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4|回复: 4

[国学论道] 世界史源流(六):六度分离@六道轮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1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银河沙数,光影婆娑,星动心动,脉脉融融
“当我们仰望天空的时候,其实是在寻找回家的路。”(《苏菲的世界》)
当我们睁开眼睛看到光的那一刻
——这灵魂的触须便不断的伸展开来,去触摸生命的世界
我们从宇宙的磁场中感觉到自己的生长:个体与母体交相辉映
……
在那朦胧岁月,我们还不能摆脱对水的依赖——
这地球生命的摇篮:我们物种的远亲生活在那里,还有某些沉溺而不可自拔的伙伴
……
春风吹绿了大地,还有我们的知觉
存活下来的我们有幸拨开松软润泽的泥土,播下希望的种子
当嫩芽破土而出的时候
雀跃着
我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家园和自己的关系
……
我们看到蛋壳中走出七彩的近亲
他们同样颤微危的两脚站立起来,并且伸出一双跟身体一样宽广的双臂
把我们的胸襟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洛夫乔伊《存在巨链》:
紧随“自然”这个词之后,“存在巨链”这个词成为18世纪神圣的词汇,它在某种意义上扮演了有点类似于19世纪末“进化论”这个神圣名词的角色。这种观念在18世纪的流行或许并不主要归因于希腊和中世纪哲学的任何直接影响。(传教士中国化@路易十四*康熙时代的交流)因为两位名声和影响在其后半个世纪无人能匹敌的17世纪末的哲学家都坚持这种观念。洛克和莱布尼茨一样明确地重复着这个古老的论题,尽管他在措辞上不如后者华丽:
在所有可见的有形世界里我们看不到断裂和缝隙。从我们向低等生物的下降是通过平缓的阶梯,在一个连续的系列中每一个变更都彼此相异甚微。存在着有翅膀的能飞的鱼,也存在一些生活在水中的鸟,它们的血像鱼一样是冷的……存在着既同鸟类又同兽类都有亲缘关系而介乎于鸟兽之间的动物。水陆两栖动物把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联系起来……更不用说关于人鱼和海底人的可信报道了。存在着一些似乎和某些我们称做人的东西具有同样多的理性和知识的野兽,而且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是如此密切地相联结,以致你把动物王国中的最低劣者与植物王国中的最卓越者相比较,几乎难以感觉到它们之间有任何大的差别。如此类推,直到物质的最低级的和无机的部分,我们将处处发现几个物种联系在一起,其区别仅仅是几乎到了无法察觉的程度。……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与宇宙惊人的和谐……被造物的种类也应该通过平缓的级差,从我们开始,向着那无限的完美上升,就像我们所看见的从我们向下的逐渐下降一样。
行走在时空的森林
   你降临到这个世界
天空中投下班驳的光影于大地
于是在纵横交错的时空之网
你是游弋的梭罗
沿途有山原河泽
花鸟虫鱼点缀其间
那些个远亲近邻
唱和应答
迎来送往
你可曾遇见那熟悉的陌生人
在宇宙的无崖际里
何当有这样的节点
可以从她眼中看见你踯躅的身形  
“在这种自然关系中,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马克思1844)
整容(无我)、同性恋(无性)、卖淫(权钱交易)、知识(出卖灵魂)的工业化大生产,是物种的自我异化。优秀的“剩女”要求更优秀的男人,这本身也是重男轻女,是原因也是结果,而男人往往与之相反。优秀的标准?人对人,特别是男人@女人的标准,应当是自我的,虽然她@他也以社会为基础。就人类本身的生产来说,家庭生活也是必要劳动,子女是私人定制的最高产品,生活与艺术的结晶。
无我之境:整容、克隆、同性恋、权钱交易
    生态发展的多样性及有机构成的复合性是自然环境的集成效应,是从物理世界进入化学世界以致生物世界的自然趋势。整容、克隆、同性恋及权钱交易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无性繁殖和原子化,属于自然生态的返祖现象。
生态如此大规模的协同,是人化自然的结果。
无后之世:无人机、太空船、丁丁车
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
    被发射到外太空的宇航员,深陷嵌满仪器的太空舱中,因为他和他周围环境的任何真正物理接触都会立刻 导致他丧生。这个宇航员也许可以作为海森堡式的人象征性化身,他越是热切地想从他和他周围非人世界的交往中消除一切人类中心主义的考虑,他越可能陷入他自己和人造物当中。
     “人类有意识地扩大他的物质力量的结果,毋宁说它是一个大型的生物过程。”我们释放核能的过程(这通常只在太阳里发生),我们企图在一个试管里发动宇宙演化的过程,想要建造在地球自然的家园里根本不存在的能量生产和控制机器。虽然还没有实际地占领阿基米德曾经想要站上去的点,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一种方式,能对地球如此行动。
“处于人类精神的意识之下的渊底的终极层,实际上与横亘整个宇宙底流的‘终极之存在’正相吻合。”(汤因比《展望21cn>)
兽道,人道,自然之道
物理世界遵循物自体的惯性,植物则开始自我繁殖形成生态循环,兽类进一步形成进化史,于是时空的物理边界开始被跨越。终于人类作为生物世界的自由意志出现在时空之间,历史是这样一种东西,开始作为一个个体观照自身,进而一个部落,一个地域,一个物种,以至于生物界,及至物理的时空边疆....
