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3|回复: 0

[东方区] 南宋丞相周必大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9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必大(1126—1204年),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人,杭州南宋丞相,著名的学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

    周必大中进士后,一直在南宋朝廷任职,辅佐了高宗、孝宗、光宗三代君皇,从侍读、吏部侍郎到参知政事、右丞相、左丞相,前后近50年。他任丞相时,南宋朝廷已偏安江南数十年,是苟且偷安还是起兵去收复被金人占领的山河,朝中一直争议不休。周必大对政局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他认为不能畏金如虎,甘于偏安,但现实是国力不强,民众贫困,如空喊报仇雪耻无济于事,应该以民为本,富民强兵,积蓄国力,这样才能与全国抗衡,去收复失地。从当时的形势看来,这表明了一个爱国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周必大在许多奏章中,表达了国以民为重的政治观点,提出朝廷官员应“躬行阡陌,视民如子。”在具体的施政之中,他注重关心和爱护百姓。孝宗上台不久,四川部分饥民闹 事,冲击地方官府,有越闹越大的趋势。孝宗接到四川的急报,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有的认为要赶快派兵去镇 压,有的认为应撤掉当地官员的职位以安民心。周必大说,据上报的情况来看,老百姓是因为贫困,吃不饱肚子才闹 事,如强行压制,必然会激起更强烈,更大范围的反抗。应该以朝廷的名义,下诏书去安抚,并放宽征收田赋税粮的日期。孝宗同意他的意见,按此行事。果然不出数日,闹 事平息。

    淳熙年间,长江两岸久旱不雨,灾情十分严重,不少灾民逃难,田地荒芜。周必大向皇帝提议,免去灾情重的地方的赋税,用国库的钱贴补,并拨出专款救济灾民。过了几年,长江、淮河一带久雨不止,洪水泛滥,许多农田绝收,农民生活艰难。因受灾面广,国库的储存又有限,难以接济更多的灾民。周必大提出,全国上下要同心协力共度难关,朝廷也应减少开支,节约资金以赈灾。孝宗表示同意。周必大便订出宫廷减少开支的计划,先从后宫开始实行,引起了嫔妃们的不满。周必大顶住压力,坚持按计划执行,将压缩开支节余的经费用于赈灾。皇宫起了带头示范作用,各级官府衙门无奈只得仿效。周必大爱民的举措,载入了不朽的史册。   周必大是庐陵人,年轻时曾负责管理临安府的和剂局。有一次,和剂局失火,有五十多人因这次事故遭逮捕下狱拟处死刑。周问狱吏:‘假如这场大火是官员玩忽职守造成的,该当何罪?’狱吏回答说:‘免职为民而已。’于是周必大甘愿承担失火责任,使五十多人得以免死。
周必大丢掉官职回老家,以后考中了词科,历官至宰相,封益国公。周必大为政期间,经常抗言直谏。《宋史•周必大传》中记载了许多事迹。一次,孝宗欲提拔宠幸之人为高 官,遭到周必大的坚决反对,他谏道:"关于此人的任用,以前曾经在朝廷上议论过,大家都认为不可,陛下也觉得这个决定不妥而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现在没过多长时间,又作出这样的命令,使贵戚干预朝政,于公于私都是缺失,请恕臣下不能奉诏!"结果.周必大被罢去京官,外放建宁府。他称病屡次辞官不就,由此名声更重。连孝宗也不由得感叹道:"卿不迎合.无附丽,联所倚重。"
  周必大为官,以国家大事为己任,忠于职守,他曾经谏阻皇帝沉迷于球场,提倡节俭,要求朝廷宽赋养民,在与金朝交往中保持礼仪,在当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淳熙十四年(1187年),周必大升任右丞相。他在相位上更加恭谨,勤于政务,得到皇帝及官员们的普遍赞誉。宋光宗即位以后,周必大任左丞相,辅佐皇帝。光宗初年,他又进少保,封益国公。宋宁宗时,他升任少博。宁宗下诏征求群臣意见,他在上奏中提出,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圣孝、敬天、崇俭、久任四事。庆元元年(1195年),周必大考虑到自己已经年老,难以处理朝政,上表请求辞官归家.获得了批准。
  庆元四年(119年),周必大去世,年79岁。被朝廷赠官太师,溢"文忠"。宋宁宗还亲自在他的墓碑上题写了"忠文耆德之碑",来褒扬他的功绩。“自唐以来,禅学日盛,才智之士,往往出乎其间”(周必大《塞岩升禅师塔铭》);南宋名相、文学家、胶泥活字印刷试验成功第一人周必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8 23:49 , Processed in 0.03201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