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无前车可鉴,是走自我创新之路,还是慢慢驶入西方经济模式之路?看看美国,欧洲迄今GDP0%~2%之间浮沉,不论欧元区的希腊国家危机,还是超级帝国美国强力依赖发行国债度日,靠量化宽松救济,笔者试问,西方经济模式,谁敢说是未来必由之路? 观点一:笔者对国企改革,特别是涉及股份部分的改革不以为然!股份改革不会是国企的春天,反而容易成为既得利益者瓜分蛋糕的借口。不管股份如何改革,都不会令国企取得实质发展。人的欲望无止境,今日得10%股份,明日就想得到20%,直至收购全资拥有,全盘私有化。这正是西方市场经济的传统模式。若国企朝着这个方向改革,可悲的不仅是远离股权核心的社会大众,还有国家利益。 最新国企改革的三级架构改革,笔者不认为是最佳方案。照搬弹丸之地的新加坡成功经验并不可取。国企数量达15万,与新加坡仅45家的数量比较,二者就根本没有可比性。淡马锡管理45家新加坡国有企业,相对较易。但中国15万家成分复杂,渗入地方利益的国企的数量,将让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未来会陷入自顾不暇,顾此失彼,无法平衡的困局。 观点二:中国经济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构成发展双引擎,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者各自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民营企业主要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为主,国企则是分布各大行业,且处于垄断地位。笔者认为,应用新思维看待“垄断”一词,至少不能把它当作贬义词,“垄断”意味着这个企业做大做强了,应用行业领跑者或领军者来看待。国企资源源源不绝,成为行业一哥,二哥很正常。还有就是国企“低效率”,“低效率”在笔者看来,也不纯碎是贬义词,“低效率”意味着稳重,意味着任何政策从起草,讨论,实施都有足够清醒理智的消化时间。所谓的“高效”,只会在抢合同时有用。做生意,该慢就慢,该快就快,按部就班。在未雨绸缪的布局下,效率往往不是决胜的关键,布局才是关键。 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发展已经进入瓶颈,发展无以为继,于是,国有资产,特别是优质的国有资产,成为很多有钱阶层的猎物,并借混合股份制入股国企,并挂上提高国企效率的旗号掩人耳目。其最大的危机是,一旦民营企业做大,必然染指政治,以保经济利益,给中国社会稳定带来伤害。目前很多民营企业主热衷“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身份头衔,其动机显而易见。 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是各走各路,各自发挥体制优势,而不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否则暗箱交易下最终吃亏的是国有资产。就算非要实行混合股份制,个人持股比例(包括员工,高管),应有法规红线,避免最终被个人侵蚀,控股。 观点三,新发布的国企改革意见,是学习淡马锡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要做到绝对放权,一改传统的家长式管理,仿效淡马锡模式是知易行难。中国经济的成功,在于国企的高速发展,而不是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在国有资本的背景下,所有国企争相为国家、效力,为国家战略发展,牺牲自我,才取得3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奇迹。靠民营(私人)企业可以吗?象个人资本巨无霸李嘉诚,说走就走,何时会顾及中国内地民众感受?何时会对社会回馈?笔者去年就撰文,警告改革莫造出金融寡头。资本家只会逐利,不会理会你的公积金,退休金,拍拍屁股就迁册撤资。从华人首富李嘉诚的身上,大家应该看到西方经济体系在中国推行将是一种噩梦。 观点四,新加坡淡马锡诞生的背景,运作,折射的本土环境,根本找不到可借鉴的中国影子,即中国无法移植或复制这个模式。淡马锡模式的神髓,是“通过有效监督和商业性战略投资来培育世界级公司”。这一神髓,似乎更适合私有企业。中国国企的巨无霸,早已经做到。大家不妨数一数国企在世界各行业的排名。淡马锡投资的企业大多是市场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而中国国企则是在计划经济环境中发展过来。改善国有资本的效率,是否需要壮士断臂?削足就履?有趣的是,市场对国企新改革方案并不接受,次日股市下跌可见市场信心。除了急于找炒作题材的券商赞好外,还有谁? 总结:笔者认为,国企改革的关键,在于可持续性发展上,特别是知识产权的创新,产业 科技化,自动化减低制造业成本,只有不断地发动技术革命,才能使国企继续做强做大,最终为国民谋福利。而不是发动股份改制革命,把国有资产慢慢输送到个人钱包里,而且还是“合法”的输送!要么染指政治,产生阶级利益博弈,社会血雨腥风,要么最终迁册撤资,移民出国,留下一个空壳给炎黄子孙。不论哪一个结局,都不是中华民族所需要的(美日可能最需要)。李嘉诚,教会我们认清世界!笔者诚意忠告,国企,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中流砥柱,切莫改革掉了!! (2015.9.18 作者为汉君民间网络智库创办人 澳洲《新市场报》 专栏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