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7|回复: 0

[国学论道] 【国学经典】孔圣人之道(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6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kongsheng.jpg
孔夫子之道
  儒家修行的目标是止于至善,达到圣人仁爱的境地。落实中华传统的纲常伦理之道,便是做人与修行之根本。
  宗圣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者,心上有中,意指不偏不倚,中正无私,逢事而尽其心,在位而尽其职,无半点虚心假意,心专诚一之谓也。
  恕者,如下有心,时时处处要从他人的角度去设想,人我一体,仁慈博爱,舍己利民为恕。遇事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化凡心为圣心,化自私为大公,则恕道常在矣。
  忠恕,就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一个保证,也是为人本具之良心!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圣人:是否有一言可以终生奉行?孔圣人回答:那就是“恕(道)”呀!自己不愿意之事,千万不要强加于别人。恕者如其心,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就是时时处处要从他人的角度去设想,自然很多冲突就解开了。其实善恶就在一念之间,多为别人着想,就是与人相处的原则。
  孔圣人道述尧舜、教正人伦。人伦就是五伦,五伦大道是人伦之根本,也是做人之基础。
  (1)君臣有义:居上位者(君)要以礼对人,下位者(臣)要奉上以忠以敬,君仁而臣忠,则君安而臣乐也。
  (2)父子有亲:父母教化子女当仁爱教导;孩子侍奉父母要孝顺恭敬,父慈子孝,则父子有亲也。
  (3)夫妇有别:夫敬爱贤妻,妻敬爱夫君,相敬如宾,家有诸事商议而行,家和万事兴,自然白头偕老也。所谓夫妇有别者,即非自己之夫,或非自己之妻,即不可犯淫乱,而破坏人伦道德。虽是自己之夫或妻,身为夫者应待其妻如待友,为妻者须事其夫如事宾客。
  (4)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年长者,须尽其责务,以教爱幼辈;年幼者,安其身份,以恭敬长辈。长幼各守其道,而不乱纲常,则一团和气,尽享天伦之乐也。
  (5)朋友有信:朋友之间,善事助而成之,恶事劝而改之,以信义相往来,不论贫富,一视同仁。君子之交淡如水,但逢有事,则能尽心竭力相顾相助,此即是仁义道德之益友也。
  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
  仁:孟子曰:“仁者人也,亲亲(敬爱父母)为大。”仁爱之心,天生俱来,仁爱即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正道。仁心就是圣人之心,众生本是一体所化,同是兄弟姐妹,要慈悲为怀,济人之困,利乐有情,救度众生。
  义:符合道义,履行义务的意思。知恩则报,见善则行,于心无愧。
  礼:表达真诚恭敬之心,卑己而尊人。礼节是天地间自然之顺序,也是人与人相处的规范,重视礼节的人,必能远离一切淫乱背德之行为。
  智:本性无恶,有过必改,有善必行,学习圣贤,济世救人。
  信:人言为信,诚实无欺,为修道之准绳。若人守信,则是正人君子。
  忠恕为孔圣人立教之真旨,总言之,尽己之心是谓之忠,推己及人谓之恕,其实伦常即是行忠、行恕之地也。
  儒家的初级经典是《弟子规》,其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它是孔孟思想的根,也是中国文化的根。《弟子规》一共一千零八十个字,里面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情,《弟子规》若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其实儒家的忠恕之道,纲常伦理全部都涵盖于《弟子规》之中,能真正落实弟子规,就是行伦常大道。
  
儒学经典要义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孔子说:“一个人家的子弟,在家能行孝道,在外能扩充悌道(尊敬师长),做事谨慎,说话守信用,博爱大众,并且接近有仁心的人。这些事情做完了,还有剩余的精力,再学习其他文化艺术。”
  2、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中庸:
  解:孔子远述唐尧虞舜的道理,近表彰文王武王的典章制度,并且上循顺天时变化,下依照水土地理特性。(孔圣人所讲的道就是中华祖先之道。)
  3、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解:孔子说:“如果有人立志学仁(仁是每个人本具之良心),他便不会再作恶。”
  4、孔圣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解:孔子说:“君子心中只有道义;小人心中却只知道利益。”
  5、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解:孔子说:“君子偶尔犯错违背仁道,这是有的。但比小人好多了,小人是从来不会行仁道的。”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解: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孝顺父母的道理,孔子说:“今天孝顺父母的人以为只要做到奉养父母就可以了,不知道奉养父母,如果没有孝敬心,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分别?”
