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佛的足迹》是作者张望倾情9年的成果,这是一组表现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像艺术作品。2003年,前英联邦财政部官员、新加坡人陈永宏先生深受张望佛门摄影与文学作品的感染,立志前往中国削发出家。于2007年在中国天台山剃度,终生为僧。作者张望历时九年深入佛门,与僧侣同吃住,与法师共悟禅,将深奥的佛境教义通过影像艺术的形式得以传达,以期带给观众一种空灵恬静之禅美享受。(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2 / 23杭州烟霞洞,洞窟幽暗,壁上雕刻着许多古印度佛教传说人物雕像,古代异域的神僧与现代的中国僧人,幽暗的洞窟和柔和的烛光,雕刻静止的传说与有生命的人物交叠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穿越千年时空隧道、迷离神奇的画面效果。张望在僧人的陪同下前往拍摄。当僧人手持蜡烛观赏雕像时,张望怦然心动,作品《佛的足迹——寻佛》由此诞生。(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3 / 23《佛的足迹——凡圣》。大雄宝殿内,普渡众生的佛祖在俯视着芸芸众生。(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4 / 23《佛的足迹——觉者》(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5 / 23《佛的足迹——过堂》。2003年12月某日凌晨时分,灵隐寺的僧侣们在早斋过堂仪式结束后依序步出斋堂。该仪式作为僧侣们每日修持的一种方式,在汉传佛教寺庙中已延续了一千多年。(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6 / 23《佛的足迹——禅静》。2004年2月某日清晨,中国灵隐寺的僧侣们在进行集体打坐修禅活动。作为修持的一种方式,打坐修禅在中国佛教寺庙中已延续了一千多年。通过多种方式以求清心明性,从而获得智慧。(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7 / 23《佛的足迹——佛国》(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8 / 23《佛的足迹——四季》(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9 / 23《佛的足迹——轮回》。这幅作品的色调是在冷雨秋叶基础上作了暖色调调整,画面呈现辉煌灿烂的色彩效果。进行这样的色彩安排的目的是希望在营造视觉美感的同时,给观者一种哲理上的思考—自然界万物最灿烂之日,为何就是委地之时?佛教教义空灵虚幻,充分传达佛教文化的内涵,用视觉艺术传达一种哲学思想,传达了佛门特有的禅意美感。(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10 / 23《佛的足迹——心尘》。灵隐寺有150多位僧侣,许多僧侣都是高学历者,有一些还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甚至是海归的学子。(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11 / 23《佛的足迹——岁月》(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12 / 23《佛的足迹——心迹》(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13 / 23《佛的足迹——空门》(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14 / 23《佛的足迹——幻灭》(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15 / 23《佛的足迹——梵净》(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16 / 23《佛的足迹——乐园》(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17 / 23《佛的足迹——梵音》(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18 / 23《佛的足迹——澄境》(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19 / 23《佛的足迹——洗心》。佛教名山天台山环境清幽,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20 / 23《佛的足迹——神游》(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21 / 23《佛的足迹——过客》。在灵隐寺藏经楼,佛像端坐大厅,两侧的玻璃窗将对面景物倒映在地板上,与佛像交相叠映,景色亦真亦幻。恰逢藏主法师从门口经过,长衫飘然,藏经楼与佛像是佛的境界,窗外的风景是现实中的大千世界,一个正在思考的僧人缓缓行走在两者之间。一领长衫任去留,哪知尘世有喧嚣……(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22 / 23《佛的足迹——流年》(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
23 / 23《佛的足迹——礼佛》。风里看花花非花,烟中礼佛佛即佛。佛离我们很近,佛又离我们很远。(图片来源:蜂鸟网 摄影:张望)[2016.06.17 07:00]