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7|回复: 0

[东方区] 土木堡惨案:皇帝被俘,明朝最屈辱的一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4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土木堡惨案:皇帝被俘,明朝最屈辱的一战(上)-搜狐
http://history.sohu.com/20150929/n422340351.shtml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国家人文历史

  • 手机看新闻
  • [url=]保存到博客[/url]



第1页 :宦官从此腰杆硬


[提要]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御驾亲征瓦剌的明武宗朱祁镇,被瓦剌可汗也先围困于土木堡,是日深夜瓦剌军总攻,明军全线崩溃,号称最精锐的数十万明军三大营,顿时被打得灰飞烟灭,仅骡马损失就达二十多万匹,兵器火药损失更无算。战场的尸首堆积如山高,贵为天子的明英宗,更是惨遭俘虏。明朝名臣李贤更在其《顺天目录》里悲愤得慨叹: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胜于此者。这是大明王朝建国以来,最为惨痛的奇耻大辱。这场载入史册的悲剧,便是“土木堡之役。”

  
2


  一、宦官从此腰杆硬
  说句公道话,御驾亲征的明英宗之所以沦落如此,不止是他个人错误。他那几位英明神武的“仁君”父辈们,好几个都前后给他挖了坑。
  而第一个该负责任的,恐怕得是明英宗的曾祖父:永乐皇帝朱棣。朱棣的一大功业,便是削藩,但这事执行下去,却有一条做过了头:当初朱棣削掉了手握重兵的宁王,将其迁至南昌养老,但是宁王先前的属地大宁,却被朱棣废弃,另一重镇东胜卫,也被东迁到内地。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明朝建立于元朝古都上的重镇开平卫,从此独木难支,也不得不于宣德五年(1430年)内迁。原本巩卫“九边”的一大屏障,至此不复存在。
  而在明英宗的父亲,即宣德皇帝朱瞻基时期,这位帝王虽然少年时即跟随祖父出征,但骨子里并非锐意开边的人物,他曾经有首诗赠予边将们:慎守只需师李牧,贪功何用学陈汤。也就是把家门口守好就行,不必大规模征缴。
  这话道理没错,执行起来却生硬,这时的蒙古草原,正出现了一个大巨变:瓦剌迅速崛起,除了击败鞑靼,独霸草原外,更扶植了本雅失里的侄孙脱脱不花为可汗,蒙古三部间的战略平衡,至此被彻底打破。正统四年(1439年),也先继承瓦剌可汗后,自称“太师淮王”,成为草原实际统治者。这以后的也先,四处南征北讨,向西攻克哈密卫,向东控制辽东女真部落,已经摆出全面压制明朝的架势。
  而对这日益临近的危险,明朝君臣上下,始终坚持“安边持重”的战略,更没把瓦剌放眼里,连哈密卫沦陷,都坐视不救。虽然长期以来,瓦剌一直采取与明朝通好的政策,一直没有发生战争,但以也先的野心,这场较量迟早要发生。
  而除却上述外因外,另一个酿造悲剧的内因,其责任,更被后世史家多归罪于明宣宗:设置内书堂。即在宫廷里设立学堂,教宦官读书识字。
  在明朝宦官权力演变史上,内书堂的设立,堪称是个分水岭。原本宫廷的宦官们不识字,而且对国家大事,也极少有参与权。即使朱棣在位时期,宦官权力提升,获得的也不过是诸如出使,镇守等职权,核心的国策运转,宦官们无法染指。
  但内书堂设立后,一切就不一样了,从这里学习出来的宦官们,大多清一色分配到一个单位:司礼监。也正从此开始,当内阁有了“票拟”大权后,宦官执掌的司礼监,也同样有了批阅回复奏折以及盖章的职权,也就是“批红”。
  在后世眼里,明宣宗的此举,是明朝“宦官专权”景象的关键一步:正是从此开始,原本只是打杂部门的司礼监,具备了国家核心决策的参与权,地位大大提升,更成为宦官机构中最位高权重的部门。
  但是在明宣宗看来,此举却很有必要,因为司礼监这个特殊部门,其兴衰本身就与内阁相始终。早在朱元璋在位时代,正是在设立内阁的同年,增设了司礼监这个部门,彼此就是相互制衡的结果。
  而随着内阁有了“票拟”大权,司礼监的职权,也要水涨船高,如果说内阁已经成了国家运转的发动机,那么司礼监就成为必须的掌舵操纵装置,两相配合,帝王才能高枕无忧,国家才可运转稳定。
  然而这时的明王朝,无论“内阁”还是“司礼监”,都还处于初步完备的阶段,相互之间的协调运转,更需有个磨合期。倘若是个成熟稳重的帝王执政,还能确保平稳过渡,偏偏明宣宗三十八岁那年过世,即位的朱祁镇,只是个九岁孩童。操纵这个刚刚进入磨合期的政治体制,必然要出麻烦。
  事实也正是如此,自“正统”年间开始后,明朝这种司礼监与内阁相互制衡的运转体制,逐渐就变得严重失衡,司礼监一家独大,甚至压倒百官,宦官王振更权倾朝野。也正是在他的撺掇下,明王朝也最终做出那个疯狂的决定: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剌。只有在一个行政运转严重不正常的体制内,才会发生如此荒唐的一幕。
  而对这样的麻烦,明宣宗在弥留之际,也不是没有预警,他的应对办法,就是留下一个强大的辅政团队:除了行政能力卓越的“三杨”阁臣外,另有永乐年间的老臣礼部尚书胡滢,以及战功卓著的名将英国公张辅。这样一个文武荟萃的强大阵容,按说足够确保朝政稳定。
  而除了五位大员外,明宣宗的母亲,即太皇太后张氏,更有决断国家大事之权。这位张太皇太后,是明朝少见的女政治家,素以贤德著称。哪怕辅政团队不争气,张太皇太后也足以压住局面。
  而在正统元年,明王朝更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改革:内阁完全执掌了“票拟”大权,正式确立了百官核心的地位。从这时看,明王朝的内部政局,依旧运转正常,后来那场耻辱的浩劫,也丝毫没有征兆。
  然而最大的漏洞,在这个辅政团队初步确立时,就已悄然暴露。

