着大城浓烟冲天,到天黑时走到鹅公岩二公馆旁边大瓦房,租下李姓农民一间大房子,在那里一直住到抗战胜利。
    大瓦房位置就在现在谢家湾“弯弯大楼”旁边,虽说是农村,因为挨着兵工厂,空袭时也拉警报,躲警报的地方在鹅公岩的凹岩腔,就是现在建设医院那附近,有时候也躲在谢家湾公路的涵洞里,兵工厂附近布有防空阵地,装备德式高射炮、探照灯和履带式牵引车别名爬山机),常常见到辛姓指挥官的德国敞篷车。最难得的是见过一次夜间对空射击,探照灯泄光弹交织,精彩极了,可惜无战果。
    大轰炸后,重庆的防空洞有很大改进,组织也严密了,按保甲分发入洞证,居民必须到规定的洞口进入,进洞时人们都把入洞证举得高高的,也允许私人开凿支洞,街坊刘子华,一位开绸缎铺大老板,他家就开凿了一个支洞,面积有十来平米,摆有桌椅板凳,我随父亲去躲过一次。
   【炸不垮的重庆】五三五四大轰炸逃难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大坪、杨家坪一带,也有逃到南岸、沙坪坝的,难民集中的地方很快出现了街市,大坪、谢家湾、杨家坪、九龙坡、李家沱、四公里、罗家坝、海棠溪、沙坪坝、山洞、歌乐山、陈家桥、青木关、北碚..就是这样兴盛起来的。
我见证了杨家坪的兴起:那里原来完全是农村,而鹅公岩才是老街市,我们逃难时从黄沙溪上坡,走完鹅公岩整个街市,到达二公馆。大轰炸过后,为了国防需要,政府决定鹅公岩住户整体搬迁,于是由政府出钱在杨家坪修建了一条街,房屋结构为砖柱木梁夹壁洋瓦一楼一底,外表为米黄色,后来其他街市也效仿,被人们称之为抗战房,居民搬家时,老鼠也跟着迁徙,成一大奇观。一些逃难的人家也在那里修起了店铺,学校、诊所、消防等公共设施也建立起来,1941年夏天,杨家坪举行了四川传统式的开场典礼,即唱大戏,演员戴着面具手舞足蹈,映象深刻,可惜失传了。
鹅公岩地盘大部分为兵工厂占用,沿黄沙溪、长江的岩石底下开凿了无数山洞,从汉阳兵工厂搬来的机器就安置在里面,特别一提的是一座火力发电厂也在岩洞里,烟囱冒出地面十来米,很不起眼,那时小孩常邀约去捡煤碳花,看到矿车从洞子推出来,翻倒下带着蒸汽的碳渣,因为去过多次,所以印象非常深刻。鹅公岩的地面修了不少平房和一个大停车场,那里约有二十多辆中道奇卡车,另一部分为防空部队驻地。
   【 生生不息的民众】,大瓦房是一向四川典型的农舍,房主把原来存放农具加工粮食的房屋隔成小间出租,我家的隔壁是原来开银楼的史先生夫妇,史先生是下江人,每天都在忙碌,看他用吹火筒把桐油灯吹成蓝色火焰,把金子烧红打造手镯戒子等饰品,我们一群孩童常常去围观。正屋的一间房门挂着建筑师事务所的木牌,听大人说老板是美国留过学的,经常看到有人进进出出。
再谈我家的情况,我家从事童帽、女帽的生产和自销,有四台缝纫机,租用前店后厂的场地,响警报时首先就是把缝纫机拆散装进背篼,逃难安顿好后,很快便恢复了生产,屋子的中间放置机器,四周放置六七间轮船铺,床铺的上层放置材料下层住人,我母亲是做帽子学徒出身,生产就由她安排,我父亲轰炸后没几天,即进城帮房东修建房子,房东把原来的地盘建成一楼一底的两个门面,我家租了一个门面和楼上一间住房,门面约二十来平米,新门牌为民权路10号。那时人们时兴戴帽子,中老年妇女、儿童的帽子是必不可少的,从几个月的胎儿帽到几岁的圆盘帽,到十来岁的学生帽(大盖帽),妇女的丝绒帽我家都制做,街坊称我家的铺子为神仙铺子,也就是说买卖虽然不大,但生意一直能维持下去。
那时的重庆,冬天雾很大,冬季时间也很长,感觉与现在有很大的差别,那个时候重庆城才真正是名副其实的雾都,而大雾保护了重庆,整个冬天遭空袭的次数不多,一到冬天又恢复了繁华,当然,我们的生意也火起来,我也经常去送货,母亲把帽子扎成一个包袱,斜跨在我的肩上,我从家步行五里到大坪,那时大坪至两路口,两路口至七星岗通公共汽车,走一段路,坐一节车,感觉很好耍,记得有一次我回家,在两路口车站排队买票,队伍很长,我排在四五位,一个戴礼帽穿中山服的人,要我把位子让给他,说他带我上车,老实我让给了他,他硬是牵着我的手上了车,可见有大人领着我是不用买票的。
精神堡垒】五三五四大轰炸集中在重庆城的繁华地段,当我再次进城,看到的一切都变了样,大人常带我去玩耍的中央公园、电影院、夫子池都遭到轰炸,父亲告诉我,一颗炸弹正好落在孔雀笼子的旁边,那只可爱的大绿孔雀被炸成灰烬。夫子池原来是一个放生池,常见信佛的人把买来的乌龟放入池中,常看到许多乌龟爬在池塘当中的假山上晒太阳,遭轰炸后池塘被瓦砾填平,改成了一个运动场,还修建了几栋平房,开办了一所小学和一所幼稚园,小学校名叫新范小学,抗战时期很有名。在民权路与邹容路交叉的十字路口,修了一个转盘,正中间修建一个很像长城烽火台似的方形箭楼,听说有七丈七尺高,父亲告诉我七丈七尺是为了纪念七七事变,箭楼外表为黑色,顶上还立了一根旗杆,旗杆高出箭垛五六米,人们从近处或远处都可以看到飘扬的国旗,人们称呼它为“精神堡垒”。每天清早和傍晚都要举行升降旗仪式,军乐队奏国歌,凡是能听见音乐声的人都必须肃立,我也经历过好几次,每次都有一种自豪感。