  7、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解:孟武伯问要如何孝顺父母?孔子说:“父母唯恐子女有疾病。作子女的要体念父母的心,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免得父母担忧。”
  8、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解:有子说:“一个人做人能行孝悌却爱忤逆上司、长上,这是很少的;不爱忤逆上司、长上而会在一个团体里作乱,这是不会有的。一个君子做事情总是从根本下手,根本一旦确立,其他一切道里自然生出来。孝与悌便是仁爱的基础啊!”
  9、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解:孔子说:“君子以义作行事的骨干,再依礼法实行,谦逊形诸外表,最后以诚挚信实的态度去完成。能这样的话,才真可算是君子了。”
  10、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解: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1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三样事情: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忠?与人交往有没有讲信用?夫子所传授给我的,我有没有实践它?”
  忠心就是尽自己本分。既然要为别人做事就要尽本分把事情做好,把职责完成。与人交往,必须讲信用,否则别人不信任我们。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道理,我们要拿出来用,才不枉费老师辛苦教导以及自己辛苦学习。学问只知道是没有用的,必须行出来才有用。学道,知道,要行出来才能成道。
  12、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解:孔子说:“君子有九项值得他留心思考的事情:看事物时要想着能看清楚;听声音时要想着能听明白;表现的脸色要想着能温和;礼貌要想着能恭敬;说话要想到能诚实;做事情要想到能专心敬意;有疑惑要想到能问明白;愤怒的时候要想到发脾气的后果;见到利得要想到合不合义理。”
  孔子教人临事要依这几样准则多思考,事情才能做好,也才不会犯错。这九项值得思考的事情都是一个学道的人做人做事应有的态度。
  13、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尧曰:
  解:尧帝说:“咳!舜啊!上天所钦定的天子位的继承落在你身上,你要执守中正的道理才能长久!假如四海的人民生活都穷苦困顿,那时候上天给你的禄位就终止了。”
  14、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解:曾子说:“易经亘卦象辞有句话说:君子所思所想不超出自己的本分地位。”
  君子心中所想的总是合乎他的身分与地位,不好高骛远,也不贪心妄想。
  1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解:孔子说:“君子有三项让他敬畏的事:他敬畏天理,敬畏大德,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了解义理天意,所以不敬畏,并且轻慢大德者,以及把圣人的言论当戏玩。”
  1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解:孔子说:“在上位的人自身做事正当,不用命令,其人民自然会照着做;反之,自身做事不正当,虽然有命令,其人民也不遵从。”
  这叫“以身作则”,也叫“上行下效”。在上位的人如果不以身作则,自己胡作非为,而要人民不效法,不胡作非为,那是不可能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一定的道理。
  
  本性之真谛
  颜回夫子 述
  本体原性皆至善,乾坤挪移行方偏;
  止物贪嗔欲无念,真气精修为圣贤。
  夫历代圣贤皆以“本性”,为文词阐述中心。本性至善、本性不善不恶、本性至恶,无以争辩。苟不受以正法之传,争议仍在五里茫雾中。无怪乎子贡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即是此意也。
  性即道,道即性。性禀赋于人则全身方可活动,若无此性则为一“尸”也。天地若无道,则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万物不长。故道乃是,宇宙万物万源之主宰。又论其小者可退藏于密;论其大者可盈满宇宙六合。
  本性者,最灵明、最聪明、最朴素、最平凡。又性者,近其善则扬其善;近其恶则扬其恶。性可分:理性、气性、质性等三种。