二、教书先生王振逆袭
  从表面看,明宣宗的这个人事安排,已经近乎完美。
  可真运转起来,却未必这么回事,首先是年龄问题,“三杨”当时已垂垂老矣,朱祁镇登基时,就连最年轻的杨溥,都已有六十三岁。胡滢和张辅,更是永乐皇帝时期留下的老臣,这个核心执政团队,年龄严重断层。
  而作为小朱祁镇身边最亲近的宦官,王振的年龄不详,却早就是蒸蒸日上的新势力。他长期陪伴小朱祁镇,与小皇帝感情极深,深得宠爱,而且这人性格狡黠,很会来事,早已暗地勾连了各色关系网,权力扶摇直上。自从朱祁镇登基后,更很快取代了先前的司礼监太监金英,成为宦官界的首席人物。
  必须说明的一点是,这个王振并非是不学无术的草包,早年虽说学业不成,只是个教书先生,但典籍中的权谋学问,也都用得圆熟。更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朱祁镇极小的时候,他就负责督促其学业,更并非像诸多史籍所说,成天撺掇小太子不学好,相反学业抓得很紧,发挥其教书先生出身的行业优势,把小朱祁镇教育得有模有样,因此早在明宣宗在世时,就深得宠爱,非常有名的一个事是:后来朱祁镇登基早期,一次想踢球取乐,王振知道后立刻拦阻,当场扑通跪倒,流泪劝说朱祁镇不要沉迷嬉闹。连一旁的“三杨”老臣,也都感动得不行,连声称赞:“宦官中也有这样的贤良人物啊。”
  也正因这份出色的工作业绩,所以长期以来,朱祁镇对于王宦官的感情极深,终其一生,都不直呼其名,始终称其“王先生。”
  而对比王振的出色工作业绩,其他几位被给予厚望的辅政大臣,可就一个个差远了:杨荣一直以来,贪腐腐败就是毛病。胡滢虽说为官简朴,但却不巧犯了大错:多次遗失官印。杨士奇工于心计,权谋圆熟,但是后院其火,他的儿子在家乡横行不法,民愤极大。外加杨士奇也有一政治污点:偏私。不止袒护儿子,就连同乡犯法,也时常包庇。这有实权的三位重臣,人人都有毛病,而杨溥虽然为官清正,但权谋水平有限,张辅战功卓著,但早早解除了兵权,没毛病的这二位,话语权一直就不大。
  如上的情况,长年累月,早就牢牢收在了王振的眼里。他处心积虑,不但结交文官中的亲信,搜罗各位大员的劣迹,早早捏住了短处不说 ,更四处安插亲信,步步为营争权。
  虽然王振自以为做的巧妙,但事实证明,他还是着急了一些:正统元年(1436年),王振提拔了自己亲信纪广为禁军都督佥事,自以为做得不动声色,却没瞒住张太皇太后的眼睛。这下碰了大霉头:张太皇太后立刻行动,将五位辅政大臣和小皇帝朱祁镇都叫来,继而宣召王振,当着大家的面,历数王振各色过错,并声言要杀王振,这下可把王振吓坏,慌不迭的求情,这时九岁的小皇帝朱祁镇更急坏,甚至不断的扣头请罪,求祖母绕过王振一命。一番哭诉后,张太皇太后气消,也就抬手放了王振一马。
  这事之后,王振老实了好些年,确切说也装了好些年,见谁都特别谦虚,也让大臣们放松了警觉,而他装的最成功的,却是在张太皇太后面前树立好形象:起初的张太皇太后,确实对王振不待见,甚至隔三差五,都要把王振叫来骂一通,但王振能忍,不但逆来顺受,而且极力逢迎,他真正讨得张太皇太后欢心的,主要有俩事:一是张太皇太后想带朱祁镇外出进香,但群臣认为劳民伤财,上奏折拼命反对,这下朱祁镇犯了难,不烧香不孝顺,烧香就骄奢淫逸,俩下都不讨好,却是王振完美解决这问题:把佛像请进皇宫来,既省钱又孝顺,一举两得。这下可挠中了太皇太后的痒痒肉,老太太笑逐颜开,不住口夸王振会办事。
  而另一件事,却更是王振意外收获:一直以来,王振都想办法整三杨的“黑材料”,甚至三杨竟窝里反:福建按察使廖谟因为小事打死驿丞,廖谟是杨士奇的同乡,死者却是杨溥的同乡,这下俩老同事真翻脸,竟从朝廷一直吵到太皇太后身前,张太皇太后也为难,还是王振一句话解决了问题:这事不处理难服众,处理了又寒老臣心,不妨折中下,廖谟杀人有罪,但给杨士奇面子从轻发落,降职调动得了。