人道就是:
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施于兽,勿施于物,
推己及人及兽及物,民胞物与,万物与我为一
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一种“万物之尺度”的自觉,然而人类仍只是万物之一种,即便是生物之首脑,是自然之中枢神经系统。“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兽的方式,人的方式,还是自然的方式。就生物金字塔来说,兽道已绝,而人道未立。作为百兽之王的人类,在驯化生态圈中的生物的过程中如何驯化自身成了关键的问题,问题不是核武器或者某一物种的灭绝,而是人能否把已知的生物世界应用于包裹着她的物理世界,或者为自身所噬。  
因为人不可能通过核武器或病毒消灭别的什么,物理、生物世界都先人而存在,所有的恒星都是核蛋,所有的生物都比人更适应人类之前的世界。问题只在于人类能否把生物世界、物理世界乃至人类世界改造得更适合于自身,而自身也更适合于世界。从而使得偶然出现于宇宙中的生物之自觉能栖身于核弹与太阳乃至其他恒星之间的合理距离,栖身于生物与人类之间的情理之中.....  
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⑴,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⑵,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⑶。人世难逢开口笑⑷,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⑸,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⑹,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超体》不是某个超人
而是作为联合体的网络
全球化:生命在于运动
狄德罗在想象中的与达兰贝尔的对话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表明了机械论解释的不当之处:
  “你看见这个蛋吗?我们就是拿这个蛋来推翻一切神学学派和地球上的一切神庙。这个蛋是什么呢?在胚芽进来以前,是一块没有感觉的东西;……这块东西是怎样过渡到另一种组织,过渡到感受性,过渡到生命的呢?依靠温度。什么东西会产生温度呢?运动。运动的一连串的结果将是什么呢?请你不要回答我,你坐下,我们用眼睛一步一步紧跟着看。起初是一个震荡的点子,然后长出一根有颜色的细丝;然后形成了肉;然后出现了喙,翅膀尖儿,两只眼睛,两只脚爪;有一团黄黄的物质环绕着,产生出内脏;这就是一个动物。……牢狱碎了;它出来了,它走,它飞,它发怒,它逃走,它走近来,它哀鸣,它痛苦,它爱,它意欲,它享受;它有你的一切感情;你的一切动作它都做。你是不是和笛卡儿一样,主张这是一架纯粹的模仿机器?可是小孩们会讥笑你,哲学家们会答覆你说,如果这是一架机器,你就是另一架机器。如果你承认动物与你之间只有机体组织上的差异,那你就表明了自己是有意识和理性的,那你就是正直的;可是人家会从这里面得出一条结论来反对你,说用一种按一定方式构成的呆板的物质,浸染上另一种呆板的物质,加上温度和运动,就得出感受性,生命,记忆,意识,欲望,思想……你想一想,就会怜悯你自己了;你就会感觉到,要想不接受一个可以说明一切的简单假定,不接受感受性这一物质的一般特性或机体组织的产物,你就是抛弃常识,就是投入神秘、矛盾和荒谬的深渊。”
存在运动
  电子运动  分子运动  星体运动
    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与行星围绕恒星运动具有同构性,在时空上是线性的。然而其中还是存在着演化的迹象,即是原子所存在的衰变期,进而高分子化合物就更是一个存在于电子轨道和行星轨道之间的中介组织,就像星云一样,为生命的创生提供了可能。
演化运动
  菌类运动  植物运动  动物运动
    高分子化合物的闭路循环就是最早的生命体——细胞,菌类就是初量级的细胞组织。从植物开始在行星与恒星的中间地带,因为光合作用形成了开路循环,通常称之为流。而这一流通体系的形成又为动物的运动提供了阶梯,开始游走于物理时空之间,自运动起来。
生命运动
  繁殖运动  迁徙运动  体育运动
    菌类和植物的繁殖运动是尚未能脱离物理运动的范围,气流、洋流等等是其传播的主要媒介。迁徙运动虽然仍然没有脱离植物随星体轨迹的季节更替,但已能超越地理的限制。到得体育运动,则已是人类的自觉了,不再是仅为饥饿的驱使,而有为运动而运动。{人类的繁殖运动虽然仍从菌类开始(包括整个生命演化序列),但已经有了选择的自由}
