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回复: 0

[闲话家常] 网络语言别拿粗鄙当个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7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昨日2014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称,2014年,热词热语势头不减。中国语言生活热点频发,网络语言上广播电视节目、进教科书、入词典等问题引起社会热议,网络语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规范网络语言的必要性逐步得到社会认同。
随着网络在工作生活中越来越成为“刚需”,网络用语也逐渐入侵了人们的日常用语。但直白、形象的网络语言,也容易引来争议。比如对“小鲜肉”一词,演员袁立就发微博质疑有“马上要去偷情”的感觉,“一天到晚肉挂嘴上,不雅”;“×丝”一词,也曾遭到冯小刚的炮轰。
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网络语言其实也和其它文化形式一样,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网络语言反映社会不断更新发展,一些鲜活的网络用语作为新兴的表达方式,成为传统语言词库的升级和更新。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一些网络语言有低俗化的倾向,粗话、下流话层出不穷,动辄涉及身体器官进行攻讦谩骂,对语言生态产生了不良影响。此外,还有更多中性的网络语言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潮流,一部热播电视剧的台词、一条引起热议的微博……都可能制造网络流行语,比如“元芳你怎么看”“且行且珍惜”等,只要无伤大雅,自会大浪淘沙。
既然网络语言不可一概而论,在评价、应对时就应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应反对的不是笼统的“网络语言”,而是“网络语言粗鄙化”,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对网络语言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作为我国语言规范标杆的《现代汉语词典》,历次改版都吸纳了一些网络热词,2012年改版时收录了“雷人”“山寨”“粉丝”“闪婚”等,同时也拒绝了“剩女”等具有歧视色彩的词语。这种有取有舍的做法,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取向。
那些“拿着粗俗当个性”的网络粗话,干预当然是必要的。但“一刀切”地禁止则未必可取。这不仅会引来于法无据、不近人情的质疑,更面临执法成本过高、可操作性不强等实际问题。
一方面,应当分清语言使用的场合,在公共空间、正式场合中禁止使用粗鄙的网络词语。比如涉及未成年人的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毫无疑问应当规范用词,让青少年形成严谨、文明的表达习惯。此外,媒体报道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必须注意遣词造句的严肃性。在户外广告等公共空间中,也不能容忍粗鄙泛滥。在这方面,有必要将相关表达规范纳入法律法规之中,严守底线。比如 “×丝”一词曾被国内某公司用在广告中,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亮相后却遭停播,就是因为美国广告、传媒界有规定,一些俚语以及不雅之词必须被技术手段过滤掉。
另一方面,语言是社会的镜子,网络语言有粗鄙化的趋势只是病症,病灶在于浮躁的社会心态,更容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聚集戾气,进而转化为粗俗的发泄式表达。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满口脏话的人,往往在网络上也是各种网络脏话“信手拈来”;而一个平常温文尔雅的人,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也更倾向于主动拒绝粗俗用语。在现实生活中呼吁人们注意文明用语,化解社会戾气,才是从根本上铲除网络语言粗鄙化的土壤。
语言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技术条件下,同一门语言可能生发出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千变万化的语言表达之中,文明礼貌等基本的价值观念应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在网上还是网下、现在或是未来,粗鄙和低俗,都不应、也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6 08:01 , Processed in 0.03851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