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14家医院结成康复医联体 8类患者可转诊康复医院
央广网北京5月8日消息(记者郭淼 车丽 纪乐乐)据中国之声《
新闻晚高峰》报道,6号,北京市医管局启动市属医院康复医联体。在朝阳、安贞、同仁等12家大医院接受诊治且急性期间病情稳定后的患者,符合条件可转至小汤山及老年医院接受康复治疗。据了解,目前,该康复模式已覆盖脑卒中、脑外伤、骨折术后等8病种。
北京市医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现有8300万残疾人、2.7亿慢性病人和1亿慢性疼痛患者,对康复医疗存在巨大需求。
那么医院康复医联体能否保障患者的连续治疗?患者的费用又是否会上升?
杨中华是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主治脑卒中、脑梗死等疾病,他的大部分病人治疗后仍不能自己走出医院,大量压床,而新的病人又很难住进来。
杨中华介绍,“我们每年出院病人大概有7000-8000人,大概有三分之二的病人需要康复治疗。心理的恢复、肢体的恢复,他的语言的恢复,认知功能的恢复,主要的治疗就是康复,药物治疗作为一个辅助。”
杨中华直言,由于北京康复医院难以有效与治疗医院对接,很多患者术后不得不回家,这给部分患者的康复带来一定影响。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6日北京市正式建立市属医院康复医联体,实行康复患者双向转诊机制。也就是说今后,朝阳、安贞、同仁等12家医院的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8种患者术后可转到小汤山医院和老年医院接受专业康复治疗。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
小汤山医院康复科主任武亮介绍,“他来了过后我们首先要做预评估,在医生、护士、营养、运动的专家、心理的、膳食的,14个中心或两个治疗室的人员来参加,制定一个方案。”
目前小汤山医院和北京老年医院共有康复床位345张,武亮说,为了可以接纳更多需要康复的患者,小汤山医院正在竭尽全力扩大床位,“去年是150多张,今年的话一下子变成290张床位,我们五年计划最低要达到400张床位。5年内,我们还要建一个康复大楼批了2000张床位。”
在卫生法学会理事郑雪倩看来“2+12”的医联体模式其实是更好的将现有医疗资源最大化的利用。
郑雪倩认为,北京市大部分三级甲等医院都是属于急性病诊治的医院,病人在那个地方根本不能住时间太长,本来医疗资源是有限的,如果病人在三级甲等医院住的时间太长就会影响到下一个病人的救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这么一个联合体,把康复都联系起来,大医院的病人需要康复的时候就转到这些医院去,进行一个系统的康复治疗,对于这个病人看病的连续性,以及让出一些资源,让更多的病人能够享受到紧急和高水平的治疗,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据统计,2015年北京市属医院平均住院日是8.3天,而我国香港地区和美国都不到7天。如果通过康复患者的有序转诊,把市属医院的平均住院日降到7天,那么按照去年9家市属医院收治47.32万名来测算的话,就能多解决7.17万名患者的住院问题。所以 郑雪倩认为,康复医联体值得未来在更大范围推广。“国家应该统一规划,比如说,把一些三级医院跟康复医院联系(起来),这样的话他们就会有序的发起上下联动,而且从三级医院转到康复医院的时候,三级医院医生和康复医院医生要有联系,这样病人有变化的时候,三级医院的医生可以直接去指导,这样才是真正的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的一部分。”
此外,针对很多患者关心的转诊后的医保报销问题,北京市医管局副局长吕一平表示:已经跟医保部门进行了有效协商。转诊的过程中还需要患者重新选择一下,但是当天就能够解决,所以报销环节没有任何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