经济运动
  生活运动  生产运动  金融运动
    生活运动是一个以家族-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自组织结构,其时空活动范围仍相当于动植物的基本维度。但是生产活动则开始超出人类之外的所有已知生命轨迹,由流域以致全球化。如果说自然经济时代的生产贸易仍没有游离于生物圈(从洋流、季风到动植物工具),那么对生化能源的运用开始超出了自然世界的范围,并且因为在时空上的超越式发展(200年消耗亿万年的能源积累),已到得人类不得不自创自然的程度(转基因、新能源等等)。然而当前金融运动的无政府状态,也超出了人类社会的界限,成为战争那样的类狩猎经济。
政治运动
  自体运动  阶层运动  社会运动
家庭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细胞,中国在长期自然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家族秩序,是现在广泛存在的法外调解的社会基础。西方社会因为地理历史的碎片化,社会法的体系较为完备,但因为人类智慧仍存在交往的阈限(150人法则),法律的社会成本较高。这也是间接选举与直接选举的利弊问题,所以科举制度、递进民主制(差序格局)是一个更合理有限的阶层协调机制。但是社会运动仍然是自体运动和阶层运动的某种高分子化合物,正如民主是民意的过滤所暗示的,群己权界仍是链式反应的中介环节。公权力是一个主体间组织,以生物性为基础的主体权利是其底线,这也是社保体系的必要性。
工业文明的基础设施对自然经济的超越,足以使人类免于应自然波动而导致的动物性匮乏。但当前的全球化危机不是总的生产不能满足总的生存需求的问题,而是少部分人的发展需求的过度以牺牲大多数人的生存需求为代价。这就不得不涉及地理历史的自然分布的物理形态,这以所谓的北纬30°为代表,东西问题、南北问题等等。但是既然世界已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不但细菌的传布(流行病)、而且人口的流动都不能不具有全球化的共振。从911到阿拉伯之春再到占领华尔街的瞬间流散,无不表明以德-日、苏-中为代表的东方民族革命,以亚非拉运动为代表的南方民族革命,已发展为一个整体性的东西-南北全球化。
文化运动
  教育运动  传播运动  创造运动
教育运动是主体性的培养和社会性的实验,同时也是一个传播运动,但她仍是历时性和区域性的线性传播。当前的Internet模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全球化的线性传播,这个传播的界限正不断为“维基解密”等黑客组织和民间网站所打破而趋于融合。
但是信息的公开本身并没有为世界创造新的东西,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从传播到创生的转圜有赖于个体与阶层、部门信息在时空经纬间的全息共享和实时互动,实际上现在的很多发明都仅仅是发现。而之所以存在发现的时空阻隔或放大(衍射),正在于信息的“封建割据”,而发现的坎陷则一方面使得以他人为地狱、另一方面则更使得真正的发明无从产生。
   创造运动的根本在于做为生物界神经细胞的人类作为一个联合的整体,为自然界协调创化。如果生命的根本不在于关系的整体之中,我们很难设想以碳水为主的人类肌体如何成为生态圈的自觉,人类的基本构成仍是从物理世界(基本元素)到生物世界(孕育过程)的演化序列。
    “生生之为易”,从电子到行星,从细菌到精子,从大脑到地球,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按照斯达尔的说法,普适的法则只有在判定生物要死亡、要腐烂的意义上才适用于生物;组成生物的物质是如此脆弱,如此易于分解,以至于假若它单单遵守物质的普通规律的话,它就无法逃脱在一瞬间腐烂和解体的命运。如果某个活的生物想不顾物理学的一般规律而幸存下来,哪怕它的寿命比起一块石头或另一个无生命物体来是多么短暂,它就必须在其自身之内具有一种“守恒原理”,以保持其身体的组织与结构的和谐的平衡状态。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和构成该物体的物质的极端易腐性相比,具有惊人的长寿命,这一点正好表现出某个“自然的、永恒的、内在的原理”在起作用,表现出某种特殊的原因在起作用,这种原因与那些非生命物质的规律完全不同,它与那些规律认为不可避免的不断腐败的过程经常地在抗争着。”                          
