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4|回复: 2

[音乐] 都是些什么狗屁不通的歌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1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都是些什么狗屁不通的歌词
质疑《世界》凭啥选为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主题歌
诗词与歌是双胞胎,中国古代的诗,很多来于民歌;中国古代的诗,又大都能歌,吟咏就是唱诗。唐宋以后出现的词,更是为歌而作的曲牌,后演化成词的格式称词牌。现在人们管为谱曲做的诗,叫歌词。受这个文化传统决定,歌词要文化底蕴深厚,更要字如珠玑洗练。可读现在的一些歌词,让人感到最大的遗憾就是缺文化。甚至一些红色经典的歌词,都有不通顺之处,评价神圣的红色经典歌词不通,心中都有种犯罪的亵渎,可又不能不直面而对。
    一、歌词瞎比喻
比兴是中国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诚如宋代朱熹所言:“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就是比喻。比喻可分 “直喻”、“隐喻”、“类喻”、“洁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可我们现在很多歌词不仅比喻不准确,甚至瞎比喻。
如,《咱老百姓》这首歌的歌词,“都说咱老百姓,是那满天星,群星簇拥才有那月光明。”可作为常识都应知道,月明星稀。星星明亮的天空,一定是月光很淡,甚至是天空无月,所以,群星怎能簇拥月光明?说“群星簇拥才有那月光明”,这是极为无知的主观臆断,根本没有相比之点。
还如,《雄关漫道》这部大片的主题歌中,有一句歌词是“星星之火点燃了万水千山”,这让人很费解。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作为星星之火能成燎原之势,这个比喻就很贴切;作为星星之火能点燃了千山,还勉强能理解;可这星星之火怎能点燃那滔滔万水,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二、歌词用语不准
用语规范准确,才能准确无误表达出思想和情意。作词需要比喻,虽不能像逻辑语言那样的周延,但遣词造句也要有基本的规范。用语缺乏规范准确,就会造成混乱。
如,《 延安颂》这首让无数人心潮澎湃的的歌词中有一句,“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士兵瞄准了枪口, 准备和敌人博斗。” 可只要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应该是士兵瞄准了准星,或瞄准了敌人,士兵怎能去瞄准枪口?所以,这个“瞄准枪口”,至少是用语不准确。
还有,《雄关漫道》这部大片的主题歌中有两句歌词,一句是“走过了枪林弹雨”,这个“走”字就让人犯核计,试想,谁能在枪林弹雨中从容的走过?应该是穿过了,或者冲过了枪林弹雨。
再有,电视剧《山间铃响马帮来》片尾歌中有句歌词:一条路撑起了天堂。试问这路能立起来吗?路不能立起来,这路又怎么去撑?而楞让路立起来的去撑,这简直就是神经错乱,真叫人匪夷所思,啼笑皆非。而如果将其改成“一条路连接了天堂”,或“一条路通向了天堂”,再或“一条路走向了天堂”,就通顺了。
还有,那句很流行的歌词,“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谁能弄明白什么是相思带?人们听说过相思豆,可相思带是个什么东西?泪又怎么去洒相思带?这纯粹是胡诌的蒙人。
所以,用语不准确,紧连着瞎比喻,甚至就是瞎说一气。
    三、歌词概念混淆
混淆,指混杂,界限不分明。事物混淆,很容易混淆黑白。概念,如同词是句子的基本语义元素一样,它也是作词命题的基本元素。运用概念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力争准确。可我们很多歌词,概念混淆成了通病。
内蒙古音像文化出版社出了一套音碟—聆听草原,听音碟中的歌声,让人如醉如痴;读音碟中的歌词,那是如诗如画;听音碟的朗诵,更是字正腔圆。可里面有几句词,让人听了,就如美食盛宴中,咬到两粒沙子般的败兴。
一句是“聆听白云对蓝天的爱恋”,爱恋是一种情感,如同思念是心有所想,如何能听到大脑中的思维跳动?
一句是“聆听游子对家乡的感念”,感念是心中生出的一种情感,如何能听得到?应该改成“聆听白云诉说对蓝天的爱恋”,“聆听游子对家乡倾述的感念”,这就通顺了。
一句是“聆听草原人深厚的感情”,这感情只能感受,怎能聆听?若改成聆听草原人深厚感情的澎湃、激荡、流淌都行,因为它有动静,能聆听。
还有一句是“聆听草原上升起的红太阳”,更狗屁不通,这看和听,根本不是一回事。不然,怎么会有聋和瞎之分?
