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7|回复: 1

[东方区] 当年“四人帮”把旅游批判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5-12-9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从下面这篇文章中得知这件令人震惊的事的:
    标题:《1978,当旅游进入上海人的生活》。该文最初刊载于上海市档案馆主办的杂志《档案春秋》的08年第8期,
广东报纸《湛江日报》08年10月21日那一期的第11版刊登了该文的节选版
360截图20151208225611613.jpg

  几位工人的一次“壮举”
  1978年11月30日,50个上海汽轮机厂的工人,每人凑了7块钱,向上海第一汽车服务公司租借了一辆公共汽车。“悄悄”来到了苏州。这次行动,工人们已经在暗地里足足筹备了一个多月,而在进行这一切时,工人们全都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因为在当时,整个社会,几乎没有人敢宣称自己想“出去旅游”,除了新婚的年轻人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外宣称说要“旅游结婚”外,想出去走走,大多会被说成是“散散心”
  十年“文革”已然过去,但在当时人们的心头依然保有十足的威慑力。(“两个凡是”这一方针是在上海汽轮机厂工人去苏州旅游后18天,即12月18日召开的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才被废除的。——楼主点评
9b9a830djw1e6jyczwsmdj21hi26mh3u.jpg
1953年上海通用机器厂更名为“上海汽轮机厂”时挂出新厂牌(图片来源:上海市闵行区档案馆)

5ab5c9ea15ce36d33d25c6ed3bf33a87e850b1ce.jpg
上面这张图里的,现在的上海汽轮机厂是“上海电气集团”旗下“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的一个厂子