——《从存在到演化》(从混沌到有序)
科学与宗教:理性与情感

 楼主| 发表于 2016-3-14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150人法则与2012)“开心农场”“蜗居”世间

《最后的能源危机@简约的生活方式》
大多数基本生活必需品应该在我们的居住地附近生产,日益减少的能源供应会降低现有的产品包装水平和商品运输能力,从而使经济去中心化成为社会的主要诉求。我们需要将社区、郊区和城镇改造成充满活力的小型地域经济体,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当地资源为人们提供大部分必需的产品和服务。
每个郊区都拥有许多小型生产企业,如农产、奶牛场、社区面包房和陶瓷厂。许多现有的经济体可以存在,但它们的布局应尽可能去中心化,工人居住在工作地点附近,大多数人可以骑自行车或步行去上班。农场大多属于庭院经济和休闲产业,大部分蜂蜜、鸡蛋、陶器、蔬菜、家具、水果、衣服、水产和畜禽可以从很多当地小型家庭企业和合作社得到供应。尽管我们仍然需要保留一些大型生产设备,但许多一般必需品,如家具和陶器等,主要通过手工生产得到满足,手工生产的东西远比工厂制造的商品更令人感到满意。
商业性菜园可以设置在郊区甚至城市——例如,在废弃的厂址上和铁路线附近。在人们居住场所附近安排粮食生产,有助于养分通过废物(生物气体)处理装置返回土壤进行循环利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这样做,当前我们的农业生产最具破坏性的两个方面是严重依赖能源投入以及榨取土壤养分,却不能对它进行补偿。
在每一个街区,我们应该把其中的一所房子改建成社区工作间,这里有循环利用中心、会议室、休闲场所、手工作坊、交易所和图书馆。由于我们减少了生产活动以及实现了生产布局“去中心化”,使用汽车的机会大大减少,我们可以挖掉很多道路——这样或许能够把现有城市面积的三分之一变成公用财产。我们可以建造社区果园和树林,在社区为鸭子和水族建立池塘,大多数家庭的房前屋后改造成永久“文化林”,这里中满生长周期长而且自我生存能力强的丰产植物,如水果和坚果树,从而成为一道“可食用风景”。
我们在郊区也可以饲养很多动物,可以建立水产-农业一体化产业模式,社区林地、果树、竹林、池塘和草地可以为社区提供许多物产,当地黏土供应可以满足所有陶瓷制作需要。同样可在废弃的汽车修理厂安放一个供四邻使用的小型锯台,这样人们就可以很方便地从当地森林取用木料,打制橱柜。
各个城市里拥有数量惊人的土地资源可以用来生产粮食以及其他生活资料。首先,要有家庭园艺,这是获取食物最有效、最丰产的方式。许多房屋的平顶可以用来种菜,让大多数人从城市迁到乡镇,可为城市留出更多的空间开辟为菜园地。
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还有一些植物以及其他资源可以利用,人们可以从这些储量丰富但尚未开发的宝藏中获取许多生活资料,如用树皮代替制革、从植物中提取染料、用蒸馏法从烟道废气中提取焦油,从羊毛、蜡、皮革、羽毛中萃取胶脂,此外,葵花籽等油质种子还能加工成天然化妆品,许多草本植物可以入药等等。在城市社区饲养小型动物可以给居民带来许多好处,如皮革及粪肥,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厨房的剩饭和菜园的残余果蔬喂养这些动物,人们还可以从林地获取木材,从本地取土制陶。上述许多生活资料可以从我们住地附近的一些公共产品平台获取,包括果园、池塘、森林、耕田、采石场、竹林和药草地等等,这些平台由社区共享、运作和维护。
我们可以自己建造大多数新房,与当前建房的能源成本以及现实成本相比,所使用的泥土以及现金成本相比,所使用的泥土和循环型建筑材料只占很小一小部分。
我们也将对银行系统进行“去中心化”,由民选的董事会管理小镇银行,银行储蓄只借贷给小镇或郊区的社会公益项目使用。只要项目合适,当地“创业园”协助小型公司取得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启动创业,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由许多小公司组成的网络,失业人员能够在这里生产商品以满足当前不被重视的各种需求。由于当地小型企业都归本地区居民所有,利润不受外地股东虹吸而流失,而是归当地支配或者重新在当地投入生产。
休闲生活丰富多彩,现在许多郊区几乎成了没有休闲环境的沙漠地带。这种新的地区到处都存在有意义的事情可做,有公益项目、畜牧业、小公司经营活动、园艺、城市林业和社区作坊。如此以来,人们在周末和节假日就没有了出远门的兴趣,国家能源消耗也相应减少。