  一语既出,张太皇太后茅塞顿开,从此就对王振信任有加。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却因此颜面扫地,彼此关系更就此破裂。
  而随着王振权力日大,内阁四分五裂,王振也乘胜追击,先是往内阁里掺沙子,陆续提拔了一批自己的亲信进来。对几位老臣,更是穷追猛打,杨荣贪污事发,不得已黯然退休,紧接着杨士奇儿子杀人事发,为给儿子脱罪,也只得引咎辞职。剩下的杨溥能力有限,只是个摆设。而随着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病故,王振更肆无忌惮,从此大权独揽,连朱元璋生前立下不许宦官干政的铁牌,都偷偷派人砸毁。
  掌权了的王振,不经意间,也就开创了明朝政治的新模式:宦官专权模式。
  专权的王振,也几乎呼风唤雨,朝野上下全是同党,俩大特务组织锦衣卫和东厂,一家被他侄子王山操控,一家被其心腹马顺掌握,朝堂上更全是同党:工部郎中王佑,主动认他当干爹,甚至为巴结王振,胡子全都剃光,哄得王振哈哈大笑,立刻提拔他当侍郎。这口子一开,好些逢迎拍马之徒,全都聚拢在他身边。
  这会的王振,也威风到了极点,就连参加宫廷宴会,百官都围着他朝拜,就跟侍奉皇帝似的。大权在手,自然也胡作非为,贪污腐败必不可少,而且就连和他见面,也明码标价,百两黄金才能见一面,千两黄金才能吃顿饭,想要送礼请托,甚至买官跑官,更得下大本钱。
  而对不服从自己的官员,王振也手段酷烈,比较知名的事件,除了他把上书揭发自己罪状的侍讲刘球害死,以及恶治不肯向自己下跪的御史李严,将其发配铁岭劳改外,更创造一种刑罚:制造一种二百多斤的大枷锁,谁惹了他就要戴上受罚,哪怕侥幸不死,也是重伤。
  但是在整人这事上,王振倒也有个好处:顾念乡情。大儒薛瑄起初被王振拉拢,但随后看不惯王振所为,与之愤然闹翻。王振闻讯大怒,将薛瑄罗织罪名打入死牢,眼看这位后来的明朝学问家,就要冤死锦衣卫诏狱,孰料当天晚上,王振听到家里的老仆人偷偷抹眼泪,连忙惊问缘故,老仆人流泪答道:“薛少卿要被处死,所以我才哭的。”然后一番细说,王振才知道,和自己同是蔚州老乡的薛瑄,在家乡一直享有盛名。接着王振便改主意,仅将薛瑄罢官了事:毕竟是老家有名望的人物,真弄出好歹来,那就没脸回老家了。
  但大多数的朝臣们,却没薛瑄这么好运气,被恶整甚至害死的,更是不少。而归根结底,王振这时的专横,却还是来自于明英宗朱祁镇的全力支持:在整个正统年间,朱祁镇对于王振,一直信任有加,一是由于自小形成的情感依赖,在年轻的皇帝眼里,这位严厉的王先生,正是自己成长的恩师。二却是政治需要:朱祁镇童年登基,亲政之前,一直生活在五大辅政大臣与张太皇太后的训导中,长此以往的训诫,自然产生逆反,而对他百依百顺的王振,就显得尤其亲信。而最重要的一条原因是:在后世史书记录中,干尽了太多坏事的王振,这期间做的也并非全是恶行,相反业绩也不少。
  王振教书先生出身,肚子里不缺墨水,正统年间做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干起工作来,也从不缺小聪明。就拿搜罗党羽说,虽然王振的手下,多是徐佑这样的无耻之徒,但也有王文这样做事干练的御史。他整掉的文官重臣们,虽有不少忠良,却也不乏巨贪大恶。而且对于许多治国能臣,王振也着力拉拢,比如此时依然担任江南巡抚的名臣周忱,他此时依然在推行的各项经济改革,也多得到王振的全力支持。而在正统十四年“土木堡惨祸”前,王振最拿的出手的一项政绩,就是著名的麓川平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0 14:03 , Processed in 0.03349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