再有一句是“聆听黑马甲的遭遇”,这更令人匪夷所思。遭遇只能听人讲,或去询问。一种经历过的遭遇本身是听不到的。
这种歌词概念混淆,可谓比比皆是,如,《燃烧》这首歌中的“泪是爱情的火药”,眼泪怎么能成火药?《祖国儿女》这首歌中的“有一种温暖能穿透层层心瓣”,试想温暖怎么“穿透”?若是温暖的阳光,就有穿透性。如孩子写作文说,妈妈的温暖把我的心穿透了,这胡诌或许是个可爱,因孩子的概念运用不准!可我们的词作家,怎么缺乏这样简单的文字修养?
听、想、看、问,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混淆不同的概念,或偷换不同的概念,不是无知,至少也是犯了个常识性的错误。
    四、歌词成了绕口令
创作诗文,写作诗歌,十分讲究炼句、炼字,尤其要尽量避免重复用相同的字句,这是基本常识。
可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主题歌《世界》,这应是一首招牌歌曲,可在这一首歌词中,仅“世界”一词,就出现25个;一个“界”字,竟出现28个,这真创下世界歌词创作之笑话,整个歌词简直就是个绕口令。这样的歌词,谁能听明白唱了什么?谁听后又能记住什么?谁又能记住整个歌词?就是这样一首拗口的歌词,若有人耐着性子将它读完,就烧高香了。而令人甚为不解的是,这样拙劣的歌词,又怎能成为佳作,怎么能入选为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主题歌。幸亏这首歌的曲调很优美,谭晶唱的也甜美,唱得也很动听,才掩盖了这歌词的粗劣不堪。
    五、歌词的浅薄无味
歌词是诗歌的一种,作为诗歌无疑应有意味。可现在绝大多数的歌词都浅薄无味。凡浅薄无味的诗,都可归入劣作之列。而浅薄无味的歌词,基本是空洞无味,或白话无味。
如,“洒向人间都是爱”这首主旋律歌,什么“唱着豪迈的歌声走过来,承前启后一代代,我们生活更精彩,和谐春风扑面来,洒向人间都是爱,理想信念永不变,科学发展创未来”,全首歌词基本都是政治概念堆积,甭说找不出一句有个性的句子,连一个有个性的词语都没有,更别说什么形象生动,什么内在逻辑了,这样的大白话,这样的大话,这样的空话,这样没有韵味的标语口号,怎么能成了歌词,还成了主旋律歌词。而且,类似“洒向人间都是爱”这样没有个性语言,不表达具体形象,不表达具体内含,不表达具体思想的歌词,绝不是个别现象,几乎就是歌词创作的一种倾向,一种流行病。老埋怨主旋律唱不响,是老百姓不愿唱吗?就看创作出的这些干瘪的歌词,老百姓能唱上口吗?
白话无味的歌词,一方面表现为浅显,没有太多内涵,没有寓意其中;一方面表现为干巴,缺乏形象感,缺乏生动感,缺乏美感。就拿京剧样板戏来讲,虽对普及京剧起到重要作用,但戏词完全丢掉了传统京剧的文韵,没有任何回味之处,就成了白开水。而没有了土生土长的乡土文化,国粹文化那种独特的气息、气味,京剧样板戏的戏词,就成了浅薄的浮萍。
王菲唱红的《传奇》,就是一首难得的好歌词,可它的歌名起的就太空,什么意思也传达不出来,又缺乏个性。如将歌名改成“只因多看你一眼”,这标题就个性,就独有,就有内涵,就有故事,就有悬念了。
《国际歌》包含了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博大,乐曲壮阔,咱不能要求每首歌都能有这么大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但至少语文遣词造句的基本常识应懂。看看现在一些歌词作者的语文功底之浅薄,真是令人咂舌。

发表于 2016-4-21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纱帽一个
士兵瞄准了枪口,
直接
士兵瞄准了准星
是为了枪口的瞄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1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知识
没有想象力
无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6 03:46 , Processed in 0.04074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