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日常生活所需的大部分生活资料可在居住地周围几公里范围内生产,事实上许多需求可以通过社区生产得以满足。
诸如收音机和火炉等商品可在10至20公里范围内的工厂生产,一个小城市可能需要一个冰箱制造厂和维修中心。只有个别特殊商品需要从几百公里以外的大厂运来,极少数商品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例如,高科技医疗器械。各地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选址需要通过理性的社会决策,这样所有城镇和郊区都可以获得少量但够用的出口收入,用于支付为数不多的进口费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4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易斯、魏根《大陆的神话:元地理学批判》
你只需要旋转一下地球仪,看着它转:北美南美都是巨大的三角形,巴拿马海峡微妙地联系着它们;地中海、红海巧妙地把亚洲、欧洲与大拱形的非洲隔开;蹲伏着的大块头澳大利亚,明显地离群索居;南极洲的冰原,孤独地处于世界的尽头。
但是,大陆不仅仅是全球制图的基本元素,大陆的结构还左右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基本 概念。我们谈及非洲的野蛮生活好像把它等同于一个独特的动物集合,通常把它和亚洲或南美洲的动物群相提并论。而且大陆还适用于显示基本的地理变迁,对于板块构造地质学的地理一体论而言,非洲和南美之间的“取长补短”是绝佳的明证。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愿意让大陆的框架来解构人类的社群观念。由此,非洲人成了特别种族,大大地有别于亚洲人和欧洲人,并且我们把非洲的问题都想成是它那块陆地的特性,就好像是某种地理必然性限制了它。同样,欧洲与亚洲之间文化的差别也始终支配着我们的历史想象。而每一块大陆都有属于它自己的 历史,我们往往在其他大陆的对立面上设定某一大陆的本质属性。
     大陆系统在范围上是明显受限的,从重要性上来说,世界两部分或三部分的经济划分比起大陆系统,较少引起反对。“第三世界”本来是政治——经济范畴,没有人会认为是第三世界的植被或第三世界的地况的存在。大多数测绘全球经济的尝试都把相对贫穷的国家——爱尔兰、葡萄牙和希腊归属于第一世界,而把生机勃勃的新加坡与韩国等视为第三世界,无视它们更高的经济水平。如此错误的划分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惰性,阴魂不散的大陆思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责任的。爱尔兰与葡萄牙位于欧洲境内,既然欧洲是富裕的“大陆”,它所属的国家经由定义通常被认为是“发达的”,而不会顾及它们实际的境况。
现在看来,将世界简化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世界完全是一种时代的错误。然而,这种分类体系存在的时间却远比人们想象得要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满足了美国冷战分子以及政治领域另一端对美国新帝国主义最活跃的反对者的需要。此外,新出现的首选替代划分方式将发达的北方与欠发达的(正在积极发展的)南方区别开来,但这种划分同样存在问题。首先,南方和北方这种莫名其妙的指代很不准确。中国的最北方处于北纬58度,却通常被置于南方,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通常被归于北方。北方这一范畴最初是基于前苏联、欧洲、日本和北美基本上相似的工业经济的观念。随着苏联政体以及经济的崩溃,这样的分类体系不再具有什么意义。这就需要展开想象,将俄罗斯和日本的经济视为本质上相似,使其足以保证二者均属于有意义的北方。但这一想象需要达成这样的共识,即对于始终把塔吉克斯坦和阿尔巴尼亚——以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降级到“南方”这一范畴内的实施熟视无睹。正如罗布特@索洛执意主张的,与阿根廷的南部国家拥有更多共同点的是莱索托和莫桑比克,而不是葡萄牙或南部意大利,然而这一看法同样意义不大。