保国民学校】1940年我开始读书,读的谢家湾保国民学校,教室是借用农民的房舍,现在唯一的记忆是,黑板的上方贴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肖像。后来又读了一学期杨家坪中心国民学校,但路途太远,又改读近处的二公馆保国民学校,这时记得的东西就多啦,如课文:“闫海文真勇猛,驾起飞机上天空,打中敌机几十架,一起落到大海中.........最后一弹尽了忠。”后来父亲叫我随他住在城里,便在夫子池新范小学读了四年级上学期,但生活不方便,于是,又把我送回老家璧山,由祖父祖母照料,当时的璧山县是抗战模范县,教育比较发达,回璧山没多久,日本就投降了,我在那里读完小学,1947年考入重庆清华中学。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3.gif
【童年记忆--重庆大轰炸】后记
1,刘家院子,未遭轰炸的老宅:下都邮街的老街坊刘子华,是与我的爷爷同辈的人,我叫他刘爷爷,因开绸缎铺发了家,在江北买有田地,还在临江路与五四路交叉地点置有一个院子,大家都叫刘家院子,五三五四大轰炸后,他家在主防空洞内开了一个支洞,安有桌椅板凳,常邀老街坊去躲警报,我随父亲去过一次。后来刘爷爷得了中风,就托我们在鹅公岩乡下找一个丫头,找着一个是十一二岁的女孩,由她的婆婆领着来到我家,看样子非常穷,他们向我母亲叩头,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心酸。我真正熟悉刘家是在抗战胜利之后,我们在刘家院子租了两间住房,一直居住到1948年我家在和平路二十梯置了房产。刘爷爷、刘婆婆无儿子,有十个女儿,十妹1947年在巴县中学读书时得肾病去世,曾抱有一个儿子,名刘耀涵,与我同龄,还与我在夫子池新范小学同过学,可惜1948年也病死了。再说那丫头,取名芙蓉,长得眉清目秀,身体也健美,听说解放前夕不知去向。刘家的外孙很多,其中一位张姓女婿,是银行的高级职员,经常坐飞机去上海,他带回的礼物刘婆婆也分给我家一些,有一次带回美国蛇果,我也尝过,他的大女儿名叫张万淑,是我在清华中学的同班同学,高中时因身材修长选到重庆体工队,是我国第一批排球健将,后来任重庆体委副主任。刘家院子八十年代被拆掉。
2,六一童鞋店:五三五四大轰炸后,我家的生意不如从前,父亲便把门面的一半转租给一个姓黄的下江人,黄老板做童鞋生意,这样就把字号取名“金华童鞋童帽店”,黄老板做童鞋的方式是购买材料,然后交给南岸的作厂加工,那时南岸有汉口逃难来的鞋匠帮,专门干皮鞋加工活,城里头的皮鞋商店,都采用黄老板这种经营方式。加工费按比期(15日)兑现,凭据是店主手写的支票。抗战胜利后,黄老板要回上海,我家便接过他的买卖,不久重庆又开始繁盛,沿海时兴的东西,重庆也流行起来,儿童皮凉鞋,仿大人皮鞋式样的童鞋,都很畅销,童鞋生意比童帽生意要好得多,而且更赚钱,做童帽还得请人租场地事情很多,于是便漫漫地缩小生产规模,到解放前夕完全停止了童帽的经营。公私合营时我家的店铺合到群林市场,改名为“六一童鞋店”,我父亲在群林市场鞋柜当营业员,直到66岁按资本家有关政策,才以企业职工退休。
3,九龙服装店:五三五四大轰炸,我们住的院子及临近几个院子都炸成废墟,人们在此地盘上搭建许多店铺,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市场,这就是重庆著名的“新生市场”,一位上海励姓裁缝在市场内开了一家字号“九龙”的服装店,因为在他的对面已有了一家香港服装店,一个“香港”一个“九龙”,门对门户对户,当时被传为佳话,励师傅手艺超群,“九龙服装”的名气就越来越大,生意非常好,抗战胜利后,励师傅一家人都留在了重庆,还把营业地点迁到民权路正街的一个大铺面,公私合营时“九龙服装”字号未改变。励师傅的大儿子名叫励勋勤,是我在清华中学的同班同学,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了军干校,后来转业任四川陆上运动学校校长。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们单位出国考察热,出去前都得做套西装,我便想到励师傅,于是就领准备出国的人去见他,每次去他都热情接待,试穿时都由他亲自把关,一位去日本考察归来的同事告诉我,日本人夸奖他的西服做得好,说有机会到重庆也要订做一套。

名词解释:1,轮船铺,客轮上安置的上下两层的双人床,抗战时重庆居住拥挤,开始流行木制的双人床,称呼为轮船铺。2,下江人,狭隘指操吴语的苏浙人,泛指抗战时流亡四川的外省人。3,保国民学校中心国民学校,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保相当于现在的村,保国民学校相当于现在的村小,中心国民学校相当于现在的完小设在乡镇上。客观地说,抗战促进了四川的教育。4,作厂,专指从事加工的手工业作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3 02:53 , Processed in 0.03998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