  而那50个工人此番“散心”,无意中把旅游这种在“文革”期间备受批判的“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悄悄引领回来,并以半地下的方式,使旅游回到了上海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来,并很快成为知识阶层、工商业者和高级职员的一种时尚选择。
  仅仅是一些普通工人的寻常举动,却引来了一些人高度关注。而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动向,自然也引起了新闻界的注意。1979年3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电――《上海恢复苏州一日游、杭州二日游》。记者在报道中写道,上海人较为热衷的短途旅游,一般都是以时间作为限定的,如“一日游”或是“二日游”,而这样的旅游活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四人帮”一伙污蔑为“提倡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可贵的是,上海的工人阶级率全国之先,打破了人们精神上的枷锁,在各家旅行社已停止各种营业的10多年以后,如今类似短途旅游又逐渐开始恢复了……记者还发现,普通市民前往旅行社报名很踊跃。   
  有人担心放“特务”进来
  1978年,随着旅行社等服务机构的兴起,上海官方也开始将旅游纳入视野。当年5月,上海市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当时官方对旅游的定义主要是为外事服务
  而此时,邓小平已经在中央高层会议上强调,“旅游业大有文章可做”。
  旅游局成立之后,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接待外宾的国际旅行社上。旅游局宣传处 出的上海风光明信片、期刊和地图,都是中英日文三语
  即便在当时,对于对外开放问题,中央高层会议还是有一丝疑虑:“是不是开放得太早了?”当时有中央的高层领导提出:“会不会把特务放进来,窃取了情报怎么办?会不会腐蚀干部,把干部带出去?那些落后的地方,不能给外人看。”
  但毕竟改革开放的浪潮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开始浸润人们的日常生活,旅游业在上海的兴起,与那个时代的人们各种强烈的欲求一样,不可遏制地发展起来了。
  “苏州一日游”仅花七元五角
  上海旅游业的经营者,在这个时候显露出了应有的精明眼光。1978年12月底,上海第一汽车服务公司(即上海锦江旅游总公司的前身)成立了旅游组。一到周末,这个旅游组就会派出自己的大客车,来进行短途旅游业务,显而易见,这个小组称得上是整个国内旅游业的“先行者”了,令许多新起步的旅游界同行艳羡不已,这也是上海的旅游业在“文革”之后开始复苏的最早迹象。
  当时,上海一汽服务公司下属一共有5个车队,大小客车近50辆。1963年公司成立的初衷,是要在每个周一至周六的工作日内,接送从市区到上海郊区和安徽、江苏等地的三线工人上下班,而周日这天,车辆绝大多数都是闲置的,如何利用这一天的闲置车辆,成了公司内部议论的焦点。
  公司成立之初就在车队担任调度员的戎良,还清晰地记得筹划成立旅游组时的情形。戎良当时已年过半百,曾经是解放以前上海最早的有声旅行社的专业导游。对于商机乍现的旅游市场前景,戎良显然已有所察觉,于是,一次他向车队领导提出,可以在礼拜天、节假日等业余时间,让闲置的车辆“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他还提出,自己愿意出面承包,搞一些短途旅游,首先可以开辟苏州、无锡、杭州等上海市民较为熟悉的景点、景区。经过一番努力,车队领导终于答应“试试看”!
  戎良敢于如此大胆地向领导提出这建议,并表示愿意承包旅游业务,其实他在事先是有所准备的,因为他手里掌握了大量客源的名单,也是他早年担任专业导游时积累下来的客户资源。当时不像现在,人口居住、迁移的频率相对较低,一家人在某个地方一住就是几十年,他通过了解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找到那些老客户及其子女和亲戚朋友。当第一汽车服务公司旅游组成立后,这些人便成为了戎良他们的早期客源。
  旅游组的第一个旅游团是在国庆节那天组建的,第一个旅游产品就是发往苏州的“一日游”,当晚客人回到上海后向公司表示自己很满意,于是,以后每个星期天的一大早,“苏州一日游”的定点旅游班车就会发出,营业额不断攀升。此后,新的旅游产品不断开发,到1980年,第一汽车服务公司旅游组最火爆的线路是“海宁观潮”。有记载说,1979年12月4日的那个周末,一天内开出了63辆前往海宁的49座的大巴,其中的15辆还是向公交公司临时租借的。(楼主提醒大家注意:49是当时那种大巴的座位、座椅的数量,那63辆大巴都是49个座椅一车的。)
  上海第一汽服公司的星星之火,很快就点燃了整个上海旅游市场。1979年2月,“文革”以前就已成立的上海旅行社宣布恢复营业,并在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上发布了消息,一时间吸引了无数前来报名参加旅行团的普通市民,从那时起,第一家专业旅行社终于重新在上海滩立起大旗,旅游市场如火如荼地在上海发展起来了。一直到1981年,各种经济体制开始加入旅游业市场,继国营的上旅、上海一汽旅游组、锦江旅行社(后来的锦江国旅)等之后,又出现了集体性质的春秋、东方、新华旅行社等,中青旅、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等,也纷纷加入这一市场,强劲的旅游市场竞争格局形成了。
  但最有特色的旅游组团,还要数上海第一汽服公司。当时他们的“一日游”和“二日游”中,最经典的线路依然是“苏州一日游”,一般的常规团组,每个人的费用只要7.5元,仅仅这点费用,就能在苏州最有名的饭店――松鹤楼,吃一顿像模像样的午餐了,一桌10人,4个冷菜8个热菜,还能吃到松鹤楼里最知名的招牌菜松鼠黄鱼
  而“杭州二日游”的飞机班,堪称是当时最为豪华的线路,每人38.5元、它用来吸引游客的最有力的“卖点”,显然就是当时极其特殊的交通工具――那架二战时美国支援中国战区时保留下来的飞机,那是一架双翼飞机,如今这架飞机还停留在龙华机场的停机库里,但早已是锈迹斑驳,再也动弹不得了,但在30年前,它却能够直接从上海飞到杭州。有些游客为了坐飞机而专门报这个团。要知道,早在30年前,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的上海地区毕业生,工作一年以后,每个月的工资也只有56.5元,若拿出近40元钱作一次短途旅游,不可谓不豪华。
  上海早期的旅行社业务,一般更注重社会效益,对于经济效益,用戎良的话来说,只能是“顺带便提提的”,如上海旅行社的“苏州一日游”,报价7.5元,旅行社从中只能赚到5角钱,但可观的报名人数还是给旅行社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上旅1979年的全年产值就达到了150余万元,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笔巨款。不过也不奇怪,当年的上海市民外出旅行的目的也很单纯,就是为观光,对物质的要求很低,住小旅社、吃1角5分钱的面包和榨菜,也都觉得很正常。  
  出门旅游先换粮票
  眼下40岁以上年纪的人们应该都能记得,“文革”期间以及结束后的一段时期,中国的老百姓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跨出市(省)界,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粮票,因为人不能不吃饭。所以出门旅行,无论是跟随旅行社还是“自助”,出门都远不如今天这么容易。
  那时还没有身份证,至于打印机、传真机等现代通讯工具,人们连听都没听说过,打一个长途电话,排队、登记,电话费贵得出奇,最常见的通信方式是拍电报。上海第一汽服公司的导游,每个星期五下班以前,必须要把统计好的游客人数,通过发电报的方式,通知苏州、杭州的旅店,告知游客的到达时间、所需房间数量和用餐标准等。
  旅行社在旅游线路的广告传单上,必须要注明旅客“每人每天,应自备半斤全国粮票”,否则将无法解决吃饭问题。游客在出门前,则必须先拿着单位出具的出差证明,到粮管所把上海粮票换成全国粮票,在去旅行社报名交钱的同时,把换来的全国粮票也一并交给旅行社。
  当时的苏、浙等外省,几乎没有几家像样的宾馆,游客一般都住小旅社或是某个单位的招待所,4到6人一间的大房间,有的甚至是大通铺,像样一点的,也就是那种单人的板床或铁床,也有分上下铺、有点类似单位集体宿舍的房间,一个楼层只有一个厕所,洗澡间、盥洗室在一起;好一点的地方,晚上还有二、三个小时供应热水,可以供游客洗澡,房间里没有空调,夏天靠风扇,冬天靠火炉。
  在浙江千岛湖,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当时,有几辆载着上海游客的汽车到了那里。还没等游客走下汽车,当地的农民就跑到车队跟前,他们不知道来者何人,所以满心戒备,甚至要轰游客走,因为在当地人的头脑里,根本就不知道“旅游”是个什么东西。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时提倡要过“低标准”的、简单的生活,不要过“高标准”、丰富多彩的生活,要在革命方面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而不要在生活方面有过高的要求,所谓“简简单单就是‘福’!简简单单最是‘美’!”。所以旅游除了一生中独有的一次重要时刻——结婚时可以搞一下,一生中的其它时候都不能搞。搞了就会受批判、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6 08:15 , Processed in 0.12038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