南北之间差异,像第一、第二和第三世界一样,基本上是依据经济来定义的。文化的政治的问题更多是常被表达为东方和西方相对:这是一个颇为古老且重要的划分。的确,第一世界的挂念本身就深深地根植于独特的西方地域思想;因此,与第三世界相对应的不是第一或或第二世界,而是西方。当这一划分框架沿着其逻辑走向极端的时候,世界就再度被分成了两部分:西方与非西方。正如伯纳德@科恩所评价的,这一策略决定了“血脉纯正的种族中心主义,它用一个单一的否定术语定义了世界上90%的人类”。
虽然“西方”常常被简单地与“其他地方”相对照,不过,它历史上的对应物当然是东方了。大陆的神话也牵涉到二元的纵向划分,因为西方习惯上被定义为欧洲(附加其直属的殖民地支系),而东方在许多情形下仅仅是亚——非的代名词,如此,东方正面临着被排挤出世界地图的威胁。东——西相对的地图,一大群人将其归结为一套简化得惊人的地理坐标,但是它主要特征:联系理性与进步的西方和灵性与停滞的动荡,已经在历史上形成了。或许没有什么根据,不过这一号称的对应最终形成了元地理学神话的中心结构。
在大陆的神话与持久的东——西界线之虚构之后,最没有说服力的地理学误识或许就是民族——国家的神话了。民族国家的观念——比如,文化身份(民族)与政治的自主实体(国家)相一致的假设,创造了一系列内在统一与本质上相同的个体——在一个更小的范围内重复了大陆思维中出现的诸多错误。一个无法避免的后果是,国家的边界促生了无数的争斗,这些争斗确切地定义着它们的有效性。自然世界的特征很少会符合政治领域,甚至人类文化的范型也不比横切的国家边界更普遍。
在和文化类型产不多的经济术语中,国家并非像我们习惯认为的那样是必不可少的单位。举例来说,虽然意大利北部属于第一世界,而意大利南部则可能更适于划入第三世界。类似的划分也许在很多其他的政体中也很明显,比如,印度相对繁荣的旁遮普是一个远离比哈尔的世界,而急速发展的中国广东地区与贫穷的甘肃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当代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的边界高度互渗。资本能够从一个世界性城市迅速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而贸易集团与货币组织逐渐地挑战者民族经济的自主权。
当民族-国家被误认为是和大陆同样的、自然化的地理分类系统的构成因素时,其神话的危害就严重了。首先是可能将“横跨大陆”的国家(如,像土耳其、埃及、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它们都横跨了常规的大陆分界线)视为很不正常的。其次,也是更为严重的错误是,也许可以成之为个体比较的荒谬性。因为法国和德国属于欧洲,正如印度河中国属于亚洲(也就是在其各自的大陆中,它们都是大而有影响的国家),在这四个国家中间被认为基本势均力敌。但是这样的类推是绝对错误的。从自然、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来看,中国和印度是可以与整个欧陆相比较的,而不仅是与一个单独的欧洲国家相比较。
(本质上来说,
欧洲只是亚-非大陆的一个次生半岛,
不论从文化渊源,地理面积,还是人口规模来说都是如此……)


伊达尔戈《增长的本质:秩序的进化,从原子到经济》

我们星球跟信息的关系,就像是黑洞跟质量的关系、星星和能量的关系。不同与宇宙其他星球信息量的贫瘠,我们 的星球是信息聚集、生长和藏匿的地方。
信息不是一件一件事物,而是多个事物的组合。它是“物理秩序”,就如同你洗同一副牌,决定你每次洗出来的都不一样的那个东西。(反例如魔术师)……含义来源于信息的背景和我们以前积累的知识。含义只是譬如人类这样的知识媒介对信息的一种解读,但是它混和承载着消息的物理秩序是不同的,和消息本身也不同。
在我们的银河系中,正是那些从各个恒星辐射而来的、同时能够传导信息的光波促使了原子的合成聚变,其中包括碳、氧、钙、氮和铁这些对生命构成必不可少的原子,因而才有了生命的起源。新一代的恒星则在它们先祖辐射殆尽的遗骸中得到重生。在这段时间内,如果有任何行星绕着这些恒星旋转的话,行星上的化学元素的丰度正好能够完成一次生命的进化。而我们所在的地球,在经历了40亿—50亿年的演变之后,逐渐从复杂和波动走向统一和平静。几十亿年来,在地球上,从化学元素到简单的生命体,现如今到人类本身,信息不断累积和增长着。在整个宇宙绝大部分空间都看起来是十分“荒芜”的情况下,我们的行星却是一个信息、知识和技术不断累加积攒的绿洲,这一部分归功于太阳的能量辐射,而其中更重要的是生命这种能够实现自我强化和推动自我强化的机制。
(德日进《人在自然界的位置——论人类动物群》