  一、“理性”:理性者乃先天之性(天性),人之本有面目,未有天地先有此性,具备五常(仁、义、礼、智、信),清澈明朗,无贪、嗔、痴……等欲念,纯善完美之至德。能明此性,则为佛、为圣、为仙;若迷此性,则为人、为鬼、为畜。人之本性本是全真纯善完美,但一入气界进入物欲之身以后,即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变成气质物欲之气性、质性,失却本来之光明、善良。故佛教人“见性”,儒教人“养性”,道教人“炼性”,耶教人“移性”,回教人“定性",就是要我们去习性、除禀性,方可圆满天性。
  二、“气性”:又名禀性,是气禀之性,气蔽之性。乃由理性之至善本灵,受染成质性之物欲,再坠入“气性”。此性由历劫之轮回种子,善恶业之牵引,受禀于气天之气。老子曰:“为善则善宿随之,为恶则恶宿随之”。所以有人一出生,就很善良,有的却很顽劣,此皆是前世所种因不同,今世所禀受亦不同。此性可善可恶,半善半恶,吾生随吾而来,吾死随吾而去,若能明此性,则不敢为恶业,反会广积善德,所以用此性者,乃为君子、善人。
  三、“质性”:又名习性,是物质之性,物欲之性,习杂之性。有人身才有之,因执物而产生私欲、贪念,若不知遏止,修身养性,则一生皆陷于欲海之中。此性纯恶无善,其生于有身之后,亦随身之灭而消失,用此性者,只知追求物欲之享受,为庶人、凡夫,若能亲近善性者,尚有明性之机。
  由以上可知,气性、质性皆非本有之性,理性才是人本有之性。若能知此,则时时以本性良心主事,不为质性、气性所摆弄,始能恢复本来面目。哈哈止。


  儒教修行之道
  中庸开篇曰:“天命之谓性”,人人具此至善之先天本性,由此本性则自然形成纲常伦理等,万物运化、处世做人之规律,则名为道,故后文曰:“率性之谓道”。然而,人落于后天尘世之后,因为受物欲所蒙蔽,尘缘所染污,使众生本具之智慧德能(明德)无法彰显,心行作为不能与道相应,才造成了现今人类不能和谐相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局面。故儒教以恢复本性,利国利民(亲民),止于至善而成圣为教化目标。儒教之教义,就是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心的和谐相处之道。
  宗圣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者,不偏不倚,中正无私,逢事而尽其心,在位而尽其职,无半点虚心假意,心专诚一之谓也。恕者,替人着想,人我一体,仁慈博爱,舍己利民为恕。遇事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化凡心为圣心,化自私为大公,则恕道常在矣。行此忠恕之道,便可以达圣贤之果。此忠与恕,也就是古圣先贤所教导的“内圣”与“外王”的大道。
  《大学》所阐述的正是修行复性之道,依此理而修持,就能成圣成贤。八条目中,格物(革除物欲)、致知(得到真知)、诚意(至诚无妄)、正心(心行中庸)、修身(修身明性)五科目为“内圣”的功夫;齐家(家庭和谐)、治国(国盛民丰)、平天下(天下太平)三科目为“外王”的功夫。
  修道乃是修“内圣外王”之功夫也。“内圣在克己”,将自己先克制的很清洁而无半点私欲(格物),欲净则可现出良知。由至诚恭敬所发进一步修正自心,以达修身养性之目的。“外王在救世”,牺牲自己的利益以帮助别人,是兼爱之精神。从自己的家人开始,先要努力达到家庭和乐(齐家),进一步达到国家强盛和天下大同的目标。这和佛家“自觉觉他”,还有道家“修行济世”的修行目标是一致的,故先圣曰:“儒佛不二”、“三教一理”。
  内圣是内功,外王是外功,内功是道,外功是德,道本属于空,而德才是实,故无德不能显道。中庸云:“苟无至德,至道不凝焉。”内功是保存天性(明体),外功是发挥天性(达用)。明体就可以立果,达用就是行功。如此,才可说道明德立,知行合一。现世修行应当以济世救人(外王)为重点,一心行善为要,因为以后的大同人间要亲如一家,共同达到至善的境地。
  又修道者,应由人道修起,人道必需要修中华之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人道全,则天道近,圣贤可冀矣。不论是哪个教派,何种修法,都不可背离此一大修行原则。否则,伦常有亏,无法圆满人之天性,就无法由后天之心性而达先天之本性,也将不能脱离后天凡尘的境界。所以,不论何教何派,都要先修人道,人道无缺,才有可能成就各教的圣果。
  儒教不立门户,以正心诚意修身为本,五伦八德为归,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用。为了泽及苍生,儒教不限门墙,不拘信仰,志在化天下为大同,育万民成圣贤。只要平时落实先圣教诲,力行忠恕之道,落实三纲无常、五伦八德,在家作孝子贤孙,工作中尽职尽责,心行造作不违反礼教,则不愧为贤人君子。更能乐善好施,立身行道,宣扬圣贤之理,则今生成就完美之人生,将来还可以安享大同之幸福。故可以说儒教乃是先天至善之教育,人人需要此理,教教皆需依此而修。可见儒教乃是根本之教,万世开太平之纲纪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4-19 06:45 , Processed in 0.03978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