生命不是奇怪的异常现象,不是物质上偶然结出的果,它是现象的精华。人类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具特性的,最极化的,生命力最强的一部分。)
如果从广义上将信息解释为物理性次序,那它正是我们的经济社会的生成之物,也是我们无论作为一种生物还是生产机器所唯一产生的事物。信息和消息不同:信息存在于我们所出产和构造的一切物体中,比如自行车、建筑物、街灯、搅拌机、鞋(也包括农作物的改良和物种灭绝),这不是因为它们是通过人类的思考而创造出来的,而是因为这些物体本身所体现的物理秩序。我们所处的世界充满了信息:这不是指毫无定性的原子汤,而是说所有结构、形状、色彩和联系这些整齐划一的集合体。所有有序的结构都是信息的具象化表现,尽管这些信息中体现的很多物理秩序毫无意义。(反例如消息作为一种耗散)
不过生产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的宇宙为此费尽气力。如果我们想要生产信息、生产物块、构造基础设施和那些与社会繁荣息息相关的机构,我们就必须要和宇宙混乱的本质和困扰玻尔兹曼的熵相抗衡。为了赢得与混乱本质之战,我们的宇宙相应地演化出许多计囊,包括非平衡系统、固态的信息累积和物质自身的计算能力。这三种机制一起相互作用,使得信息能够在一个岛屿甚至是人们的上衣口袋中增长或者藏匿不见,就像在我们自身和整个行星上所能做到的一样。

(普里戈金 《从存在到演化》
作者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等非平衡自组织理论的成果,结合当代科学的其他新成果,并放到科学史和文化史中进行考察,指出自然系统从混沌到有序、从已有的有序演化到新的有序的过程,是“活”物质的自组织过程。作者志在把热力学嵌入到动力学之中,重新发现时间的意义,进而消除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对立,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结合起来,在更高的起点上建立起人与自然的新联盟。
科学元素是科学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是历经时间考验的不朽之作。它们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创造的结晶,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载体,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4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方东美《黑格尔论集》:
    黑格尔的全部系统,打个比方来说,酷似一个大圆周,其中有三个绣球回互滚动而闪烁异样的光彩。我们观赏这个绣球滚动图,又可假借佛家华严宗“六相”的理趣以喻其妙。宇宙本体统摄一切事物,融贯一切理路而吐露“总相”。本体是一,但因大力流注,辗转化迁,滋生种种异境而显现“别相”。境界纵有种种差别,然而各项事理都落在全体系统之中,凭借一定法则,遵循公有途径而演进,善巧递变,不离其宗,这又是“同相”。理体虽同,理贯虽一,但种种现象分别住境,各适其宜,不稍混滥,是谓“异相”。宇宙本体,周遍发展,其中潜在可能,一贯其禅,次第增进,表现个性,成就现实,是谓“成相”。各种现象成就之后,如仍滞留差别境界,暌违相隔,不相融通,便是“坏相”。
再用黑格尔术语来说,整个绣球滚动图就是指着“绝对”,总相是它的“全体”,别相是它的“差异”,同相是它的“统一”。就概念的系统而言,黑格尔又称这绝对为理念,其分殊对象一为理性,而为自然,三为精神。换句话说,黑格尔哲学是一种广泛的形上学系统,其中包括一套逻辑科学、一套自然哲学和一套精神哲学。三者融贯在一起,构成理性、自然和精神的完整连环套。这是黑格尔在《哲学丛编》里所昭示的要义。
“逻辑科学”乃是一种系统完整的万有论或本体论。“逻辑”的概念即是本体论的范畴,它们可就其自身以决定其自身的意义,故是先验的,又与万有之实质普遍相应,故又非离绝经验的现实而陷入空洞,甚至自然之运行和精神之转变亦须顺受范畴之支配而显现理性结构。因此,逻辑之范畴系统,在灵活运用时可以统摄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而为之骨骼,所以黑格尔哲学又被成为反逻辑主义。再者,逻辑系统是抽象的形式结构,达之于物,始能缔造自然而成为具体的合理的现实,故逻辑的理性是基本的,自然是后起的,层级兀自有别。再进一层,范畴系统只是抽象的骨骼,其所以能达之于物,兴起作用,必须有一活跃的主体从中操持着。范畴仅是运思的条件,自然实为所思的对象,一例不能自作主宰,这主宰的妙用,唯有精神足以当之,故精神又是理性的源头,一切思想凭之发生,整个自然随之转变。这一点在黑格尔实为根本要义,但衡以一般逻辑原理,则又堕入循环推证的错误。
丁耘:生生与造作
《周易》生生不息之意,体现于“物”之无穷。“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134], 则天地非物,而是万物无穷之理。万物无穷之理,即诚之不已不贰、易之生生不息。体用不二,易、诚、天、地之德,又必现于万物无穷、君子不已,而非悬于人物 之外之存有。无论《易》、《庸》,皆主成性存存、反复其道之意。始生必有所终成,而终成又非绝对目的,必更始起新。此与中国思想不可以“存在”(是、所 是、本质等)问题为主导,是同一思想事件的不同面相。中国古典思想之精义,在于以生生摄生成。单提生成,只是元亨利贞。生生不息,则蕴贞下起元、一阳来 复。如是,无论释之以易或诚,不息不已、悠久无疆,才是physis大化流行之全体大用。哲学之另一开端,由此而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7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东美《阳明哲学精义》
“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微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是一体”。职是,阳明遂豁然顿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者,明大人之明德也”。“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尤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
阳明复更进一步,畅论斯旨曰:“岂唯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入井,而必有休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体之仁犹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动于欲,而未蔽于私之时也。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 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行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二者皆无当于理。“知行合一“论对伦理学有其特殊意义。晚近学者辄狃于知行二分,不试图于妄念方萌未萌之际,一刀斩断,世人复析知行为先后两截,视妄念但一念耳,何足介意?殊不知,诚如阳明所言,“妄念始萌,已具行动之机”,故必须连根拔除净尽,“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

马@恩《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家们在不再屈从于分工的个人身上看到了他们名之为“人”的那种理想,他们把我们所阐述的整个发展过程看做是“人”的发展过程,从而把“人”强加于迄今每一历史阶段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人”描述成历史的动力。这样,整个历史过程就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质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把后来阶段的一般化的个人强加于先前阶段的个人,并且把后来的意识强加于先前的个人。借助于这种从一开始就撇开现实条件的本末倒置的做法,他们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的发展过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4-27 03:00 , Processed in 1.103262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